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朱家角的桥洞
出发地点:未关联 上海 黄浦 复兴公园 游记 同行人数:0人
文章类型:游记 出游时间:未添加 人均费用:0元
出游类型:自助游 享受级别:体验生活,苦中带乐 爱自由旅游网自游人 (VIP) 提供
交通工具:火车为主 目的景点:上海 黄浦 复兴公园 黄浦江 南京路 上海博物馆 外滩 朱家角镇 放生桥 世纪公园
文章地址:    复制网址    搜索游记攻略    收藏    打印
上海·朱家角的桥洞

到上海时,正赶上星期六。这个平日繁忙的都市,此时像着了一件便装,显露出很悠闲的样子,给人许多亲切。
来上海的次数不少了,多少年来,像是看着这个城市长大的。可不管它变得怎么漂亮,怎么洋气,让人如何喜欢,当我来到上海,似乎有某种情结,总会想起那个古老的影子。最初来上海,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整个城市完全是另一番景象。那时,揣着对上海华贵的虔诚和文明的敬重,徒步走遍了每个角落,在一种异样的感受里,记下了抹不去的印象。那时候的上海,有着鲜明的都市特色。外滩江边的石条凳,南京路的老洋房,密集的居住街区,冒热气的街头小摊,万国旗一样的衣架,乃至清早刷马桶的"嚓嚓"声,构筑了早年上海的风情。尽管年岁很久了,但上海的贵族风范,依然给人打下深深的烙印,它那风风雨雨也让人感慨万千。就如李季在《黄浦公园》说的:"我从南京路,/步行到黄浦公园。//我用黄浦江的水,/洗了手和脸。//过路的人呵,/请不要发笑;/我还是第一次来到上海,/我要把童年的记忆洗掉。"
如今,这一切都变了,摩天高楼取代了低矮的板房,人也豁达了许多,生活中找不到多少旧时的影子,这也让人有了些岁月的失落。
尽管如此,上海仍是仅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年轻都市,与西安、开封和南京丰富的古老底蕴相比,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前些时候听人说,上海的根是在一个叫朱家角的地方,那里至今还保留着完整的古镇风貌。所以,这次到了上海,便与同事一道,去朱家角寻找上海的祖籍。
朱家角位于青浦,离上海市区不过三四十公里,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这里河网密布,弄堂深幽,桥水交错,处处鸟语花香,洋溢着稻米之家、鱼米之乡的情怀。据考证,5000年来这里曾成就了灿烂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无形中也给上海涂上了浓厚的历史背景。朱家角构架比较大气,是一处具有相当规模的古镇,从中可以看出曾经的辉煌。
如来访的游客一样,花50元买一张门票,进镇子游览一番。如今,江南水乡开发了不少古镇景点,对来客都要收门票,还没进门就让人多少有了隔阂。开始还不觉得什么,现在想来也觉得有趣。一个好客的民族竟对远方来的朋友收进家门的门票,这恐怕世界上少有。
门票上说,朱家角有12个景点,并逐个配了照片。在门票引导下,我们去了每个景点,感受上海源的风采。
朱家角既有花园古巷,名人故居,佛道庙宇,也有大清王朝设立的邮局,还有众多的茶楼小店。这里随处能见到几百年保留下来的人文痕迹,给人一种回归的意味。但是,为了开发经营,这儿搞了许多像博物馆一样仿古建筑,虚假中多了一些公园的味道,失去了自然的淳朴,加上开了太多的商铺,打乱了原有的宁静,熙熙攘攘之中多了些集市的嘈杂,这不能不说是一点遗憾。
朱家角的河多,桥也多,最出名的就是放生桥,被称为江南最大的五孔桥。桥横跨朱家角东的漕港河上,长70米,高7米,有"沪上第一桥"之誉。虽说放生桥是明朝所建,但如今看起来,这石拱桥仍然建造得十分精细。人们常在这桥上放生鱼类,有了放生的声誉,所以这桥又积攒了许多"德"。眼下,这桥与周围街巷一起,构成了古镇不可多得的风景。
看完景点,已是下午三点。过放生桥时,被这古老石桥所感动,于是想在桥边停留一会。来到桥下一处饭店,上楼选了个视野开阔的地方,凭窗欣赏放生桥的风景。
江南的天气总是多愁善感。刚才还是明媚的天空,这时却下起雨来。雨斜斜洒下来,在天空画出无数斜线,刻下无数痕迹。水珠落在水面上,密密地,开出朵朵白色水花。对岸的窗户,似一个个雨夜的眼睛,流露忧愁的伤感。参差不齐的黑色屋檐,如一行行伤感的诗句,落下一道忧虑的影子。只有那挂起的红灯笼,给人一种喜庆的亮光,像是夜雾中的航灯。
依着窗,悠闲着心,眺望古街古巷,看雨雾中的放生桥,听那雨洒在窗前瓦上的声响,弥漫起一番别样心情。
雨中的桥,飘浮着惆怅、抑郁,弥漫着沉重感。这情景,让人想起施蛰存的《桥洞》:小小的乌篷船,/穿过了秋天的薄雾,/要驶进古风的桥洞了。//桥洞是神秘的东西哪/经过了它,谁知道呢,//我们将看见些什么?//风波险恶的大江吗?/淳朴肃穆的小镇市吗?/还是美丽而荒芜的平原?//...
尽管相隔半个多世纪了,但那具有时代风味的诗句,在这个时刻依然让人感到亲切,可以感受到那茫然的情怀。诗人总是爱用一些词句表达自己的意愿,寄托自己的人生愿望。想眼下的上海滩,既有千年文明古镇,又有现代繁华都市,在这反差中行走,在记忆和现实中思索,总是深感社会的变迁和进步。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多少儿女曾呕心沥血、奋勇献身。施蛰存的诗情,虽说是个人内心世界的流露,但也是那代人彷徨茫然的见证。中华民族向哪里去,怎么走,的确是永远值得探索的课题。不过有一点必须牢记,那就是一定将民族的兴旺发达融入世界文明发展之中。开放的上海,决定了其的命运不能是朱家角式的,不能那样小桥流水,那样小家碧玉,那样封闭孤立,而是要与世界同行。尽管近代中国遭受过"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凌辱,有被列强瓜分掠夺的伤痕,甚至有丧失民族自信心的悲哀,但这个民族在磨难中已经寻求出一条自强之路,这是最值得庆幸的,否则,不知还有多少人要在"桥洞"下徘徊。看上海,忆上海,才能懂得上海。
(2004年4月20日)


作者:wangzc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否
是否已聘请导游: 否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否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网友评论
 
目前,没有 网友评论 等信息,您可以成为第一个对它发表评论的人
更多文章列表
摩天楼上云中行
我的2002
5月2日奉贤海湾游记
清明踏青
初訪佛教四大名山(一)
五一崇明2日游

目的地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