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内蒙古旅游娱乐
类别划分
概况
气候
住宿
旅行社路线
交通
娱乐
美食
购物
活动
精彩照片图片
旅游地图
居住在这里的会员
去过这里的会员
打算去这里的旅游计划
网友旅游游记和攻略
景区分布
邻近景区
经验分享
我去过这里
我想去这里
收藏此页
我要提问
内蒙古 → 娱乐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内蒙古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绚丽多姿的风土人情,蒙古歌舞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传统的那达慕集会是最能体现蒙古族风情的场所。

  那达慕,蒙古语为“娱乐”或“游戏”之意,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集会,有歌舞娱乐、摔跤、射箭、赛马等比赛项目,其中竞技占较大比重。竞技,几乎贯穿蒙古族生活各个方面。春季打马鬃、祭敖包仪式之中、姻礼进行途中,都会展开规模不等、趣味迥异的各种比赛。各项比赛中,远距离越野赛马最为激动人心。


 

经验分享/补充资料/网友评论

 
yanjy(笨笨猪) 2005年11月11日 20点05分 评分:10
评论:内蒙古旅游 → 娱乐
蒙古族民歌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蒙古语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3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族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他们尊崇唱歌和善于唱歌的人。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歌和牧歌。礼仪歌用于婚宴等喜庆场合,以歌唱纯真的爱情、歌唱英雄、歌唱夺标的赛马骑手为主要内容。牧歌多在放牧和搬迁时唱,内容以赞美家乡,状物抒情者居多。蒙古族民歌节奏自由,装饰音多而细腻,并具有较强的朗诵性。其燎亮、悠长、亲切的曲调,沁人心脾。牧歌的歌词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牧歌的节奏一般是悠长、徐缓、自由,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节奏。一般情况下,牧歌的上行乐句节奏是悠长徐缓的;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形成绚丽的华彩乐句。

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蒙古民歌从音乐特点来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

1.长调民歌。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歌唱,其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民歌,声音嘹亮悠长,流行有《小黄马》、《走马》等。呼伦贝尔草原的长调民歌则热情奔放,有《辽阔草原》、《盗马姑娘》等。阿拉善地区的民歌节奏缓慢,流行有《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辞行》等。科尔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为主,流行的有《思乡曲》、《威风矫健的马》等。昭乌达草原民歌流行的有《翠玲》、《孟阳》等。长调民歌在一些长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情绪自由延长,从旋律风格及唱腔上具有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长调民歌的衬词均以“嗒咿”、“咿哟”、“咿哟”等。高音的衬词一般为开口音或半开口音;中音的衬词较灵活,结尾处的衬词一般是半开口音或闭口音。

在60年代风靡一时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赞歌》,以及艺术魅力至今不衰的《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等歌曲,即是以长调民歌力基础所创作的。

2.短调民歌。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流行的有《锡巴喇嘛》、《成吉思汗的两匹青马》、《美酒醇如香蜜》、《拉骆驼的哥哥十二属相》等。 短调民歌流行在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区其他农业和半农半牧区的民歌,都是短调民歌。短调民歌也叫爬山调,山曲儿,多用汉语演唱。所以,不仅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蒙古人喜欢唱,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也喜欢唱这种山曲儿。 在蒙古族民歌中,有很多长篇叙事的歌,如著名的《嘎达梅林》,它叙述了英雄嘎达为了蒙古人民的牧场,为了牧人的生存,同达尔罕王和反动军阀张作霖斗争的故事。

在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中,蒙古族民歌以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草原风格大放异彩,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很多艺术家在草原的歌海里采风,使蒙古族民歌得到进一步的整理、保护、传播。
 
→回复
tyler2529(蓬蒿人) 2006年1月5日 15点22分 评分:10
评论:内蒙古旅游 → 娱乐
蒙古族曲艺

好来宝:

  蒙古语译音,蒙古族曲艺之一,用蒙古语说唱。好来宝的篇幅长短不同,短的,三五分钟即表演完毕。长的,则能表演几个晚上。其题材多样,除一般的儿女风情、世态变化和知识性的内容外,还有许多民间长篇故事以及改编的古典章回小说。新中国成立后,产生了许多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如艺术家毛依罕的《铁牛》等。好来宝音乐变化多端,节奏轻快活泼,唱词朴实优美,语言形象动人。用蒙古语演唱,表演者均为男性,以四胡伴奏,有三种表现方法:单口好来宝,演唱者自拉自唱;对口好来宝,2人表演;群口好来宝,是六十年代由本区乌兰牧骑根据传统好来宝的演唱特点创作的一种曲艺形式,由4-6人齐唱、领唱、对唱等形式表演。其题材内容多以歌颂社会主义祖国为主。

蒙古戏:

  蒙古族剧种,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经济及文化传统诸多原因,与一般汉族剧种不同,尚未形成固定的声腔体系和表演程式。唱腔是专曲专用的民歌体,不分角色,一曲到底。随着剧目的丰富和发展,唱腔音乐逐渐由专曲专用发展到多曲联用,有时还吸收说唱音乐和宗教音乐。1946年内蒙古文工团成立,从延安来的新文艺工作者带来了新秧歌运动的宝贵经验,对蒙古戏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有人将表现蒙古族人民参加解放战争的《血案》、《额尔登格》等新歌剧译成蒙古语,用蒙古戏的形式进行演出。抗美援朝时期创作的《慰问袋》,被国内专家学者认为是一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短小精悍的蒙古戏,1959年被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内蒙古卷》。新中国成立以后,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蒙古戏的发展,多次召开会议对蒙古戏的创作和表演进行探讨。各乌兰牧骑和专业剧团,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创作和演出了一些风格各异的蒙古戏,在艺术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追求,逐渐形成蒙古戏在剧本、音乐、表演及舞台美术等方面的相对稳定的剧种特点。

乌力嘎尔:

  蒙古语译音,意为说书,蒙古族曲艺之一。用蒙古语说唱。远在成吉思汗时代就有了这种艺术形式。初期所表现的题材多为神话故事。清末,一些艺人把古典文学作品如《聊斋志异》、《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编译成蒙古语说唱,在广大农牧民中很受欢迎。解放后,艺术家将当代文学作品如《林海雪原》、《雷锋的故事》等改编演唱。表演者为男性,自拉(低音四胡或马头琴)自唱,音乐多取材于蒙古族民歌,现有曲调100多首,并且各有其特定的用场。乌力嘎尔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四胡的演奏技巧有很大提高,许多艺人能用四胡模拟风声、马嘶声等特技。有的表演者还能使演唱旋律和伴奏旋律形成对比复调关系,以丰富其内容。

笑呵亚热:

  蒙古族曲艺之一,用蒙古语演说,其形式和艺术特点与相声基本相同,故也称蒙古语相声。起步较晚,发展很快。现已成为广大蒙古族人民文艺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创作中,根据蒙古语的表达方式,还巧妙地使用蒙古族谚语、民歌、民谣等。在用标准的蒙古语表演的同时,还适当地用方言土语,以使语言诙谐幽默、热烈风趣。《玻璃宫殿》是较早的一部笑呵亚热节目。《俩大嫂》、《重病号》也是较有名的节目。由于这些节目的题材内容为群众所熟悉,语言通俗易懂,表演风趣,所以被广大牧民所喜爱,在笑声中受到启迪,学到知识。

长调:

  蒙古民歌主要艺术形式之一,主要流行于牧区。内部结构较自由,题材集中表现在思乡、思亲、赞马、酒歌等方面,在一首民歌中所反映的内容多集中于一个侧面,很少有长篇巨制。如流行于阿拉善的《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轮番酒之歌》、《查干套海》、《辞行》、《牡丹梁》等,流行于呼伦贝尔的《辽阔的草原》等,流行于锡林郭勒的《小黄马》、《走马》等,流行于科尔沁草原的《威风矫健的马》、《思乡曲》等,都是乐段体的长调民歌。

短调:

  与长调对比而得名。内部结构较规整,有的为两句式,有的为四句式或其它结构形式,乐句之间与唱词之间的结构形式与布局较长调民歌协调、对称。流行非常广泛,自治区各地的短调民歌,也因地域与部族的不同而各呈风韵。如鄂尔多斯短调民歌《成吉思汗的两匹青马》、《金杯》、《引狼入室的李鸿章》、《锡尼喇嘛》和科尔沁短调民歌《钢铁州城的九音钟》、《美酒醇如香蜜》、《六十三之歌》、《北京喇嘛》等,就各有特点。

爬山调:

  也叫爬山歌、山曲儿、小曲儿、曲曲儿等。内蒙古地区有后山调、前山调、河套调之分。后山调流行于阴山北麓,旋律高亢悠长,音程跳动大;河套调流行于巴彦淖尔盟河套地区,旋律优美,感情细腻;前山调则主要流行于土默特平原,其特点是兼有后山调与河套调之长。演唱者,或牧羊人、或赶脚人、或村姑、或农夫,喜也歌,忧也歌,又各有所长。演唱形式有室内与室外之分:室外歌者多为男性,腔长调大,内容不限;室内歌者多为女性,其调门较低,旋律柔美婉转。题材很丰富,从花鸟鱼虫、五谷八畜、吃喝拉撒以至于演唱者本人的理想夙愿和喜怒哀乐等,笑骂褒贬皆能成颂。其句式为典型的上下句结构,比、兴、赋等手法应用普遍而有特点。爬山调的演唱,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曾以它简单的艺术表演形式和通俗易懂的唱词内容,在大青山抗日根据地起过积极的宣传作用。解放后,广大人民即兴编创了许多新词,在社会上广泛流行。

门楼调:

  民间曲艺形式之一,也称快板书、落子,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汉族地区。表演者自打竹板,自演自唱。许多艺人都有即兴编创的本领,借物发端。篇幅短小,主题鲜明,结构紧凑,通常一段快板书讲一个小故事,有时,因为故事情节的需要,表演者还要作一人多角的表演。结构分开场白、主题内容和结尾三个部分。内容一般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一些具有教育意义和哲理性较强的段子,一经问世就广为传诵。韵仄除了基本遵循十三大辙的语音规律外,还有比较特殊的儿化音。艺人们很注意用群众熟悉的方言土语编唱。

湖尔:

  蒙古族民歌中的多声部民歌,即由主旋律和一个持续音低声部形成的对比性复调音乐。该持续音多用本调的属音,任主旋律如何变化,下面的持续音不变。锡林郭勒民歌《成吉思汗颂》等即属此例。

 
→回复
tyler2529(蓬蒿人) 2006年1月5日 15点24分 评分:10
评论:内蒙古旅游 → 娱乐
在蒙古族传统民间舞蹈中,安代舞以其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健康活跃的艺术特色,为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相传很久以前,科尔沁草原有父女二人相依为命,姑娘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神智恍惚,举止失常,几经医治不见起色,老阿爸只得用牛车拉上女儿前往它乡求医。行途中车轴断裂,女儿病情加重,奄奄一息,老阿爸急得绕车奔走,以歌代哭。歌声引来附近百姓,见此状无不潸然泪下,皆随老阿爸身后甩臂跺足,绕行哀歌。不料姑娘悄然走下牛车,尾随众人奋力而舞,待发现时,她已跳得汗如雨注,病愈如初。消息不胫而走。以后,人们皆仿效这种载歌载舞的方式,为患有类似病症的青年妇女治病,取名“安代”。又在求雨、祭敖包、那达慕大会等群众集会中采用,并广为流传,逐步发展成为自由地表现思想感情和生活的集体舞。

  依据习俗,早期的安代舞表演场地,中间立一断轴车轮或木杆(意为镇妖避邪之物),参加者围成圆圈,右手握一块绸巾或扯起蒙古袍下摆,随领唱(领舞者)边歌边舞。曲调悠扬婉转,韵味醇厚,善于表达情感。唱词内容丰富,活泼生动,富即兴色彩。舞蹈动作主要有:原地踏脚摆绸或向旁轻移;前倾身甩绸立起后向前“小踢步”迈动;边绕圈奔跑边甩绸;连续做“吸腿跳”步并用力向两旁甩绸等。
 
→回复
tyler2529(蓬蒿人) 2006年1月5日 15点26分 评分:10
评论:内蒙古旅游 → 娱乐
育呼尔舞

流传在呼伦贝尔盟布利亚特蒙古族聚居地区,于传统节日或喜庆的场合以群舞的形式表演。舞时男女各半,相互拉手成横排或圆形,载歌载舞。主要动作有:“擦地拖步”、“跺踏步”、“跑跳步”等。身体动律自然和谐,时而左右摇摆,时而前俯、后仰。并随着歌声和“育呼尔”的呼号声逐步推向高潮。该舞爽朗、流畅,有着自由、舒展的特色。 

  蒙族舞中另有表现赛马、射箭、摔跤等民族习俗的舞蹈,亦有特色。


灯舞、盅碗舞:

系节庆欢宴、亲朋相聚时所跳的一种女子独舞,主要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它的形成,与元代《倒喇》戏不无关系,《历代旧闻》注云:“元有倒喇之戏,谓歌也,琵琶、胡琴、筝,皆一人弹之又顶瓯灯起舞”,足见其历史悠久。对此,清陆次云在他所作“满庭芳”一词中曾有所描述:“舞人矜舞态,双瓯分顶,顶上燃灯。更口噙汀竹,击节堪听。旋复回风滚雪,摇绛卉,故使人惊。哀艳极色艺心诚,四座不胜情”。其温雅婉约的技巧,可见一斑。 

  此舞因受地点(蒙古包)道具(灯碗)所限,基本上是在原地跪、坐、立而舞。主要凭借手、腕、臂、肩的挑、拉,揉和以腰为轴的前俯、后仰进行表演。技艺精湛者,亦能双手各托燃灯,边快步奔走边作流星般盘绕动,此时灯焰飘忽摇曳,舞姿轻盈流畅,富有独特魅力。


民间舞蹈查玛

“查玛”一词为藏语,意为凶煞舞蹈,称为“跳鬼”或“跳神”,是宗教仪式特有 的艺术形式 土尔扈特舞蹈 此舞早年流行于额外负担济纳土尔扈特部落,是随着土尔扈特人民生产生活而产生的民族民族民间舞蹈。按其表现内容分两大类:一类是表现土尔扈特部族生产生活的舞蹈;另一类是土尔扈特宗教舞蹈。此种舞现已基本绝迹。










 
→回复
xiaomai119(小麦) 2006年2月22日 14点09分 评分:10
评论:内蒙古旅游 → 娱乐
  内蒙古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绚丽多姿的风土人情,蒙古歌舞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传统的那达慕集会是最能体现蒙古族风情的场所。

  那达慕,蒙古语为“娱乐”或“游戏”之意,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集会,有歌舞娱乐、摔跤、射箭、赛马等比赛项目,其中竞技占较大比重。竞技,几乎贯穿蒙古族生活各个方面。春季打马鬃、祭敖包仪式之中、姻礼进行途中,都会展开规模不等、趣味迥异的各种比赛。各项比赛中,远距离越野赛马最为激动人心。



好汉三赛

(1)摔跤

摔跤,旗级那达慕,一般256对摔跤手(布魁)参加,不分旗内旗外,每对摔 跤手摔跤的时间不加限制。赛出名次大约用三天时间。 冠军要过几关。 发奖范围有冠军、亚军、第三、第四,上八名、下八名以及16、32、64名等不同规格。

布魁的服装为结实而全体的“昭都克”( 熟牛皮坎肩)、蒙古靴、阔裆裤、祥云图案的套裤等。 还要系花腰带子,项戴缨圈。

比赛前,将列成为左右两队的布魁、首尾交叉配对子。布魁入场时,各方的指挥和四位歌手唱歌,唱到第三遍时,以特殊的舞步入场。这时,大会主持人宣布布魁的姓名和家乡。布魁到赛台前躬身行礼,绕场地右转一圈,同各自的对手交手。由老布魁和懂得摔跤规则的人当裁判。

分出名次之后发奖品之前,有两位年迈并且跳跃姿式好看的布魁,也以常规进行表演赛,但不等摔出结果就被人拉开,让他俩分别坐于红布魁两边,同样授予奖品。

在全旗比赛中多次夺魁的布魁得到“健将”称号,成为荣誉布魁,享受食禄。 旗级那达慕授予冠军“九九奖”。亚军、第三名等分别发奖。

候赛布魁按次序坐在各自位置上。得胜者到赛台前行礼,然后跑到对手前向对手行礼。比赛规则主要有:

1、两布魁同样倒下要算平局,重行比赛;

2、倒下的布魁被淘汰。只要头、肩、胳膊、膝盖、胯、手上沾了土 ,就算倒地;

3、参赛布魁均穿摔跤服;

4、入场不能迟到;

5、比赛中出现伤亡事故,对方要脱下一只靴子,用一头三岁公牛作补偿,不追究刑事责任;

6、裁判有权干涉故意失败等越轨做法。


(2)赛马

马为五畜之首,蒙古人对赛马很重视。多数牧民平时发现好马,进行调教,不是那达慕也进赛马,马,分快马、走马和颠马。快马,八岁以上的赛程60里;八岁以下的40~50里;走马,赛程30里。旗级那达慕的冠军马,授予“骏马”称号,佩戴缨子和彩带。快马骣骑比赛;多由儿童们进行。赛马时,有若干骑马裁判参加。一二三等马分别授旗做记号。


(3)射箭

射箭双赛是男子汉的一大荣耀,一般距离70或45弓。弓身外用竹片,内衬角片制成。两角儿相接处是坚木做成的把儿。弓的两端用皮筋弦打紧。用于比赛的弓,其强度为25弦或50弦。箭用柳条做杆,鹰羽做尾,长3尺。

射箭比赛时,选手们从指定距离,用同样数目的箭,向靶射第一轮。选优参加第二、第三轮比赛。以中靶心、内环、外环数折计分数。

狩猎

狩猎,是蒙古人古老的生产活动。作为马上民族,狩猎有三个目的:一是捕获那些害畜野兽,保护牧业生产;二是猎取食物,改善生活; 三是增强武备。通过这种活动,培养人们的智慧和胆量,增强集体应变能力,调教坐骑和鹰犬。

狩猎,又称围猎 、打围、畋猎。大型围猎,动员数十人 、上百人,甚至更多, 有固定的日期和规程。 一般来说,打什么围,就有什么章法。从猎取目标上分,有虎围、狼围、野猎围、黄羊围、狐狸围、野兔围、野鸡围等。从规模上分,有五段长围、四段长围、三段长围等。旧时,凡由扎萨克王组织的,均为五

段长围。一般的围猎,也有很多人参加。管围的人高咕:“玛拉嘎啊!”(蒙古语“帽子啊!之义,是一种暗话命令。)猎人们就从山脚下围拢过来,包抄猎物。

大型围猎,须事先下达通知,通报包括地点、预定时间,各个责任地段等。要延请围猎高手。猎人们根据时间,准备干粮、马匹、猎犬以及箭壶、布鲁(猎具)等器械。夏秋围猎之前须“吊马”(吊膘);给猎犬佩带用香牛皮或布帛做的红重项圈,观之威风凛凛。

围猎有合围、放围、轰围、整围、推围、紧围、撤围等等程序和分工,要求每个人忠于职守。如果哪个人玩忽职守,走错路线,违犯规矩,会受到大家的谴责。若是只顾猎物或过于兴奋错伤人马、猎犬,由首领(阿宾达)仲裁,惩罚肇事者。行猎中,因为猎物发生争论,则把猎物放在一定射程之内,让争执双方各射击三次, 猎物归赢者。两个人都没射中,送给没有获得猎物的人。

猎人发现猎物,要不失时机地撒狗放鹰、踩镫磕马,狗、鹰、马、箭一起冲过去。猎人稳坐马背,举枪、拉弓或掷布鲁捕捉猎物。倘若没有击中,便把帽子或手巾丢下作记号,继续追赶。捕获猎物后,返回来取布鲁和箭。围猎场上谁也不准拿别人的猎具。平时一人打猎用夹子、套子、扦子。多人打围时,禁止使用这些器械。

猎人们特别注意调教坐骑和猎犬。猎兔围训练乘马,训练猎犬捉跳兔,但不许它吃掉。防止打围时猎狗吃兔或叨着乱跑。

围猎不管多少人参加,猎物的“珠力德”(连着头颅的整副心肺)必须送给打死这只野兽的猎手。

 
→回复

邻近景点
成吉思汗陵
大青沟
达里诺尔湖
锡林郭勒大草原
辉腾锡勒草原
红山国家森林公园
阿斯哈图石林
西乌珠穆沁草原
白音锡勒牧场景区
希拉穆仁草原
响沙湾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