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广东 → 湛江旅游 → 美食 |
|
湛江夜食与路边小吃 湛江属于夜晚的美食,主要是海鲜、炒粉和粥,可不要因为炒粉和粥的简单而小瞧了这湛江的二宝,湛江的独门制法,令这两味风味小吃,特别是口感,与别处尤其不同,具有本土特色。 生蚝:生蚝是无须冗叙了。夜宵食肆的招牌景观是在炭炉上排列得整整齐齐的生蚝。湛江的生蚝,胜在味鲜,个头倒不一定很大,咬下去肉质紧致而富有弹性,甘香和清甜满口。对付生蚝,湛江人只有下蒜蓉烧一种做法,大概觉得如此可带出蚝的原汁原味。 蟹:蟹是湛江饭桌上常见的菜式,在湛江,上菜的顺序绝对是海鲜先行,而在广州作为头盘的鸡倒要等到几近最后才上。这里的蟹大肉厚,专心对付一只,可能导致错过后面的许多味菜,所以吃蟹可以三心两意,一边留意饭桌上的菜式变动,有空闲机会了才炮制夹到自己碗里的大蟹钳。沿海各地均有出产,主要有青蟹、花蟹。优质青蟹称膏蟹,其中东海民安和吴川芷寮所产膏蟹以其膏黄、肥嫩、味美而闻名。花蟹则物美价廉。 对虾:湛江市历来为全省有名的对虾产区,年产一般2000多吨,以墨吉对虾、长毛对虾最多。天然海产的对虾,肉嫩而质滑,加蒜蓉白灼,鲜味逼人。 炒粉:在广州,炒粉分干湿两类,湛江的炒粉多带点温温的湿润却又不像广州的湿炒粉那样,有点软塌塌,这里的粉弹性很好,颇有糯感,又绝不粘牙或易化,故吃起来十分有快感。 粥:广州人爱稀粥,米和水化在一起,像汤,稀稀的,入口即化。潮汕人喜欢冷饭粥,水是水,米是米,水与米泾渭分明,还要求米有点饭的硬感。湛江的粥则与此二地不同,湛江的粥是绵软的,入口能感觉到粥的存在,却不像广州的粥那样立刻没了,也不像潮汕的粥那样需要咀嚼。口味特别舒服,好! 另外,湛江本地人饮食为正宗粤菜风味,但因其所处环境、气候、物候、风俗的不同,形成了自己的风味食品。因为临近海边,湛江的海鲜相当出色,而历史上形成的地方美食,也很具有特色. 大鱼汤:湖光岩餐厅里的鱼汤实在美味,将鱼头用各种配料,慢火煲几个小时,呈现出乳白色,浓香扑鼻。 白切鸡:广东不少地方有吃白切鸡的习惯,但湛江人尤其喜爱白切鸡,它是湛江人节日加菜、宴客的“第一菜”。本地人做白切鸡一重选鸡,二重煮鸡,三重配味。所选鸡均为本地细骨农家鸡,绝不用饲料鸡和大骨鸡;煮鸡要求慢火煮浸,熟至八九成即可;配料用沙姜、蒜蓉。本地之白切鸡均肉嫩骨香,十分可口。 清煮花蟹:湛江人吃花蟹,其吃法特别之处是清煮。方法是将花蟹洗净,整个放于锅中盖好,放下水,慢火煮,闻到香味即可吃。这样的蟹保持了其本身的风味,因此特别可口。 白切狗:湛江人爱吃狗肉,而其吃法却很特别,喜欢白切,而且一年四季照吃无忌,尤其喜吃“夏至狗”。在市区及徐闻、雷州、遂溪等地的街头巷尾,每当夜幕降临之际,摊档上,一条条香喷喷的熟狗立于案上,人们三五成群慢慢品味白切狗,谈天说地。 沙虫汤、沙螺汤:沙虫、沙螺均为本地著名海产品,有滋阴补肾之功效。本地人十分喜欢沙虫、沙螺煲汤、煮粥。 油炸虾饼:湛江市区及各城镇,遍布油炸虾饼小档,香气流溢。其制作方法是:米粉加葱花调糊,用小铁器盛装,再加两条去壳鲜虾,后放进油锅炸至金黄色即捞起,配以少量精盐、一片生菜,香味诱人。 小贴士:夜食小吃,赤坎区世贸大厦所在南桥河一线是主要的夜市,逛完街后,到二线,那里的夜宵可谓琳琅满目,烧蚝当然是主打,同样热门的还有白鸽粥,每家大排档都把这个作为招牌打出来。 来源:广东论坛 湛江市,旧称广州湾,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是一个富有亚热带风光的美丽的海港城市。现辖雷州、廉江、吴川三市和徐闻、遂溪二县以及赤坎、霞山、坡头、麻章四区,全市总面积12471多平方公里,人口约713万。市政府驻赤坎区。
狗肉,让人一见就馋得慌,尤其是卤狗。其味道有着一种诱煞人的芳香,是一道难得美肴。 狗肉的味道因狗种而异,有这样一句顺口溜:黑一黄二赤三斑四,白狗无味。其中黑毛狗最佳,黄毛狗次之,白毛狗并非无味,只是它较其它毛种的味道稍为逊色罢了。徐闻的狗多以家养为主,野生狗稀缺,可其肉质的结实程度与野生的无异,口味浓厚。 狗肉的制作颇为复杂。先将狗杀死,用热水脱毛,再用猛火烧焚,然后将狗洗净并切成二指厚的方块状。人常言:狼心狗肺,狗肺弃之,其余内脏保留,狗胆是最好的配料。烹调狗肉首先用花生油、蒜头、姜块、豆腐乳和甜酱起锅,然后再放进狗肉、黑豆、黑木耳、腐竹一起煲。狗肉煲熟后,还要将狗胆弄破,让胆汗融于汤中。胆,按理说是苦的,但狗胆汁渗进汤中,却有一种特妙的鲜香味,比放味精还要甜。这样,热腾腾香喷喷的狗肉便出来了,令人垂涎欲滴。当狗肉吃完后,在其汤中加槟榔芯、竹笋等一起煮,味汁更佳更可口。 徐闻人吃狗肉在传统上有许多忌讳,狗肉尤其是狗血,被人们看成污秽下贱之物,不祥之兆。由于这种缘故,人们摆狗宴就不能在客厅里进行,更不能摆在厅堂的八仙桌上。吃狗肉不可贸然闯进厅堂,必须漱过口洗过脚,并用桔叶净身方可从后门进入房间,三天后才可出入厅堂。据说在乡下,吃狗肉人不宜外出,更不能从寺庙经过,那将会招来灾祸。吃狗用过的碗碟、汤匙、筷子之类,要全部装在狗钵内,或置于围墙顶上,或悬于屋圮树丛枝桠上,下次吃用时再用。如今这些已成了陈年旧事,不再迷信,人们早已把狗肉同猪肉一样看待,吃用,而且兴起了打边炉和卤狗的时髦吃法。有道是,有钱吃补,没钱吃狗,冬天狗肉赛人参,狗肉补旺不补虚。 秋冬傍晚时分,人们便携妻带子或邀朋约友,三五成伴地在大排档、酒楼饭馆围成一圈打狗煲,乐趣无穷。这 时,辣椒和酒是必不可少的。辣椒以野生的米碎香椒为佳,此椒辣得发麻,可教人不停地呼气,喝汤缓解,但说来也怪,狗肉蘸上它,辣劲顿减,不知跑到哪去了,吃时只有那稍为辣点的狗肉香味。一边喝酒聊天,一边嚼狗肉味,一边喝狗汤论肴,酒伴热汤,话题自然不少,三二碗下肚没过瘾,浑身暖洋洋热乎乎地令人沉醉于极度的欢愉之中。 吃卤狗,成了徐闻一年四时的风味美食,因其经济方便味美而深受人们喜欢。卤狗制作时,先将洗净切好的狗肉放到锅里,调大火候,用花生油、蒜头和八角翻炒几分钟,再换用陶缸,用小火煲至八成熟,然后把捣碎的姜块与淀粉、香精、麻辣甜酱等搅和均匀加进缸中;约有20分钟后,放入适量的胡椒粉,盖好,将火候调大点,继续炖上10来分钟──便是一份异香扑鼻、口感颇佳的卤狗! 吃卤狗,少不了狗汤做成的干饭──狗饭,其味浓郁香醇。白天晚上的香港街、德新路转盘一带等街巷的狗饭卤狗摊点,常聚集不少男女老幼食客,那份闲情淡态,直叫人艳羡不已。 →回复
牛杂串是孩子们最喜爱的小食之一。当北方寒潮南下,天上飘着毛毛细雨时,赤坎的横街窄巷便飘起了一阵阵煮牛杂串的香味来。 牛杂串最关键的是那煲滚烫浓香的酱汁,里面除了面酱之外,八角、茴香、花椒、陈皮等各种香料是必不可少的。店主将煮熟了的牛肠、牛筋、牛腩之类用剪刀剪成片片小块,然后用长约20公分的铁线串起来,食客象吃火锅那样自己动手放进正煮得翻滚的酱汁里煮来吃。吃时当然别忘了还要蘸上一点辣椒酱,边吃边喘气,这样才够刺激。吃过了牛杂串,还有腌酸菜或腌酸萝卜,用牙签挑上几片过一过口,这样才过瘾。 →回复
吴川独有的风味小食麻通形似香蕉,色泽金黄,入口酥脆,咀嚼无渣,香甜可口,是吴川传统的名牌小食,在清朝已有制作。麻通是梅录头86岁老人陈华堂的祖传绝艺,目前只有陈氏一家懂得制作。制作麻通要精选香胶糯米,用人工捣成粉,再经炊、晒、火局、炸等工序,前后历时十五日才能制成。由于选料难、工序多、制作复杂、利润薄,陈家停止制作麻通已有几十年。今年初在有关部门的热心动员下,陈家决定重操旧业,让麻通这一吴川风味小食重出江湖,并在吴川市第三届美食节上呈献出来,让祖传绝艺发扬光大,也让广大市民品尝到风味独特的吴川传统小食。在美食节上麻通的美味受到广泛的好评。 →回复
在湛江是这样叫的,不知道其他的地方是怎么样的叫法。那些簸箕是用很薄的竹片织成的,旁边是一些比较厚的竹片围成,就是小学课本《春蚕》里面说用来养蚕的那种簸箕。 这些簸箕炊主要的原料跟肠粉一样,都是米粉。到底是怎么样蒸熟的我也说不清。卖簸箕炊的人都将簸箕反过来,这样割的时候比较容易。每个簸箕炊都分有几层,每层都是以花生油和其他的一些什么东东隔开,就像饭堂里的某些蛋糕中间加了一些奶油隔开两层蛋糕一样。食客要买的时候,卖家就割开一大块,用秤称重量,按斤两算钱的(当然也有一些是按一碟碟算的),然后就可以将簸箕炊割得更小块,用碟装好,剩下的就是加调味品了,其实那些调味品跟家乡的肠粉差不多,都是加一些花生油(放多一点比较香),生抽油,蒜头。当然,有辣椒浆加上去就更好了。哈哈,最后一道工序,大家应该可以想到了吧,就是--吃。记住,那些凉的簸箕炊一点都不好吃,要吃就要热的。 →回复
大家了解到我们湛江的广海鸡吗? 广海鸡是专门吃虫子、散养长大的,肉质细嫩无污染。将广海鸡放入高压炉蒸熟不加任何调料、不放一粒味精,当广海鸡出炉时,将仅有一羹匙的浓汤淋到蒸熟的广海鸡上,只加少许的盐,鲜嫩无比。夹起黄澄澄的鸡肉放入口中鲜嫩无比。 →回复
极品下六番薯目前有两个品种:下六女儿红和下六香芋薯,还需按一定的种植方式,而且必须是种植在遂溪县草潭镇北灶尾和下六村委会的一块神奇土地上,约有1500亩左右,才能称为极品下六番薯。 这块土地原是堵海造田的“海地”,大概在10多年前,人们渐渐的发现,在这块土地上种植出来的番薯与其它地方出产的味道不同,这里的番薯别有一番风味。 女儿红薯表皮呈紫红色,光滑无皱痕,无虫害,成薯重量达0.4-0.5公斤。煮熟时薯皮半裂散开,露出红色的薯肉,发出诱人的香味,吃之香、甜、滑;香芋薯表皮呈暗红色,光滑无皱痕,无虫害,成薯重量达0.3-0.4公斤,煮熟时薯皮至薯肉半散开,薯心呈紫绿色,散发出不仅有薯的香味,还有芋的香味,吃之香、粉、爽。下六番薯的特点有:一、风味独特。与其它地方的番薯一样,下六番薯也具有香、甜、粉、滑等特点,相对来说,它明显的将这特点加强了、放大了,还增添一些独特的韵味,把这香、甜、粉、滑引入一个新的高度,令人吃过之后留香、回味、怀念;二、番薯光滑无皱痕,绝无虫害。说来神奇,就是只隔一条田基,这边的薯就绝无虫害,那边的往往就受了虫害,表皮有虫痕,甚至薯肉被虫蛀过而变味变质; 三、下六番薯中的秋薯在过了农历9月9后,若不变质者,留至次年的中旬也不会变质了;四、下六女儿红番薯陈薯中间有一条紫红色的芯,有粘性呈半流质状态,味甜而甘,有如面包、饼的馅,令人拍案叫绝: 五、人们发现其有较好的保健功能。据群众反映,长期食用下六番薯,某些消化系统疾病不药而愈;六、据说下六番薯和下六井水煲出来的番薯粥在酷暑的夏天竟然两昼夜不变馊。 下六番薯虽然味美,但也要讲求食法。不同的品种,食法也不同。女儿红薯适宜水煮、煲番薯粥、煲糖水,香芋薯则宜于用微波炉烘或用炭火煨,隔水蒸也可。另一点是,若要知其味,需慢慢的品尝,若狼吞虎咽的一餐吃它三四斤,则因其味太浓而不知其味了。若烘、煨、蒸熟的香芋薯顺着薯肉的结构用手大力一小块一小块地撕开(不能用刀等硬物切割,那样风味大受影响),就着甘洌的山泉水一小块一小块地细品,那味道真是妙极了。 由于产量不多,大部分农民都是留下赠送亲朋好友或送礼之用,又有—部分入专程到村里购买吃或送礼,还有一部分人专程收购远销广州、深圳等地,真正的下六番薯在市场上流通的不多。大部分人购买的下六番薯其实只是下六产的番薯而已,并非真品。严格的讲,下六番薯尚是处在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状态。 →回复
相传明清年间,吴川有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坡尾村。村中有一老汉叫庄诚,为人厚道,生有四男四女,家徒四壁响当当。艰难的生活中,庄老汉炼就一手磨制炒粉的好手艺。他炒出来的米粉味道很好吃,方圆十里乡民赞不绝口。无奈生活的重担把他压弯了腰,一场风寒过后他病得卧床不起。他将四个儿子叫到床前,把自己的炒粉手艺传授给他们,并无奈地说:你们已长大成人,为父没有什么留给你们,只有一口炒粉的大铁镬,你们把它打烂一分为四,一人拿一边,只要勤勤恳恳去做这门小生意,就相信饿不死。含泪送走父亲,兄弟四人便各担着箩筐,一片烂镬一筐米粉,走乡串户,勤劳做买卖,终于使烂镬炒粉名躁吴川城乡。四兄弟还娶上了媳妇,并过上了好日子。 因为烂镬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所以火力够猛,使炒出来的米粉或薯粉够镬气,所以味道一流,爽滑香韧。 许多食家常用梅粉胜广河这句话来赞誉吴川梅录的街边炒粉。这是一道很奇特的风景:一人一担箩头、一筐米粉、一只火炉、一口烂边缺口的铁锅,每日都在市场角落、墟尾街头摆摊开档,食客围在铁镬边,或蹲或站着品尝,津津有味,齿颊生香。 梅录烂镬炒粉之所以享有盛名,自有其所在:一、制粉必须选用香软可口的上等白米。二、浸米时间要根据不同季节气温而决定长短。三、炊蒸粉皮时粉浆要薄,炉火要旺。四、切粉丝要细。五、炒粉是最关键的一环,先下生油,再下猪油将蒜子爆香,即落粉猛火急炒,继而下齐酱油、味精、白糖等适量配料拌炒熟透,再慢火烘粉至黄色,最后撒下葱花或芫荽,即可上碟食用。 →回复
在赤坎兴华路的一个角落,一对恋人正喃喃细语,说话中他们手上抓起一串牛杂串,你喂我一口、我吃你的一块,在牛杂的浓浓的香气中,传递着一种信息、一份爱意。远处的车水马龙的喧哗,偶尔行人经过的嘈闹,并没有对年轻恋人造成什么影响,因为在现时他们的心中,除了对方之外,就剩下了牛杂串了。 牛杂煲也是湛江市民喜爱的一种街头小食。牛杂煲为何这么好味?原来为了保持传统牛杂的原汁原味,湛江的牛杂煲采取的是很原始的制作方法。一碗牛杂从内脏变成美食要经过很多复杂的步骤:首先要反复清洗内脏和其他污垢;接着用盐腌制;之后文火煲至九成熟;然后再一次冲洗至最干净;再放酱汁焖熟。一副内脏从制作到出街大概需要4至5个小时。牛杂煲好不好味,关键看煲的配料,经过多方的了解,好不容易打探到牛杂煲的制作配料:以“十三香”为主要的卤水香料,包括茴香、花椒、八角、桂皮、陈皮、沙姜、豆寇等。 闻香寻牛杂。来到赤坎大通街,一股浓浓的香味马上扑鼻而来。年轻的市民也不管时候的早晚,约上知己就来吃一顿。对于这班年轻人来讲,牛杂煲在湛江的历史甚至比他们的年龄还长。由此可见,牛杂煲是多么受湛江人的欢迎。牛脯、牛肺、牛大肠、小肠、牛肚等不同部位炖好的大块大块的牛杂早已准备一边,就等大家来品尝。称斤、下煲、就座,在一字排开的辣椒酱、甜酸酱、蒜蓉酱等各种酱料中选择自己的“心水”配料后, 一尝,嗯,味道一级棒 →回复
江瑶柱属蚌类,因其形如牛耳,称牛耳螺,壳薄肉厚,肉质鲜、嫩,美味可口,是海中珍品。其中又以草潭江瑶柱为上品,肉更鲜更嫩,味道更胜一筹。以草潭江瑶柱制成的干品,味醇、无渣、爽口、压之易散开。 一般的蚌类都要不断游动以摄取小鱼小虾或微生物为生,而江瑶柱则是蚌类中的“智者”和“懒汉”,它尖端向下插入淤泥中,仅露出2-3厘米,张口向上摄食,任凭风吹浪打,守定老窝不挪位。可能是因其生长环境、方式独特,其味鲜美、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滋阴补肾的功效突出。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江瑶柱的这些性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一时声名大噪,身价百倍。而捕捞江瑶柱乃深海作业,捕捞工需有潜水技能和借助潜水工具,还需身强力壮,所以,难度大产出率低。潜捕以外来农民工为主,最高峰时达6000多人,潜捕船300多艘,但产品仍然远远供不应求。 近年,人工养殖成功。先是在深海养殖,由于大量捕捞,江瑶柱减少,渔民将捕捉的幼苗插入到已经捕捞了成品江瑶柱的淤泥中,以填补捕捞速度大于生长速度。接着在浅海滩涂也试养成功,据说是一个林姓的老渔民首先在海边圈了几亩地,把捕捉来的幼苗插入淤泥中,不需投料和人工照料,仿其自然生活环境,一年时间即可收成,亩产在2吨以上,收人不菲。草潭人迅速掀起了人工养殖江瑶柱的热潮,目前草潭江瑶柱人工养殖以草潭海面深水和南洪、旧庙等村委会滩涂为主,面积近4万亩。至于投苗数量则视其生态环境,每亩可插植10000个左右,幼苗可在草潭的深海中或浅海滩中捕捉,目前也有入专门出售幼苗。 →回复
芷寮蟹产于广东吴川县吴扬乡芷寮村,为蟹中上品,驰名中外。芷寮蟹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因为这种螃蟹的肉质极其鲜美,并有特有的“顶角膏”。打开芷寮蟹的蟹壳,可见一层蛋黄色的蟹膏覆盖在雪白的蟹肉上。煮熟后,蟹肉雪白,蟹膏金黄,入口,鲜美嫩滑,回味无穷。秋后之蟹,不但长得肥大,硬壳底下还会长出一层软壳,不但蟹肉蟹黄味美可口,那层软壳更脍炙入口,令人百吃不厌。 →回复 共有 23 条评论,点这里查看所有评论(VIP会员功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