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广东 → 潮州 → 笔架山潮州窑遗址 → 概况 |
|
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分布在广东省潮州市城东笔架山西,其年代为宋(960年-1279年)。 该遗址窑址众多,号称“百窑村”,又称“水东窑”、“白瓷窑”。现已发掘龙窑6座,阶级窑1座,最大的龙窑残长大79.5米,现已修复。产品有青釉瓷器、包釉瓷器、青白釉瓷器、酱褐釉瓷器等,以青白釉瓷器为主。种类有瓶、壶、罐、碗、盘、盏、杯、灯、炉等日常生活用器和狗、马、狮等动物玩具以及人像等,造型工整,胎质纯净细密,釉面光洁,釉水较薄。有些器物还以刻花、划花等技法做出装饰花纹。 笔架山潮州窑产品具有明显的特色,曾销往东南亚一些国家,成为中国陶瓷出口基地之一。
笔架山窑场始创于唐,极盛于宋。其产品远销国内外,成为中国陶瓷出口基地之一,被誉为“广东陶瓷之都”。产品种类繁多,主要有碗、盒、盏、灯、炉、杯、壶、盂、豆、釜、洗、枕头、粉盒等日用器皿和瓶器、人物、玩具等工艺瓷,其胎质坚密,别具一格。釉色以影青釉为主,兼有青、白、黄、酱褐釉等,釉质晶莹润泽、如银似玉,多数不开片或只是极细的鱼子纹片;饰纹以划花力主,还有雕刻和镂空的。新西兰学者艾黎在参现了潮州古瓷器展品后,兴奋地说,“我在国外看到好多古瓷器,原来它的老家就在这里!”笔架山宋窑为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增添了辉煌的一页。 →回复
笔架山宋窑 位于湘桥。城东笔架山西麓。古遗址北起虎头山,南至印子山,绵延2公里,窑址鳞次栉比,至今笔架山脚一带的群众,仍称该地为“百窑村”。 笔架山窑场始创于唐,极盛于宋。其产品远销国内外,成为中国陶瓷出口基地之一,被誉为“广东陶瓷之都”。产品种类繁多,主要有碗、盒、盏、灯、炉、杯、壶、盂、豆、釜、洗、枕头、粉盒等日用器皿和瓶器、人物、玩具等工艺瓷,其胎质坚密,别具一格。釉色以影青釉为主,兼有青、白、黄、酱褐釉等,釉质晶莹润泽、如银似玉,多数不开片或只是极细的鱼子纹片;饰纹以划花力主,还有雕刻和镂空的。新西兰学者艾黎在参现了潮州古瓷器展品后,兴奋地说,“我在国外看到好多古瓷器,原来它的老家就在这里!”笔架山宋窑为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增添了辉煌的一页。 自1953年起,广东省博物馆及潮州文化工作者,配合基建工程多次对宋窑遣址进行考古发掘,失后清理了11窑遗址,其中既有阶级型龙窑,还有斜坡式龙窑。最长的十号窑残长78米,宽约3米,除窑头及火膛被毁外,窑壁、窑尾、隔火墙、阶级隔梁等均保存完好,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瓷器,其中有被列为一级藏品的“麻姑进酒”、有小洋人和哈叭狗等玩具,还有饰以八字胡的观音佛像。而最宝贵的是在几个释迎牟尼佛像座上刻有“治平”、“熙宁”等年号及“水东中窑甲”、“匠人周明”等匠工姓名的铭文。 笔架山宋窑遗址,是我国陶瓷生产的重要基地,对研究我国南方瓷业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近代,潮州陶瓷生产基地已移在枫溪、古巷、凤塘一带,以及饶平的三饶、九村等山区腹地。潮州陶瓷尤以工艺美术瓷著称,具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馨’的赞誉。在彩绘工艺上也推陈出新.形成了创意高雅、格调清新,线条流畅,层次分明,色彩丰富,填彩堆金,素淡金碧,各赋其神的潮州风格。从笔架山宋代“百窑村”,到枫溪陶瓷业的再度崛起,折射出潮州深厚的人文底蕴及陶瓷文化的灿烂光辉。 几天后,夫妻把窑内瓷片倒到韩江里。有一次徐旺老婆发觉倒出的碎片中有一只花瓶,打捞不及,被江水冲走。回家后,徐旺说他从窑底捡回一只花瓶,妻子看了说,和漂走的那一只一样,夫妻俩颇觉得奇怪。当天夜里,窑神托梦给徐旺,说玉帝怜他夫妻勤劳、善良,特吩咐窑神给他家造了一对雌雄宝瓶,助他发达致富,不料雌瓶被他老婆倒到江里去了。窑神还说,隔年六月初六,江里之宝瓶会显灵,到时莫忘下江去打捞。转眼到了翌年六月初六,徐旺竟给忘了。恰巧潮州来了一个红毛番仔古董商,他路过湘子桥时,见桥水底金光四射,心想江里必有宝物。他买来一捆红棕绳,缚上一串铜钱,抛向江里发光处,果然钓起了一个花瓶。红毛古董商懂得这是一只雌宝瓶,有雌必有雄。于是他决心穿街过巷,走村串寨,到处寻找那个雄宝瓶。 有一天,红毛古董商走进百窑村,在徐旺家里发现了那只雄宝瓶。他欣喜若狂,忙摸出一个金锭,叽哩咕噜地指着那只花瓶。徐旺说死也不卖给他,红毛古董商急了,夺过那只雄宝瓶往外便跑。 徐旺边追边喊:“掠(抓)贼呀!掠贼呀!”喊声惊动了四邻,大家纷纷赶来相助。 众人一直追到洗马桥,驻守在桥边的官兵也一齐追过来,红毛古董商见势不妙,为了保住性命,急忙扔掉那只雄宝瓶,他背上的雌宝瓶,也不慎滑出布袋与那雄宝瓶一起摔碎了。摔碎了的雌雄宝瓶汇在一起,流出了许多金灿灿的东西。大家仔细一瞧,原来是黄金碎锭。追在前面的官兵见钱眼开,争相去拾黄金,乱成一片,红毛古董商趁机溜走了。后来,在洗马桥过去的乡里便称为黄金塘村。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