当前位置:中国 → 青海 → 西宁旅游 → 概况 |
|
形似一叶扁舟的西宁市,扼青藏高原东方之门户,位于青海东部,黄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环山,三川会聚,市内潢水及其支流缓缓东向流过。这里,境内最高海拔4394米,市区中心海拔2275米,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西宁市依山傍水。南禅寺、北禅寺居高临下俯瞰西宁全景。这里夏季杨柳成荫,凉爽宜人,是旅游避暑之胜地。市内的人民公园、儿童游乐场等。绿丛之间的人工湖,夏季可水上泛舟,冬季是天然滑冰场。
著名的高原古城——西宁,十六国时曾为南凉国都,海拔2275米,迄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延续至今的河湟文化,使人感到神秘。 西宁是黄河上游地区最大的城市,西北地区著名的历史名城。古代是通往西域的东西要道,被称为“丝绸之路”南道。周围群山环抱,南北二禅寺居高临下俯瞰全城,南北二川在此汇成湟水河,横穿市区而过。 秦汉以后,羌人的势力逐日扩大。东汉建安年间,在全城郡以西设西平郡,郡治在西都县,即现在西宁的前身。隋唐前后的西都县,在我国中西交通线路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据记载,唐朝初年新开辟的一条与吐蕃联系的通道,就是以西宁为起点的。当年文成公主、刘元鼎就是从这条道路进入西藏的。 西宁正式命名是在元代初年,当时设置西宁州,属甘肃行省,随着元朝军队的进入,另有一些中亚人和西域人迁入,西宁慢慢变成了一个多民族居住区。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割宋元旧城之半,傍湟水另建新城。明清两代西宁城修建了孔庙,开始注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辛亥革命以后,西宁成了马麟、马麒、马步芳等军阀统治的中心。1928年,以西宁等七县设青海省,定西宁为省会。 昔日闭塞的高原古城,如今已成欣欣向荣的现代都市。西宁日新月异,古貌换新颜,各项事业突飞猛进。湟水两岸的市区,已兴建了上千个工矿企业。在举国上下“开发大西北”这一大背景下,不久,西宁必将崛起! →回复
→回复
西宁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黄河支流煌水上游;位于北纬36°34′13″,东经101°49′17″,总面积7665.2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总人口 200多万人,是一个汉、回、藏、蒙、土、撒拉等34个民族居住的地区,市区平均海拔2275米,属大陆概要半干旱气候。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大自然赋予西宁一个非常凉爽宜人的夏天,夏天平均气温在10-25”C之间,无炎热相逼;无蚊虫叮咬,非常凉爽,在这里六月份盖棉被睡觉不是天方夜谈。 这里的天是湛蓝的,这里的水是清澈的,这里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相辉映的旅游圣地;它是世人公认的“中国夏都”。这里有藏传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古老而神奇的塔尔寺是一座佛教艺术宝库,独具特色的 “艺术三绝”酥油花、壁画、堆绣属于世界文化遗产;藏汉团结、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见证-日月山是中国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分水岭;中国第二大悬空寺-北禅寺,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东关清真大寺更是闻名遐迩。这里拥有古老悠久的宗教文化,江河源独特的奇石文化,流金溢彩,令人神往的天然森林公园、集雪山、峡谷、丹霞地貌、奇峰、草地为一体,是一个天然的避暑胜地;它已逐渐被国内外游人所接纳,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夏都。 西宁古有“西海锁钥”之称,是古“丝绸南路”和“唐善古道”的重镇,是古代东西往来的必经之地。这里不仅有丰厚的人文历史旅游资源,还有宗教文化、民族风情等观光旅游资源。以西宁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荟萃了青海省旅游资源的精华,塔尔寺、日月山、察罕河森林公园、群加森林公园、青海湖、鸟岛、两弹基地、互助土族风情、柳湾彩陶中心、孟达天池、撒拉族风情、坎布拉自然风光、海北金银滩大草原等等,构成了青海旅游的三大黄金旅游圈。 一是以西宁为主的青海王牌景点(青海湖、塔尔寺、日月山)生态、人文景观旅游圈;二是以格尔木、柴达木盐湖、昆仑山道教景观为主的西部区域旅游圈;三是以玉树、果洛、黄南等州为主的南部区域旅游圈。 形成了五条旅游精品线路,一是西宁-日月山-青海湖-条卡盐湖-格尔木-敦煌-嘉峪关-张掖-大通森林公园-西宁;二是西宁-互助民俗村-大通森林公园-海北原子城-青海湖-日月山-西宁;三是西宁-城南新区-塔尔寺-群加森林公园-李家峡-坎布拉森林公园-西宁;四是西宁-塔尔寺-日月山-青海湖-海北原子城-西宁;五是西宁-同仁热贡艺术-循化民族风情-孟达天池-西宁。 随着青藏铁路线的延伸,西宁将成为青藏铁路的桥头堡,为做大做强西宁旅游业,抓住青藏铁路通车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加强地区间的区域联合,实现旅游资源共享,我们正在努力策划和实施西宁—一拉萨青藏高原铁路沿线风情游这一世界级的王牌旅游精品线路,从而进一步地发展自己、壮大自己。 →回复
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有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是青藏高原一颗璀灿的明珠。 西宁地处青海东部,黄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环山,三川会聚,扼青藏高原东方之门户。地理坐标为东经101°49′17″北纬36°34′3″地势由北向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东西狭长,形似一叶扁舟。湟水及其支流南川河、北川河由西、南、北汇合于市区,向东流经全市。 西宁市境内最高海拔4394米,市区中心海拔2275米。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其特点是:气压低、日照长,雨水少,蒸发量大,太阳辐射强,日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冰冻期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天然的避暑胜地。 行政区划 西宁市现辖四区一县,总面积3456平方公里,总人口11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68万人。全市有汉、土、藏、回、蒙、满、撒拉等3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西宁有丰富的地表资源和地下资源。全年河流量18.94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6.6亿立方米,水资源12.74亿立方米,耕地面积926万亩,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地理资源 药用植物资源丰富,主要有升麻、柴胡、防风、羌活、大黄、黄芪、茵陈、党参等。沙棘资源达12万亩之多。 野生动物有马鹿、白唇鹿、棕熊、岩羊、原羚、麝、水獭、猞猁、狍鹿、蓝马鸡等20余种。 主要矿产有煤、铁、莹石、石灰石、石膏、云母、石英岩、钙芒硝等。同时背靠省内丰富资源,其中:钾盐、镁盐、锂、碘、自然硫、硅石、石棉等储量名列全国第一。 农副产品驰名国内外,蚕豆、蕨菜、麝香、鹿茸、冬虫草、雪莲、牦牛绒和牦牛肉等均为我省特产。 经济建设 西宁经过近50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步入了崭新阶段。目前,西宁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各占全省的三分之一,财政收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各占50%以上。全省90%的调入商品和80%的调出商品经西宁中转,对全省其它州、地、市、县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西宁工业已形成以机械、轻纺、化工、建材、冶金、皮革皮毛、食品为支柱的工业体系。机械工业技术力量雄厚,机床、工程机械及各种工具等产品的生产已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纺织工业从纺纱、织造、后整理到服装制品;轻工以灯泡、塑料制品等为主,品种不断增加;化学工业已形成以化肥、制药、氟化盐、硫酸、红矾钠、润滑油等为拳头产品的支柱行业;建材工业在充分开发利用地方资源的基础上,已形成水泥、沥青、保温材料、PVC低发泡板、舒乐舍板、石膏及其制品等系列产品;冶金工业拥有全国最大的电解铝厂——青海铝厂和列入全国500强的西宁钢厂及生产硅铁出名的青海山川铁合金厂,成为冶金工业龙头;食品工业在坚持地方特色的同时,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乳制品系列、三刺系列、虫草系列等保健、营养食品,多数产品已蜚声国内外。 能源、电力充裕,有年产100多万吨煤矿一座。黄河上游可建设13座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30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360亿千瓦时,现已建成龙羊峡水电站,装机容量128万千瓦,李家峡水电站已开工建设,装机容量为200万千瓦,加上市内已有的火电、水电等中小型电站,使西宁电网电力资源极为充沛。 西宁农村经济有一定基础,粮食产量18万吨,油料1.8万吨,蔬菜、肉、禽、蛋、奶自给有余。牲畜年存栏数51万头(只)。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生力军。 西宁对外贸易持续发展。外贸进口总值超过1.6亿美元,实现出口创汇1.2亿美元;主要出口商品有硅铁、机床、轴承、绵纱、骨胶、蚕豆、量刃具等十余种。三资企业不断壮大,已成为西宁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西宁是全省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商业贸易中心。市场建设成绩显著,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共有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近2万个,从业人员6万人。商业门类齐全,商品丰富,购销两旺,市场繁荣。 通讯状况 以西宁为中心,已形成四通八达的通讯网络,西宁地区电话全部实现程控,面向全国各地和国外、港澳地区开办电报、电话、传真、微波通讯业务。 科教文卫 西宁市已形成以基础教育为主,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前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格局。全市现有各类学校697所,在校学生18万余人,其中高等院校9所。 全市有各类科研机构及综合服务事业机构68个,科学技术专业人员7万余人;公共图书馆3所,藏书167万册;全市有影剧院22所,文艺表演团体8个。 西宁有医疗保健机构341处,卫生技术人员8042人,病床8094张。 旅游资源 西宁夏凉秋爽,是理想的避暑胜地,灿烂的河湟文化又给这凉爽宜人的季节平添了无数魅力。老爷山、虎台、北禅寺、清真大寺、日月山、鸟岛、万丈盐桥、孟达自然保护区等充满诗情画意的旅游景点都会使游客留连忘返。 →回复
十六国时期,鲜卑族秃发部据今甘肃西部、青海东部地区建立地方割据政权南凉,曾一度建都西平(今西宁)。公元445年,北魏灭鄯国,改西平郡为鄯善镇(今西宁)。公元526年(北魏孝吕二年),又改鄯善镇为鄯州,辖西平(今西宁市)等地。公元607年(隋炀帝大业三年)又改鄯州为西平郡,辖湟水、化隆二县,今西宁为西平郡湟水县的辖地。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后,在青海东部设鄯、廓二州。鄯州辖龙支、湟水二县,今西宁为湟水县辖地。公元1104年北宋改鄯州为西宁州,隶属于陇西都护府,从此,“西宁”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今天。 公元1227年,元太祖成吉思汗率蒙古军队南渡黄河攻占西宁州,西宁并入元朝统治。公元1373年(明洪武六年)西宁州改为西宁卫(今西宁)。公元1385年(洪武十八年)动工修建西宁卫城。现西宁七一路南侧保留的古城墙就是明西宁卫城的遗迹。公元1645年(清朝顺治二年)清军进入西宁。公元1913年(中华民国二年)北洋政府改革清代建制,废西宁府,保留西宁道,西宁是道府所在地。1927年(民国十六年)撤西宁道,设西宁行政区长官。1929年,南京政府设立青海省,以西宁为青海省省会。 1949年9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军解放西宁,9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宁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同时成立。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成立,西宁市为青海省省会。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