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与乾陵之行
出发地点:未关联 |
陕西 西安 秦始皇陵 游记 |
同行人数:0人 |
文章类型:游记 |
出游时间:未添加 |
人均费用:0元 |
出游类型:自助游 |
享受级别:体验生活,苦中带乐 |
爱自由旅游网自游人 (VIP) 提供 |
交通工具:火车为主 |
目的景点:陕西 咸阳 西安 秦始皇陵 茂陵 乾陵 咸阳博物馆 杨贵妃墓 永泰公主墓 懿德太子墓 黄帝陵
|
文章地址:
复制网址
搜索游记攻略
收藏
打印
|
半坡与乾陵之行
咸阳机场到西安市有15公里,很长的路。坐上机场大巴,四野一片黄花,在阳光下活泼、耀眼。花开深处,几座土丘置于其中。Juha说不知那是什么皇帝的坟冢。 到民航售票处,没有从西安到河南的飞机。这意味着我们将开始第二次坐火车。售票处门口有几位出租汽车司机在等生意。有一位一开始就紧跟我们,当看出我们要走时,取车反身回来,与另一位试图戗行的司机大打出手。然后两人纠缠在一起,让我们再打别的车,他们谁也不让谁走。闻声而来的众人劝开他们。我们还是上了第一辆出租。司机告诉我们,最近生意不好。我们要去五一饭店。司机说五一不大,常常客满。但Juha坚持要去看看。到了饭店果然没房。服务小姐说人民大厦可住,拐弯就是。 Juha要打车,他怕提着行李走路。两分钟便到了。大厦很是高大,是中国的摩天大楼。象政府机关,楼前有水池花坛,气派非凡。一定有空房。320元一天。房间里并不宽敞,因远离公路,很安静。 晚上出来吃饭。刚八点钟,街上却黑漆漆的。转过一个街口,才见灯火通明。择一家饭馆进去,感觉不错,价格也令人满意。 次日,我们又去五一,经过几家宾馆,都不涉外。好在五一有了房间。正好在这里过“五·一”。 西安是古城。古在陵墓,古在庙宇,古在城墙。最古老的便是半坡遗址了。我们乘公共汽车到了那里。这是一大型新石器时代遗址,属仰韶文化类型,距今约六千年。是我国第一座遗址博物馆。占地面积约五万平方米,由居住区、制陶区和氏族公墓葬区组成。有许多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具,还有按原貌设计恢复的住宅。但展厅旁又有新建的仿半坡园。房子倒是茅屋,而里面的女子摔斗却让人觉得不伦不类。她们是运动员,穿上古衣,仿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场面。 西安陵墓众多,著名的有黄帝陵、秦始皇陵和汉武帝的茂陵、李世民的昭陵、武则天的乾陵及杨贵妃墓,等等。秦始皇陵象一巨大的土山,还未打开,只陵旁的兵马俑已引起轰动,墓内可想而知。 去乾陵主要是看陕西的窑洞。我们到火车站旁的长途汽车站买票。售票厅里虽人头攒动,却有秩序。一个人问排队的Juha要到那儿去。我反问他有什么事的同时,看见是位干部模样的人,戴着红袖标。他得知我们要去的地方后,要帮助我们买票。当我给他钱时,Juha没明白,质问为什么。拿到票非常高兴。 三块钱的票坐了四个小时,到了乾县。告诉出租汽车司机我们去乾陵,十块钱付后下车一看,是武则天的孙女永泰公主墓。Juha说他知道旅游景点附近的饭馆又贵又不好,但我们不得不吃饭。不断有出租汽车司机进饭馆问我们去不去乾陵。要价颇高。有一位说付他十块即可。谁知上路已见到乾陵的山,他一拐弯,向路旁懿德太子墓的院子里驶。被我马上叫住。他又开向乾陵。这是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陵,沿着依山而上的长长台阶,迎面而来的是宏伟的气势。路两旁有石人、石马、石狮、鸵鸟和华表等吉祥物,陵前有无字碑和述贤碑,浑朴壮观。 陵旁人家住的是窑洞,这让Juha喜出望外。窑洞的质地还非常好,美观大方。只是住户们大都是女人和孩子卖东西,男人做租马上山的生意。不时地围上我们。一为老太太向我收了参观窑洞钱。 仍坐大巴返回,车不满。我们找到一个长座位并排坐下。车开了,占据车中央的一伙人开始大肆豪赌。我和Juha正好在他们中间。现在我知道为什么上车时见许多人坐在过道旁,空着里面靠窗户的位子。眼下他们气氛热烈,摄人心魂。我正襟威坐,身边却手舞足蹈。半个小时后,可能是无人问津,他们停止了赌博。车里出奇的寂静。Juha也已感到气氛异常。他吃惊地看见我站了起来,一步一步走到后面的一个位子旁坐下。 那里坐着他们的头儿。三十几岁年纪,中等身材,面无表情。我坐在他的身边,介绍我们的情况。我们是来考察民居的,已经去了很多地方。在陕西是为了看窑洞。在乾陵已拍了一些照片,那里的窑洞很具特色。……稍倾,他站起身,带众人下车了。
作者:juha95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否
是否已聘请导游: 否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否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
网友评论
目前,没有 网友评论 等信息,您可以成为第一个对它发表评论的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