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福建旅游 → 概况 |
|
福建简称“闽”,素有“东南山区”之称,是中国最早对外交往的基地和窗口之一。 历史:因境内的闽江而简称闽。省会福州。春秋属越,战国归楚。秦设闽中郡,汉属扬州会稽郡。唐归江南道,后取所辖5州中前两州首字得名“福建”为政区。宋设福建路,元归江浙行中书省,后改福建行中书省。明依元制,清初始设福建省。
福建省简称“闽”,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周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福建是闽中郡的一部。秦未汉初,勾践的后代无诸因佐汉灭秦伐楚有功,被汉高祖刘邦封为闽王,称福建为“闽越国”。唐开元13年(公元725年),闽州都督府改为福州都督府,第一次出现“福州”。开元21年(公元733年),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从福州、建州(今建鸥)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使,同福州都督府井存。这就首次出现“福建”之称。 北宋时,福建称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邵武、兴化二军。南宋后升建州为建宁府。一府五州二军,共计3个,故福建别称“八闽”。1278年元设“福建行中书省”,福建设省由此为始。后数次撤复,至1356年才固定下来。 →回复
(一)历史沿革 福建简称“闽”。唐开元21年(733年)设“福建经略使”,始称“福建”。南宋设有1府5州2军,故又称“八闽”。福建在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伊斯兰教等重要文化发源地和商贸集散地,福州、厦门曾被辟为全国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闽江口的马尾港是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和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 (二)行政机构 1949年8月24日,福建人民政府成立。全省现辖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三明、南平、龙岩8个地级市和宁德1个地区行政公署,下设永安、邵武、漳平、福清、福安、宁德、石狮、武夷山、晋江、南安、建瓯、长乐、龙海、建阳、福鼎等15个县级市,23个市辖区和46个县(含金门)。 (三)地理环境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毗邻浙江、江西、广东,与台湾省隔海相望,也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全省陆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丘陵和平原分别占75%、15%和10%。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3324公里,沿海岛屿1400多个,较大港湾22处,可建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00多个,其中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港可建5—10万吨深水泊位。 福建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21℃,平均降雨量1400-2000mm,是中国雨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四)人口、文化 福建是个以汉族为主(占98.5%)的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在47个少数民族中畲族人口最多(占75%)。通用语言为普通话,并有福州话、闽南话、客家话、莆仙话、建瓯话等多种方言。1998年末,全省人口3299万人。福建又是著名侨乡和台胞祖籍地,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达800多万人,港澳同胞80多万人,台湾同胞中80%以上祖籍福建。 福建有多种宗教,其中影响较为广泛的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和摩尼教等。福建还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妈祖文化的发祥地,影响远播海内外。湄洲妈祖被尊为“天后”、“海峡女神”,世界各地有妈祖庙1500多座,1.4亿人信奉妈祖,台湾有妈祖信徒1400多万人。 (五)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福建是全国土地面积较小的省份之一,全省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居全国第23位。福建是一个多山的省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省海拔80米以上的丘陵和山地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9.3%,海拔80米以下的平原台地占总面积的10%强。平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较大的有福州、漳州、泉州和兴化等四大平原。1998年底,全省有耕地1178.18千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仅0.036公顷。粮食作物主要是稻谷,其次为甘薯。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柑桔、烟草、油菜、花生、茶叶。福建是中国主要产茶省之一,武夷岩茶是中国名茶,兼有绿茶清韵和红茶浓郁的特点,安溪铁观音、闽北水仙、福州茉莉花茶等名牌产品享誉海内外。福建省还盛产龙眼、柑桔、荔枝、枇杷、柚子、菠萝、香蕉等热带、亚热带水果。 2、森林资源 福建是我国四大林区之一,全省森林面积约697.1万公顷,占全国的4%。活立木蓄积量约占全国的3.4%,居全国第七位。森林覆盖率达57.3%,居全国各省之首。现有森林多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森林植物品种繁多,有许多珍奇树种和名贵药材。林种以用材林为主,其次是竹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和特种用材林等。 3、水资源 福建境内共有29个水系,664条河流,内河总长1.36万公里,年迳流量1168亿立方米,是个水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全省人均水资源约44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的1.7倍。较大的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等。河流源短流急、落差大,水力资源蕴藏量大,理论蕴藏量为1181万千瓦,可开发利用1062万千瓦。其中可开发的装机容量在500千瓦以上的水力地点1000处,总容量705万千瓦,年发电量为320亿千瓦时,居华东之首。现有装机容量仅占可装机容量的30%,开发潜力很大。福建地热水资源也很丰富,已发现的温泉有100多处,大多为40-60℃的中温热水。 4、水产资源 福建拥有内陆可养殖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可作业的海洋渔场面积12.5万平方公里,适宜贝类、藻类和海产品养殖面积2700平方公里,其中滩涂1995平方公里。福建有160多种淡水鱼类,其中以分布在闽江水系的鱼类最多,其次是九龙江水系;海洋和滩涂盛产鱼、虾、贝、藻等多种类海产品。贝类养殖历史悠久,并享誉全国,被誉为养殖牡蛎、蛏、花蛤、泥蚶等“四大贝类之乡”。 5、海洋资源 福建海区地处亚热带海洋的寒暖流交汇处,并有大量江河水注入,水质肥沃,水产资源丰富。已知的浮游动物有21类170多种,沿海鱼类有750种,占全国海洋鱼类种数的一半。福建岸线曲折,多岛屿,多天然良港,并有尚未开发利用的浅海滩涂约900万亩,其中浅海面积620多万亩,滩涂面积约300万亩。福建海洋还蕴藏着丰富的潮汐能、波浪能等各种可再生能源,其中潮汐能1000万千瓦,约占全国潮汐能的40%。海水中丰富的各种化学元素和近海大量的金属砂矿、石英砂矿可供开采利用。 6、矿产资源 福建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74种(含亚矿种为84种),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数的49%。其中能源矿产3种,金属矿产34种,非金属矿产45种,水气矿产2种。探明储量居全国第1位的有叶腊石(寿山石)、型砂、标准砂;居第2位的有花岗石、压电水晶、明矾石、高岭土;居前5位的有石灰石、重晶石、萤石、钨等。此外,稀有金属铌矿、钽矿、硫铁矿等都颇具现实和潜在的开采优势。清流的钨矿是世界大型斑岩型钨矿之一。 7、旅游资源 福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山青水秀,人文荟萃。著名的武夷山、太姥山、清源山、冠豸山、鼓浪屿、湄洲岛、金湖、桃源洞、玉华洞等风景名胜,开元寺、涌泉寺、广化寺、南山寺、妈祖庙等寺庙,以及王审知、朱熹、郑成功、林则徐、陈嘉庚等名流英杰的故居遗迹等,都是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目前,全省拥有9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福州、漳州、长汀),1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7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武夷山和湄洲岛),以及种类繁多的民间戏曲和独特工艺品。此外,福建还建立起2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2.87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列为“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 →回复
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处东经115°50’~120°44’,北纬23°31’~28°19’。平面形状似一斜长方形,东西最大间距约480千米,南北最大间距约530千米。东北邻浙江省,西、西北接江西省,西南连广东省,东临东海,东南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全省地跨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两个自然地理带,其中大部分属中亚热带,闽侯白沙、福州新店和连江黄岐半岛以南,戴云山和博平岭以东为南亚热带。全省土地面积为12.14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海域面积达13.6万平方千米。 福建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大地构造属新华夏系巨型构造体系的第二隆起带,南岭纬向构造体系的东端。境内峰岭耸峙,丘陵连绵,河谷、盆地穿插其间。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面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3%,500~1000米的占32.9%,200~500米的占51.5%,200米以下的占12.5%。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地势自西北向东南下降,横断面略呈马鞍形。受新华夏构造的控制,在西部和中部形成走向大致与海岸平行的、斜贯全省的两列大山带:西列是以武夷山脉为主体的闽西大山带;中列是由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等山脉组成的闽中大山带。这两大山带之间为互不贯通的河谷、盆地,俗称闽中大谷地。东部沿海为丘陵、台地、平原、地带。 闽西大山带以武夷山脉为主体,长约530千米。山势北高南低,北段以中低山地貌为主,海拔大都在1200米以上;南段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海拔一般为600~1000米。位于武夷山市境内闽赣交界处的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是我国大陆东南部的最高峰。山体岩性以花岗岩和火山岩为主,间有凝灰岩、流纹岩出露。断层地貌十分发育,形成许多断块山、断裂谷和断陷盆地。整个山带,尤其是北段,山体两坡不对称:西坡陡,多断崖;东坡缓,有层状地貌发育。由断层陷落或古老河谷被抬升而形成许多与山带成直交或斜交的垭口,较著名的有分水关、桐木关、铁牛关等。大山带东侧分布着许多北东或北北东走向的串珠状山间盆地和河谷盆地。武夷山、永安、连城等地有红色岩层出露,构成风景奇丽的丹霞地貌景观;永安、宁化、龙岩、将乐等地有较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溶洞、溶蚀洼地、峰林等喀斯特地貌发育。 闽中大山带由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等山脉构成,长约550千米,以中低山地貌为主。闽江、九龙江将山带切割为3段:北段以鹫峰山为主体,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山体巍峨,最高峰辰山海拔1822米;中段为戴云山,为闽中大山带的主体,山体宏伟,海拔一般为1000~1200米,1200米以上的山峰连绵不绝,位于德化县中部的主峰戴云山海拔1856米。尤溪、梅溪、浐溪(大樟溪上游)将该山脉切割成三列仍呈北东向的平行山体。南段为博平岭,地势较低,坡度较缓,地表切割较破碎,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一般海拔700~900米。整个山带两坡不对称:西坡陡峭,多断崖;东坡较缓,地势作阶梯状下降,层状地貌发育。山体岩性主要由花岗岩、流纹质凝灰熔岩、凝灰岩、流纹岩、英安岩、安山岩等组成。山地中有许多山间盆地,博平岭山间盆地多呈马蹄形状,向南或东南方向开口。 东部沿海一般海拔在500米以下,地貌类型通常由丘陵到红土台地到沿海平原,花岗岩、流纹岩等火山岩遍布全区。闽江口以北以花岗岩高丘陵为主体,山丘坡度较大,顶面崎岖,多直逼海岸。在戴云山、博平岭东延余脉散布花岗岩丘陵。东南部沿海丘陵区有基岩裸露,经流水长期冲蚀,形成典型的"石蛋"地形。福清至诏安沿海广泛分布着由深厚的风化残积层组成的红土台地,面积约4200平方千米,海拔10~50米。平原仅分布在河口和海滨地带,这些平原规模不大,且为丘陵所分割,呈不连续状。较大的平原有漳州平原、福州平原、泉州平原和兴化平原,原系第四纪断陷盆地,后地壳上升,分别由九龙江、闽江、晋江和木兰溪等河流泥沙冲积和海湾淤泥堆积而成,属冲积海积平原。这些平原并非完全平坦,多散布有孤山、残丘。沿海一带,尤以长乐梅花、江田,晋江金井,漳浦古雷半岛,以及平潭、东山等岛屿风积地貌发育,有覆盖沙、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沙垅等景观。 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陆地海岸线全长3324千米,仅次于广东省,居全国第二位;岸线多呈锯齿状,十分曲折,曲折率为1∶5.7,其曲折程度居我国沿海各省份之首位。海岸类型以侵蚀海岸为主,堆积海岸为次,红树林海岸自南向北呈斑点状分布。侵蚀海岸多出现在半岛、岛屿岬角和岸线转折堤段,主要分布在闽江口以北一带,闽江口以南的福清、平潭、莆田、厦门、东山、诏安等沿海亦有分布,常见有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拱桥、海蚀柱和海蚀阶地等侵蚀形态。堆积海岸多出现在港湾内部岸段和岸线比较平直的地段,九龙江口以南龙海、漳浦一带海岸较为平直,堆积形态较为发育,常见有海滩、沙堤、沙嘴等,并以海滩为主。全省滩涂面积约20.7万公顷,底质以泥、泥沙或沙泥为主。全省大小港湾125个,自北向南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湾等6个特大深水港湾。这些港湾多深入内陆,与半岛相间出现。沿海岛屿的分布格局和地质岩层均与附近陆地的山地丘陵相同,实属陆地的延伸部分。全省共有岛屿1500多个,较大的有海坛、金门、南日、马祖等岛屿;原有的厦门岛、东山岛等已分别有跨海海堤与大陆相连形成半岛。 全省水系发育,河网密度大。境内河流总长度约1.3万千米,河网密度每平方千米超过0.1千米。闽江为全省最大河流,全长577千米,流域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一半。由于受断裂构造的控制,主要河流多与山脉走向垂直,支流与山脉平行,形成典型的外流区单向性的格状水系;河谷形态多呈串珠状,峡谷和盆谷相间排列;属山地性河流,多峡谷险滩,河床比降大,多在万分之五以上,加上境内降水量大,径流量相当丰富。水力资源蕴藏量居华东各省之首位。 -------------------------------------------------------------------------------- 福建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福建省土地总面积12.1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居全国第23位。全省耕地137.68万公顷,耕地减少5680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3093.33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2120公顷,生态退耕153.33公顷,灾毁耕地313.33公顷;本年度全省耕地增加3640公顷, 其中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增加耕地540公顷,开发、复垦、整理等新增耕地3100公顷。耕地补充超过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的目标。 海洋资源 福建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千米,水深200米以内的海洋渔场面积12.5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海洋渔场面积4.5%;有闽东、闽中、闽南、闽外和台湾浅滩5大渔场。 福建大陆海岸线蜿蜒,长达3324千米,居全国第二位;海岸线曲折率居全国首位。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共有大小岛屿1546个,占全国1/6,面积总计1400.13平方千米;岛屿海岸线长2804.3千米,大小港湾125个,其中深水港湾22处,可建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有东山湾、厦门湾、湄洲湾、福清湾、罗源湾、三都澳等6个,占全国34个的17.6%,港口吞吐量可开发潜力大。 福建海岸地质构造复杂,矿种很多,已发现的矿产有60多种,有工业利用价值的20余种,矿产地300多处。砂、花岗石、叶腊石等探明储量居全国前列,其他如饰面花岗石、高岭土、明矾石、玻璃用石英砂在全国占重要地位;台湾海峡石油、天然气资源和重矿物砂矿资源也已显示较好的资源潜力。 优越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多种多样的海岸类型,景色秀丽的岛屿,林木葱郁,沙滩连绵,构成许多壮丽的自然景观,是理想的观光度假胜地。尤其是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鼓浪屿、清源山、太姥山、海坛岛和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湄洲岛等,为沿海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资源条件。 福建沿海地热梯度较大,地热资源丰富,具有开采价值的热水区域较多。沿海风能资源丰富,可利用时数达7000~8000小时;沿海可用于潮汐发电的海水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潮汐能理论装机容量达3425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1033万千瓦,占全国的49.2%,居首位。 水资源 全省年平均降水量1883.5毫米(数据截至2000年底,下同),折合水量2333.2亿立方米,比上年多11.9%,比多年平均值多12.9%,属正常偏丰水年。最大点降水量为同安荇后站3547.7毫米;最小点降水量为漳浦古雷站1083.0毫米。全年地表水资源量1305.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78.5亿立方米,扣除重复计算量377.8亿立方米,实际水资源总量为1306.6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资源量3954立方米,人均综合用水量530立方米。全年供水总量178.2亿立方米,用水总量175.3亿立方米,基本满足社会需求,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107.9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61.5%,较上年减少了2.6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46.7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26.6%;城镇生活用水量7.1亿立方米;农村生活用水量10.9亿立方米,其它用水量2.8亿立方米。外省入境水量为28.3亿立方米。福建省出境水量138.6亿立方米。全省主要江河评价河长2538公里中,污染河长为359公里,占14.1%,较上年增加1.3%。江河水质总体状况同1999年相比变化不大,局部河段水质略有下降。过境城镇的局部河段和厂矿排污口河段的水质仍未见好转,污染物没有大的变化。 矿产资源 截至2001年底,福建省已发现矿种118种,主要矿产有铁、锰、铜、铅锌、钨、钼、铌钽、金、银、无烟煤、石灰岩、萤石、叶蜡石、石英砂、高岭土、饰面用花岗岩等。其中已探明储量75种,能源3种、金属34种,非金属36种,水气2种。探明各类矿床近1000个,其中中型矿床100个,大型矿床60个,矿产潜在价值2400亿元以上。2001年投入地质勘查工作的总人数989人,开展地质找矿工作项目252项,投入勘查资金5641万元,完成钻探工作量15974米,坑深7072米,勘查工作面积1600平方公里,提交矿产勘查报告33份,新发现矿产地,探明新增储量金8623公斤、银580吨、铅锌54万吨、钼7912吨、石灰岩4500万吨,紫砂陶矿500万吨。 动植物资源 福建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和野生动植物的重点产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据调查统计,全省有脊椎动物1647种,约占全国的26.4%,其中哺乳类120种、鸟类543种(包括亚种)、两栖类46种、爬行类123种。兽类中,国家重点保护的有44种,其中国家一级5种,如华南虎、云豹、黑麂等;国家二级39种,如猕猴、穿山甲、黑熊、鬣羚、水鹿等。鸟类中,国家重点保护的有95种,其中国家一级的12种,如短尾信天翁、黑鹳、中华秋沙鸭、黄腹角雉等;国家二级的83种,如褐鲣鸟、黄嘴白鹭、鸳鸯、红隼、白鹇、褐翅鸦鹃、蓝翅八色鸫等;候鸟350种,冬候鸟177种,夏候鸟52种,旅鸟121种。属于福建省特有的有白背啄木鸟、橙背鸦雀、挂墩鸦雀、赤尾噪鹛等。两栖类中,国家重点保护的有2种,其中国家二级的2种,如虎纹蛙、大鲵。爬行类中,国家重点保护的有9种,其中国家一级的2种,如蟒蛇、鼋等;国家二级的7种,如大壁虎、三线闭壳龟、棱皮龟等。鱼类815种,其中文昌鱼纲1目1科1种,圆口纲1目1科1种,软骨鱼纲11目25科63种,硬骨鱼纲24目152科750种。已定名的昆虫有5000多种,全国昆虫共有33目,福建分布有31目。有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59种,其中国家Ⅰ级22种,国家Ⅱ级137种。省重点和一般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分别为76种和921种,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11种。以上属国家和省保护的野生动物种类共1167种。福建有高等植物4703种,约占全国的14.3%,其中蕨类382种、裸子植物70种、被子植物4251种;木本植物1943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52种,其中国家Ⅰ级7种,国家Ⅱ级45种;此外,兰科植物有60属119种6变种。列入福建省第一批地方重点保护珍贵树木的有25种。 福建还有丰富的畜禽品种资源和微生物资源。近几年大力发展畜牧业,从国内外引进不少优良畜禽品种。2001年,全省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53.91万吨、40.11万吨、11.39万吨,人均占有量分别为44.7公斤、11.7公斤、3.3公斤。据初步调查,福建地方传统品种有26种,其中猪8种,牛3种,山羊2种,马1种,兔1种,鸡3种,鸭5种,鹅2种,火鸡1种。福建农业上应用的微生物有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三大类群。细菌类群中有豆科根瘤菌、杀虫菌(如青虫菌、杀螟杆菌、HD菌等)、甲烷细菌等,放线菌中有井冈霉素产生菌、土霉素产生菌和5406抗生菌等,真菌类群有白僵菌、赤霉菌和各类食用菌。据统计,全省真菌种类约有430种(包括部分粘菌),产量达43.83万吨,居全国首位。其中毒菇种类较多,有春生娥膏、亚稀迭炭菇等近10种,一般有毒的有20多种。食用菌全部属真菌类群,世界上已知的食用菌有近500种,其中我国有360多种。福建常见的食用菌有蘑菇、香菇、银耳、黑木耳、毛木耳、盾形木耳、金针菇、草菇、凤尾菇、平菇、滑菇、朴菇、红菇、枯乳枯、侧耳、茯苓、猴头菌、竹荪、环密菇、牛肝菇、羊肚菌、灵芝等。根据其寄生或主要栽培材料的不同,食用菌可以分为木生食用菌、草生食用菌、粪生食用菌三大类。木生食用菌寄主或栽培材料主要为木材,主要有香菇、银耳、黑木耳、金针菇、猴头菌、滑菇、茯苓等;草生食用菌宿主或栽培原料主要为稻草、麦秆、蔗渣、山地野草等,主要有草菇、凤尾菇等;粪生食用菌宿主或栽培原料主要为牛粪、猪粪、马粪、蚕粪等,主要有双孢蘑菇。 旅游资源 全省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6个,国家旅游度假区2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森林公园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个;还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个、名乡(镇)6个、名村5个,省级旅游经济开发区8个,风景名胜区26个,自然保护区19个,文物保护单位245个。武夷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福建旅游资源的主要特色有: 滨海旅游资源有较大的规模优势。有300多公里长的海滨适合开发成旅游胜地,其中平潭、长乐、晋江、厦门、龙海、东山等地的滨海旅游资源可以连片开发,形成不同活动内容的大型海滨浴场。多数海滨浴场各项质量标准达到国际海滨浴场条件。大部分海滨林带环绕,是避暑消夏、度假休养的理想之地。 山岳景观种类齐全。福建的地貌类型主要有花岗岩、丹霞、海蚀、火山岩和喀斯特(岩溶)等。花岗岩地貌有太姥山、鼓山、日光岩、清源山、石竹山等,岩溶地貌有玉华洞、天鹅洞、永安石林等,丹霞地貌有武夷山、金湖、桃源洞、冠豸山等,火山岩地貌有灵通岩、十八重溪、支提山等。其中海蚀地貌、花岗岩地貌和丹霞地貌发育较为成熟,平潭的海蚀地貌、太姥山的花岗岩地貌、武夷山的丹霞地貌所形成的奇特景观,在全国有一定的代表性。森林旅游资源丰富独特。福建山地丘陵多,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60.5%,居全国首位。武夷山被誉为"天然植物园",梅花山被誉为"生物物种基因库",南靖乐土雨林被誉为"珍稀有的亚热带雨林",三明格氏栲林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天然栲树林。良好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充沛的水源和丰富的物种,为福建开展绿色生态旅游提供了优越条件。 宗教和民间信仰文化发达,门类繁多,全国少见。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的有14座,福州的涌泉寺和西禅寺、闽侯的雪峰寺、宁德的支提寺、莆田的广化寺、泉州的开元寺、晋江的龙山寺、漳州的南山寺、厦门的南普陀寺等在台湾及东南亚、日本有很大影响。泉州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此外,妈祖、陈靖姑、祖师公、保生大帝、广泽尊王等主要地方民间信仰也有广泛影响,在海内外拥有众多的信徒。 古代建筑类型多样,涉及军事、农业、交通、宗教、民居等,有较高的科考与观赏价值。泉州洛阳桥、晋江安平桥、惠安崇武古城、南安蔡氏古民居、东山铜山古城、漳浦赵家堡、莆田木兰陂、泰宁尚书第、永安安贞堡、闽清宏琳厝、华安二宜楼及永定土楼、南靖土楼等,还有朱熹、郑成功、林则徐等众多的名人故居遗迹,都是名闻遐迩的人文景观。 民族民俗风情浓郁,地方文化内涵丰富。福建山多,交通不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独特的地域条件下,形成古朴的民风、多彩的民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服饰奇特、勤劳俭朴的"惠安女"形象。客家民俗和畲族等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对游客有吸引力。福建的戏曲文化、闽学文化、古越文化、饮食文化等在国内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山与海、自然与人文紧密组合,形成优良的旅游资源地域组合结构。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宗教、民间信仰文化和滨海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闽东南地区,客家文化主要分布在闽西地区,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武夷山脉,花岗岩地貌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森林主要分布在闽西北地区。一些主要景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互为衬托,最有代表性的是被评为世界"双遗产"的武夷山。这种景观区域分布相对独立和景区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的特点,既有利于旅游功能区的划分,也有利于重点旅游项目的确定、主要旅游线路的设计。 -------------------------------------------------------------------------------- 福建建制沿革 古近代时期 福建省简称"闽"。古为闽越地,《周礼·夏官》称七闽。秦代设置闽中郡治东冶(今福州),汉高祖立无诸为闽越王,都东冶,西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立为冶县(后复名东冶),东汉改为东侯官。三国时(公元260年)设置建安郡,治建安(今南安市丰州镇)。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设置晋安郡,治原丰。南朝梁天监年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治南安;陈析晋安郡置闽州,改晋安郡为丰州。隋代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废郡,改丰州为泉州,大业初年更名为闽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又废州改设为建安郡。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建安郡改为建州,治闽县(今福州);武德五年设置丰州,治南安,武德六年分设泉州,治闽县;贞观初年丰州并入泉州;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析出泉州南部设置漳州,治漳浦(今云霄);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泉州析地设置武荣州,治南安;景云二年(公元711 年)武荣州更名为泉州,治晋江,后改泉州为闽州,治闽县(今福州);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闽州更名为福州;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设置福建经略使,治福州,"福建"之称由此始;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属江南东道,改福建经略使为长乐经略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以长乐郡为福州都督府,经略使改为都防御使;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升格为节度使;大历六年(公元771年)置都团练观察处置使;乾宁三年(公元896年)置为威武军节度使,治福州。五代时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封王审知为闽王,贞明六年(公元920年)在福州设立大都督府,长兴四年(公元933年)福州升为长乐府;开运二年(公元945年)改长乐府为东都。宋代雍熙二年(公元985年)设立福建路。元代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在泉州设立行宣慰司,第二年改为行中书省,后行省迁回福州。明代改设福建布政使司,治福州。清代继承明制,省辖府、县两级,省府之间设道;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5年)福建省增设台湾府;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台湾从福建析出设立台湾省;清末,全省行政区划为4道、9府、2州、58县、6厅。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废府、州、厅,实行省、道、县三级地方政制。民国元年(1912年)全省划分为东路、南路、西路、北路4道。民国三年(1915年)以原辖区改为闽海道(闽东)、厦门道(闽南)、汀漳道(闽西 )、建安道(闽北)。民国十四年(1925年),废除道制,实行省、县两级制。民国22年(1933年),十九路军在福州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定福州为首都,将福建划为闽海、延平、兴泉、龙汀4个省和福州、厦门两个特别市,辖64个县。民国23年(1934年)人民革命政府解散,又成立福建省政府,7月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制度,将全省划分为10个行政督察区公署,仍辖64个县。民国24年1935年)设立厦门市。民国27年(1938年)福建省政府迁往永安,全省行政区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1个市、62个县、7个特区。民国30年(1941年)福州沦陷,第一区专署迁往福安。民国32年(1943年)全省行政区划调整为8个行政督察区、2个市、64县、2个特区。民国34年(1945年)省政府迁回福州。民国35年(1946年)福州市正式成立,全省行政区划调整为9个行政督察区、2个市、66个县。民国36年(1947年)全省行政区划调整为7个行政督察区、67个县,2个市。这一行政区划一直延续到民国38年(1949年)8月福州解放为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8月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全省行政区划调整为2个省辖市、8个行政督察专区、67个县(含金门县)。 1950年,8个专区依次更名为建瓯、南平、福安、闽侯、泉州、漳州、永安、龙岩专区;泉州专区更名为晋江专区,漳州专区更名为龙溪专区,建瓯专区更名为建阳专区;德化县由永安专区划归晋江专区;林森县复名为闽侯县;设立泉州市、漳州市(县级)。 1951年,福州市设立鼓楼、大根、小桥、台江、仓山、水上、盖山、鼓山、洪山9个区。1952年福州市设立新店区;厦门市设立开元、思明、鼓浪屿3个区。1954年厦门市设立禾山区。1955年撤销福州市盖山、鼓山、洪山、新店4个区。1956年,撤销建阳、闽侯、永安3个专区和水吉、宁洋、柘荣3个县以及福州市大根、小桥、水上3个区;三元、明溪2个县合并为三明县;设立南平市(县级);闽侯县划归省直辖。变更后,全省共辖5个专区、2个地级市、3个县级市、63个县、7个市辖区。 1958年,撤销厦门市禾山区,闽侯县划归福州市,同安县划归厦门市。1959年恢复闽侯专区,辖闽侯、闽清、长乐、连江、永泰、福清、平潭7个县,专署驻闽侯县。松溪、政和2县划归福安专区。1960年设立三明市(地级),以三明县城为三明市行政区域,三明县归三明市管辖;清流、宁化2县合并设立清宁县,松溪、政和2县合并设立松政县,龙溪、海澄2县合并设立龙海县;撤销南平县并入南平市;福州市设立马尾区。1961年恢复柘荣县;撤销清宁县,恢复清流县、宁化县。1962年撤销松政县,恢复松溪县和政和县;连江县、罗源县分别从闽侯专区和福安专区划归福州市;龙岩专区的永安、清流、宁化3县划归三明市。1963年设立三明专区,三明市改为县级市,三明专区辖三明市和三明、永安、清流、宁化4个县;福州市撤销马尾区;连江、罗源、古田、屏南4县划归闽侯专区;晋江专区的大田县划归三明专区;福州市撤销马尾区。1964年从南平市、建瓯县、顺昌县析出建西县,三明县更名为明溪县。至1965年全省共辖7个专区、2个地级市、4个县级市、63个县、6个市辖区。 1966年厦门市开元区更名为东风区,思明区更名为向阳区。1968年福州市鼓楼区更名为红卫区,台江区更名为赤卫区,仓山区更名为朝阳区;福州市、厦门市均设立郊区。1970年撤销建西县并入顺昌县;撤销柘荣县,并入福安、福鼎2县;撤销松溪、政和2县,合并设立松政县;福州市撤销郊区,设立马江区和北峰区;福安专区的松政县划归南平专区;闽侯专区的古田、屏南、连江、罗源4个县划归福安专区;晋江专区的莆田、仙游2个县划归闽侯专区;厦门市的同安县划归晋江专区;南平专区的尤溪、沙县、将乐、泰宁、建宁5个县划归三明专区;南平专区驻地由南平市迁驻建阳县;福安专区驻地由福安县迁驻宁德县。1971年各专区更名为地区;南平地区更名为建阳地区;福安地区更名为宁德地区;闽侯地区更名为莆田地区。1973年莆田地区的闽侯县划归福州市;晋江地区的同安县划归厦门市。1974年恢复柘荣县;撤销松政县,设立松溪县和政和县。1975年福州市撤销北峰区设立郊区。 1978年厦门市设立杏林区;福州市设立环城区,撤销马江区;福州市红卫、赤卫、朝阳3个区分别更名为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1979年厦门市东风、向阳2区分别更名为开元区和思明区。1981年撤销龙岩县,设立龙岩市(县级)。1982年福州市设立马尾区,撤销环城区。1983年撤销三明地区,设立三明市(地级),三明市设立梅列区和三元区;撤销莆田地区,所属闽清、永泰、长乐、福清、平潭5个县划归福州市,莆田、仙游2个县划归晋江地区;撤销邵武县,设立邵武市(县级);设立莆田市(地级),莆田市设立城厢区和涵江区,辖晋江地区的莆田、仙游2个县;宁德地区的连江、罗源2个县划归福州市。1984年撤销永安县,设立永安市(县级)。1985年撤销晋江地区,设立泉州市(地级),泉州市设立鲤城区;撤销龙溪地区,设立漳州市(地级),漳州市设立芗城区。1987年厦门市设立湖里区,郊区更名为集美区;晋江县析出石狮市。1988年建阳地区驻地迁驻南平市,并更名为南平地区;撤销宁德县,设立宁德市。1989年撤销崇安县,设立武夷山市(县级);撤销福安县,设立福安市(县级)。 1990年撤销福清县,设立福清市(县级);撤销漳平县,设立漳平市(县级)。1992年撤销晋江县,设立晋江市(县级),撤销建瓯县,设立建瓯市(县级)。1993年撤销南安县,设立南安市(县级);撤销龙海县,设立龙海市(县级)。1994年撤销南平地区,设立南平市(地级),原县级南平市改设延平区;撤销长乐县,设立长乐市(县级);撤销建阳县,设立建阳市(县级)。1995年福州市调整五个市辖区,同时将郊区更名为晋安区;撤销福鼎县,设立福鼎市(县级)。1996年撤销同安县,设立厦门市同安区;漳州市设立龙文区;撤销龙岩地区,设立龙岩市(地级),原县级龙岩市改设新罗区。1997年泉州市设立丰泽区和洛江区。1999年撤销宁德地区,设立宁德市(地级),原宁德市改设蕉城区。2000年泉州市设立泉港区。 2003年,厦门市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将原来的七个行政区,调整为六个行政区。新设翔安区;局部调整集美区;将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将鼓浪屿区、思明区和开元区合并成新的思明区;同时保留现有的同安区和湖里区。 →回复
· 福建古为闽越地,称七闽。秦代设置闽中郡治东冶(即今福州),西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立为冶县,东汉改为东侯官。 · 三国时(260年)设置建安郡。晋代(282年)设置晋安郡。南朝增设南安郡,治南安,后设置闽州和丰州。隋代开皇元年(581年)废郡,改丰州为泉州,大业初年更名为闽州,大业三年(607年)又废州改设为建安郡。 · 唐代武德元年(618年)建安郡改为建州,治闽县(今福州),武德五年设置丰州,治志安,武德六年分设泉州,治闽县;贞观初年丰州并入泉州;垂拱二年(686年)析出泉州南部设置漳州,治漳浦(今云霄);圣历二年(699年)泉州析地设置武荣州,治南安;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更名为泉州,治晋江,改泉州为闽州,治闽县(今福州);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更名为福州; ·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置福建经略使,“福建”之称由此始;天宝元年(724年)改属江南东道,改福建经略使为长乐经略使;乾元元年(758年)以长乐郡为福州都督府,经略使改为都防御使;上元元年(760年)升格为节度使。 · 五代时梁开平三年(909年)封王审知为闽王;贞明六年(920年)在福州设立大都督府;长兴四年(933年)福州升为长乐府;开运二年(945年)改长乐府为东都。 · 宋代雍熙二年(985年)设立福建路。 · 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泉州设立行宣慰司,第二年改为行中书省,后行省迁回福州。 · 明代改设福建布政使司,治福州。 · 清代继承明制,省辖府、县两极,省府之间设道; · 康熙二十三年(1685年)福建省增设台湾府,光绪十二年(1887年)台湾从福建析出设立台湾省; · 清末,全省行政区划为4道、9府、2州、58县、6厅。 民国时期 · 民国元年(1912年)全省划分为东路、南路、西路、北路4道。 · 民国三年(1915年)以原辖区改为闽海道(闽东)、厦门道(闽南)、汀漳道(闽西)建安道(闽北)。 · 民国十四年(1925年),废除道制,实行省、县两极制。 · 民国22年(1933年),十九路军在福州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定福州为首都,将福建划为闽海、延平、兴泉、龙汀4个省和福州、厦门两个特别市,辖64个县。 · 民国23年(1934年)人民革命政府解散,又成立福建省政府,7月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制度,将全省划分为10个行政督察区公署,仍辖64个县。 · 民国24年(1935年)设立厦门市。民国27年(1938年)福建省政府迁往永安,全省行政区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1个市、62个县、7个特区。 · 民国30年(1941年)福州沦陷,第一区专署迁往福安。 · 民国32年(1943年)全省行政区划调整为8个行政督察区、2个市、64县、2个特区。民国34年(1945年)省政府迁回福州。 · 民国35年(1946年)福州市正式成立,全省行政区划调整为9个行政督察区、2个市、66个县。 · 民国36年(1947年)全省行政区划调整为7个行政督察区、67个县、2个市。 · 福建省行政区划一览表 (1949年9月) 区别区别 专区驻地 管辖县(区)名 辖县(区)数(个) 福州市 鼓楼 大根 小桥 台江 仓山 5区 厦门市 思明 开元 禾山 鼓浪屿 4区 第一区 建瓯 建瓯 建阳 浦城 崇安 光泽 松溪 政和 邵武 水吉 9县 第二区 南平 南平 顺昌 尤溪 沙县 将乐 泰宁 建宁 古田 屏南 9县 第三区 福安 福安 宁德 福鼎 寿宁 周宁 霞浦 枯荣 7县 第四区 林森 林森 闽清 永泰 长乐 福清 平潭 连江 罗源 8县 第五区 晋江(今泉州市区) 晋江 惠安 南安 安溪 永春 同安 9县 第六区 龙溪(今漳州市区) 龙溪 海澄 云霄 漳浦 诏安 长泰 东山 南靖 平和 华安 10县 第七区 永安 永安 三元 明溪 清流 宁化 大田 宁洋 德化 8县 第八区 长汀 长汀 龙岩 永定 上杭 武平 漳平 连城 7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1949年8月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全省行政区划调整为2个省辖市、8个行政督察专区、67个县(含金门县)。 · 1950年3月,8个专区依次更名为建瓯、南平、福安、闽侯、泉州、漳州、永安、龙岩专区;9月泉州专区更名为晋江专区,漳州专区更名为龙溪专区,建瓯专区更名为建阳专区;德化县由永安专区划归晋江专区;林森县复名为闽侯县;设立泉州市、漳州市(县级)。 · 1951年,福州市设立鼓楼、大根、小桥、台江、仓山、水上、盖山、鼓山、洪山9个区。1952年福州市设立新店区;厦门市设立禾山区。1955年撤销福州市盖山、鼓山、洪山、新店4个区。 · 1956年,撤销建阳、闽侯、永安3个专区和水吉、宁洋、枯荣3个县以及福州市大根、小桥、水上3个区;三元、明溪2个县合并为三明县;设立南平市(县级);闽侯县划归省直辖。变更后,全省共辖5个专区、2个地级市、3个县级市、63个县、7个市辖区。 · 1958年,撤销厦门市禾山区,闽侯县划归福州市,同安县划归厦门市。 · 1959年恢复闽侯专区,辖闽侯、闽清、长乐、连江、永泰、福清、平潭7个县,专署驻闽侯县;松溪、政和2县划归福安专区。 · 1960年设立三明市(地级),以三明县城为三明市行政区域,三明县归三明市管辖;清流、宁化2县合并设立清宁县,松溪、政和2县合并设立松政县,龙溪、海澄2县合并设立龙海县;撤销南平县并入南平市;福州市设立马尾区。 · 1961年恢复枯荣县;撤销清宁县,恢复清流县、宁化县。1962年撤销松政县,恢复松溪县和政和县;连江县、罗源县分别从闽侯专区和福安专区划归福州市;龙岩专区的永安、清流、宁化3县划归三明市。 · 1963年设立三明专区,三明市改为县级市,三明专区辖三明市和三明、永安、清流、宁化4个县;福州市撤销马尾区;连江、罗源、古田、屏南4县划归闽侯专区;晋江专区的大田县划归三明专区;福州市撤销马尾区。 · 1964年从南平市、建瓯县、顺昌县析出建西县,一明县更名为明溪县。至1965年全省共辖7个专区、2个地级市、4个县级市、63个县、6个市辖区。 · 1966年厦门市开元区更名为东风区,思明区更名为向阳区。1968年福州市鼓楼区更名为红卫区,台江区更名为赤卫区,仓山区更名为朝阳区;福州市、厦门市均设立郊区。 · 1970年撤销建西县并入顺昌县;撤销枯荣县,并入福安、福鼎2县;撤销松溪、政和2县,合并设立松政县;福州市撤销郊区,设立马江区和北峰区;福安专区的松政县划归南平专区;闽侯专区的古田、屏南、连江、罗源4个县划归福安专区;晋江专区的莆田、仙游2个县划归闽侯专区;厦门市的同安县划归晋江专区;南平专区的尤溪、沙县、将乐、泰宁、建宁5个县划归三明专区;南平专区驻地由南平市迁驻建阳县;福安专区驻地由福安县迁驻宁德县。 · 1971年各专区更名为地区;南平地区更名为建阳地区;福安地区更名为宁德地区;闽侯地区更名为莆田地区。 · 1973年莆田地区的闽侯县划归福州市;晋江地区的同安县划归厦门市。1974年恢复枯荣县;撤销松政县,设立松溪县和政和县。1975年福州市撤销北峰区设立郊区。 · 1978年厦门市设立杏林区;福州市设立环城区,撤销马江区;福州市红卫、赤卫、朝阳3个区分别更名为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1979年厦门市东风、向阳2区分别更名为开元区和思明区。 · 1981年撤销龙岩县,设立龙岩市(县级)。1982年福州市设立马尾区,撤销环城区。 · 1983年撤销三明地区,设立三明市(地级),三明市设立梅列区和三元区;撤销莆田地区,所属闽清、永泰、长乐、福清、平潭5个县划归福州市,莆田、仙游2个县划归晋江地区;撤销邵武县,设立邵武市(县级);设立莆田市(地级),莆田市设立城厢区和涵江区,辖晋江地区的莆田、仙游2个县;宁德地区的连江、罗源2个县划归福州市。 …… 福建省2001年行政区划 福 州 市 鼓楼区 台江区 仓山区 马尾区 晋安区 福清市 长乐市 闽侯县(甘蔗镇) 闽清县(梅城镇) 永泰县(樟城镇) 连江县(凤城镇) 罗源县(凤山镇) 平潭县(潭城镇) 厦 门 市 开元区 思明区 鼓浪屿区 杏林区 湖里区 集美区 同安区 三 明 市 梅列区 三元区 永安市 明溪县(雪峰镇) 将乐县(古镛镇) 大田县(均溪镇) 宁化县(翠江镇) 建宁县(濉城镇) 沙 县(凤岗镇) 尤溪县(城关镇) 清流县(龙津镇) 泰宁县(杉城镇) 莆 田 市 城厢区 涵江区 莆田县(城厢区) 仙游县(鲤城镇) 泉 州 市 鲤城区 丰泽区 洛江区 泉港区 石狮市 晋江市 南安市 惠安县(螺城镇) 永春县(桃城镇) 安溪县(凤城镇) 德化县(龙浔镇) 金门县 漳 州 市 芗城区 龙文区 龙海市 平和县(小溪镇) 南靖县(山城镇) 诏安县(南诏镇) 漳浦县(绥安镇) 华安县(华丰镇) 东山县(西埔镇) 长泰县(武安镇) 云霄县(云陵镇) 南 平 市 延平区 建瓯市 邵武市 武夷山市 建阳市 松溪县(松源镇) 光泽县(杭川镇) 顺昌县(双溪镇) 浦城县(南浦镇) 政和县(熊山镇) 龙 岩 市 新罗区 漳平市 长汀县(汀州镇) 武平县(平川镇) 上杭县(临江镇) 永定县(凤城镇) 连城县(莲峰镇) 宁 德 市 蕉城区 福安市 福鼎市 寿宁县(鳌阳镇) 霞浦县(松城镇) 柘荣县(双城镇) 屏南县(古峰镇) 古田县(新城镇) 周宁县(狮城镇)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