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避暑山庄 探皇帝行宫
2006年5月上旬,我同老伴携女儿、女婿和小孙前往北京探访弟弟。听说承德避暑山庄距北京只有200多公里,且有火车可达,女儿建议去避暑山庄游玩。我们随旅行团作两天游,先坐火车,后乘汽车,再转景区环保车,时而坐车,时而漫步,畅游避暑山庄,一览皇帝行宫真貌。接着游览了普宁寺和小布达拉宫。
承德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承德离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是清代皇帝的行宫,为帝王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之场所。 避暑山庄与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拙政园和留园作为中国四大名园,属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园林。1994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承德避暑山庄的评价是:“它是由众多的宫殿以及其它处理政务、举行仪式的建筑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建筑风格各异的庙宇和皇家园林同周围的湖泊、牧场和森林巧妙地融为一体。避暑山庄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而且还保留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末期的罕见的历史遗迹”。 避暑山庄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耗时约90年,于1792年建成。康熙年间建成36景和山庄围墙,乾隆年间又新建36景和山庄外八庙,康熙亲自在山庄午门上题写了“避暑山庄”门额。整个山庄规模宏大,占地面积564万平方米,乃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避暑山庄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总体设计别具匠心,整个布局巧用地形,因山就势,依水造景,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吸取江南、塞北园林艺术之精华,构成独特的皇家园林风格,其最突出的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融自然山水与人文建筑于一体。山庄内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100余处,围墙高3米,宽1.5米,长达10公里,墙上筑有垛口,可供了望、巡逻和作战。环绕山庄的宫墙弯弯曲曲、婉蜒起伏,形似长城,故有“小长城”之称。这座别具一格的皇家园林,可称得上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故享有 “中国古典园林最高典范”之盛誉。整个山庄借助自然和野趣风光,构成东南多水景、西北多山峦和东北多草原的布局,又被誉为“中国地理地貌之缩影”。
避暑山庄分为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宫殿区位于湖泊南岸,地势平坦,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占地10万平方米,包括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其布局严谨,风格朴素。正宫是宫殿区的主体建筑,为9进院落,分“前朝”、“后寝”两部分。主殿叫“澹泊敬诚”,也叫楠木殿。正宫区珍藏有清代宫廷文物2万余件。松鹤斋为皇太后而建,当年这里“常见青松蟠户外,更欣白鹤舞庭前”,还有驯鹿悠游其间。万壑松风殿是皇帝接见官吏、批阅奏章、读书写字之所,“万壑松风”原为赐给弘历居住的,弘历继位后,将该殿宇题名为“纪恩堂”,并写有《避暑山庄纪恩堂记》,纪念康熙的眷顾养育之恩。东宫原有门殿7间、正殿11间以及清音阁、福寿阁、勤政殿、卷阿胜境殿,可惜于1945年失火被烧毁。 湖泊区在宫殿区的北面,湖泊面积约43万平方米,虽不如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大,但有长堤和8个洲岛将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显得洲岛错落、层次分明、碧波荡漾,却是另一番景色。各湖区之间有桥相通,两岸绿树成荫,既曲折有致,又秀丽多姿。湖区景观大多是仿照江南名胜而建的,如青莲岛上的“烟雨楼”形似嘉兴南湖烟雨楼,金山岛上的八角殿仿自镇江金山寺的“上帝阁”,由康熙题名的“水心榭”也具有浓郁的江南风格。所以该景区富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特色。湖中有三岛,西为“环碧”,北有“如意洲”,东称“月色江声”,皆以堤桥相连。环碧岛清静幽雅,乃王子读书处;“如意洲”上古建筑较多,有假山、凉亭、殿堂、庙宇、水池等建筑,布局巧妙,风景秀丽;“月色江声”由一座精致的四合院和几座亭、堂组成,可夜赏蛟洁月光、听湖水拍岸声音,故有此题名。在金山岛之北有著名的热河泉,乃一温泉,泉北有船坞,系帝后游船停泊之地。此外,还有采菱渡、沧浪屿、澄湖、芳园居、戒得堂、清舒山馆、如意湖亭、塞湖等许多景点。 沿长湖北行可见清代七大藏书阁之一的文津阁,从文津阁东行便到平原区。该区西部地势开阔,有万树园和试马埭,是一片芳草如茵的茫茫草原风光;东部林木茂盛、古木参天,呈一派莽莽森林景象。当年的万树园内,建有不同规格的蒙古包20多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御幄蒙古包,乃皇帝的临时宫殿,乾隆皇帝经常在此召见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宗教首领和外国使节。草原以试马埭为主体,是皇帝举行赛马活动的场地。 山峦区在山庄的西北部,面积约占全园的五分之四,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清泉涌流,密林幽深,众多楼堂、殿阁、寺庙点缀其间。该区多峰奇异石,林木繁茂,气候荫凉,可享避暑之情趣。沿途山峰上建有名为“南山积雪”、“四面云山”、“锤峰落照”等凉亭,站立亭子上远眺,可一览“小长城”,腑瞰小布达拉宫,欣赏棒锤山、蛤蟆石等奇景。 在避暑山庄之外,其东面和北面的山麓台地上,分布着半环于山庄的寺庙群,有如众星捧月。原有风格各异的寺庙11座,现尚存8座,称之为“外八庙”,包括有溥仁寺、溥善寺(遗迹)、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须弥福寿庙、普陀宗乘庙、殊像寺。外八庙以汉式宫殿建筑为基调,吸收了蒙、藏、维等民族建筑艺术特征,综合了中国多民族的寺庙建筑风格,庙宇多依向阳山坡层层修建,显得气势宏伟,金碧辉煌,极具皇家风范。
“外八庙”范围太大,我们只游览了普宁寺和普陀宗乘庙。 普宁寺又称大佛寺,建于乾隆年间,占地3.3万平方米,是外八庙中最为完整、壮观的寺庙建筑群。该寺融合了汉、藏佛教寺院的建筑格局,南半部为汉式寺庙之“七堂伽蓝”式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殿堂,两侧为钟鼓楼和东西配殿;北半部为藏传寺庙建筑,以大乘阁为中心,周围环列着许多藏式碉房建筑物(如红台、白台和白色喇嘛塔)。大乘之阁内分三层,阁内矗立一尊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音菩萨,高22.28米,腰围15米,重达110吨,佛像面目园润、手持法器、纹饰细腻、色彩绚丽,生动地表现了观世音菩萨的神采,此乃当今世界上最高大的木雕佛像。大佛两侧壁面上有11300多个小神龛,俗称“万佛龛”。 普陀宗乘之庙,也建成于乾隆年间,占地22万平方米,为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其总体布局与西藏布达拉宫相似,但规模较小,故俗称小布达拉宫。整个庙宇分为三个部分:前部包括山门、碑亭、五塔门、琉璃牌坊;中部是白台群,由若干形状不一、功能各异的白台组成;后部是主体建筑大红台及周围其他建筑,大小建筑共60余处,被包围在依山势起伏而建的高大环寺围墙之内。这种建筑布局是外八庙,也是中国寺庙建筑所独有。 漫步五孔石桥,进入藏式山门,便是黄琉璃瓦顶的碑亭,内竖三座石碑,碑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汉文为乾隆亲笔。碑亭后是五塔门,三拱门为白台形制,白台上立有五座喇嘛塔,分别为黑、白、黄、绿、红五色,每色代表一个教派。五塔门门前有一对大石象,象征着吉祥和佛教大乘派。 顺石路沿坡而上,循阶可直登主体建筑大红台。大红台高43米,宽约60米,其底座为大白台,高18米,面积约一万多平方米,基座上建有高25米的紫红色大台。大红台群楼外观6层,内为3层,一楼供五祖佛。红台中央,自上而下嵌有6座琉璃佛龛,内置一大万寿佛和许多小佛。大红台正中建有“万法归一”殿,为重檐四角攒尖鎏金鱼鳞瓦顶之方形大殿,据说共用黄金14000余两,殿内供有多尊铜刻佛像。全庙集会均在此举行。 普陀宗乘庙的殿阁楼亭、房舍塔台,依山就势,沿山坡而建,显得错落有致,极具层次感。站在庙前广场远眺大红台,群楼似在青山之巅拔地入云,十分巍峨壮观,颇有城阁凌空之感。 ( 梁必骐)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是
我的联系方式:
是否已聘请导游: 是
对导游的要求: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是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