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广东 → 韶关旅游 → 概况 |
|
韶关历史上称为韶州。相传舜帝巡奏“韶乐”于城北30公里处的石峰群中,该处的36石后来统称为韶石山。南朝梁、陈两代,在今市境内设置两州(衡州,东衡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东衡州为韶州,取州北的韶石山的“韶”字为名。到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于河西武水边开设税关,名为“遇仙桥关”。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又将南雄的“太平关”移到东河浈水边,并在北门外增设“旱关”,统称“三关”,韶关之名即由此而得。明清两代设韶关府,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韶关为曲江县太平、武城两镇。1949年10月25日成立韶关市。1950年5月5日归并曲江县,为韶关镇。1951年6月恢复韶关市。1977年1月韶关市升格为省辖市,辖曲江县。1983年6月韶关地区和韶关市合并,合并后,韶关市管辖12个县和3个市辖区。1987年将韶关市五个县划归清远,成立清远市;广州划一个县给韶关市。目前,韶关市管辖8个县3个市辖区。 韶关属中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为18.8-21.6度;雨量充沛,年降雨为1300-2400毫米;全年无霜冻期为310天左右,温暖的亚热带气候,充沛的雨量使韶关大地四季常青,万木葱茏,生机盎然,是旅游的好去处。韶关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大部分是汉族,此外还有瑶、壮、回、满、蒙、京、苗、白、侗、土家等三十多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境内及周围。1993年末,全市总人口289.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6.4万人,汉族人口285.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8.6%,少数民族人4.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6人。 韶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韶关的人类历史可上溯到距今十万年前,这已被曲江“马坝人”头骨化石的发现所证。三国末年(公元265年),吴主孙诰置始兴郡,治所在曲江城(今韶关市区)实,是韶关市郡之始。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曾改设韶州,取州北韶石山之“韶”字为州名。明代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曾在曲江县武水边开设税关。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又将原设于南雄的太平关移至曲江浈水边,后又在曲江城北门外增设税关,韶关之名即由此而来,韶关人杰地灵,孕育了唐代名相张九龄、刘瞻,宋代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余靖等杰出人物,六祖惠能和尚选择韶关为其禅宗南派的发祥地。韶关作为“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摇篮之一。粤北广大地区主要使用三种汉语方言:粤方言(又称广州方言)、客家方言和潮汕方言;地方民间艺术主要有:粤北采茶戏、花鼓戏、花灯戏、山歌剧、山歌、说书、快板、粤曲、狮舞等。 韶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多姿,异彩纷呈,有名山、名刹、溶洞、激流、温泉、原始森林、历史遗迹、摩崖石刻、珍贵文物和民族风情,已经开放的有:国家风景名胜区-仁化丹霞山,风景迷人的小坑国家森林公园,中国第一条江河漂流胜地九泷十八滩,全国重点寺庙南华禅寺和云门山大觉禅寺,闻名中外的“马坝人”头盖骨出土地狮子岩,广东八大风景名胜之一的金鸡岭,富有民族风情的乳源必背瑶寨,令人流连忘返的野生动物狩猎场等,已开辟有十多条旅游线路,成为广东的四大旅游线之一。有前专评价:粤北集华南旅游景观之大成,可以建华南最大的旅游基地。目前正在开发的旅游景点有:丹霞山阳元石景区、南岭国家森林公园、车八岭国家自然资源保护区、韶石山、地下森林、南粤第一高峰、华夏名人故居和南华温泉度假村等。 概况: 重要数据 区号:0751 邮编:512000 位置:广东省北部,北江中上游,与清远相邻,北部与湖南和江西交界。 区划:下辖北江区、武江区、浈江区、曲江县、始兴县、仁化县、翁源县、新丰县、乳源瑶族自治县、乐昌市、南雄市。
韶关属中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为18.8-21.6℃;雨量充沛,年降雨为1300-2400毫米;全年无霜冻其为310天左右、温暖的亚热带气候、充沛的雨量使韶关大地四季常青,万木葱茏,生机盎然。 韶关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大部分是汉族,还有瑶、壮、回、满、蒙、京、苗、白、侗、土家等31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乳源瑶族自治县。1993年末,全市总人口289.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6.4万人,汉族人口285.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8.6%,少数民族人4.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6人。 →回复
韶关市区的大桥较多,有人称之为“桥城”。由于老城区是为浈、武两河所夹的狭长型半岛,随着城区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自然要通过架桥增加通道。目前,市区共建有东河、西河、武江、曲江、十里亭、北江和铁路大桥等七座桥梁,把市区联成一个整体。韶关还有规划再建两座大桥方便交通。 韶关市区除桥多的特点外,还有一个特点是城区原来的三条主要街道均以“风”字命名,分别叫风风度路、风采路和风烈路。这三风路名,是为纪念当地出生的三名历史名人。 风度路是市区最繁华也是最主要的街道。风度路是为纪念唐朝丞相张九龄而命名的。张九龄生于曲江,身为重臣,直言敢谏;待人接物,温文乐雅;宫庭讲学,富有卓见。从而形成一种人赞颂的“曲江风度”。后人以风度为路名,表示对张九龄的敬仰。 风采路是与风度路交叉的一条繁华街道。风采路是纪念北宋名臣余靖的,余靖出于韶关市郊区,是宋代一位“百战将军”和“马上诗人”。仁宗时,范仲淹被贬,满朝文武都不敢开口。只有谏官余靖大义凛然,犯颜上表,结果遭到贬逐,因此出了名。后来他多次上书,建议严赏罚、节开支,反对多给西夏纳贡,颇有气魄胆识。余靖三次出使辽国,通晓契丹语,维护自己国家的尊严,风采照人。后来他督军南方,为帅十年,离任时不带南海一物,十分清廉。他喜欢音韵,很有文采,因此以“风采清华”称颂于世。后人以建风采楼和以风采为路为纪念他。还有一条是风烈路,后因城市扩建马路而纳入为解放路。风烈路是纪念南北朝时的侯安都的。侯安都也是曲江人,以精通武略著称。大清三年(公元549年),侯安都与陈霸先一同平定了侯景之乱,后来陈霸先作了陈武帝,侯安都是开国功臣。武帝死后,侯安都策立陈清为文帝,尔后竟不为文帝所容,召至京师赐死。人们称他风烈可钦。风烈路的名字也就留传下来了。 韶关因都是被河包围,所以河堤也成了一道风景线,特别是经过改建后的三条河堤已经成为韶关市人民休闲游乐的好去处, 当然也是年青人谈恋爱的好地方了。当你来到韶关游玩时,吃完晚饭不妨去走走,欣赏欣赏韶关的河景和看看“绑”着霓虹灯的五条跨河“长龙”。 →回复
由于韶关地处山区,因而有着秀美的自然风光,加之韶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因而当地的旅游景观十分多姿多彩,是粤北的旅游中心。韶关有国家级风景区丹霞山,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弘扬南宗禅法的发祥地南华寺,著名的“马坝人”出土处、“石峡文化”遗址狮子岩,有“地下宫殿”之称的古佛岩,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梅岭古道,珠江三角洲居民的发祥地珠矶巷,南方第一家天然狩猎场乳源南水狩猎场,乳源的必背瑶寨等等。 重要数据和景观 区号:0751 邮编:512000 面积:1.86万平方公里 人口:310多万 位置:广东省北部,北江中上游,与清远相邻,北部与湖南和江西交界。 区划:下辖曲江区、浈江区、武江区、始兴县、南雄县、仁化县、翁源县、新丰县、乳源瑶族自治县、乐昌县。 景观:丹霞山、乳源大峡谷、南华寺等。 →回复
韶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10万年前,人类祖先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躬耕劳作。举世闻名的“马坝人”,便是因其在韶关马坝发现而得名。韶关是历史上岭南有名的重镇,三国时吴主孙皓于甘露元年(公元265年)设始兴郡,治所在曲江(今韶关市区),为韶关立郡之始。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取韶石山的“韶”字改设韶州府。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曾在曲江县武水边开设税关。清康熙九年(1870年),将原设在南雄的太平关移至曲江县。以后又在曲江城北门增设旱关,往来商贾必经韶州,人称之为“过关”。“韶关”之名由此而得,并沿用至今。 韶关市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矿产资源蕴藏量大,拥有矿床、矿点1200多处,是全国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现已发现的矿种有70多种,占全省的三分之二,其中铅、银、锌、储量分别居全国二、三位,钨、锑、铜、铋、铀、煤、砷、铁和石灰岩、白云石等储量居全省的前茅,大理石、花岗岩石、辉绿石、重晶石等也十分丰富。 韶关还是全国的重点林区和广东省的林木基地,1992年全市实现绿化达标。全市山区野生动物繁多,野生植物2000多种,野生菌种500多个,经考察发现属国内新纪录的169个。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韶关市的经济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韶关坚持改革开放,打开山门,先后同欧洲、亚洲、美洲、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 韶关是广东省重要的能源和工业基础原材料生产基地,也是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的新兴工业城市,拥有机械、纺织、煤炭、电力、冶金、铸锻、建材、森工、轻工、化工、医药、电子、食品等工业。 全市机械工业力量雄厚,拥有各类机床及铸压设备,加工生产能力在省内仅次于广州市。纺织工一已形成服装、棉纺织、印染、毛纺、针织、复制等较强的综合生产能力格局。轻工、森工、食品等行业也已自成体系,发展较快。冶金工业在全省占举足轻重的位置。纺织业是广东的四大基地之一,纺织能力雄厚,拥有现代先进的气流纺1600头,纱锭近20万锭。韶关医药工业已成为广东最大的药源生产基地。 韶关盛产粮食、花生、茶叶、水果、烟叶、甘蔗、黄豆、蚕茧、药材、毛竹等,其中仁化的“白毛尖”茶叶,始兴的花菇、乐昌的马蹄、香芋等远近闻名。近几年来,韶关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农业经济正朝商品化、基地化方向发展。 →回复
早在12.9万年以前,就有早期智人“马坝人”在今曲江县马坝镇狮子岩生息繁衍。马坝人不仅其面部与今天的黄色人种有很多相似特征,还与生活在数十万年之前、数千公里之外的北京猿人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而约4500年前,同样生活在马坝狮子岩附近的岭南先民,已经创造出最灿烂的岭南新石器文化石峡文化,成为岭南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秦始皇统一岭南,开道建关,中原经济文化也更广泛地向岭南传播和辐射,而韶关作为岭南第一站,受益最广。唐初名相张九龄开通梅关古道后,中原文化更经此大举南下,中原、江南氏族不断大举取道梅关移民岭南,首先落足南雄珠玑巷,然后移居珠三角乃至海外,整体改变了岭南的经济、文化状态。“五岭以南人才出矣,财货通矣,中原之声教日近矣。”得中原文化风气之先的韶关,因而成为中世纪岭南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这里成就了中国古代三大哲圣之一六祖惠能,也造就了岭南古代最富成就的文化人物张九龄。 与此同时,岭南地区的海洋经济、文化,也取道韶关,向中原流通和传播。大量从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广州的外国人及货物,都是经梅关古道北上中原的。因此,著名文化学者黄伟宗将粤北文化带形容为“泛珠三角区域最繁华的古文化立交桥”:中原文化和岭南本土文化在这里相融;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珠江文化和海洋文化在这里交汇;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在这里对接,从而造就了多元的、交汇的、转折的、发展的古代粤北文化。 显要的地理与历史地位,辉煌的文化成就,给韶关留下了十分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马坝人、石峡文化遗址、南华寺与六祖遗迹、梅关古道、珠玑巷、张九龄遗迹……都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和文化辐射力,在岭南甚至整个泛珠三角文化圈内,都具有核心的价值和地位。因此,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大背景下,以多元、交流、沟通为特性的韶关文物圈,其地位和价值显得尤为重要;而其处于粤湘赣中心地带、泛珠三角腹地的区位优势也更加明显。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