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4~10.5四川之行--纪实篇
出发地点:未关联 |
四川 成都 高山国家森林公园 游记 |
同行人数:0人 |
文章类型:游记 |
出游时间:未添加 |
人均费用:0元 |
出游类型:自助游 |
享受级别:体验生活,苦中带乐 |
爱自由旅游网自游人 (VIP) 提供 |
交通工具:火车为主 |
目的景点:四川 成都 高山国家森林公园 都江堰 四姑娘山 松潘古城 双桥沟 牟尼沟景区 雪宝顶景区 长坪沟
|
文章地址:
复制网址
搜索游记攻略
收藏
打印
|
9.24~10.5四川之行--纪实篇
9月24日,我们一行六人来到成都,开始了这次为期十二天的四川之行。 9月25日,坐了将近10个小时的长途车,到达九寨沟口。车过了都江堰,因修路和水电开发的原因路况很糟。但过了汶川,路况尚可。车行至松潘心情随海拔升高而变得兴奋:车窗右侧是奔腾的岷江而左边是高山草甸,偶见黑黑的牦牛在悠闲的吃草,而草地已现出斑驳的色彩。 高原的天气真是不同,山谷明明是艳阳高照而山上竟下起了小雨,在这太阳雨下我们见到了彩虹,大家都非常兴奋拿出相机猛拍,我也把初入高原的不适和审美疲劳一扫而光。 9月26日,我们披着晨雾进了九寨沟。先是乘车来到日则沟的尽头-原始森林,被浓雾笼罩的原始森林象一幅水墨画,几乎看不见近处山的轮廓。我们一路沿栈道走过天鹅海和草海,此时虽还没到九寨最美的季节,但已初见秋色,草海有成片五颜六色的草铺在湛蓝湖面上,甚是好看。再一路下行,穿过了箭竹海和熊猫海,眼前又是别一番景色:清澈见底的湖水中不可思议地躺着些树干,还有小鱼在这冰冷的被钙化的水中顽强地生存着。这就是五花海,是我感觉九寨中最美的海子,下午我们甚至不惜时间和体力又再次来到这里,看看阳光照射下的五花海。这天我们走完了整个日则沟,赶在清场前躲进了则查洼寨。我们的住处-宝镜楼是一幢藏族风格的小楼,木结构的房屋,渗出一种香气,房间很干净。 9月27日,在九寨的第二天,也是比较郁闷的一天。一早就下起雨来,我们来到中心站想搭去长海的车,谁知被调度盯住,我们在一段从中心站到诺日朗停车站的600米路上来来回回地走了三遍,始终没能混上去长海的车。郁闷之极的我们只得决定先玩完树正沟,顺着栈道到了盆景滩回到公路上,仍抱着希望能去长海。谁知接下来碰到的事情让我们彻底断了去长海的念头。因为下雨,车站上游客很少,一辆车停了下来,一开口就问有没有车票,我们心虚只得不上车,沿着公路上行。我想我们那天一定是被全程通缉,因为后来又跑来一名管理员,好象知道我们没票,让我们六个人补四张票,被我们‘义正严词’地回绝(其实没查我们门票已经算幸运的了)。终于放弃了去长海的念头,接下来的路程倒还玩得轻松,这段公路还算是走的值得,可以看到芦苇海的玉带,岩石上的美女,树正群海,景色别有洞天。一路上我们这个Team分成了三组,两个两个分批先后撤退到沟口,迫不及待地去享受美食去了,只有我和另一个同伴坚持走到了树正寨。这天一直在雨中行走,等下午出沟的时候,云才开始散去,真想再上去看看蓝天白云下的火花海啊。 9月28日,我们从川主寺出发,奔向我们行程的第二站-黄龙。这一路上的景致另人惊叹,车从两千多米海拔渐渐爬升到四千多米,冲破云层,眼前豁然开朗。云层之上是晴空万里,远处的雪宝顶在云海的衬托下显得如此雄伟。 黄龙,这个“人间瑶池”的美誉果然名不虚传,层层叠叠的彩池,在阳光的照射下流光溢彩,雄伟的雪山和茂密的森林又为他增添了几分俊俏。这一程我们走得很轻松,丝毫没感觉到海拔的影响,不到四个小时就走了个往返。途中出了点小小的意外,一个同伴不小心掉进了一米多深池中,不过能在黄龙的池水中泡上一泡是何等的荣幸啊!落水的狼狈样被拍了下来,取名曰:“黄龙入水”。幸运的是,他的相机还好在别人手中,要是这个宝贝掉进水里,估计他不会再有玩的兴致了。 下了黄龙,我们来到松潘。松潘,古朴的街道和民居、大唐松洲的牌楼足以想象大唐盛世的风光。那天正值中秋佳节,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十分热闹,藏族、回族、羌族等少数民族人们都盛装出行,来参加晚上在广场举行的中秋晚会。傍晚时分,广场上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群,中央点起了篝火。各色服装的人们,尽情的表演歌舞。藏族锅庄确实有很强的感染力,我也加入了其中,跟着队伍手舞足蹈起来。正跳得兴起,天下起雨来,而且雨越来越大,并伴着雷声和闪电,跳舞的人群不得不散开。所有的灯光被关闭,城楼上放起了一束束的礼花,一时间雷声与礼炮齐鸣,闪电和礼花齐飞,这等壮观的场面真是难得一见。 9月29日,一早我们来到顺江马队,开始了两天的马背之旅。我们一人一匹马和一个马夫,还好我骑的是一匹温顺的大黑马,没过多久我浑然没了当初的紧张。骑了一段路后,开始爬山,虽然今天天气很好,但是马道依然很泥泞,听说松潘已下了10多天的雨,天那!翻了一座山后,我们在山顶下了马,因为骑马下山相当危险,万一马失前蹄就会翻下悬崖。这第一座山的下山路不是很难走,很快我们就下到了山脚,继续骑马翻越第二座山。这座山就不是那么好走了,道路更加泥泞,骑在马上还弄的满身是泥,还时不时的要低头避开树枝,用手拨开灌木以防衣服被挂住。到了山顶只得下马,之后的这段下山路真是苦不堪言。灌木、荆棘、湿滑的小路、泥泞的马道,一步一步很小心地走。一不小心我的脸被划了道口子,也顾不上许多了,在这深山老林不能掉队只能继续赶路。终于到了一片开阔的草地,这就是我们今晚的宿营地,也是我们牟尼沟之行的目的地——矿泉水。这里与世隔绝、非常宁静,没有房屋没有村民,也没有手机信号,只有我们和马,被大山,小河和低矮的灌木包围着,真象是来到了世外桃园。在我们休息的间歇,马队的马夫们麻利地搭起了帐篷,生火做饭。我们沿着小河往树林深处走,看到了一潭幽蓝幽蓝的海子,绝对不亚于九寨沟的天鹅海。等我们折回营地的时候,晚饭差不多准备好了,我们八九个人围攻着放在地上的一盆野生菌菇汤,不一会就剩了个底。等我们散开的时候,一匹马儿跑了过来,把这盆剩了点底的汤舔了个精光,厥倒!夜晚我们和马夫们围在篝火旁唱歌聊天,因为累了早早的就各自回帐篷睡了。当晚下了一夜的大雨和冰雹,帐篷里面也在下着小雨,我们大呼小叫,马夫给我们盖了块雨布。后半夜我睡得很香,早晨醒来,问起同伴,原来有好几个人一夜没合眼。 9月30日,早饭过后,马夫们收拾装备,我们开始原路返回。有了昨天的经验,我们加快了下山的进程,一路狂奔下山。最后一截下山路,本应该下来步行的,马夫们觉得我们走的实在太慢,还是让我们坐在马上。骑马下山真的是很恐怖,在走一段宽度只有一米左右,大约有六十度的陡坡时,我几乎不敢喘气,干脆闭上眼睛。到了平地,为了赶车,一路小跑回马队,这样的骑马才算过瘾,只是经过两天的马背生涯,我的腰背被颠得酸疼酸疼的。一下马,我们立刻跳上开往茂县的车,终于是又回到了世俗社会,晚上在茂县的宾馆里舒服地洗了个热水澡。 10月1日,从茂县到映秀,再从映秀包车前往日隆,开始向我们这次行程的另一个目的地——四姑娘山出发。越往山里开,感到越来越冷,开到海拔4500米的巴朗山口还下着雪。听说前一夜这里下了今年的第一场大雪,所有的山都成了雪山,车就在雪山中穿行,有光秃秃的雪山,有满是松树的雪山,松树上压着雪,象是漫山遍野的圣诞树,甚为壮观。中午时分,到日隆镇。小镇不大,因为在四姑娘风景区三条沟的交汇处,人气很旺。在长坪沟口,有个冰石酒吧,是个名副其实的旅游主题酒吧,这里聚集着真正的登山族、暴走族、背包族。听说因为那场大雪,这两天几乎所有的登山者都无功而返,只有一位来自上海的登山者,在山上等了三天,终于在大雪前一天,成功地登顶三峰。下午我们玩了双桥沟,这条沟不是很值得去,门票很贵,40公里长的路,只能乘车游览,也无什么特别的景点,只当成适应一下这里的海拔了。 10月2日,这时我们的团队只剩下三人了,有三位受不了艰苦中途撤退。我们原先的计划是徒步长坪沟一直到垭口,露营一晚,第二天返回日隆。因为事先装备准备不足,正值黄金假日,租借帐篷和睡袋的费用实在太高,只得放弃露营的计划,决定当天徒步到木骡子往返。路相当泥泞,我们租借了雨靴,有时候一脚踩到泥里,拔出来很困难,我们通常只能走小路,披荆崭棘,爬乱石堆,淌小河,不小心脸上又划了道伤痕。徒步的人不多,大多数都骑马,旺季的时候他们乱开价,平时七、八十的马费抬到了四百。我们坚持全程徒步,整整花了五个小时,终于到达木骡子。这里是一片开阔的大草原,真是幸运!此时云开雾散,四姑娘山清晰地耸立在我们眼前。我兴奋的大声呐喊,为了这一刻,艰难地走了五小时的路,值!我坐在地上,远望着她,她是如此秀美。天地一片寂静,默默坐了半个小时我们只得起身返回。 在又累又饿中徒步好辛苦!一路上有骑马的诱惑还有体力不支的痛苦,走路已成机械运动,这段回程我们花了四个多小时。 10月3日,腐败美食之旅从这天开始。来到都江堰,入住了市中心的四星级宾馆(标房也才160元),洗去了两天的尘土,终于做回了城市人。来到岷江边的排挡,听着歌手的弹唱,吃着小龙吓,又买了很多水果和栗子,找了个安静的吧享受了一下。 10月4日和5日,回到成都,尽可能地想吃遍成都的美食,龙抄手的小吃,陈麻婆的豆腐,盘餐寺的卤菜,三只耳冷锅鱼,10月5日晚,我们在人气极旺的红杏酒家结束了在成都的美食之旅。晚上11点,乘机返回上海。
作者:janefeng1118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否
是否已聘请导游: 否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否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
网友评论
目前,没有 网友评论 等信息,您可以成为第一个对它发表评论的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