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古镇皤滩
出发地点:上海 上海城区风光 |
浙江 台州 1日自助游 |
同行人数:0人 |
文章类型:游记 |
出游时间:2003年11月1日-11月2日 |
人均费用:0元 |
出游类型:自助游 |
享受级别:快乐舒适,休闲轻松 |
小小 提供 |
交通工具:汽车为主 |
目的景点:浙江 台州 仙居景区 皤滩古街
|
文章地址:
复制网址
搜索游记攻略
收藏
打印
|
“化石”古镇皤滩
厌烦了都市的暄嚣和商业味,便想寻找宁静和纯朴。上海附近的古镇,过度的开发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正巧,浙江仙居皤滩乡领导前来邀请我们为古镇保护作调查,并介绍说播滩古镇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绝对会让我们大吃一惊的。怀着对古镇皤滩的好奇,我们欣然前往。 从上海前往皤滩的豪华大巴, 一天有两趟。我们乘的是下午2点30分的那趟车,先走沪杭高速公路,再转入杭宁高速。一路上风景秀丽,尤其是进入仙居境内,高山耸立,树木葱郁,空气中弥漫着清馨的香味。豪华大巴行驶6小时,便来到了皤滩古镇。因天色已晚,就在公路旁的农家旅馆住下。主人端上来的菜肴,顿时让我们胃口大开:苦槠豆腐、炸白鱼(当地溪鱼)、油泡番薯面…… 第二天一大早起床,来到街上,吃了早点。到此时,虽然已感到了浓郁的农村小镇的韵味,但并没有感到特别之处,一种淡淡的失望之情油然而生。 来到乡政府,文化站站长首先领着我们参观古镇。跟着他步入了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小街,没走几步,便有一种浓浓的古朴之气扑面而来。站长介绍说这就是龙形古街,是皤滩古镇的精髓所在。话音刚落,转过一个弯,佳境突现: 大小如一的鹅卵石铺设的街道蜿蜒前伸。每走一段,便有一堵灰黑色的砖墙突兀在眼前,大有“山穷水复疑无路”之感;但转过两个直角,眼前突然一亮,“柳暗花明又一村”,又是青砖黑瓦,又是整齐的商铺,这样共有九曲,给古街增添了幽深的神秘感。古街卵石铺地,图案精美;空间变化有致,收放自如。弯弯曲曲,绵延4华里。据说古街是仿照龙的形状而建的。西为龙头,起于五溪交汇处,旧时建有造型别致的八角亭,两角高耸,仿佛龙角,整座亭坐落在3米多高的城墙式基础上,洞门大开,恰似吸风纳水的龙门(可惜今已被毁);东为龙尾,绕过下街长生潭,建有砖雕照壁一座。照壁立在古街的东端,宽8米,高3.5米,为牌坊式四砖柱结构。照壁的横粱上有砖雕的龙、凤、麒麟、鹤、鹿、花卉等图案,纹理清晰,刀法精湛,栩栩如牛;中段弯曲成龙身;后路街与水埠头恰似龙爪。 关于古街的形成,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八仙过海时,惹怒了龙王,双方展开了一场恶斗。八仙久战不胜,劳累疲惫,退到海滩休息,饥饿难忍,便分头到各处寻找食物,但海滩上荒无人烟,七仙扫兴而归。惟独曹国舅不辞辛劳,腾云驾雾,来到仙居上空,一股奇香扑鼻而来,即在皤滩上街五溪汇合处降下云头,乔装成衣夫循香进村,只见水埠头酌一户人家四方桌上八人围坐,猜拳行令,畅怀痛饮。曹国舅不觉垂涎三尺,于是进屋施大礼后说明来意,向主人点了七样菜肴,又想起何仙姑不吃荤,另要了一碗莲子,共八大碗。并说:“国舅为众仙借菜八碗,日后定当图报。”八仙得到菜肴,狼吞虎咽,酒足饭饱后精神倍增,再战龙王,大获全胜。后来,曹国舅带领众仙前来皤滩答谢,送上龙筋一根。谁知龙筋着地扭曲起舞,众仙慌忙施法镇住,并从筋头踩到筋尾,让其入地,然后嘱众人沿筋两边建房立市,于是就形成了皤滩弯弯曲曲的龙形古街。 在龙形古街的两旁,密密麻麻并排着各种各样的店铺。这些建筑以明清时期的“四间封”特色见长,即每三间或四间店面为一“封”,两端各立一堵防火墙。每“封”店面的立面装饰几乎没有一“封”是相同的,浙、赣、皖一带比较有特色的明清时期木结构建筑立面在这里都能找到。 店铺的布局多为前店后坊(或库)、前店后埠(或户)。每“封”店面都是四合院的一部分,通过穿堂屋进入天井,正面是厅堂,左右是厢房,一般为两层楼房。走出后门,都挖有一口方形的石阶井,半露天,下台阶叫直接取水。这种古井是皤滩的一大特色,既用于日常生活用水,又用于防火。据说在唐代就已开始挖掘使用,目前皤滩古街两边尚存30多口。 店铺的招牌书写在墙上或店面上方的门楣上,大多基本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有些墨迹犹新,如:来成首饰局、山珍海错(副食品店)、色赛春花(染布店)、苏松布庄(布店)、蓬岛源流(药店)、闽广杂货、官盐绍酒(百货店)等等,涉及的行业有医药、首饰、烟酒、饮食、百货、当铺、典当、旅馆、赌馆、妓院等,应有尽有。 最让人感到新奇的是每家店铺门口整齐排列的石头柜台,一间店面一个,两间店面两个,齐刷刷地排列在古街的两旁,至今仍保存六十多个。可以想象当年繁盛之时的壮观景象。柜台清一色用三块石板围成,止面一块长达2—3米,高1米多,两侧两块较窄,石板与石板之间由阴阳榫头固定。上方用木板做成柜台的面,其上摆放商品的样品。在靠墙的一侧,还有用木条或竹片做的棚栏,摆放贵重商品和小商品。为什么要用石板做柜台?询问了很多当地的老人,说法不一,有的说是风吹雨淋,木板容易腐烂,石板不易损坏;有的说最早时店铺都是卖盐的,木头遇盐很容易烂掉,只得用石头;有的说过去皤滩很容易遭水灾,石板柜台是为了防水淹;也有的说石板柜台是为了防盗等等。不管是什么原因,独特的石板柜台就在皤滩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皤滩古镇旧时是食盐贸易的中转站,通过水路将盐场生产的食盐运至皤滩,然后通过苍岭古道运往内地。皤滩因食盐贸易而繁华。现存的永康埠、丽水埠、武义埠、缙云埠和官埠五处遗址,是皤滩曾作为盐路重镇的主要佐证。这些埠址并无严格的界线,也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水陆交换码头,而是古代不同地域居民在皤滩设立的食盐采购中心。凝视这些石垒的盐仓库,仿佛还可以听到当日嘈杂的叫卖声和匆匆的脚步声。 因盐发迹的皤滩,也产生了许多因盐发家的富商巨豪、书香世家。虽然现在大多已是人去楼空,但气派的建筑、宽敞的庭院、精致的牛腿雕刻、精美的鹅卵石镶嵌图案,无不显示着昔日的荣辉和辉煌: 贻厚堂,也称“大明堂”,为陈氏家族所居,是两个天井连套的复式建筑,分前门堂、后门堂两部分。前门堂天井中,鹅卵石镶嵌成方格形图案;后门堂天井的图案是朵朵含苞待放的荷花。牛腿、梁柱、雀替均采用剔空的透雕工艺,各种吉祥动物、花卉栩栩如生。260多年前桐城派大家张若震赠送的“贻厚堂”匾高挂在正堂上方,至今完好无损。悬挂于正堂门楣上的“洛社名高”匾,为曾是乾隆皇子宏瞻老师的齐召南所赠,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好像正向人们叙说着房子主人的地位与品行。 何氏里,又名何氏大学士府,得名于清康熙年间的大学士何焯,由捷报厅、读书房、书库、古井、闺房、厢房、乡射场、鸦片馆、后花园、水埠等组成,占地近十亩。据何氏后人说最繁盛时大门口曾立过18对旗杆(旧时只有中了进士以上的功名才能立1对旗杆)。整座建筑四面合围,走廊迂回,四侧有厢,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捷报厅的东西木板墙上贴满榜文,虽历经浩劫,仍痕迹清晰,有一二张还能解读内容,捷报厅保存完整,据专家介绍捷报厅能如此完整保存,在国内已属少见。 此外,还有尚义堂、周氏里、王氏里、元利店、道渊山庄、山透九门堂…… 还有朱熹讲学过的桐江书院、古朴别致的陈氏祠堂、香火旺盛的胡公殿…… 还有那绵延数十里,检阅过不知多少挑夫,青石台阶已被磨去厚厚一层的苍岭古道…… 走马观花,游历完皤滩古镇,它给我们的深刻印象是:一座清末民国时期的“化石”古镇。古街、商铺、民宅,都像“化石”一般完好地保蹈了下来,用它那无声的语言向人们叙说着往日的辉煌和繁华;它又仿佛疲劳了,正在闭目养神,让你不忍心把它吵醒…… 自然界中“化石”的形成,往往源于突发事件:地震,洪水……皤滩古镇也是如此,她从繁盛到衰落,仅仅是几十年的时间。她的繁华,根本在于食盐的交易,优势在于水运。从皤滩到出海口(顺水)仅需一天时间,从盐场到皤滩(逆水)也仅需7天时间,在没有公路,铁路运输的情况下,便利的水运造就了皤滩。然而,20世纪30年代,浙赣铁路贯通,从皤滩运盐至内地的“苍岭古道”失去了作用,食盐交易失去了客商;几乎同时,因水土流失,河道淤积,木船停航,水道瘫痪,失去了货源;1957年开通的省道公路,绕道而过,皤滩成为一个交通死角,更是雪上加霜……皤滩就在这内外交困中“猝死”了。商家迁走了,年轻人走了,留下了老人,留下了房子,留下了石板柜台;带走了热闹和繁华,留下了寂静和萧条;突然的衰落,还来不及变化,造就了一座“化石”古镇。虽然有点悲哀和凄凉,但却为我们留下了一座时代缩影的宝库。站在古色古香的龙形古街上,你尽可以驰骋想象的翅膀;踏上苍岭古道,尽管已看不到挑夫的身影,但沿路自然风光优美,任你探险、观光…… 如果你对这神奇的“化石”古镇有兴趣,不妨前往一游。 http://www.huaxia.com/ly/hxjpy/00142311.html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否
是否已聘请导游: 否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否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
网友评论
目前,没有 网友评论 等信息,您可以成为第一个对它发表评论的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