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台湾台北台北府城门概况
类别划分
概况
交通
精彩照片图片
旅游地图
居住在这里的会员
去过这里的会员
打算去这里的旅游计划
网友旅游游记和攻略
景区分布
邻近景区
经验分享
我去过这里
我想去这里
收藏此页
我要提问
台湾台北台北府城门概况
台北老府城门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1882年(清光绪八年),台北府城建成。当时城开五门,东门曰景福,西门曰宝城,大南门曰丽正,小南门曰重熙,北门曰承恩。五座城市戍楼建筑形式相同。



  一百多年的沧桑岁月和急风苦雨,台北府城门也饱经苦难和磨砺,现今保存最完整的只有承恩门,为全省一级古迹。身临其地睹物生情,成戍楼的雉堞甍瓦、飞檐楹柱不由使人想象当年“戍楼笛声”的情景。清人李秉钧诗:“一声长笛海门秋,云树苍茫耸戍楼。凭吊高歌缘底事,废兴只合门江流。”令人感慨万千,并为它和整个台湾的命运深思。   
                       







 

经验分享/补充资料/网友评论

 
sssjoy(沙滩) 2005年12月8日 17点00分 评分:0
台北府城北门,又称承恩门(由于面向北方,因此取“承接皇恩”之意而得名),位于台北市中正区,落成于1884年,为台北府城唯一保持原貌而留存至今的城门,现为一级古迹。城门位置大约在今天忠孝西路、中华路、延平南北路及博爱路等数条道路交会路口中心点附近的安全岛上。

建筑形式
北门与小南门除外的其他城门(1905年拆除的西门和1966年改建前的东门、南门)一样,都是属于封闭的碉堡式城门。城门台座的石材采用的是大直北势湖一带山区的安山岩,经交错堆砌而成。城楼外壁则以红砖砌成,将城楼内部空间完全包围,并且和屋顶、台座连为一体,以加强结构;北面外壁接近圆拱门洞上方处有横额,中间题有“承恩门”三字,加上落款“光绪壬午年”与“良月吉日建”。屋顶为中国南方传统建筑常见的“单檐重脊歇山式”屋顶;有对外监视作用的二方一圆外壁窗洞较一般城门稍小,这两个特征都与东门类似。城楼内部空间另外有一道内壁,与外壁形成一个“回”字形构造,双重护卫城楼中央的活动空间。

历史

清国时期

在官员长期主导与地方仕绅的赞助下,台北府城于1884年正式落成于艋舺(今 万华)与大稻埕两地中间的地带。北门即为五座城门之一,也可以说是台北府城的正门。

除了作为大稻埕(约略位于台北府城西北方)居民进城与出城的主要信道,基于城门方位上面向淡水河口的缘故,因此对于防御上的功能也有所侧重。在城门本身的防御式设计外,另外还在城门北侧增建一道方形的外廓(俗称“瓮城”),将城门半面包围,且设计外廓的圆拱门洞与城门门洞间互不相对(东门亦有此类外廓设计,但为接近椭圆形的外廓);外廓北面门洞上方处有题著“岩疆锁钥”四字的横额(该横额后来随著日本人拆除外廓,而流落成为总督官邸(今 台北宾馆)凉亭的础石。战后移至新公园(今 二二八和平公园)的“碑林”陈列,直到1998年2月才重新移回北门前方空地)。

此外,当时清国官员进入台北府城,经常搭船沿著淡水河上溯,到离北门外不远处的岸边上岸,然后从北门进城,因此北门外还设有一座木造的接官亭。自北门往城内方向则直结北门街(今 博爱路),可以通往巡抚衙门及布政使司衙门(前者现已不存,后者只保留一部分,并移置于植物园内)等官厅。
日治时期
1895年6月7日,日军应仕绅代表辜显荣请求,准备进入当时接近无政府状态的台北府城,于北门外踌躇不前时,又得一老妇协助,兵不血刃地从北门进城,开启日治时期的序幕。

日本人有意除去汉文化的象征,透过执行“市区改正”计画,至1904年已拆除台北府城大半城墙,1905年拆除西门后,原本欲进一步拆除包括北门在内的剩下四座城门,后来在台湾总督府图书馆馆长中山樵及其他学者的请命之下,加上民政长官后藤新平的支持,才得以避免被拆除的命运。后来又于1935年经指定为史迹加以保存。

原有的城墙被拆除后,墙基皆重新开辟为三线林荫大道(通称“三线路”),北门的位置正好位于北三线路(今 忠孝西路)与西三线路(今 中华路)间的接点,加上其他整建或新设道路的交会,变成立于圆形安全岛上的北门,有逐渐成为道路交通要冲地标的态势。而在北门附近,日本人也新建了两栋公共建筑—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厅舍(1919年落成,今 台湾铁路管理局旧舍)与台北邮便局(1930年落成,今 台北邮局)。淡水线铁路亦曾有一个以北门为名的车站,设于城门北边一段距离处(1915年~1923年)。
战后时期至今
战后初期,北门在内的四座城门,仍然都以原貌继续被留存著。但因为年久失修,加上不受重视的结果,破损的情形日渐严重。到了1966年,台北市政府开始以“整顿市容以符合观光需要”为由,将东门、南门和小南门全面改建为中国北方宫殿式建筑,原貌尽失。北门本来也在改建之列,不过由于当时已经计画在忠孝西路上兴建高架道路,并且将通过北门所在位置,因此预定直接拆除北门,不再改建。后来高架道路于1976年开工,在学者极力争取下,市政府才同意修改兴建方案,高架道路改以弯道绕过北门所在位置。高架道路完工后的十几年间,北门被高架道路主线和延平南路匝道紧密包夹。所幸整体原貌终未受太大破坏,延平南路匝道亦因使用率偏低而于1995年拆除,解除了北门被包夹的命运,但主线对于北门仍然继续造成北面视觉上的遮蔽至今。

另外,台北捷运板南线施工时,由于台北车站~西门站间路线将自北门下方穿越,因此当时也受到不少注目。除了进行建物监测及潜盾隧道施作工法的修正外,并于城门的圆拱门洞及台座架设大型支撑系统(1996年拆除)。

过去北门不但未受到应有的维护,还经常被拿来作为国家庆典或政治宣传时,搭建牌楼或油漆标语的场所。城楼外壁也在1970年代末期首次整修后,一度被以漆有红底白线的木板所做成的“仿外壁”包覆取代,颇受批评。直到1983年,经内政部评定为国家一级古迹后,这种对外观的间接破坏才略为减少。1992年,市政府作出承诺:不再于北门上搭建牌楼或任意油漆。1998年左右,北门再次进行整修,次年并将“岩疆锁钥”横额移回城门前方空地陈列。整修完成后,搭配新装设的夜间灯光造景设备,更能呈现出北门日夜不同的风貌。

附近重要地点
台北车站
台铁旧舍(原 铁道部厅舍)
台北邮局(原 台北邮便局)
博爱路摄影器材专卖街


 
→回复
yuanhui68(hh) 2006年3月14日 08点58分 评分:10
  座落于台北市忠孝西路、博爱路、延平南北路交会处的北门,是清代台北府城唯一被完整保留至今的城门遗迹;百余年来,府城几经都市更新与街道拓建,早被拆除无踪,如今仅剩北门夹处在繁忙的现代高架道路之间,标示着台北城走过的历史岁月。

  北门的正式名称为 “承恩门”,在台北市与圆山遗址并列为一级古迹。北门因面朝北极星,承接皇恩,故名承恩门。

  北门的设计属封闭的碉堡建筑,城座中央开有进出府城的城门孔道,为当时大稻埕进入台北的必经之路。游客若走近孔道细看,可发现里面有两扇已毁朽的巨大木门,上裹镶铆丁的厚铁皮。孔道上方墙面砌着一方石匾,上书“承恩门”,匾额上下雕莲华草纹、左右刻宝瓶花卉,取“年年平安”之意。

  屋顶的线条优美、简单,燕尾翘起,是传统闽式建筑常见的歇山式飞詹。北门城座全由取自北投其哩岸和大直北势湖一带的长条安山岩块砌成,城楼墙面为砖砌、外敷灰泥,屋顶则铺设红烧筒瓦,建材均为当时的上选,城楼则分内、外两层,前后外墙上各开有三个供监测的窗孔,左右两面墙壁上亦有拱形门洞;而内、外墙间设有巡哨的回字形走廊,内室地面则挖有防敌军撞开城门的千斤顶闸道。


 
→回复

邻近景点
野柳
太鲁阁公园
阿里山
澎湖列岛
雾峰林家花园
萧家花园
雪山坑
武陵农场
五福临门神木
文武庙
梧栖假日魚市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