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井冈山土籍人结婚,除了像其它地方在屋里屋外贴上大红喜字和婚联之外,还要在迎接新娘的花轿抬回之前,在祠堂或新郎家大门正上方挂一个米筛,米筛里面用绳子拴挂一把米尺、一面镜子和一把剪刀。意在新娘到婆家后要像米筛筛米那样一点点地忍性,改掉缺点,做到家庭和睦,同时要学会织布缝衣和女人必须做的事情,并逐步使自己像明镜那样光彩照人,温柔贤慧。反之,那就会像剪刀剪丝线那样剪断与新郎两人之间的姻缘---休妻。这种卧虎沟人的婚俗,不少村庄还一直延续至今.
过年:过年前后井冈山土、客籍居民有一系列活动十二月二十四日民间居民家送灶神过小年,十二月三十日居民家等灶神。送等灶神,均要打米果、烧香烛、烧纸钱、燃爆竹等。十二月三十日为过年,一年四季在外做工、学习、工作的人都要返回故里,与家人团聚,除夕年饭又称“团圆饭”。是全家人最丰盛的一顿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谈,互相敬酒,互相祝福。近些年来,饭后一家围坐在电视机旁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文艺晚会,显得亲情十分浓厚。三十日那天,民间居民还要到菜园里摘些青菜回家,把它插在大门旁边,有的还放到厅内的香桌上,以示来年纳财。
还有,正月初一那天居民全部吃斋。每逢大年初一早餐,民间居民非但不吃大鱼大肉,在餐桌上连一丁点飞禽走兽的肉星都看不见,全都是斋菜。就连大年初一早洗脸、漱回的水都不倒掉,要用桶盛起来,初一燃放的鞭炮,满地大红大吉,当天不能扫地。也以示大吉大利,聚财进宝
冬至:当地群众利用冬至节纪念祖宗、扫墓、整修坟墓。也是土籍民间“腌”、“腊”、“霉”的好时节。有句俗话说“冬至腌肉骨也好”,因此民间一般在冬至节以后开始杀猪腌肉、霉豆腐、用糯米蒸酒等活动,为过年作好物资上的准备。
饮食:红薯丝饭是从前井冈山区的传统主食,解放前,当地就流传着一首民谣:“薯丝饭,木炭火,除了神仙就是我。”这首民谣反映了当年井冈山区的清贫生活和山区居民追求起码的温饱生活的意愿。红薯丝,是将红薯加工而成。一般是在农历九月后,将红薯洗净,用手刨成细丝,应先将大米下锅煮至五成熟。用筲箕捞出,此时才将干红薯丝拌于刚捞出的米饭内,用木甑蒸熟。蒸好后的薯丝饭,喷香津甜,初吃尤其觉得有滋味。薯丝与大米比例,可多可少,随主人经济状况而定,一般为一比一左右。解放前,黄坳、下七山区客籍人粮食紧缺,饭中拌入薯丝较多,甚至有“三根薯丝扛粒米”的形象说法,解放后黄坳、下七为林区,林区缺粮农户,多由国家返销粮食,主粮以大米为主,红薯多用来加工薯片或用作饲料。薯丝虽然比过去少了,但勤俭的客籍人民,有时也会晒点干薯丝,尝尝新薯丝饭,换换口味.
挖冬笋:是黄坳、茨坪、长坪、下七一带客籍山区农民所喜爱的一项采集活动。农历十一月以后,冬笋即开始生长,客籍人们便身背背篓,手握锄头进山挖笋。迸山后,选择“当年”母竹 (“背年”竹笋少),沿竹梢方向寻找稍微隆起或已爆拆开裂的地面,清除表面落叶,再试着挖。有的即可见到笋尖,挖出竹笋;有的则只能看到竹根,还要顺根再挖。如竹根长毛(裹有若衣),表示竹龄较幼,此根无笋;如竹根鲜活橙黄,则会长冬笋。挖到笋后,还可沿竹根走向,继续寻挖。挖冬笋者多选择“走边竹”寻挖,此种竹生笋较多,有“横三竖七”的说法,即笋从竹根横向伸出,意味着该竹根生笋不多;如冬笋生长方向与竹根平行,则生笋较多,甚至一窝可挖到几个冬笋。
其他:土籍人洗被子时,都喜欢用米汤浆被子。米汤浆被子就是把被子在清水河、塘里洗干净,拧干,置于盆中,倒进米汤,反复搓揉,使被子里每个地方都沾上米汤,再拧干,即可凉晒。米汤的做法很简单:早上煮早饭时,多掺入一些水,待饭快要煮糊之前,将米饭捞出,澄清即可。这种用米汤浆洗过的被子,既保暖,又耐脏,而且睡得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