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稻城之旅-亚丁
出发地点:未关联 |
四川 成都 牛奶海 游记 |
同行人数:0人 |
文章类型:游记 |
出游时间:未添加 |
人均费用:0元 |
出游类型:自助游 |
享受级别:体验生活,苦中带乐 |
爱自由旅游网自游人 (VIP) 提供 |
交通工具:火车为主 |
目的景点:四川 成都 稻城 冲古寺 牛奶海 五色海
|
文章地址:
复制网址
搜索游记攻略
收藏
打印
|
“十一”稻城之旅-亚丁
这一晚睡的很沉,一大早就被闹铃吵醒,才五点过,天黑蒙蒙的。头好象清醒了许多,没那么难受了。摸着黑洗完脸,吃了藏族夫妇做的早饭,很香,喝了一碗豆奶,一碗酥油茶,背起行礼又匆匆上路了,连我们住的民宅都没有好好的看上一眼,还好,回来时还要住在这里,导游说行礼尽量少带,不用的就放在藏民家,以至于我们后来亏待了自己的胃。 天色一点点的由暗转亮,我把车窗上的雾气擦净,看到了金黄的万亩杨树林,很想叫司机师傅停下车,下来欣赏一下美景,但环顾了一下四周,大多数人都摇头晃脑的睡着,我也只得作罢。后来因为行程安排的问题,要不是我这会儿还清醒着,差点连稻城的样子都没见着。 昏睡了一路,只听导游喊,我们在这里吃饭,然后换另外一辆车上山,睁眼向外一看,已到了日瓦,我们同行的一位北京团友在这里还碰上了他们的同事,真巧!两人是结婚旅游,自助,从云南一直走下来的,我开始还以为他俩就是本地人呢!女人脸被晒的红红的,有些脱皮,很象藏族姑娘,眼睛大大的,牙齿白白的;男人一脸的胡子,穿着一身的迷彩服,两人都穿着在当地买的棉拖鞋,据说是鞋全湿了。 米饭很硬,也没有什么胃口,只想赶紧上山。大家站在日瓦乡等车,导游讲每人要再交50元的换车费,大家很不痛快,但想上山,也只能如此了,只对导游讲回成都后再同旅行社一起算,出来玩,谁也不想不开心。换了切诺基,车子一路颠簸着前进,坐在车子上有点象骑马。对了,在雅江买的口罩大家也没有派上用场,因为刚下过雨,所以没有多大的尘土,而且口罩也太小了,只能遮住半张脸,幸亏大家全都戴不上,要不然我们以为自己的脸太大了呢! 终于到了亚丁,车子把我们放在了山下,我们只得同马并肩而行,走在泥泞的小路上,整个鞋子被陷下去,差点拨不出来。来亚丁前,我们的行程单中写有他们旅行社的营地,可问导游却答曰不知道。到了龙龙坝,亚丁的接待能力已远远超标,帐篷已经住满了,幸亏我们同行的一个成都团友认识人,才找到了一个16个人的帐篷,安顿好行礼后,我们被导游安排骑马上山,沿途很多嘛呢堆,在冲古寺草地上游览拍照,参拜夏诺多吉神山。在驴友中很有名气的冲古寺其实很小,但也让我们感觉到了他的神圣。约摸40分钟的光景,导游说下山,我们就原路骑马返回,高原反应,再加上一路骑马的颠簸,心里很不舒服,无暇观赏沿途的美景。回到帐篷,也顾不上把褥子铺垫平,一头倒下,想用昏睡来解决头痛。不一会,只觉得有人叫我,原来是老公怕我饿着,端来了热气腾腾的饭菜,孰不知,我一闻到这股味道就想作呕,饭菜一口未吃,原封不动的又端了回去。一直对他念叨我想回家,想着能走在北京的马路上都很舒服,顿时又觉得很是委曲,想哭! 第二天一早,起床洗濑,水凉的刺骨,象猫洗脸一样在脸上划了一把,还把手指冻了个通红。在饭堂里等着吃早饭,馒头和粥给靠人去抢才能吃上,幸亏我们人多,才抢了几碗粥喝。吃了一大把药片后,我们顺着昨天上山的路下山去等马,站在那里将近两个小时,还不知道我们的马在那里,听团友讲,导游领马去了。 真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终于上了马,我们又照着昨天的路重走了一遍,在冲古寺草地休息后,继续前行,到了络绒牛场,我们集体合了影,这时导游叫我们骑马回营地,说如果去牛奶海和五色海的话,就给交等马费。我们所有的人都产生质疑,这两个景点不应该是导游带着去的吗?!后来我们一行人匆匆在洛绒牛场自己解决了午餐,决定自己上山。穿过泥泞的沼泽地,走了大约半个小时的路程天气突变,开始下雨,问从山上刚下来的人,说山上已经开始下雪,上不去了,我们一行人不敢冒然前行,终于无功而返。 回到洛绒牛场,我们都认为亚丁不能白来一趟,决定去珍珠湖。还在下雨,刚才天气还好好的,高原的雨说来就来。我们自己找好马,骑马下山,去珍珠湖需从冲古寺上山。在高原上前行真是艰难,才爬了一点,就气喘的不行,大家坚持着,终于看到了亚丁的一景-珍珠湖。
作者:solon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否
是否已聘请导游: 否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否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
网友评论
目前,没有 网友评论 等信息,您可以成为第一个对它发表评论的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