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福建 → 福州 → 乌山 → 概况 |
|
乌山与于山、屏山如古鼎的三个鼎足,屹立于福州市区中心。乌山在西,于山在东,屏山在北。因此,"三山"成为福州的别称。 乌山,又称乌石山、射乌山,相传汉代何氏九仙于重阳节登乌山揽胜,引弓射乌,故又称"射乌山"。 乌山海拔86米,游览面积25公顷。唐天宝八年(749年),敕名为闽山。宋熙宁初郡守程师孟登山揽胜,认为此山可与道家蓬莱、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为道山。其东麓在天皇岭处称第一山;西南麓在城外的部分称豹头山,亦作豹屏山。 乌山怪石嶙峋,林壑幽胜,天然形肖。景分山东、山西、山阴、山阳、山脊5路,36景最为奇,素有"蓬莱仙境"的美称。 从山的东南麓乌山路拾级登山,行数十步,就到天香台。向西折,为冲天台,是36奇景之一。相传唐刺史崔干游山,所携青田白鹤在此地冲天飞逸,后人建"放鹤亭"。在后壁镌刻楷书"古放鹤亭"4字。台旁还有宋程师孟的篆书石刻"冲天台"3字。"冲天台"畔有两方夹峙的大岩石,岩顶横着一块天然条岩,这就是"天台桥"。此桥奇险,据说只有"肯舍身"的人,才能登得上去。 顺台阶再行数十步,就是道山亭。此亭也是程师孟所建,并立了道山亭题刻。当时他还约请前任福州太守兼福建路兵马领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作《道山亭记》。由于曾巩文章的张扬,道山亭更驰名远近。 从道山亭沿石岗西下,至天章台。这是元代诗人萨都剌吟咏“晚凉上乌山,置酒天章台”诗句的所在。篆书天章台3字石刻依然跃于石上。过天章台,攀上一小峰,峰上有“霹雳岩”。此石长达10米多,分裂成两半,中留缝隙。据史载,唐嗣圣年间,有一高僧手持《华严经》在此诵读,突然"一夕雷雨大震,霹石为室,高僧遂宴坐其间"。霹雳岩由此得名。 霹雳岩右方,原有一座清冷台,通往山下便是清冷门,这是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福建省最高长官--平章政事燕赤不华所建。清冷是静肃的意思,意在勉励自己为国家干事。可是他说归说,做归做,时常宴乐其间,早把清冷抛之九霄云外。任职数月,他便身败名裂,亭台也随之倒塌。只有楷书镌刻“清冷台”留存至今,的确是极大的讽刺。 由清冷台踏上30多级石阶,就到先薯亭。先薯亭是为纪念明万历年间引种和推广番薯的归国华侨陈振龙和福建巡抚金学曾而建的。陈振龙原籍福建长乐,迁居福州。早年往吕宋(今菲律宾)经商,在当地发现一种薯类,清甜可口,可充粮食,就想方设法将它引回福州,并在巡抚金学曾的帮助下,试种推广。当时福建正逢饥荒,番薯的试种、推广,使人们度过了饥荒。金学曾还在总结陈振龙父子经验的基础上,写成中国第一部有关番薯的专著《金薯传习略》。从此,番薯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郭沫若曾颂扬陈振龙“此功勋当得比神农”。 先薯亭下有一条小路,两石夹峙于路两边,叫“天门”。天门中的一块夹石极似鲸鱼,称“鲸鱼石”。过天门岩壁上有清代画家广陵禹隶书“饮岚”。 明朝初年在这里种植“长颈鹿榕”,如今盘石而生,根粗叶茂,酷似长颈鹿翘首南天。 乌石山的摩崖石刻计有200多段。最著名的要数华严岩侧的李阳冰"般若台铭"篆书石刻。这是闽中最早的摩崖石刻。石刻高5米,宽2米,小篆,共24字,字径43厘米。李阳冰的篆字与秦代李斯齐名,被称为"大小李"。这块石刻与浙江处州的射驿记、缙云城隍庙记、丽水忘归台铭合称为天下四绝。 乌石山上宋代的石刻较多。许多著名的官吏和文人,如程师孟、陈襄、湛俞、赵汝愚、朱熹、梁克家等,都在山上留下诗文和题记。天秀岩旁,还留有明朝宰相叶向高草书诗刻一首:"槛外林光连百雉,天边江影落双虹。峰传薛人今何在?樽入平原酒不空。"运笔疾如龙蛇飞舞。在清冷台西,有"饮岚"2字石刻,也系篆书,字径50厘米,是清代画家广陵禹之鼎题。 从先薯亭北出,可观赏到石壁观音。相传此处原有一天然岩石,在1000多年前遭雷火袭击,岩壁上显现隐隐约约的现象。后人便将其加工成浮雕的观世音像。不完整的部分用泥土补足,成为一组石雕与泥塑结合的艺术品。这组浮雕佛像且有晚唐风格,是福州一带较早的古代雕刻艺术。 岩畔有朱子楷书"福"字,长三四米,坎与鼓山"寿"字镶匹。 乌石山还有一尊石壁观音,明嘉靖初也因雷火轰击而成,后人在此建大士阁。现存建筑物是清光绪年间重建的。大士阁分正殿、客堂、别殿,外围宫墙,有著名的濛泉,清冽泉水渗于附近岩石隙间,现在这儿开设茶厅。 鸦浴池在石壁观音西南,也是雷火击成的小石池。池宽广约2米,池内有泉,大旱不涸。古时每到黄昏,"夕阳萧疏,群鸦乱浴于此",故称为鸦浴池。鸦浴池泉水清冽,是极好的沏茶矿泉。历代名人曾在这儿品泉,清代孟超然夸它:"不须陆羽茶经记,也算人间第一泉。" 天秀岩在鸦浴池前方,背倚薛老峰,由一组挺拔奇伟的大岩石构成。天秀岩的名字原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燕赤不华将元顺帝皇太子所赐的"忠孝文武"4字刻于此处岩上,以得天独秀自诩。100多年后,薛逢(唐咸通中为侯官令,有政绩)的后人在此重建薛老庄。明万历年间,福州诗人多借庄中结社吟诗。宰相叶向高也曾应薛氏后人邀请,在此唱和,并留下草书诗刻一首。 沿石板路步至向阳峰,可眺望台江、仓山景色。从向阳峰转北,可达双峰梦,双峰梦山巅有两块巨石伏地,远望如两人沉睡于幻梦之间。两石之后有凌霄台,凌霄台是乌石山的最高点,台面宽广,可容数百人。旧时重阳节,人们便在此登高、放风筝。宋代书法家蔡襄曾写下《登凌霄台诗》,诗中有"缔结青云上,登临沧海滨……子夜先看日,阴崖得后春,三山空锁碎,万落自埃尘……",描述乌山的峭拔挺秀,同时也说明800年前福州南台还是一片旷野,故登乌山可观日出和望闽江激流风帆。凌霄台东,有三块天然大岩石相互撑架成一个大岩洞。洞内可坐数十人,岩石上刻有"石天"两个大字,取以石为天的意思。石天周围有不少名人题刻,大多是四五百年前的作品。 作为道教名山,乌石山历代建造的道观祠堂亦有不少。如纪念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朱子祠,纪念福建省九位著名学者杨时、游酢、胡安国、罗从周、李侗、葵文才、蔡沈、黄干、真德秀的九贤祠,纪念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的戚俞二公祠,纪念陈振龙的先薯祠等。乌石山弥陀寺还是福州人民反对英帝国主义霸占该寺的斗争遗迹之一。 福州的乌山也有“石林”。乌山石林在摩崖题刻集中的“霹雳岩”、“旧涛园”、“清泠台”等处,这里怪石峥嵘,林阴遮蔽,自古就是游览胜地。明末许友《石林自记》说:“苍壁峭立,横石为梁。” 原来,石林为福州明清许家别墅。许家老屋在光禄坊,许豸,字玉史,侯官(今福州市)人。明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官至浙江学政,著有《介及堂集》等。石林为许豸建造的别墅,中有半月池、奇奕堂。许豸子许宰和许宾,孙许遇、曾孙许鼎和许均,玄孙许良臣和许荩臣,都在石林读过书。许豸还在石林刻有“松岭”二字,又刻草书的诗一首:“荒畦随意构,爽顿开颜。缺径凭花补,回窗倩竹关。烟容凝石浅,山色到门闭。徙倚危阑畔,潮来浦几湾。” 许豸之子许宰,后改名许友,字瓯香,秀才,师事会稽倪元璐,善书画,工诗,有《许自介集》。石林在清初就荒废了,经许友修整后又能居住了。松岭在山上,又名涛园,许友刻“吞江汲云”于石上,还写了《石林自记》,并建“箬茧”屋,长丈余,读书其中。许友有《题箬茧读书图》诗记其事。栽上梅花,召集诗友在石林吟诗作赋,他留有《月下石林问梅》、《九日集石林,同陈振狂》等诗。 许友子许遇,字不弃,顺治间岁贡生,做过河南陈留知县,著有《紫藤花庵诗钞》一卷。在石林中建“匏庵”和“真意庵”。 许遇子许鼎,字伯调,雍正元年(1723年)举人,做过浙江上虞、遂昌知县,著有《少少集》和《刺桐城纪游》。修葺了石林,开辟瞻云堂、竹路、云巢、石床、独树坡、灵岩、流霞坞、天门、天光云影亭、梅坪、平泉(半月池)、松冈(松岭)、鹤涧、落珠岩等胜景,改其父匏庵为梦鹤寮,与长乐监生陈学良读书其中,即景赋诗,著《石林倡和》。许鼎有《涛园坐雨喜晴》诗句:“诗心连夜雨,春色四围山。爱客琴尊好,窥人松竹间。”许鼎弟许均,字雪村,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进士,官礼部郎中,著有《雪村集》。其中咏石林的诗居多,如《竹路》、《天门》、《梅坡》等。 许鼎长子许良臣、次子许荩臣都是举人。许家五代都在石林读书,算是一段佳话。清末乌山南麓石林部分废为菜地,光绪年间建为沈葆桢祠堂,保存至今。而乌山上石林部分至今仍是游览区。
→回复
心疼!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