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河南 → 三门峡景区 → 函谷关 → 概况 |
|
位于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之际,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俭,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判军的“桃林大战”,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公孙白马”、“唐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有100余篇。
这里的函谷关,习惯上被称作“秦函谷关”。关城遗址建筑无存,据考证函谷关关城为不规则长方形,用长、圆、平夯夯打而成。东城墙长1800米,西城墙长1300米,南城墙180多米。遗址基本与史书记载相吻合。函关古道全长15华里,是古代洛阳到长安的必经之路。东起宏农涧西岸的函古关东门,横穿关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沟、黄河峪、狼皮沟至古桑田今稠桑 ,全长15公里,是这一带唯一的东西通道。谷深50至70米,谷底宽10米左右,窄处只有2、3米,谷岸坡度40至80度,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岖狭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关道两侧,绝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势险恶,地貌森然。 从现代战争的角度去看函谷关,可以说不值一提,但在冷兵器时代,此关地势险峻,“车不分轨,马不并鞍”,易守难攻,被喻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泥丸而东封函谷”。函谷关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间曾有16次大战役在这里发生,不少战役可以说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在过去曾有这样的说法,谁拥有了函谷关,谁就拥有了战争的主动权。 秦始皇六年公元前318年 ,楚、赵、魏、燕、韩五国合纵攻秦。秦军依据函谷关天险,开关迎敌,使五国军队“流血漂橹”,大败而归。公元前206年,项羽、刘邦约定,“先入关者为王”。刘邦选择秦国兵力较弱的线路进攻,从陕西的商洛经武关提前进入关中。而项羽自恃兵力强大,一路走大道,等他攻打到函谷关时,听说刘邦已人关中,大怒,命大将黥布强行攻关,并把关楼烧毁,演出了千古绝唱“鸿门宴”。安史之乱时,唐军主帅哥舒翰被迫放弃守城计划,与叛军会战于函谷关西原地区,遭到惨败。1944年,侵华日军在函古关遇到了国民党军队胡宗南部的有力抗击,被歼灭2000余人,遭受重创。1986年,战争的佐证战国时期守城兵士的武器库——竖井式箭库被发现,箭库深11米,直径0.9米,箭为铁杆、铜簇,每三十枚为一束,现均已锈迹斑斑。原函谷关楼在楚汉相争时,被楚霸王项羽手下的大将黥布一把火给烧了。后来曾多次修复,又多次被熔进战争的硝烟之中。现在看到的是依据成都青阳宫汉墓中出土的砖雕上函关关楼的图案,由灵宝灵化集团于1992年投资修建的复古建筑。关楼南北长71.2米,高21.5米,呈凹型,座西向东,为双门双楼悬山顶式三层建筑,楼顶各饰丹凤一只,叫“丹凤楼”,也有人叫她“双凤楼”。它承袭了秦汉的建筑风格,上部城楼都是木质结构。桂林七星公园的“中华五千年”大型浮雕的右上方就有函谷关的双凤楼图案。 在函谷关右侧,就是被称作“道家之源”的太初宫。太初宫是为了纪念老子当年在此著写五千言《道德经》而修建的。所谓太初在道教中指天地最初形成的元气或最初形成的状态。据史书记载,当年函谷关关令尹喜善观天象,精通易经。一天,尹喜登上一个土台,发现东方有一团紫气升起,知道有圣人要从函谷关经过,于是沐浴更衣,静静等候。不久果然有一位皓首长髯的老者,骑着青牛,从东方徐徐而来。他就是周朝的柱下史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 ,因为看到周室衰微,朝政废弛,便决定经函谷关到西域隐居。尹喜盛情款待了老子,恳请其著书立说,老子很高兴的接受了尹喜的挽留,著就了彪炳后世的五千言《道德经》。“紫气东来”的成语就源于此。后人为了纪念此事而修建了瞻紫楼又名望气台 。沿主殿左侧台阶拾级而上,就是“鸡鸣台”。 战国时期有四君子,他们分别是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四君子中以孟尝君的名气最大,据说他门下养有食客三千人。秦昭襄王为了成就霸业,就请孟尝君来做丞相。秦国的大臣因怕孟尝君的到来而影响了自己的地位,就千方百计在秦王面前说孟尝君的坏话,本想重用孟尝君的秦王,一时拿不定主意,只好将孟尝君暂时软禁起来。秦王的弟弟泾阳君,在齐国作人质时和孟尝君成了好朋友,他看到孟尝君有难,便出面去求秦王的宠妃燕姬。燕姬对孟尝君献上的玉璧不屑一顾,只想要白狐裘。可是白狐裘只有一件,孟尝君入关时已经将它献给了秦王。孟尝君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一位门客自告奋勇,学狗叫瞒过看库人,从狗洞进入王宫库房,盗出白狐裘,献给了燕姬。得到白狐裘后的燕姬,趁着夜宴的机会,劝说秦王放了孟尝君。秦王经不起燕妃的软磨硬缠,便下令放了孟尝君。得到过关文书的孟尝君,害怕秦王反悔,率领一帮人急奔函谷关。赶到函谷关,正是半夜。按秦的法律,“鸡鸣开关,日落闭关”,孟尝君一时没了主意,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突然传来一阵嘹亮的鸡鸣,引得关内外的鸡全都叫了起来。原来是孟尝君门下的一位食客,跑到高台处学鸡叫,守关人员不辨真伪,听到鸡鸣便迷迷糊糊爬起来开了关门,验了过关文书,放孟尝君一行出了关。秦王果然反悔,派兵来追,但是为时已晚,孟尝君一行泛起的灰尘,已经落下许久了。后人据此在高台上建了鸡鸣台,以示纪念。 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地。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公孙白马”、“终军弃”、“唐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有100余篇。 历史上函谷关有三处,除了上面说的春秋战国时期建关的函谷关即通称的秦关 外,还有汉关和魏关。 汉关,在今河南省新安县东500米,西距秦关150公里。据《灵宝市志》记载,自汉室兴起之后,关中作为帝都,函谷关以东则称为关外。人们都以自己是关中人为荣。楼船将军杨仆,原籍函谷关以东的新安县,别人说他是关外人,他深感不快,就征得宣帝允许,尽捐家资,于汉元鼎三年公元184年 在新安县城东也修起了一座雄伟的城池,人们称它为汉函谷关。有了这座新关,杨仆也就成了关中人了。汉关早已废弃,现在仅存有关门遗址。 魏关,位于灵宝市东北20公里处的黄河岸边,距秦关约5公里。相传三国时候,曹操西征张鲁、马超,为了转运兵马粮草,命大将许褚在那里开凿隧道,筑起关楼。这里后来成为东达洛阳、西接长安的重要交通干线。抗日战争时城楼毁于兵火,遗址为三门峡水库淹没,现仅留古道和烽火台遗址。 →回复
在冷兵器时代,此关地势险峻,“车不分轨,马不并鞍”,易守难攻,被喻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泥丸而东封函谷”。函谷关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间曾有16次大战役在这里发生,不少战役可以说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在过去曾有这样的说法,谁拥有了函谷关,谁就拥有了战争的主动权。 函谷关右侧,就是被称作“道家之源”的太初宫。太初宫是为了纪念老子当年在此著写五千言《道德经》而修建的。所谓太初在道教中指天地最初形成的元气或最初形成的状态。据史书记载,老子因为看到周室衰微,朝政废弛,便决定经函谷关到西域隐居。当时的函谷关关令尹喜盛情款待了老子,恳请其著书立说,老子很高兴的接受了尹喜的挽留,著就了彪炳后世的五千言《道德经》。 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地。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公孙白马”、“终军弃”、“唐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有100余篇。 →回复
春秋时秦孝公从晋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置函谷关。此关关城东西长7.5公里、谷道仅容一车通行,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公元前241年,楚、赵、韩、卫诸国合纵攻秦,至此败还。现代此处有令尹望气台、孟尝君鸡鸣台,老子著《道德经》的太初宫等,太初宫已经成为国内外信仰者祭奠老子的重要场所。1992年,灵宝市政府按照原古关图形,投资重建了关楼。目前,这里已成为知名旅游景点。据史记载;战国时代,秦国为了防备东方诸国西进,在豫西(图库)“淆函孔道”的西端,据险设关,名“函谷关”。汉武帝时,有位楼船将军叫杨仆,为新安县铁门镇南湾人,因“屡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而“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便由杨仆主持,把函谷关迁建到新安,史称“汉函谷关”(简称“汉关”)。 函谷关是关南靠青龙山,北托邙山,座西向东,前临涧水,距今洛阳市20公里,据历史记载,原汉关的建筑非常壮观:北抵黄河,南横洛水,直抵宜阳散关。关塞相连,有似长城。关前更仿秦关布居,筑有“鸡鸣”、“望气”二台,以壮其势。由此可见,函谷关的东迁,实有其重要的军事目的。东汉末年,京师洛阳设八关都尉官,汉关居首。此后各代帝王多有登临,文人墨客代有题咏诗。 2000余年来,汉关历尽风云战乱,屡遭破坏,多次重修,最后一次是在1923年。此次重修的规模据载为:关高25丈,南北长10丈,东西宽6丈。关额“汉函谷关”为康有为手笔;东门对联:“功始将梁今附骥,我为尹喜谁骑牛”;西门对联:“胜迹漫询周柱史,雄关重睹汉楼船”。关上四周有护关寨墙,中间是两层关楼,飞檐画栋,气势磅礴。关楼四门均有对联,东门为:“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层紫气万层烟”;西门为:“佑彼周室,宏我汉京”;南门为:“紫气犹存贤令尹,青牛重度古函关”;北门为:“巍乎直同百二险,焕然重筑一丸泥”。重修汉关虽未必能与古关原貌相比,但两山夹峙,孔道中通,雄关横卧,城楼高耸,东面辽阔天空,西衬新安古城,其气势亦颇为壮观。每当夜幕降临,人迹敛息,寒星寥落,月上山顶,晚风萧瑟,涧涛轰鸣,乘夜登临,虽不闻古战场声声刁斗,只这冷月寒光,风声涛鸣,也足使人森森然如临严阵。可惜,它又经战乱风火和风剥雨蚀,毁坏严重。现在仅存基层砖石结构平垛,有待重修。 此关关城东西长7.5公里、谷道仅容一车通行,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公元前241年,楚、赵、韩、卫诸国合纵攻秦,至此败还。现代此处有令尹望气台、孟尝君鸡鸣台,老子著《道德经》的太初宫等,太初宫已经成为国内外信仰者祭奠老子的重要场所。1992年,灵宝市政府按照原古关图形,投资重建了关楼。目前,这里已成为知名旅游景点。 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简介 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境内,距市区10余公里,是一处融道家文化和战争文化于一体的人文游览区, 2000年函谷关被国家旅游局首批为AAA景区。 函谷关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从时间意义上说,堪称天下第一关。它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辞海》),这一千古雄关见证了历史上许多著名战争,演绎了不少历史典故,诸如“合纵攻秦,楚汉争关,公孙白马,鸡鸣狗盗”等。 道家始祖老子在太初宫著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被视为我国哲学园林中的瑰宝,太初宫也因此被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道号玉溪道人)称为“道家之源”。它是目前函谷关景区现存最为古老的一座建筑,伴随老子入关而生的紫气东来典故已为人们耳熟能详,颇具神秘和详瑞之气。 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有景点:太初宫、鸡鸣台、瞻紫楼、大道院、函谷关城楼等二十余处,太初宫景区柏树荫蔽,香火袅绕,肃穆庄严,具有浓郁的道教氛围和文化气息。 为进一步挖掘景区文化内涵,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函谷关新上老子迎宾,李自成激战函谷关两个节目表演,真实再现了函谷关前战火硝烟,刀光剑影的历史场面。 旅游热线:0398—6923430 6922012 网 址:www.Zghgg.com 地 址:连霍高速灵宝市函谷关出口2公里 景点交通: 310国道至灵宝市区,从三仙鹤向北15公里 门票政策:30元/人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