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山水桂林之五 伏波还珠
出发地点:浙江 嘉兴 广西 桂林 7日自助游 同行人数:0人
文章类型:游记 出游时间:2002年10月5日-10月12日 人均费用:0元
出游类型:自助游 享受级别:体验生活,苦中带乐 在山泉 提供
交通工具:火车为主 目的景点:广西 桂林 漓江风光 象山 伏波山 阳朔风光
文章地址:    复制网址    搜索游记攻略    收藏    打印
原创 山水桂林之五 伏波还珠

城边一峰拔地起,
 

嵯峨俯瞰漓江水。
 

江流到此忽一折,
 

百道滩声咽江底。
 

——(清)张联桂:《伏波山
 

隔着漓江望伏波,波光云影中,远山匍伏,愈显出伏波山挺拔俊秀,孤峰突起,独拄云天。伏波山并不高,海拔才213米,相对高度只有63米,但它因平地拔起,半枕陆地,半插江潭,峭壁如削,大有自天而降的雷霆气势,孤峰矗立,形势十分险峻。每当春夏,漓江水涨,滚滚波涛,汹涌而来,至此则遏澜回涛,偃旗息鼓,伏波而下,伏波山之名或因于此。但民间比较认同的看法则是因为唐代曾在山上修建伏波将军祠,此山因而得名伏波山。伏波山景致奇特,岩洞清幽,素有“伏波胜境”之称。北宋诗人李师中在山北石壁上刻了一块《蒙亭记》,记中说:“桂林天下之胜处,兹山水又称其尤。”明代诗人徐淮在《增建玉皇阁碑记》中也说:“癸水门之北,有山突起,盘矗霄汉,俯枕江浒,波流萦回,殆岭南一胜地。”
 

伏波山公园主景由伏波山和多级山地庭园组成,台地渐次升高,深蕴“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园内还珠洞千佛岩珊瑚岩听涛阁、半山亭、千人锅及大铁钟等景观,溶自然风光、园林建筑、人文历史于一体,在不足一万平方米的范围内,纷呈展现山、水、洞、石、亭、园的奇景异观,成为桂林山水的美妙缩影。进入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第一级台地庭院景观——伏波胜景。在这个三开对称,硬脊斜坡,黄琉璃瓦覆盖的仿古牌坊的上方正中,有楚图南先生手书“伏波晚掉”的匾额,四根立柱上有四屏条的“伏波胜境牌楼联”,由现代书画家、教授张安治撰并书,共264字。联曰:“洪荒初辟,是群星陨落银河?是女娲补天遗石?千峰竞秀,八桂名城。象鼻低垂,静吸江心皓魄;金鸡对峙,争迎塔顶朝晖。繁花照影,嫔姬献建花桥;龙隐岩中,龙去尚存 脊印;高阁伏波,将军壮志堪钦;晴岚叠彩,烈士坚贞不屈。画嶂神工,奔腾九骏。仙笛 幽奇,惊游幻境魔宫。喜悟空棒在,净土鲸眠,琼林柱耸。探春行,芳洲自转,渔唱遥闻, 青罗带绕;   清流未远,有众泉汇于苗岭,有史禄分水灵渠。万柳成荫,双湖近廓。风竹多姿,绿 迷沙岸农家;杜鹃无价,红遍冈原牧野。朗月当头,揭帝射穿月窟;珠还洞口,珠圆正待 人来;丰碑如海,俊杰挥毫历代;文苑生辉,词宗琢句怀乡。老榕骨健,缠结丛虬。诗情 绮丽,久泊兴坪阳朔。看阵雨虹悬,重霄鹰舞,古渡霞飞。寻胜处,莲蕊含娇,锦屏留梦, 碧玉簪新。”联语从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双线铺陈。叙述桂林的自然地貌,追朔到“洪荒初辟”;说桂林的人文历史,则远涉修凿灵渠的始皇。山川风光、历史文物、神话掌故,交错杂陈。多视角的描绘,使现实中的桂林山水更为幻化神奇,图画中的桂林更富生机活力。
 

第二级平台上,“u”形的临江游廊与平台北边的档土墙自然形成一个院落,院内种植花木,曲折有致,步移景换,妙趣横生。廊前置亭,亭内存放着一口“千人锅”,口径5尺有余,深也有两尺多,一次可煮三百斤米,可供千人用膳而得名,清康熙三年(1664年)铸造。可惜锅底却在当年日寇轰炸中损破。它与还珠洞入口处左侧的古钟同为定萼寺的法器。古铁钟高2.5米,径1.7米,重2524公斤,铸造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是清代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为悼念其父所铸。满清王朝为了笼络人心,安抚明末的降将叛臣,在桂林敕建了旌扬孔有德协助清朝平定两广的功劳的定萼寺,大钟上还铸刻了赞扬的铭文。孝庄皇太后还认孔四贞为义女,称为和硕格格(公主),桂林的导游就把孔四贞称作“还珠格格”,说是琼瑶看了北京的公主坟才动手写了《还珠格格》。事非杜撰,但孔四贞与琼瑶笔下的还珠格格并无渊源,死后葬在北京公主坟的那些公主中也没有孔四贞。
 


 

还珠洞
 


 

 还珠洞 又名伏波岩、玩珠洞,在伏波山腹。古时,还珠洞临江东向,唯有泛舟可进于东口,因称东岩。宋代在西麓凿洞通达,但岩口狭小,不利通行;解放后,在南麓凿出入口,这才可以从陆地步行入洞。现在的主洞洞口南向,高2米,洞内高46米,宽68米,总长127米。洞底面积约612平方米。洞名“还珠”,源于多个传说,但流传最广的还是伏波将军马援的故事:当年马援南征交趾,征战深入瘴疠之地,军士多罹疾病,幸经地方耆老指点,服食薏苡才度过困厄,完成南征重任。回师之日,马援将剩余的薏苡同船载归。有人却诬告他运的是从合浦搜刮来的珍珠。马援得知,不由怒发冲冠,当即将一船薏苡倾入漓江,以示清白。薏苡坚硬,光滑粒似珍珠,倾江还珠听来颇有诗意,但其中的悲愤和幽怨如同江河长流。明人傅伦在伏波山还珠洞内有一题刻,专门记载还珠洞名的由来。
 

还珠洞分上下两层,“如层城夏道”,互相连通。下洞临水伏波,明朗开阔。上洞则曲折高朗,壁上多唐代造像,能辨认成形的有239尊,加上斧凿痕迹尚未成形的共有400尊之多,成为唐代崇尚佛法,佛教盛极一时的表征。还珠洞内多碑刻,大的高丈许,小的不过五、六寸,大大小小,琳琅满目,毗连相邻,一块与一块之间几无“第三者”插足之地;而铺天盖地,触目皆碑,看得人头晕脖子酸。还珠洞中的镇洞之宝当属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刻于石壁上的自画像。像高1.2米,身着古时衣冠,宽袍大袖,右手伸二指,若有所指,迈开右脚,作行走之势,神态自若,风度潇洒。像的上方有宋高宗的御笔题赞:“襄阳米芾,得名能书,六朝翰墨,渔猎无余,骨与气劲,妙逐神俱,风姿奕然,纵览起予。” 岁月绵延,摩摸的人群也不知有多少,字画看起来已不似原先那么清晰突显,但这并不削减人们心中的喜爱,米芾的墨宝流传后世的不多,这幅自画像更显得弥足珍贵。
 

试剑石位于洞中临江的东口,“悬空而下,状若浮柱,去地一线不合”,上面部分石汁欲滴,下面部分似地泉欲涌,中间仅剩下4-5毫米的距离,酷如神剑斩断。相传当年我国南方的劲敌交趾国屡图进犯,就在马援将军坐镇桂林不久,交趾国使者就前来下战书,马援将军为显示大汉王朝的威力,将其带到还珠洞,拔剑将这根坚硬粗壮的钟乳石齐地砍断,对方为之色变,立刻答应退兵。“退多远?”“退一箭之地!”马援斩钉截铁地回答。使者颇感意外,二话没说便表示同意,并亲笔在箭杆上写下“箭落为界”的字样。伏波将军登上伏波山,只见他弓如满月,箭似流星,一箭射穿了三座山,直飞到边境地界方才落下,对方见将军如此神勇,只好悻悻地退回了他们的老巢。为了纪念他,现在公园的大门口耸立着马援跃马弯弓的高大塑像,马援斩断的柱石也就被命名为试剑石,第一座射穿的山改称穿山,第二座就是阳朔的月亮山。这神奇莫测的试剑石据说还能日长夜缩,“岩石连,出状元”,每当它与地面连接一次,桂林就要出一个状元,在此之前,桂林地区出过两名状元,一是唐代的赵观文,一是宋代的王世则,而后果然又出了好几位,因此试剑石又被誉为“状元石”。南宋时,范成大主桂,曾在此举行鹿鸣宴,写下了《鹿鸣燕》诗,祝贺乡试告捷的举人,并预祝“应表明年第三闾”。其实,那条所谓的剑痕缝隙原来只是一条沿着层面裂隙水流冲刷溶蚀出来的缝隙,整个试剑石只是一根溶蚀残柱,由于没有石钟乳成长中那种水溶岩积的环境和条件,它不可能象石钟乳那样地生长和发育,即便再天长日久,试剑石永远都是一块离地悬空、若即若离的奇石,但它却赋予人们如此美好的想象。
 

    还珠洞入口左侧,有石阶曲折而上,无多路就登上了山北临水之处的观景台,路口有叶圣陶先生题写的匾额“癸水亭”,古时在台上建有六角形的癸水亭。癸水是漓江的古称,葵水亭为宋时主桂的范成大所建。据金珙《广西通志》载载:“宋范成大以古记‘癸水绕东城,永不见刀兵’,因筑亭水上。”范成大在《癸水亭落成》诗中也称“愿挽江流接河汉,为君直此洗檐枪”。檐枪是彗星的别名,隐指战乱,可见范成大建此亭忧国爱民的良苦用心。也许是游人很少至此,观景台显得有点陈旧破败,一座六角型的亭柱飞檐依然,但六个面却只有红漆底板,没有碑记,没有诗刻,也没有图画,显得格外的寂寞冷落。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否
是否已聘请导游: 否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否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网友评论
 
目前,没有 网友评论 等信息,您可以成为第一个对它发表评论的人
更多文章列表
桂林阳朔游记-2009
桂林旅游完全攻略:一(桂林篇)
五一桂林六日游
桂林游
《卧薪尝胆终圆梯田梦——龙胜阳朔徒步六日记》
湘、桂、黔边界漫游(二)天下第一梯田游

目的地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