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山“山中无石不刻字”,现存 10 世纪至 18 世纪摩崖石刻 77 方,碑刻 7 方。其中最珍贵的,当属 12 世纪至 13 世纪的航海祈风石刻,为中国仅有。分布在东、西两峰,计有 10 方。时间最早的为 1174 年 ( 南宋淳熙元年 ) ,最晚的为 1266 年 ( 南宋咸淳二年 ) ,跨度近百年。其中,记载夏季祈风的有 3 方,冬季祈风的有 6 方,一年两季祈风的有 1 方。
这些祈风石刻与 11 世纪 --13 世纪在山麓的延福寺昭惠庙举行的航海祈风仪式密切相关。古代航海依靠帆船,而帆船需要风力驱动。然风信无常,故有在九日山延福寺昭惠庙向海神祈求航海顺风的典礼。延福寺始建于 280 — 289 年 ( 西晋太康问 ) 为闽南最早的佛教寺院。 546 年 ( 南朝梁代大同十二年 ) ,印度真谛三藏 ( 拘那罗陀 ) 航海到延福寺,曾在此翻译《金刚经》。 9 世纪时,寺中增建供奉水神通远王的昭惠庙。 11 世纪— 13 世纪,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官员和地方军政长官,每年夏四月和冬十月在这里举行祈风典礼。祈风典礼是当时的国家祭典,仪式非常隆重,郡太守率领众僚属参加,设祭坛,陈列羊、猪、笾、豆、酒等祭品,然后上香,奏迎神曲,由市舶司提举或郡守宣读《祈风文》,“冬之祈有夏之报,夏之析有冬之报”。典礼结束后,参加典礼的官员在此宴饮,并游览九日山名胜,撰文题刻以志纪念。
祈风石刻是当时泉州海外贸易繁盛的独特见证,反映了古代中国政府对发展海外贸易的高度重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1991 年 2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来到九日山,在考察祈风石刻之后,特地留下一方记事石刻:“在九日山最后一次祈风仪典之后七百余年,我们,来自非洲、美洲、亚洲和欧洲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员,乘坐阿曼苏丹提供的 ‘和平号\\\\\\\\\'考察船来到这里。作为朝圣者,我们既重温这古老的祈祷,也带来了各国人民和平的信息,这也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研究项目的最终目标。为此,特留下这块象征友谊与对话的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