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西安食记
出发地点:陕西 西安 |
陕西 西安 2日自助游 |
同行人数:0人 |
文章类型:游记 |
出游时间:2006年2月22日-2月24日 |
人均费用:0元 |
出游类型:自助游 |
享受级别:体验生活,苦中带乐 |
我不是想咬你 提供 |
交通工具:火车为主 |
目的景点:陕西 西安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回民小吃街
|
文章地址:
复制网址
搜索游记攻略
收藏
打印
|
我的西安食记
仅以此文献给从未去过西安又对西安小吃满怀憧憬的驴友,并欢迎品尝过西安小吃的朋友来批评指正。 2006年春节西安之行,领略了众多历史遗迹的同时,作为第一次来西安的江南人氏,也没有忘记品尝西安众多带有西部色彩的地方特色小吃。 行前也参看了这里不少前人关于小吃的介绍,各位驴友来自五湖四海,口味偏好不一,对食物的评论见仁见智,此文仅以个人的感受、本着客观忠实的态度来尽量作一个相对详实的介绍。
肉夹馍(3分)——
这是此次西安之行前已吃过不只一次而且十分喜欢的西北名小吃。终于要来“顶礼膜拜”正宗货了,心里好有一份期盼。 头次吃的是名声远扬的竹笆市“樊记”。时近中午,也许是年初一,正常营业但店堂内空无一人,要了优质的(4元/个)腊汁肉夹馍,再配一碗醪糟(1元/碗)。肉夹馍套着纸袋放在盘子里端上桌,纸袋已被油浸了大半,咬上一口,肉的确很是酥软,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入味很浓。但是——,那个馍却是介于软硬之间,硬处不脆,软处不绵,嚼起来不尴不尬,综合感觉比较平庸。 在困惑中吃完“盛名”之下的樊记肉夹馍,心存狐疑。其后几日,在别处又吃过两次肉夹馍,味道、口感也还是乏善可陈,实在找不到凤愿得偿的欢喜!数次请教当地人,得到的回答都是,西安的“肉夹馍”其中夹的就是纯肉!立刻明白,我在北京等地吃的,那肉在剁碎的同时掺放了辣椒和香菜末,吃起来自然口味丰富多了! 当地人推荐,秦豫肉夹馍(东木头市,碑林北面)、刘峰肉夹馍(南门外振兴路口)比樊记好许多,可惜这两家店春节期间不营业,没有尝到,无法比较,但对只有肉的肉夹馍真不敢报太高的希望。至于这“樊记”肉夹馍,个人也只给打个3分(刚及格)。 于怅然若失中竟想起余光中的那句——“当你的女友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禁不住在心里疑问:当我们已经习惯和接受了事物的变异或改良,真正遇见所谓的正宗或原始,还会再获得一种认同吗?
醪糟(3.5分)——
醪糟这种吃食,并非西安唯一,江南、四川等地都有。但西安的醪糟,强调的是汤,汤清而甜淡,与干巴巴的肉夹馍配合,是为解渴去腻。里面的醪糟米,稀稀拉拉呈颗粒状地游浮于汤内,闻起来少有甜酒的浓厚醇香。或许,在这西北豪爽之地,这样东东,倒讲究的就是一种清淡吧。个人给打3.5分。
甑糕(zèng)(4分)——
走到北广济街和西羊寺交叉的路口,猛然看见“东南亚甑糕”的大牌子和下面排了不少人队伍的同时,欣喜之间脑子没一秒钟多想,即刻指挥自己的腿脚就站到队伍末尾了! “甑糕”这两个字,因一位西安的朋友曾给看过详细文字介绍,这种食物已深深印在脑子里了!所谓“甑”字——主要是指蒸糕的容器,据传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产生。这“甑”好象就是一口大铁锅,里面厚厚的一层枣泥一层糯米,卖的小伙子操着一把小铲刀,从上面挖出一坨冒着热气的糕体,刮入纸饭盒里,上秤称分量。盛起来时枣泥与米饭已不是层次分明而是混沌一处了,卖的品像不是很好,但这不妨碍当地人对之的喜爱,买上两三盒甚至四五盒的大有人在! 粘乎乎地盛在饭盒里,冒着热气,而空气中也隐约有了几丝温柔的甜香……,立即尝上一口,非常软糯,那种甜味完完全全来源于枣的自有原味,故在甜中含一丝细微的药香。再仔细观察手中的这份,枣泥稀软,糯米饭粒几乎都失去原形、化为糕状,间或有几粒花生和芸豆镶嵌其中,已被蒸得很烂了,入口即碎。总体感觉枣香浓郁,甜而不腻,好味道!可以打4分了! 只是,若按内容来表述这样吃食,似乎叫“枣泥糯米饭”或者“八宝饭”的简装版“三宝饭”不是来得直截了当吗?或许,以制作的炊具而被称作“甑糕”,赫然透着历史遗脉、文化底蕴和对如我这般好吃之徒的异乡人一份神秘诱惑?!
石子饼(4分)——
从兵马俑出来等车的时候,就看见路边有卖这样的吃食,样子怪怪的,好奇之心驱使自己上前询问,得知这是“石子饼”。观察做饼的老妇,只见她熟练地从一团白面胚中揪出一小坨,擀成一分钱硬币厚薄、盘子大小的圆饼,平铺在铁锅里加热的黑色油亮小鹅卵石上,再盖一层黑石子,烘焙数分钟即成。 买一个凉透的,咬上一口,酥脆,微咸、葱香,还有若隐若现的花椒麻刺激,好吃新奇!看着这形象独特凹凸不平的饼,忽然想起曾在北京的超市里见过类似的东东,只不过那饼上下起伏整齐划一,应是机械加工的,不像这里用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鹅卵石,做出的饼每一张都不同,生动情趣多了! 站立在兵马俑外的郊野,于冷冽风中啃着石子饼,耳旁似乎回荡着屠洪刚那首《霸王别姬》的旋律……,自然而然,内心生出了一种粗犷豪情…… 后来发现超市里有袋装的卖,每个只有巴掌大小,做的比郊野的精细多了。据说此饼放一年也不坏。超市里的分咸、辣、果、甜等口味,只买了咸味的带回来尝,也非常香酥,是方便携带、馈赠亲友的特色之物,个人打4分。 图1——甑糕、石子饼
泡馍(4分)——
大名鼎鼎的西安美食,虽然西安以外的地方也未必吃不到,但作为一个不很喜欢面食的南方人,还是把品尝这种极具地方特色美味的第一次留到西安。舍弃了攻略上所谓的名店“同盛祥”和“老孙家”,直奔许多西安本地人推崇的回民街。 在西羊市的一家“老孙家”(此老孙家非彼老孙家)看见当地人很多,就进去坐下,要了碗优质羊肉泡馍(肉多些),因是晚饭高峰时期,馍是机器切好的碎丁。大海碗端上来时,第一眼看到汤呈乳白色,没有想象的多,将将把馍淹没,数片薄而带筋的羊肉铺在馍块之上,几缕粉丝半浸在汤中。 第一口吃来,平平淡淡,既没有新鲜食物带来的惊喜,也没有满怀期待落空的失望,一种有汤有面的主食而已,羊肉倒是很嫩也很烂,没有一丝的膻气。 一口口地细嚼慢咽,吃到一半以后渐渐地感觉来了。松软但还有韧性的颗粒馍中隐含一丝若有若无的花椒轻微麻香味,但又不像川菜里那样强烈。似乎不经意间撞到舌尖上,刚想去深究,旋即又消失了。再吃一口馍,又清楚地感到这味道的存在,尽管是那么淡,好象隐藏在深处——要用心去追寻…… 当一碗羊肉泡馍还剩三分之一时,终于体会到了“鲜”字,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浓汤中的调料已然完全渗进了馍内,肉的香味和生面的腥味紧密交融在一起,再吃起来,粉丝滑顺,馍粒鲜香!这时节,方才品到泡馍的“泡”字的精髓,领略了渐入佳境的过程…… 后一日又在同一条街上的老安家品尝了牛肉泡馍,这次无论如何也要入乡随俗、循规蹈矩,自己一点一点耐心手掰的,掰得如黄豆大小相当碎了,馍是半生的饼状,不是很硬,而且掰得过程中可以闻到一缕面粉淡淡的香气。弄好了由服务员夹上号牌夹子拿走。
再端上桌,青花大瓷碗里盛的满满,尝一口,这次感觉果然不同,老汤把碎馍揉搓侍弄得丝丝入味,馍已最大限度地吸收了汤和肉中的精华,变得肥腴柔韧又鲜美!搁上辣椒,就着糖蒜,好有特别风情。真切享受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快乐,这一次,体会了“掰”字的重要!
看来,泡馍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掰的过程!难怪当地人乐此不彼呢!就算外地人学不来那一份“慢条斯理,悠然自得”般闲雅趣味,单单为了口腹的满足,这也绝对是吃泡馍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呀!! 泡馍按照自己的标准,可以打上4分了!
烤肉(2.5分)——
众多网友都推荐平娃烤肉,我当然径直先去这家了。羊肉串有点肉质老而干硬,味道过于浓咸了,反正比我在新疆和兰州吃的差了不是一星半点。牛肉稍好点,但还是味道重得过头了,而且肉串比较小,马面鱼尚可,但价格贵了(20/条)。到是在“一分利”的烤肉味道还好点,总之,烤肉评价不高,只能给2.5分。
贾三灌汤包(4分)——
这应是西北名头响亮的,作为一个喜欢汤包的江南人,又无数次尝过南京、苏州、无锡、常州、上海、杭州、淮安、扬州等各地小笼汤包,尽管行前看网上评论,对之毁誉参半,但信奉“实践出真知”,决心还是要尝试一下。 汤包店初二才营业,从兵马俑回来,就直奔西羊市的贾三灌汤包店。既然是清真,馅只有羊肉、三鲜、牛肉等。还不到下午五点,四层店堂已是高朋满座,跑堂的店小二快速来回穿梭,吆喝声此起彼伏,好一派生意兴隆的景象。 要了羊肉和三鲜的各一笼,一笼6元10个。很快端上桌,看上去包子不是浑圆饱满的,已经塌陷了。早已烂熟吃汤包的诀窍——“轻轻移,慢慢提,先开窗,后喝汤”,如法夹起一只,那包子皮薄得如同馄饨皮,呈半透明状,好象里面的内容几欲破皮而出!小心咬一个小口子,吮吸汤汁——汤不少,热乎、鲜咸而浓郁,不同于江南汤包里是微带甜味的,当然也没有羊肉的膻气,完全另一种风格,比心里预想的要好些。 喝完汤,剩下的肉馅与南方的小笼汤包差别较大。首先,肉馅不是很紧密地团成团,有点松散,咬起来肉质还算嫩;其次,肉馅的量比之南方一般小笼汤包肉馅少一半不到,若与无锡小笼比,恐怕三分之一也不足了!但从另一角度来说,这一笼10只一人吃不费吹灰之力,若是无锡小笼,4个就让人撑饱了! 当然,个人感觉贾三灌汤包的皮薄得有点过分,缺了足够的韧性,10只里面只有5、6个能保证完好无损,其余的就喝不到汤了,不如江南小笼汤包平均都能保证十之八、九的完整,美味汤羹几乎一点没糟践。这一点上有待提高。个人打4分。
八宝粥(4.5分)——
当然还是贾三灌汤包店里的,这是被众多网友盛赞的,果然名不虚传。八宝粥的名字并不令人陌生,许多地方都有,家庭里做起来也不费事。 端上桌时第一眼看来实在平常,盛的碗都是铝制的,似乎有些粗糙。定眼细细打量,和我们通常吃的呈红豆色的八宝粥不同,这是一种黄橙橙的粥,鲜艳的颜色就让人胃口大开。 这一碗里内容极度丰富,除糯米外有百合、莲子、荸荠、红豆、花生仁、枸杞、山楂等,还有一种叫不出名字的植物柔软的细根。粥里似乎还添加了一层薄薄的藕粉(芡粉?),让粥显得透亮而又稠滑。米粒不是每一颗紧密地挤着,而是个个精神饱满又自在地游离于柔糯的稠液中,有一种灵动的神韵……。 喝上一口,清甜柔滑,淡淡香溢,甜味拿捏得十分恰当,那一份薄芡把各种料调和得顺从妥协,使得流质食物的稠稀度控制的不温不火,穿肠而过的温润感觉着实舒坦,是化解汤包油腻的绝佳搭配。 从记忆深处桩桩件件地搜索,回想曾经吃过的几乎所有八宝粥,都要在这碗面前卑躬屈膝,垂头汗颜…… 个人打4.5分。后来在别的店也吃过两次八宝粥,显然不如这里。再次隆重推荐! 图2——贾三八宝粥、灌汤包
西安饭庄——
在回民街上吃了两天,毕竟要在西安登一次大雅之堂,吃顿正式的饭,还是选择了前人提到的“西安饭庄”,在东大街距钟楼一站地。一楼是19元/人的自助餐,也都是西安小吃,人很多,我们直接上二楼点菜了。 凉菜要了“西安凉粉”和“蜜汁大枣”,西安凉粉虽说红油铺满表面,但并不是特别辣,调料拌得很入味,咸、香、滑爽、微酸,有些西北的特色,没几筷子就被两人抢吃完了!个人评价4.5分;蜜汁大枣确实大,基本是平时的两个那么大,体现地方特色,可以打4分。 热菜是“茶树菇油菜”双拼和“烩三鲜”。这茶树菇油菜确实有点创意,几日不吃蔬菜,真有如隔三秋的感觉!给个4分。烩三鲜里的三鲜指肉丸、肉片和皮肚。皮肚是猪肉皮晒干油炸而成,在南京经常是放在汤里的。想不到西安也有!给3.5分。 饮料喝的也是西安特产——稠酒,就是酒酿的米酒,乳白色的,热的下肚,暖胃!只有1度,甜丝丝的,终于可以效仿梁山好汉,满足自己大碗喝酒的愿望了!给4分!点心中的“核桃酥”大约是核桃与面粉混合烤制而成,味咸,但干巴巴的,口感一般,只给3分。“油塔”算是地方名小吃了,据了解,由面和猪油掺在一起,作成细丝状盘成圆馍状,上旺火蒸制而成。端上桌时服务员告知要趁热把油塔抖散了蘸蒜泥吃。关于这“抖”的程序,他们还有套说词呢!——“一抖精神抖擞,二抖友谊长久,三抖财源不断,四抖什么都有!”哈哈,其实个人感觉油塔的口感尚可,但调料仅仅是香油蒜泥,吃起来未免味道单调,能给个3.5分吧!再说那个“枣末糊”,就是枣的流质状态,味道纯正,甜酸适度,不愧是地方特色,打4分! 图3——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蜜汁大枣、西安凉粉、烩三鲜、油塔、核桃酥、枣末糊、茶树菇油菜
贾永信柿子饼(4.5分)——
行前看各前辈攻略提到柿子饼怎样好吃云云,心下纳闷,以为柿子饼不就是柿子晒干的柿饼吗?很多地方都有,西安的再能好吃到那里去?到西安的第一天,下午从历史博物馆回来,从百盛旁边的北广济街去回民街,在路口不远处看见“老徐家”的柿子饼铺子和排了5、6个人的队伍,这下搞清楚了。 原来,柿子饼是用西安临潼产的新鲜火晶柿子(比核桃略大,无硬核),去皮摘蒂和上面粉成火红色面胚,再包裹上豆沙、核桃仁、芝麻、花生、枣泥等不同馅料双面油煎而成。 柿子饼金红色,拿在手上小巧可爱,轻轻咬上一口,面饼外脆里软,桂花香气飘溢,蕴涵着十分明显的柿子味道,馅甜而烫嘴,要小心!后来询问当地人,因为要用新鲜柿子制作,而柿子的保存时间有限,所以柿子饼一般只有秋冬两季才有供应,真是一种十分有地方和时令特征的风味细点呀! 走过西羊市来到北院门的“贾永信”,果然排队买柿子饼的人更多!最后一天回来前我们足足排了40分钟总算买到了,立刻趁热品尝,一样柿子飘香,酥脆软棉相间,而内里馅的甜度比老徐家的淡一点,但正符合清淡的恰当程度,连自己这个不爱吃甜食的人都一口气吃了3个! “贾永信”的柿子饼给打上4.5分!友情提示:很多外地人买了带回家,热时不可以用微波炉,否则都团成死面疙瘩了!用平底不沾锅小火两面煎热(不加油,柿子饼有油),能达到新鲜出炉时效果的十之七、八,所以买时趁热现吃是最地道的。
擀面皮(4分)——
顾名思义,也是一种面食,长条宽扁像凉皮,呈鲜亮的透明色,凉拌佐以辣椒、芝麻、油盐等,咬起来十分筋斗,口感厚实又滑爽,当地人是很爱吃的。 自己初尝之下只感到浓香、深鲜而微辣,但咀嚼后吞下肚时,哈哈,这看似其貌不扬的东东开始发挥它的潜在功力——,辣性的后劲上来了,真是满口灼热,令人咂舌,几乎让人不能忍受,……待辣味缓缓消散后,依然想吃第二口……打上4分 这也是在“案板街”的胖嫂面馆里吃的。
歧山面(4分)——
在东大街靠近钟楼北边一条叫“案板街”的胖嫂面馆,初三才做生意,去了第三次才吃到的。
鲜艳的橙红色汤面上漂浮着四季豆、土豆、胡萝卜、肉丁、豆腐丁、西红柿等,红黄白黑青,花花绿绿,颜色上已是占得先机,这些配料也叫“臊子”。轻启朱唇,沿碗边慢慢吹出一片真空地带,在汤上嘬一小口,辣辣酸酸的味道拂过舌尖穿过喉咙直抵肠胃,爽口润心,畅快! 捞起面条,面细且扁薄,呈半透明状。吃到嘴中绵中藏韧,味入三分,很香!
曾读过贾平凹的“西安小吃小识录”,文章里写到歧山面有九字令:韧柔光,酸辣汪,煎稀香。韧柔光是指面条之质,酸辣汪是指调料之质,煎稀香是指汤水之质。 西安市有许多面馆,可能我去的这家名气也不大(倒有不少本地人),面尽管并未做到上述那样精深的境界,细细切碎的各味配料混和了独特的酸汤,很令味觉有所享受,也让视觉获得满足!打上4分。 图4——柿子饼、歧山面、泡漠、擀面皮
绿豆糕(4.5分)——
绿豆糕实在不希奇,从小到大不知吃了多少,北京的粗糙无法与南方的相较。在粉巷(注)的“家乐”超市看见“思乡牌”绿豆糕,不以为然,因产地就是陕西,漫不经心地拿了一小袋,不过是想带回一样地方特产罢了! 但回来品尝之下,却大为惊讶!它的口感比江南一带的绿豆糕还要细腻,比之少糖又没有油润,而与北京的绿豆糕比,又绝对不显得粉面干巴!!含着淡淡的薄荷香味,吃到嘴里好一份清凉,那清香在口中逗留,有恋恋不忍咽的境界!而吞入肚中又留一丝细润的回味,真给人惊喜!想不到西安也有这样风情温婉、胜过江南的点心,叹服!非常值得推荐。4.5分! 注:粉巷为街名,实际上是一条宽阔的大马路,好媚艳的名字!几次走过,总令人想起那句——“长安回望绣成堆,……”;此处所指绿豆糕与回民街上卖的不是一回事,回民街上的外表看与江南的基本一致,有油有馅。
biangbiang面——
哈哈,还有这个biangbiang面,在火车站和小雁塔附近看见招牌,虽然店铺都没开门,依然在门前彳亍半天,对这个如此笔画巨多,繁复无比的汉字琢磨好久,只留了个囫囵的概念。 不耻下问请教当地导游,学了首顺口溜,终于记住了怎样写这“biang ”字了—— “一点上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二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中间夹个言篓篓,你也长、我也长,里面坐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钩搭挂麻糖,推个车子逛咸阳。”
据了解,“biang”只有在康熙大字典里才有,“biangbiang”是指做面时,面团在案板上搓揉摔打发出“biangbiang”之声得名,而且乾隆皇帝也夸赞过呢!虽然没有吃到,好歹也揪得几缕深邃饮食文化的皮毛!
粉汤羊血饸饹(5分!满分)——
“饸饹”以前只闻其名,未见其形,这次知道了,就是用荞麦面做的面条,颜色是深褐色的,可煮可炒可拌食。羊血在这之前从未吃过,但个人十分爱吃南京的鸭血汤,喜欢鸭血的那一种嫩滑、鲜美、清爽。粉汤羊血是众多驴友推荐的,当然也记在心里了。 一碗粉汤羊血饸饹,面上撒满了葱花、香菜末、辣椒丁,褐红色的羊血和白色的豆腐相间,汤里飘浮着一丝红色辣油,花椒香味扑鼻,看之闻之无不诱人食欲。先喝口汤,清鲜而微辣,立刻让人胃口大开,再尝尝羊血块,鲜嫩无比!这鲜味,比汤更胜一酬,推想一定是在制作羊血的过程中就添加了作料;而那嫩的程度,可以说比南京鸭血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是那饸饹也十分入味,咀嚼爽滑的同时也不失韧性。混合起来的那些呛、咸、麻、辣、香,如一缕缕细浪掠过舌腔,刺激味蕾,一波高过一波,真让人欲罢不能,大呼过瘾!这碗粉汤羊血饸饹应是此次西安之行吃到的最最鲜美的食物了!倾情推荐,打5分!(满分) 这是2006年1月31日的早上,其实这之前已经吃过东西了,因等去乾陵的车,闲着无事,看见旁边大华小吃城里有这东东,很随意地要了一碗,本来只想浅尝辄止,不料撞到这等非常美味,于是乎,一边心里暗暗警告自己多吃了要发胖,一边又忍不住一口接一口不肯停嘴,就在这样极其矛盾的心情里和激烈思想斗争中吃个底掉!…… 真正的美味往往是这样,它缺乏华美的外表,也没有显赫的名号;它不处“庙堂”之高,而在“江湖”之远;它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卑怯畏缩;可能它成就不了名店上不得宴席,但却是流于坊间、传呈了乡野最真实的味道,在平凡的日子里保持一贯的独善其身,一旦相逢知味之遇,立刻带给赏识的人以最真最美的惊喜!!! 也许别处也有比东大街的大华小吃城里更好味的。后一日又在这里吃了麻辣羊血,羊血还是一样鲜嫩滑润,只是呛、咸、麻、辣、香的味道更加浓郁, 与南京鸭血汤的淡雅、清嫩形成鲜明的对比,虽然两样血都是那么让人迷恋的美味! 羊血的味道久久而深深地烙在味觉记忆里了,在今后的饮食生涯中,每每想到此,都会心荡波澜、口涎馋虫;与没尝过的朋友提到,大约也会倾情推荐、极力夸赞。这样的美食,实在能叫人问香下车,尝鲜留步! 图5——粉汤羊血、biangbiang面
特别说明——
所谓“回民街”并没有在地图上明示,它应该是指鼓楼北侧的北院门、西羊市、大皮院、北广济街等围绕清真寺的一带回民居住地。这几条街很都窄,来往的人群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很是热闹。两边店铺鳞次栉比,昏黄的灯光摇曳闪烁,照得案子上腊牛羊肉的鲜红透亮,让托盘里炸柿饼子愈加金黄泛光,在各种声音憨厚淳朴的叫卖吆喝声背景映衬下,不断地诱惑着人的食欲。
凉糕是糯米粉做的,上下两层糕中间夹着枣泥,和另一种白糯米做成大个粽子状,切成一块块的,涂上很多蜂蜜和豆沙放入饭盒,可以用牙签边走边吃,也不错! 镜糕是糯米粉蒸熟后压在小模具里,放在小屉上蒸几分钟,熟了后放点蜜饯,蘸上白糖,虽然只有薄薄圆圆的一片,桂花香飘,遍地都有,很随意的小吃。 网上一致称道大皮院的定家小酥肉, 没开门,没有吃到,不敢妄加评论。众多网友提到的东大街把口的开元商城下面的钟楼小奶糕,是一种雪糕冷饮,大冬天没敢吃! 酸菜炒米个人不太感冒,没去“红红”,吃的是“一分利”的,无论从配料、颜色、品质等方面都比不上我喜欢的“扬州炒饭”,二者相较,毫无疑问,前者是平民,后者是贵族,在这点上我不得不嫌贫爱富;酸梅汤喝了好几家的,总体感觉都行,不比北京名牌“信远斋”的差。“蓝带果啤”也是香甜清爽……
陕西小吃太过丰富了,了了几日,只接触到沧海一粟。总体而言,西安的地方特色小吃多以面食为主,分量多又味重,口味上偏于咸香酸辣,但也有不少品种如同西北汉子,不都是五大三粗,而是粗中带细,体现一方水土风情,并且在朴实大方的外表下,蕴涵了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传承,就像西安城一样久远而醇厚……。
与多数南方小吃那种慢嚼轻咽的方式、在细微缠绵中体会清淡柔润的滋味完全不同,到了这里,要有个坚强的胃、宽容的嘴巴,有时甚至要加快吞嚼的速度(凉了味道打折),再报着感知的态度,肯定可以得到新奇而美味的际遇。
全文完,谨祝各位驴友旅途顺利,大快朵颐!
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86758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是
我的联系方式:
是否已聘请导游: 是
对导游的要求: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是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
网友评论
葫芦头是用猪大肠作的,类似泡馍,药圣孙思邈的大作,好象是西安春发升的最好,但我总感到有点腥味,不如泡馍
→回复
对西安,我有一种抹不掉的情结.而因为有西安的小吃,西安的旅游胜地,才使她在我心中更加得美......
→回复
哈,此文真是大有用处,谢谢了!
十年前去过西安,只记得吃过肉夹馒、灌汤包、擀面皮、羊肉泡,这次去一定要把文中的美味都尝遍!
口水……
→回复
我下周去西安哦,内心是十分向往的~~~~~~~ 之前N多人向我描述了西安的小吃,呵呵,口水D_ing
→回复
石子馍真有那么好吃吗?可它的卖相却不大好看,因此我错过了,不仅在西安错过了,而且在山西平遥时也错过了,只能下次再补吃了。
《废都》里称“葫芦头”是西安的传统小吃,美味呀!可我却也没吃到,遗憾了两天,在华山时,向当地人询问,得知此味非常油腻,大多数人都吃不了。可是对我这个要吃遍天下美味小吃的人来说,还是惦记着。
→回复
最爱肉夹镆,好想来一口。
→回复
我们洛阳好多小吃还是从西安传来的,擀面皮,羊肉泡之类的,西安同学带过石子馍给我们吃,香啊~
→回复
我们洛阳好多小吃还是从西安传来的,擀面皮,羊肉泡之类的,西安同学带过石子馍给我们吃,香啊~
→回复
其实,对于陕西的东西还是北方人比较合适.比如向我,从浙江到陕西,住了3年了,还是吃不了香菜和花椒.如果不喜欢油腻的朋友千万不要以为泡馍有多好吃吃,其实根本不是你想的那样。越正宗越吃不下。但是不正宗的还好,呵呵!
楼主提供的东西真丰富!羡慕……
→回复
俄斯西安滴!
搂主吃到了不少好吃的,看来挺内行!
→回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