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平遥古城南街建有市楼,跨街而立,位于全城中心,高楼耸立,雄踞全城。楼南有井,水色如金,故此楼又称金井楼。
市楼屋顶为重檐三滴水歇山,黄绿彩色琉璃瓦铺盖,花纹南成双喜字,北成寿字,背梁两端和正中用铁制构件代替琉璃瓦尾和宝瓶。底层成方形,纵横各为三间,逐层收进,中层夹以平座,使楼身更显挺秀高耸。
市楼高三层,高15.5米,木构为清式常例,横跨南大街,下为通道,东西连接民宅,在楼东南侧有砖阶术梯可登上第二层楼面,中有菩萨像,两墙有彩画,是关公故事。
市楼高耸在古城中央,与城东清虚观、大成殿等高大建筑,遥相呼应,对应于城中大片,平缓的灰色民居屋顶,构成古城起伏变化的优美轮廓。
市楼始建年代无考,据清人赵谦德于乾隆二十三年撰重修金井楼碑记云:“先是康熙二十七年邑宰黄公(汝钰)葺之”,“数十年来,楼且浸颓坏”,“丙子(1756年)罩怀李公来宰斯邑,叹是楼之将倾”,于第二年“邑人乃以斯楼之役请公,遂施俸金,择邑之老成者共成焉”,历时六个月竣工,计花费四百余两,用工两千余个。将“南向旧塑关帝圣大像妆而新立,北向新塑观音大士像,最上一层则奎光阁为人文观兴之所,由起溯斯楼,自黄公整葺后,迄今凡七十余年,复焕乎一新”,当时市楼就以斯雄姿壮观、造形华丽,被冠以“市楼金井”誉为本县八景之一。多少年来市楼以其造型挺秀,平座疏朗,屋瓦琉璃灿烂,斗拱装饰精巧,实为古城增添秀色。在人们的心目中,城墙和市楼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成为平遥古城的象征。历经嘉庆,道光、同治、宣统各代,得以不断地修葺润色,至今楼貌色姿色犹存,广大游客观之赞叹不已。从南、东侧跨砖级而上,中层沿平座走廊围绕一圈,凭栏远眺,可眺全城景色,南北大街人流车行,店面屋瓦尽收眼底、城垣四围,青山隐隐,会顿觉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如清代诗人赵谦德遗诗所云:“揽山秀于东南,挹清流于西北,仰视烟云变幻,俯临城中之繁华”。
kevin_chen(西门饮马) |
2006年1月16日 22点35分 |
评分:10 |
市楼(金井楼)始建年代不详,重修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后曾有修补。结构为三重檐歇山顶木构架楼阁,通高18.5米,底层面阔深各三间,平面呈方形,筑砖石台基,四角立通天柱,外包砖墙,东西各有券门一道,四周围廊,柱上施半拱。二层平座回廊,前后隔扇门装修,内施楼板,设神龛,南供关圣大帝,北祀观音大士,另奉魁星,屋顶装天花板,楼顶施彩色琉璃瓦,嵌镶成南(喜)北(寿)的精美图案,是城内独一无二的楼阁式高层建筑。多少年来,市楼在人们的心目中,与城墙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成为平遥古城的象征。从东南侧拾级而上,中层沿平座走廊围绕一圈,凭栏远眺,会顿觉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如清代诗人赵谦德遗诗所云:“纵目揽山秀于东南,提清流于西北。仰观烟云之变幻,俯临城市之繁华。”这里,的确是登高俯临古城全貌的最佳去处。
→回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