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漫游
出发地点:未关联 |
浙江 雷峰塔 游记 |
同行人数:0人 |
文章类型:游记 |
出游时间:未添加 |
人均费用:0元 |
出游类型:自助游 |
享受级别:体验生活,苦中带乐 |
爱自由旅游网自游人 (VIP) 提供 |
交通工具:火车为主 |
目的景点:浙江 雷峰塔 平湖 鲁迅故居 鲁迅纪念馆 柳浪闻莺 双峰插云 曲院风荷 三潭印月 平湖秋月 南屏晚钟 苏堤春晓 花港观鱼 断桥残雪 白堤 孤山
|
文章地址:
复制网址
搜索游记攻略
收藏
打印
|
西湖漫游
西湖随笔 江 寒
一般而言,漫笔这样的题目总是要写成洋洋大观的一本册子。古人常有随笔,漫笔之类,虽也算简言,可总也有浪费木牍之感。 如今,神州纸富,著述者众。考虑到读者的时间,金钱,空间的有限,我一直认为无论什么著述,都应以简言达意为原则。说远一点,对于时下流毒电影电视报纸等媒介的各类连载,连续剧,连环戏等等,大家也应该有些什么话要说罢,将简单的事件(剧情)复杂化,杀掉观众的时间(当然连续剧我一般不会看的),这种居心颇见叵测。 以上只是一点牢骚,不能再说了,说下去我跟那些连续剧的"编"剧它们成一类的了。 -------前言 ------------------------------------------------------------------------------- 对于西湖,清人张岱曾写过一篇《西湖梦寻》,内容罗列众多景致,范围涉及古今传闻,杭城周边,可引为西湖记游之综述。我自知才不如张公八斗,学不及张公五车,只是不揣冒昧,随意讲些当年在西湖的匆匆见闻。 总体而言,西湖作一个开放的景区(大部分景点不设门票),使得游人游湖十分随意。在景区内历史痕迹随处可见,仅苏白二题,就名映着古代的二位文化大家,因此西湖是很值得一游的佳景。 以下我信笔由缰了(说得不对是笔和马的事,有什么事找它们二位)。
"夕阳常至寻雷峰 残雪不来见断桥" "雷峰夕照"与"断桥残雪"皆出典于民间传说《白蛇传》。当然,也许断桥残雪早有,不过是藉《白蛇传》而名声大噪。昔年一场不测风云电劈倒了雷峰塔,大概因为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至今不敢重修。而今夕照常来,未见塔影。 关于这话题说法甚多,我只想,陈列火烧后的圆明园是为了让国人不忘国耻,那么保留雷电劈倒以后的雷峰塔又是什么意思呢?雷峰塔真的可以代表封建主义么?有没有人能去留心倒掉后的雷峰塔的抽泣声? 再说断桥残雪,就更没道理了。桥不断说明不是那座断桥,也可能这桥本是就叫”断桥”,这样的话就没话好说。没有雪说明是温室效应,原也没关系。可是我想问:既然桥并不是那座桥,残雪也不来光顾,于今之人月白风清之时,来这里缅思许氏夫妇神鬼故事,慨叹也还罢了,岂不是同情都施错了地方? 对于雷峰塔,我在说重修,对于断桥,我觉得该复还原貌。这样说来,自然有人要说我自相矛盾。其实天下本没有一条可以适应一切的定律,对于不同的情况,应采用不同措施。还是别一根筋了。
“双峰插云今安在 三潭印月竟何识” 关于双峰插云这个景点,地图上标识不明,我没去探寻。一个朋友讲了她的亲身游历:她二人起个大早,沿着地图所示的方向,去寻双峰插云这个景点。转了几个小山包,竟是遍寻不获。向当地人打听,语言又不通。 后来在一个小土包上找到一块木牌,上面歪歪斜斜,写着”双峰插云”。情形颇象近年华山处处可见的”华山论剑处”的木牌,不过在那里倒只此一家,别无分号。二人不禁好笑,悻悻而归。回去途中,遇到一群骑单车的半大小子,一小子停住单车,向她们问双峰插云。她们突然大笑,一群半大小子莫名其妙。 关于三潭印月,据说要在一个比较特殊的时刻才可以见到,具体情形不大清楚。之所以写在一起,纯属题目对仗需要,草菅之罪,在此向无辜的三潭致歉。
“柳浪闻莺报春来 花港观鱼诉心事” 三月,春来早,穿过小园香径,我来到柳浪闻莺的所在。绿柳成荫,柔枝轻垂,正所谓”万条垂下绿丝绦”。春风徐来,吹皱柳浪一片,我只身伫立于万之间,林中寂寂可闻滴露之声,草间幽幽难见踏履之印。轻枝柔荑,清丽不可方物(居然用了个形容美女的词)。虽不闻轻枝上黄莺宛啼,也让人心旷神怡。 合为”柔柳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真乃身在画中,画笔难描。 告别柳浪,信步来到花港。园中游人甚多,颇见喧嚣。我选个人不多的角落,观鱼。这一角的鱼长的不大漂亮,喂鱼的人也少。我向来不愿向这类被饲养物投食,它们并无捱饿受冻之虞,锦上添花这样的事,做了也没什么光彩,反让人觉得市侩。 看着一群鱼或成群结对,或三三两两,忙过不停。颇象尘世间碌碌不停的人类,身后并没有皮鞭赶着,但也总是不停营役。
“平湖秋月闻弦歌 南屏晚钟达雅意” 照旅游图志所示,平湖秋月位于孤山之侧,白堤旁边。秋夜来时,习风送爽,湖面如镜,平湖见秋月,湖心夜色白。 这样想来,当是颇具情致的景致。遗憾是我无暇得见夜色中的西湖,因为我不过是西湖边上一行色匆匆的过客。我之于西湖,不过是每日往来穿梭的过江之鲫,全无半点印迹;西湖之于我,不过是匆匆一瞥在眼角残留的余影。这原是过客与景致的关系,由此,对杭城的郡守苏白二位的艳羡,油然而生。 想当年,白乐天骑马游湖,正是早春报晓,草浅而柔软,水平而近云,早莺鸣于青枝,新燕巢于春檐,湖东驱驰,游兴未尽,南屏钟晚。 秋时,三五高士,席座于白沙堤上。午时谈诗画,晌时枕高阳,暮时观彩霞,夜时赏秋月。古之风雅,莫过于此。 有关南屏晚钟,无缘观瞻,空闻钟鸣。佛寺的暮鼓晨钟与太白的钟鼓馔玉不同,前者让人觉生之虚无,死之无常。后者让人饱声色犬马之娱,生纸醉金迷之叹。 前者是高士悟道,后者不过是小人暴发。
“苏堤春晓方大梦 曲院风荷正流连” 说起来,苏堤比孤山等更惹我喜欢。缘故不仅因为苏大胡子是我的同乡,也不仅是我有渴慕先贤的情结,更在于苏堤本身。 苏堤的规模宏大,比白堤远甚。东坡先生不仅诗词豪放,冠绝天下,其兴修水利,亦盖过前人。苏堤的修建,究竟为杭城百姓带来多大益处,实难计量,也不去算它。 究苏堤本身而言,就是一处集人文,风物,休闲等综合气质的佳处所在。我游西湖之时,正七月中,杭城被热气笼罩。我出门之前,颇有些犹豫。同事久居杭城,她未点明,西湖值得一游。 我在武林门(这名字代表了杭城的中心,感觉怪怪的)下车来到湖边,微风吹来,登时凉爽无比。所有的暑气,不适与嫌恶,一齐不见了踪影。 游湖半周,正当午后。我踱步来到苏堤,绿杨深处,遮蔽天日,我选了一处,美美地打了个盹。睡的甚是香甜,四周除了鸟鸣,一无声息。 醒来后,正发呆间,一个童声引起了我的注意。抬头见不远处有位金发碧眼的少妇,旁边半坐着一个粉琢似的外国小孩,三四岁光景,也在这苏堤的绿荫里小憩。 这就是美仑美奂的苏堤。 关于曲院风荷,处于一座有名的大宅子旁边。在白堤上看去,荷随风动,似一群绿衣少女的合舞,让人发呆。不过离着白堤的距离有点远,因此看的不甚真切。
这就是我匆匆而过的西湖,对于蜻蜓点水似的游览,我存了一个奇怪的心思:第一次游,就浮光掠影罢,许多的不真切,不明白,就留给重游西湖罢。 最爱西湖游不足,这也许就是重游的原因了。
作者:scangle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否
是否已聘请导游: 否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否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
网友评论
目前,没有 网友评论 等信息,您可以成为第一个对它发表评论的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