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山水桂林之四 桂林王城
建于明代的靖江王府位于广西师范大学内独秀峰下。宋时这里是铁牛寺,元代改为大国寺,后又称万寿殿。明太祖朱元璋封其重孙朱守谦为靖江王,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开始建府,历时20年才完工。王城南北长 556米,东西宽 355米,占地面积19.78万平方米。城垣全部采用巨型方整的料石砌成,城墙厚5.5米,高近8米,城墙周长约三里,内外以方形青石修砌,十分坚固。城开东南西北四门,分别命名为“体仁”(东华门)、“端礼”(正阳门)、“遵义”(西华门)、“广智”(后贡门)。坚城森门,气势威严。整个王城的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轮对称布局方式营造,中轴线上有承运门、承运殿、寝宫,左建宗庙,右筑社坛,最后是御苑。围绕主体建筑还有4堂,4亭和台、阁、轩、室等40多处。红墙黄瓦,云阶玉壁,辉煌壮观。从王城建成到明代覆灭的257年中,这里住过11代14位藩王。据明王士性《广志绎》载:“宗室二千人, 岁食藩司禄米五万两, 故藩贮不足供, 而靖宗亦多不能自存者。”后来王城被清朝定南王孔有德所占,改称定南王府。顺治九年(1652)农民军李定国攻克桂林后,孔有德纵火自焚,有250多年历史的王城遂化为一片焦土。王府旧物,唯余承运殿前的雕栏与“云阶玉陛”。《临桂县志胜迹志一》中有“无情最是此中山,阅尽王孙只等闲”之句,说尽王府沧桑。虽说后来在承运殿的废墟上重新兴建了房屋,但残破的石阶、失修的栏杆,死里逃生的的百年老树,砖缝间生长的草木和藤蔓,终让人感觉到古老和苍凉。
靖江王府建造以前,唐代宗大历十年,独秀峰下建立了桂林第一座学府——学宫,培养了不少人才,使中原文化在桂林生根、开花、结果。王府被毁后, 顺治十四年(1657)建贡院,成为广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广西举行乡试,考取举人的地方。为了表彰科举及第的魁首,王城门上至今还嵌有清代两广总督建立的及第石牌坊,朱红大字,十分醒目。“三元及第坊”在靖江王城南面正阳(端礼)门上,是清代学者阮元任两广总督时为连中“三元”的陈继昌所立。从隋朝开创的中国封建科举制度分三级:省级的“乡试”、全国的“会试”和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乡试考中者为秀才,第一名称解元;会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会元;殿试考中者为进士,前三名为一甲,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骑马游街。三元及第, 是省级的“乡试”、全国的“会试”和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均名列第一, 分别获得“解元”、“会元”、“状元”称号的缩略,其难度可想而知。自唐代以开科取士1000多年来, 连中三元的仅13人, 清代两百多年中仅有2人。出生临桂的陈继昌自然成了广西人的骄傲,巨石镌刻的牌坊置于王城正门之上, 无疑是封建社会给科举成名者的至高荣誉。“状元及第”坊在王城东华门上, 原坊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为新科状元龙启瑞建造, 毁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桂林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是唐代的赵观文,但有清以来,继陈继昌、龙启瑞之后, 光绪年间又接连出了两名状元, 震惊了全国, “一县八进士, 三科两状元”传为佳话。桂林历史上也出了不少名人,第一个值得称道的要数晚唐著名诗人曹邺。曹邺(816一约875),字业之,桂州(治今广西桂林)人,是桂林历史上的第一名进士,当过祠部郎中、洋州刺史。为人刚直不阿,蔑视权贵,因而政治上郁郁不得志,他在《题山居》诗中直书:“扫叶煎茶摘叶书,心闲无梦夜窗虚。只应光武恩波晚,岂是严君恋钓鱼”,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愤懑。其诗作多反映民间疾苦,敢于直言,锋芒所指,无所顾忌。他在《官仓鼠》诗中痛斥盘剥百姓的官吏:“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在《捕渔谣》中更把国事不堪归咎于最高统治者皇帝:“天子好征战,百姓不种桑。天子好年少,无人荐冯唐。天子好美女,夫妇不成双。”他的诗代表了民众的心声,切中时弊,因而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阳朔县城还有曹邺读书处供人瞻仰。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否
是否已聘请导游: 否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否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