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徽山皖水间(3)、包河悠悠地流
出发地点:未关联 |
安徽 合肥 包公祠 游记 |
同行人数:0人 |
文章类型:游记 |
出游时间:未添加 |
人均费用:0元 |
出游类型:自助游 |
享受级别:体验生活,苦中带乐 |
爱自由旅游网自游人 (VIP) 提供 |
交通工具:火车为主 |
目的景点:安徽 合肥 巢湖 包公祠 包公墓 环城公园 李鸿章故居
|
文章地址:
复制网址
搜索游记攻略
收藏
打印
|
人在徽山皖水间(3)、包河悠悠地流
人在徽山皖水间(3)、包河悠悠地流
作者:驿路牧歌
一条包河,穿过历史的幽谷流淌至今近千年,悠悠的河水,悠悠的时光,在这古庐州城里悠悠地流。 是在天空飘忽着似有若无的雨丝的午后我来到这包河边的。还是在来合肥前我就被告知,到了合肥一定要去包河看看,因为它与我国历史上那个居官清廉、铁面无私的封建官吏包拯有关。车子从住所出来驶上长江路再拐上徽州路,在霏霏雨丝中穿过一片片林立的楼厦,到达包河边的时候,眼前的景色便突然变的幽幽静静了起来。簇簇的绿荫郁郁葱葱,幽幽的河水清清冽冽,沿河而建的包公祠、清风阁和包公墓被浓郁的绿荫掩映着时隐时现。没有了都市楼厦的逼仄和街市上车水马龙的喧嚣,这里显得异常的幽深和宁静。一片片的莲荷在轻风微雨中清清也轻轻地浮在包河水面,盈盈地绿着、水水地嫩着、纤纤地挺着,给这包河增添了不尽的秀色,置身其中,天上飘忽的雨丝轻轻地拂上面颊,从河面上掠起的轻风于那簇簇绿荫中微微地吹拂而来,直叫人怀疑在这样幽静的景色之外,竟还有一个喧嚣的都市存在。 包拯是合肥人,在合肥谈起包拯,合肥人都会为之而津津乐道。传说当年北宋仁宗皇帝因包拯居官清廉又家境贫寒欲将巢湖赐予包拯。但包拯坚辞不受,最后才要了家乡古庐州城的这一段护城河留给子孙。由于河不比田产,它分不开卖不掉也富不了,因此包拯的后代子孙多依河而住,靠捕鱼挖藕采莲为生。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为政清廉的封建官吏,便把这一段的护城河称为了包河。还是在昨天刚住进酒店时,那个来整理房间的小服务员就主动地向我讲起过这包河,当说到包河的藕和包河的鱼时,小服务员满脸洋溢着无法掩饰的愉悦之情,说这包河,鱼黑背藕无丝,象征着自己这个近千年前的老乡铁面无私。昨晚我与同事在餐桌上特意要了这两道菜,说起来还真有其事。包河鲫鱼脊背乌黑、肥美异常;包河藕断之无丝、鲜嫩可口。这欲发激发的我对包河的兴趣。 今天的合肥人为纪念包拯,在包河边建起了占地约9公顷的包河公园,它是组成合肥环城公园中一个最优美的景点。在包河公园的香花墩上,就是包公祠。它背依环城南路,四面环水,一桥经渡,粉墙黛瓦,绿荫掩映。包拯于宋仁宗天圣年间考取进士,初因父母皆老,故朝廷授官坚辞不受,后及双亲亡才出任地方官。它从县官一直做到枢密副使,一生为官公正廉明,从未收受过老百姓半份贿赂和谢礼,为我国封建社会中著名的清廉官吏之一,并政绩显著。包拯1062年病逝于开封,死后就仅为自己的后代留下了这一段护城河。实际上,这香花墩原是保证当年的读书处,明弘治元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修建包公书院,后经历代修茸,并改称为“包公祠”。太平天国时期,包公祠被毁于战火,后在清光绪年间被同样是合肥人的清末重臣李鸿章筹资加以重建,我不知道当年的这个李鸿章是出于何种的心态在为自己的这位有口皆碑的老乡重建祠堂。说起这个李鸿章,合肥人不象说起包拯那样津津乐道,到是“包家祠堂李家建”成为了合肥人常常说的一句话。 今天来包公祠的游人很多,听合肥友人讲,包公祠四季游人不断,凡是来合肥的人都要来包公祠看看,就是当地的合肥人也会时常到这里转转。说人们来这里不仅是来缅怀我国历史上这位最为威慑贪官污吏的清官,更多的是反映了人们对那些贪官污吏的憎恨心态。既然如此,我想,那些历朝历代的贪官污吏者是没有勇气敢来到这里的。 走进包河公园,我便先来到了包公祠。临街的门额上由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包孝肃公祠”扁额,白底黑字分外醒目。走进祠院,院内种植着的那高大挺拔的银杏树、白皮松,还有那簇簇翠竹和广玉兰,把这个小巧玲珑的祠院装扮的充充实实。前横的包河清清幽幽,河面上片片的荷花在这满天的轻风微雨中欲发显得娇艳欲滴、幽香飘远。在这一片“色幽幽兮不媚,香远远兮溢清”的幽幽曼曼的意境中,更让人感觉到这祠堂主人的那“出污泥而不染,含清露而涟倾”的浩然正气。 随着游人进入正殿,只见身着官服、头戴乌纱的包公塑像威然肃穆地端坐于正堂之上,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侍立两旁,那一字排开的龙头、虎头、和狗头铡刀依然放着寒光。右侧的石碑上刻着包拯初入仕途时写的那首著名的诗词:“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悲。史册有遗训,无贻来着羞。”右侧的石碑上刻着包拯亲拟的遗嘱:“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昭后世。”前者是出仕的宣言,后者是流世的家训,看到这些,我的心被震撼了,这样一个封建官吏,能那样的封建时代一生恪守这样的为官做人的准则,难怪他能如此的受到历代人们的感戴和赞颂呢。 大宋王朝到了宋仁宗时期,官场就已开始变的昏暗了,在那样的封建专制下,黎民百姓唯一的期盼就是呼唤清官的出现了,而包拯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时刻显于我国封建王朝那沉沉夜空里的一颗璀璨的“清官”明星之一。这样一个被后人称为“包青天”的封建官吏,一生不畏权贵执法如山,又爱民如子为政清廉,一直为后人所传诵。如今数百年时光已过,今天来到这小小祠堂上,尤感他仍然就在身边,祠堂内有一幅抱柱楹联,上书:“理冤狱,关节不到,自是阎国气象;赈黎灾,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这样的一幅楹联不知道出于何人之手,我只是觉着他把一个数百年前的封建官吏疾恶如愁又爱民如子的形象昭然的淋漓尽致,让这个黑脸的包公也在人们的心中变得无比亲切了起来。 从包公祠出来,我登上了那高耸入云的清风阁。在感受着这一位为民做下无数好事的封建官吏留在这里的点点陈迹的同时,俯视包河秀丽的景色让我陶醉了。一泓青流弯弯曲曲毫无声息地静躺在这清风阁下,簇簇绿荫横列包河两岸,把河水沾染的青青翠翠,有雨丝打在静静的水面,溅起圈圈的涟漪。青翠欲滴的荷叶丛中,点点的荷花摇曳,岸边的垂柳轻拂着清波,忽有鱼儿跃出,搅动着一河的秋水。真没有想到,在这现代的闹市中,竟有这样一块清净之地。从这里眺望,直感觉人走进了诗画之中,也走进了历史的深处。视线的右侧有一座小岛,象一片树叶漂浮在河面,岛上的几幢徽派建筑隐在绿荫丛中,人称“包河浮庄”。好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仅听听这几个字,人也会醉到的。视线的左侧也有一个小岛,形状象一个大大的脚印,被称为“脚印堂”。它与包拯有关。传说包拯当年做完了人间的使命回天候命的时候回头一看,发现人间仍还有贪官污吏在兴风作浪,于是一气之下在这里踩了一脚,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脚印堂。这则代表着人们美好愿望的动人传说把包拯从人变成了神,敬仰在了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中,历史也就从这包河中流淌而出,一直流淌在人们的心头。
作者:yilumuge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否
是否已聘请导游: 否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否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
网友评论
目前,没有 网友评论 等信息,您可以成为第一个对它发表评论的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