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西藏旅游概况
类别划分
概况
气候
住宿
交通
娱乐
美食
购物
活动
精彩照片图片
旅游地图
居住在这里的会员
去过这里的会员
打算去这里的旅游计划
网友旅游游记和攻略
景区分布
邻近景区
经验分享
我去过这里
我想去这里
收藏此页
我要提问
西藏 → 概况
伊日温泉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处于世界屋脊的西藏,被许多人视为神秘的地方,亲手揭开这层神秘的面,亲眼目赌面纱后的迷人风采,是许多人渴望的。
  
  西藏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与南极、北极并称为“地球三级”。

  耸立于中尼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全球最高峰,是世界登山旅游的胜地。西藏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众多,长年白雪皑皑,冰川似银蛇飞舞。

  这里江河纵横,湖泊密布,湖水清澈如镜。亚洲著名的恒河、印度河、湄公河、伊洛瓦底江的上源都在这里。

  西藏历史悠久,很早就有人类栖息。西藏首府拉萨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保留了许多代表藏民族文化精髓的历史文物。

  令旅游者神往的,还有雪域高原的风土人情,西藏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称,角力、投掷、拔河、骞马、射箭,还有众多的民族节日,充分体现了藏族人民性格豪放,能歌善舞的天性。  

  旅游贴士:如患感冒最好推迟进藏,因为在高原上感冒不易康复,严重的还会引起肺水肿及其他多种并发症。此外,西藏气候的特点是干燥、缺氧、气压低。因此,进藏前随身带上必备常用的药品。 
                       


概况:
重要数据和景观
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
人口:245万左右,其中藏族人口209万。
位置:地处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千米以上,南隔喜马拉雅山与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等国接壤。北部和东部与新疆、青海、四川、云南等省区为邻。
首府:拉萨

城市列表
拉萨 日喀则 昌都 林芝
山南 阿里 那曲
推荐景点
珠穆朗玛峰 布达拉宫 甘丹寺 罗布林卡
大昭寺 聂拉木县 苯日神山 墨脱
纳木错 色拉寺 哲蚌寺 羊卓雍湖
拉姆拉错 桑耶寺 雍布拉康 绒布冰川
错高湖(巴松错) 然乌湖 强巴林寺 扎什伦布寺
夏鲁寺

加兴沟水帘瀑布
从布达拉宫向西南眺望药王山
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峰
远眺中尼友谊桥
波罗吉荣大峡谷
双湖
圣湖通向鬼湖的路(河)
恰嘎曲德寺

 

经验分享/补充资料/网友评论

 
izyguest(爱自由旅游网游客) 2005年9月5日 14点48分 评分:0

  进藏前,把身体调整到良好状态,不要带病进藏,乘机前睡眠要充足,心情不要紧张,下机后,动作要缓慢些,可多做些深呼吸。必要时刻根据医嘱用点药物,如红景天、阿斯匹林、白服宁、镇定剂、氨茶硷等,含服或泡点人参对缓解高原反应会有满意的效果。西藏生产的红景天口服液对高原缺氧也有很好的疗效。进藏后,一定要防止因受凉而引起的感冒,注意增减衣服(特别是在早晚温差较大时要注意多加一点衣服)。

1、西藏高原旅游宜穿宽松、饱暖的衣服,因为日照强烈,最好戴上墨镜、太阳帽、防晒霜以免紫外线灼伤皮肤。

2、到高原进食切莫过量,可多吃点蔬菜、水果、多喝水,最好早上活动前喝足水,活动时多喝水但每次少喝点,最好不要吸烟、喝酒。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的客人,不适宜去西藏旅游。

3、去西藏旅游不需做特别的身体锻炼,关键是放松心情,勿要过度担忧高原反应。进藏前睡眠要充足,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不要带着感冒入藏。


 
→回复
xiaoxiaoqing(玫瑰花开) 2006年2月20日 07点41分 评分:10

西藏自治区

  简称藏。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面积122.84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总面积的八分之一,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北最宽约1000公里,东西最长达2000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它北邻新疆,东北紧靠青海,东西接连四川,东南界云南,南边和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国接壤。国境线长达3842公里,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行政区划

  西藏自治区首府为拉萨市。有1个地级市,76个县,1个县级市。

人口、民族、宗教、风俗
  西藏自治区是中国人口最少,密度最小的省区。1991年末人口221.8万,人口密度1.73人/平方公里,只有全国平均数的六十分之一。全区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东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及其主要支流拉萨河与年楚河流域,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区,10人/平方公里以上,其中拉萨平原、年楚河中下游平原、泽当平原等地50人/平方公里左右,拉萨城关区附近达100人/平方公里以上。藏西阿里、藏北那曲,人口特别稀少,往往百里不见人烟。羌塘草原北部甚至被称为“无人区”。西藏是全国藏族居民最集中的地区,1990年藏族人口为209.6万,占人口总数的95%以上,其余是汉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怒族、纳西族等民族。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除一部分分布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外,二分之一居住在西藏。

  门巴族、珞巴族也是居住在中国西藏的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南部。门巴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但方言复杂,无文字。因长期和藏族人民密切交往,多通晓藏语,通用藏文。珞巴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没有文字,基本使用藏文。

  宗教在西藏有着久远而深刻的影响,境内居民(除汉族外)大部分信仰宗教,其中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等信奉藏传佛教,回族信奉伊斯兰教。藏传佛教影响最大。藏传佛教是大乘佛教,显密俱备,尤重密宗。它是公元4世纪以来外来佛教与西藏原有的本教长期相互影响、相互斗争的过程中成的带有强烈地方色彩的西藏佛教,在藏流传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许多独立的教派,它除原有的本教外,还有“宁玛派”(俗称红教),“萨迦派”(俗称花教),“噶举派”(俗称白教),“格鲁派”(俗称黄教)。从公元16纪起,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因此,无论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上,还是在生产和生活等的习俗上,都带有浓厚的宗教(佛教)色彩,宗教活动成为大多数居民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西藏在自己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与其他民族所不同的独特风俗,主要有:

饮食。
  藏族的主食和饮料主要是糌粑、肉食、奶制品、酥油茶和青稞酒。糌粑是藏族特有的一种主食,系用青稞炒熟后磨成细粉。食用方式,主要是拌和酥油茶,用手捏成团吃,也可调以盐茶、酸奶或青稞酒。
服装。
藏装较为肥大,基本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藏族穿衣,里面都要有一件衬衫,外面再穿藏袍。穿时夏天或劳动时只穿左袖,右袖从后面拉到胸前搭在右肩上;也可左右袖均不穿,两袖束在腰间。但冬天一般两袖均穿上。
礼俗。
  主要有: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礼节,婚丧、节庆、乔迁、拜会尊长,朝拜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磕头——是藏民族常见的礼节,一般是朝拜佛像、佛塔和见大活佛时磕头,也有对长者磕头的。馈赠——是藏族人民十分重视的事,凡有喜庆必然送礼致贺。一般是有送必有还,否则即为失礼。此外,鞠躬、敬酒、敬茶是藏族礼仪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情况。
节日。
  一年中的主要节日有:藏历年——藏历是藏族人民用的年历。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酥油花灯节——开始于明永乐七年(1409)。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于当年藏历正月十五在拉萨创办传昭法会,隆重纪念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邪魔日。这一习俗沿袭下来,人们白天到各寺朝拜,夜晚集于拉萨八廓街参加灯会,入夜后满街搭起各种花架,上有彩色酥油摆成的各种神话故事及其中的人物、花木、鸟兽等,人们在塑花之下,狂欢起舞,彻夜不眠。雪顿节(意为酸奶盛筵)。
  7月1日开始。节日期间,拉萨市民几乎倾城出动,穿上节日盛装,带上点心、糖果、食品、青稞酒、酥油茶、啤酒等吃喝用品和帐篷、围布,到罗布林卡边看节目边游玩。此时,各地专业和业余剧团也聚集拉萨,演出各种剧目的藏戏,热闹非凡。望果节——庆丰收的节日。

  7月底8月初举行。广大农民穿着新装,聚集在田间巡游,尽情歌舞,举行赛马、赛牛、射箭、投石、摔跤等活动。并进行丰盛的郊宴。此外还有“沐浴节”(9月上旬)、“神仙下凡节”(9月22日)、“仙女节”(10月15日),“燃灯节”(10月25日)、驱鬼节(12月29日)等。


沿革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公元7世纪初,藏族的民族英雄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各部落,建立了吐蕃王朝。13世纪中叶,西藏正式纳入中国元代版图,将西藏划分为13个万户,万户长由朝廷直接封任。明代的近300年间,藏汉人民和睦相处。清代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治理。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时期宣布实行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领土统一,在《临时约法》中规定西藏为中国领土,反对和抵制“西藏独立”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政府决定和平解放西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西藏有147个宗(相当于内地的县)和相当于宗的谿卡,人口约100万。1950年10月昌都解放后,昌都地区划为中央直辖区。1952年十世班禅额尔德尼返藏,根据1951年中央和西藏签订的《十七条协议》有关规定,恢复了固有的地位和职权,“班禅堪布会议厅”管辖班禅属区的一切政教事务。这样,连同噶夏(西藏地方政府)在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西藏共有3个行政单位,即噶夏辖区,班禅堪布会议厅辖区,昌都人民解放委员会辖区。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下辖拉萨、山南、江孜、日喀则、昌都、塔工、阿里、那曲等8个相当于专区建制的基础级办事处。

  1959年3月,西藏上层统治集团中的一些人公开撕毁《十七条协议》,发动全面武装叛乱。不久,叛乱被平息(见西藏平叛)1960年平叛改革后,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全区原有的83个宗和64个相当于宗的独立谿卡,合并划分为1个市、7个专区和72个县。1961年9月,原班禅堪布会议厅委员会在完成它的历史任务后宣告结束。1962年,设立康马县、岗巴县,撤销旁多县。阿里地区的仲巴县划归日喀则专区。1963年,撤销塔工、江孜二专区,全区合并为1市5专区。1964年,撤销雪巴县,其行政区域划归工布江达县、林芝县、嘉黎县三县,撤销达木萨迦县,其行政区域划归班戈县;撤销打隆县,其行政区域划归浪卡子县。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行政区划又作了若干变动:黑河专区改为那曲专区,黑河县改名为那曲县;哲古县改名为措美县;桑昂县改名为察隅县。1982年,设双湖、文部办事处,为那曲专区所辖。1986年设置林芝专区。1987年日喀则县改为日喀则市(县级市)。

自然资源和物产

  全区各类天然草场面积有0.83亿公顷,占全区土地面积的67%,约占中国天然草场面积的26%,森林覆盖面积达632万公顷,占西藏土地面积的5%,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5.5%,森林总蓄积量为14.4亿立方米,占中国总蓄积量的14%;耕地面积为22.15万公顷,占西藏土地面积的0.18%,另有一定数量未开垦的后备资源。主要农区分布在藏南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藏南山地和谷地以及藏东“三江”流域峡谷地区。其耕地约占全区耕地面积的65%,粮食产量占70%。

  已探明的矿产达70多种,已探明储量的26种矿产中,有11种的储量分别名列中国的前5位。铬铁矿质量好,品位高达50%左右,已经探明的远景储量居中国之冠;铜矿的远景储量仅次于江西省。藏东玉龙大型班岩铜矿储量高达600多万吨,世界罕见。锂的远景储量居世界前列。非金属矿中石膏居中国第二位;硼砂、菱镁矿、重晶石居中国第三位;砷、白云母、泥炭居中国第四位;陶瓷土居中国第五位。还有食盐、天然碱、芒硝、硫、磷、钾、硅藻土、冰洲石、大理石、刚玉、水晶、玛瑙等多种矿产。

  水能、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等均非常可观,尤以水能资源最为丰富。全区平均径流总量约3590亿立方米,年平均天然水能蕴藏量约为2亿千瓦,约占中国的30%。水能集中在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约占全区的70%,仅雅鲁藏布江干流,天然水能蕴藏量即达8000万千瓦,经初步考察,雅鲁藏布江干流上可建水电站的河段和地点就有10多处。特别是如果在雅鲁藏布江下游大场弯峡谷附近开凿一条36公里的隧道,将江水由林芝县的派区直接引到墨脱县的里冬桥,便可获得2190米的落差,可建起装机容量为4000万千瓦的巨型水电站,将成为中国和世界最大的水电站。西藏的地热显示点有600多处,地热能蕴藏量居中国首位。初步估算,西藏地热总热流量为55万千卡/秒。西藏当雄羊八井地热田为中国最大的高温湿蒸汽热田,也是世界大型热田之一。

  西藏的高等植物有5766种之多。粮食作物主要有青稞、小麦,豆类作物主要有蚕豆、豌豆,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籽。在藏东南亚热带地区,还产水稻、玉米、荞麦、鸡爪谷、高粱、花生、芝麻等。水果有苹果、桃、梨、香蕉、橘子、葡萄、西瓜等。西藏的苹果现已实现自给有余。经济作物有核桃、茶叶。

  主要林木有云杉、冷杉、华山松、落叶松、白桦、青等几百种,其中喜马拉雅冷杉、巨柏为西藏独有。西藏有药用植物1000多种,占全国药用植物的65%~70%,比较著名的中药材有虫草、贝母、三七、大黄、天麻、党参、秦艽、丹参、灵芝、雪莲、麻黄、红花等。

  野生动物主要有野牦牛、野驴、黄羊、羚羊、盘羊、岩羊、獐子、鹿、豹、猴、老虎、熊、狐狸、狼、猞猁、水獭、雪猪、熊猫、雪鸡、马鸡、黄鸭、灰鸭、天鹅、沙鸥等。其中被列为世界珍品的有白唇鹿、野牦牛、金钱豹、雪豹、小熊猫、藏羚羊、藏野驴、藏雪鸡、藏马鸡、黑颈鹤等,是青藏高原所特有的动物。

经济、文教

  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稳定增长。1958年工农业总产值仅2.02亿元。1991年工农业总产值25.4277亿元,比1958年增长了11.6倍。1991年社会总产值45.727亿元,国民收入为25.9443亿元,国民生产总值30.53亿元。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构成为第一产业占50.77%,第二产业占13.66%,第三产业占35.57%。

  西藏经济的主要实物指标为:1991年粮食产量为64.42万吨,牛、羊肉8.64万吨,羊毛9064吨;牲畜年末存栏2317万头(只),其中大牲畜575万头。1991年产铬铁矿石9.55万吨,发电量34.491万千瓦小时。原木21万立方米。独特的民族手工业产品有了长足进展,社会资金、财政收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均有较大增长。旅游业发展迅速。西藏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69万人,现有普通高等学校4所,分别是西藏大学、西藏农牧学院、西藏民族学院和西藏藏医学院。有中等专业学校15所。为了加速西藏人才培养,1985年起,在内地19个省市办西藏班,现有在校学生9000余人,并发展了电教事业。全区共有艺术团体25个,文化馆24个,图书馆18个,档案馆1个,全区广播电视台2座,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6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含差转台)119座。

名胜古迹

  西藏不仅有世界屋脊奇异的地质地貌和独特的自然风光,而且有别具一格的社会人文景观,仅寺庙在历史上最盛时就有2700多座,还有不少宫殿、园林、城堡、要塞、古墓、古碑等。

雅砻河风景名胜区。
  距拉萨150公里,位于号称“西藏粮仓”的山南地区南部,是藏民族公认的发祥地。区内主要名胜:雍布拉康,藏语意为“母子宫”,在山南地区乃东县东南,雅砻河东岸的山顶上。相传建于公元前1世纪,殿堂内保存有历代文物、典籍,是西藏最早的宫殿建筑遗址。桑耶寺,建于公元779年,藏语意为“无边寺”,“存想寺”。位于扎囊县雅鲁藏布江北岸。外形宏伟庄重,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藏王墓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南地区琼结县城对面的穆日山上,背山面水,为吐蕃时期藏王们的墓葬群。据史料记载有21座墓,现能见到墓有9座,方圆达3公里,尚未发掘,多数墓高达数十米,酷似山丘。

拉萨名胜区。
  区内主要名胜:布达拉宫,中国著名的古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汉藏建筑艺术合璧之作。大昭寺内壁画、浮雕、塑像等都与唐代内地的风格相似,寺内保存有唐代以来的大量历史文物。罗布林卡藏语意为“宝贝园林”,在拉萨市西郊,始建于16世纪,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夏宫,占地36公顷,分为宫内和宫前区、森林区三个主要部分,园内有宫殿佛堂,亭台水榭,湖池小径,曲折通幽,是拉萨著名的园林风景区。哲蚌寺,位于拉萨西北5公里的山坡上,建于1416年。历史上僧人定额为7700人,主要建筑为大经堂,可容8000僧人。历代达赖都以此寺为母寺。寺内收藏的历史文物、佛教经典及工艺美术品十分丰富。色拉寺,坐落于拉萨北部山上,建于1419年,僧人多时达5500人,规模宏大,环境优美,寺内佛像上万尊。还有许多来自内地的佛像、法器、供器等珍贵文物。甘丹寺,建于1409年,位于拉萨以东约20公里的达孜县境内,寺庙建于汪固尔山顶的山坳处,其主要殿堂可容纳3000多僧人在殿中诵经。寺内有黄教始祖宗喀巴灵塔殿,灵塔用白银建造,外包纯金,十分华美,寺中还拥有乾隆盔甲和“唐绣”等珍贵历史文物。此外还有小昭寺、楚布寺、龙王潭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西藏革命展览馆等名胜景点。
日喀则名胜风景区

  扎什伦布寺,扎什伦布藏语意为吉祥须弥之意。该寺位于日喀则市西,是西藏佛教格鲁派(黄教)四大寺院之一,又是后藏地区班禅四世以后历世班禅的驻锡祖庙。大佛殿内供奉的一尊镀金强巴铜佛(即弥勒佛)高达26.7米。全寺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保存着大量传世的珍贵文物及栩栩如生的壁画。萨迦寺,位于日喀则地区萨迦县城内,全寺藏书有4万卷,可称是第二敦煌。萨迦法王八思巴曾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国师。夏鲁寺,位于日喀则东南约10公里处,建于1087年,为藏汉混合的建筑结构,藏式殿堂,汉式殿顶,壁画丰富,精美,具有独特的风格。白居寺,位于日喀则江孜县城内,建于1414年,有闻名西藏的泥塑罗汉堂,寺内白科塔(意为吉祥轮)共9层,塔座底层广2200平方米,共有108个门,每层均有佛堂,供有佛像并绘满了壁画,据说加起来佛像有10万尊之多,故又号称十万尊佛塔。宗山炮台,为1904年西藏军民抗击英国侵略军遗址。宗山地势高峻,为抵御英军,在半山前崖曾构筑炮台和其他防御设施,遗址至今尚存。羊卓雍错,湖面海拔4441米,面积638平方公里,水深30~60米,蓄水量150多亿立方米,湖中盛产高原裸鲤,鱼类蕴藏量达2~3亿公斤。湖滨周围水草丰美,数万只天鹅、黄鸭、水鹰、沙鸥等长期集聚湖中。冈仁波齐峰和玛旁雍错,位于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为著名的千年佛教胜地,至今中外香客不断。古格王国遗址,系公元10世纪前后的一处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chenxiao1118(晓晓) 2006年8月17日 11点05分 评分:10
西藏自治区

  简称藏。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面积122.84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总面积的八分之一,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北最宽约1000公里,东西最长达2000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它北邻新疆,东北紧靠青海,东西接连四川,东南界云南,南边和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国接壤。国境线长达3842公里,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行政区划

  西藏自治区首府为拉萨市。有1个地级市,76个县,1个县级市。

人口、民族、宗教、风俗
  西藏自治区是中国人口最少,密度最小的省区。1991年末人口221.8万,人口密度1.73人/平方公里,只有全国平均数的六十分之一。全区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东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及其主要支流拉萨河与年楚河流域,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区,10人/平方公里以上,其中拉萨平原、年楚河中下游平原、泽当平原等地50人/平方公里左右,拉萨城关区附近达100人/平方公里以上。藏西阿里、藏北那曲,人口特别稀少,往往百里不见人烟。羌塘草原北部甚至被称为“无人区”。西藏是全国藏族居民最集中的地区,1990年藏族人口为209.6万,占人口总数的95%以上,其余是汉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怒族、纳西族等民族。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除一部分分布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外,二分之一居住在西藏。

  门巴族、珞巴族也是居住在中国西藏的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南部。门巴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但方言复杂,无文字。因长期和藏族人民密切交往,多通晓藏语,通用藏文。珞巴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没有文字,基本使用藏文。

  宗教在西藏有着久远而深刻的影响,境内居民(除汉族外)大部分信仰宗教,其中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等信奉藏传佛教,回族信奉伊斯兰教。藏传佛教影响最大。藏传佛教是大乘佛教,显密俱备,尤重密宗。它是公元4世纪以来外来佛教与西藏原有的本教长期相互影响、相互斗争的过程中成的带有强烈地方色彩的西藏佛教,在藏流传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许多独立的教派,它除原有的本教外,还有“宁玛派”(俗称红教),“萨迦派”(俗称花教),“噶举派”(俗称白教),“格鲁派”(俗称黄教)。从公元16纪起,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因此,无论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上,还是在生产和生活等的习俗上,都带有浓厚的宗教(佛教)色彩,宗教活动成为大多数居民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西藏在自己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与其他民族所不同的独特风俗,主要有:

饮食。
  藏族的主食和饮料主要是糌粑、肉食、奶制品、酥油茶和青稞酒。糌粑是藏族特有的一种主食,系用青稞炒熟后磨成细粉。食用方式,主要是拌和酥油茶,用手捏成团吃,也可调以盐茶、酸奶或青稞酒。
服装。
藏装较为肥大,基本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藏族穿衣,里面都要有一件衬衫,外面再穿藏袍。穿时夏天或劳动时只穿左袖,右袖从后面拉到胸前搭在右肩上;也可左右袖均不穿,两袖束在腰间。但冬天一般两袖均穿上。
礼俗。
  主要有: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礼节,婚丧、节庆、乔迁、拜会尊长,朝拜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磕头——是藏民族常见的礼节,一般是朝拜佛像、佛塔和见大活佛时磕头,也有对长者磕头的。馈赠——是藏族人民十分重视的事,凡有喜庆必然送礼致贺。一般是有送必有还,否则即为失礼。此外,鞠躬、敬酒、敬茶是藏族礼仪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情况。
节日。
  一年中的主要节日有:藏历年——藏历是藏族人民用的年历。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酥油花灯节——开始于明永乐七年(1409)。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于当年藏历正月十五在拉萨创办传昭法会,隆重纪念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邪魔日。这一习俗沿袭下来,人们白天到各寺朝拜,夜晚集于拉萨八廓街参加灯会,入夜后满街搭起各种花架,上有彩色酥油摆成的各种神话故事及其中的人物、花木、鸟兽等,人们在塑花之下,狂欢起舞,彻夜不眠。雪顿节(意为酸奶盛筵)。
  7月1日开始。节日期间,拉萨市民几乎倾城出动,穿上节日盛装,带上点心、糖果、食品、青稞酒、酥油茶、啤酒等吃喝用品和帐篷、围布,到罗布林卡边看节目边游玩。此时,各地专业和业余剧团也聚集拉萨,演出各种剧目的藏戏,热闹非凡。望果节——庆丰收的节日。

  7月底8月初举行。广大农民穿着新装,聚集在田间巡游,尽情歌舞,举行赛马、赛牛、射箭、投石、摔跤等活动。并进行丰盛的郊宴。此外还有“沐浴节”(9月上旬)、“神仙下凡节”(9月22日)、“仙女节”(10月15日),“燃灯节”(10月25日)、驱鬼节(12月29日)等。


沿革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公元7世纪初,藏族的民族英雄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各部落,建立了吐蕃王朝。13世纪中叶,西藏正式纳入中国元代版图,将西藏划分为13个万户,万户长由朝廷直接封任。明代的近300年间,藏汉人民和睦相处。清代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治理。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时期宣布实行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领土统一,在《临时约法》中规定西藏为中国领土,反对和抵制“西藏独立”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政府决定和平解放西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西藏有147个宗(相当于内地的县)和相当于宗的谿卡,人口约100万。1950年10月昌都解放后,昌都地区划为中央直辖区。1952年十世班禅额尔德尼返藏,根据1951年中央和西藏签订的《十七条协议》有关规定,恢复了固有的地位和职权,“班禅堪布会议厅”管辖班禅属区的一切政教事务。这样,连同噶夏(西藏地方政府)在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西藏共有3个行政单位,即噶夏辖区,班禅堪布会议厅辖区,昌都人民解放委员会辖区。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下辖拉萨、山南、江孜、日喀则、昌都、塔工、阿里、那曲等8个相当于专区建制的基础级办事处。

  1959年3月,西藏上层统治集团中的一些人公开撕毁《十七条协议》,发动全面武装叛乱。不久,叛乱被平息(见西藏平叛)1960年平叛改革后,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全区原有的83个宗和64个相当于宗的独立谿卡,合并划分为1个市、7个专区和72个县。1961年9月,原班禅堪布会议厅委员会在完成它的历史任务后宣告结束。1962年,设立康马县、岗巴县,撤销旁多县。阿里地区的仲巴县划归日喀则专区。1963年,撤销塔工、江孜二专区,全区合并为1市5专区。1964年,撤销雪巴县,其行政区域划归工布江达县、林芝县、嘉黎县三县,撤销达木萨迦县,其行政区域划归班戈县;撤销打隆县,其行政区域划归浪卡子县。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行政区划又作了若干变动:黑河专区改为那曲专区,黑河县改名为那曲县;哲古县改名为措美县;桑昂县改名为察隅县。1982年,设双湖、文部办事处,为那曲专区所辖。1986年设置林芝专区。1987年日喀则县改为日喀则市(县级市)。

自然资源和物产

  全区各类天然草场面积有0.83亿公顷,占全区土地面积的67%,约占中国天然草场面积的26%,森林覆盖面积达632万公顷,占西藏土地面积的5%,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5.5%,森林总蓄积量为14.4亿立方米,占中国总蓄积量的14%;耕地面积为22.15万公顷,占西藏土地面积的0.18%,另有一定数量未开垦的后备资源。主要农区分布在藏南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藏南山地和谷地以及藏东“三江”流域峡谷地区。其耕地约占全区耕地面积的65%,粮食产量占70%。

  已探明的矿产达70多种,已探明储量的26种矿产中,有11种的储量分别名列中国的前5位。铬铁矿质量好,品位高达50%左右,已经探明的远景储量居中国之冠;铜矿的远景储量仅次于江西省。藏东玉龙大型班岩铜矿储量高达600多万吨,世界罕见。锂的远景储量居世界前列。非金属矿中石膏居中国第二位;硼砂、菱镁矿、重晶石居中国第三位;砷、白云母、泥炭居中国第四位;陶瓷土居中国第五位。还有食盐、天然碱、芒硝、硫、磷、钾、硅藻土、冰洲石、大理石、刚玉、水晶、玛瑙等多种矿产。

  水能、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等均非常可观,尤以水能资源最为丰富。全区平均径流总量约3590亿立方米,年平均天然水能蕴藏量约为2亿千瓦,约占中国的30%。水能集中在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约占全区的70%,仅雅鲁藏布江干流,天然水能蕴藏量即达8000万千瓦,经初步考察,雅鲁藏布江干流上可建水电站的河段和地点就有10多处。特别是如果在雅鲁藏布江下游大场弯峡谷附近开凿一条36公里的隧道,将江水由林芝县的派区直接引到墨脱县的里冬桥,便可获得2190米的落差,可建起装机容量为4000万千瓦的巨型水电站,将成为中国和世界最大的水电站。西藏的地热显示点有600多处,地热能蕴藏量居中国首位。初步估算,西藏地热总热流量为55万千卡/秒。西藏当雄羊八井地热田为中国最大的高温湿蒸汽热田,也是世界大型热田之一。

  西藏的高等植物有5766种之多。粮食作物主要有青稞、小麦,豆类作物主要有蚕豆、豌豆,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籽。在藏东南亚热带地区,还产水稻、玉米、荞麦、鸡爪谷、高粱、花生、芝麻等。水果有苹果、桃、梨、香蕉、橘子、葡萄、西瓜等。西藏的苹果现已实现自给有余。经济作物有核桃、茶叶。

  主要林木有云杉、冷杉、华山松、落叶松、白桦、青等几百种,其中喜马拉雅冷杉、巨柏为西藏独有。西藏有药用植物1000多种,占全国药用植物的65%~70%,比较著名的中药材有虫草、贝母、三七、大黄、天麻、党参、秦艽、丹参、灵芝、雪莲、麻黄、红花等。

  野生动物主要有野牦牛、野驴、黄羊、羚羊、盘羊、岩羊、獐子、鹿、豹、猴、老虎、熊、狐狸、狼、猞猁、水獭、雪猪、熊猫、雪鸡、马鸡、黄鸭、灰鸭、天鹅、沙鸥等。其中被列为世界珍品的有白唇鹿、野牦牛、金钱豹、雪豹、小熊猫、藏羚羊、藏野驴、藏雪鸡、藏马鸡、黑颈鹤等,是青藏高原所特有的动物。

经济、文教

  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稳定增长。1958年工农业总产值仅2.02亿元。1991年工农业总产值25.4277亿元,比1958年增长了11.6倍。1991年社会总产值45.727亿元,国民收入为25.9443亿元,国民生产总值30.53亿元。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构成为第一产业占50.77%,第二产业占13.66%,第三产业占35.57%。

  西藏经济的主要实物指标为:1991年粮食产量为64.42万吨,牛、羊肉8.64万吨,羊毛9064吨;牲畜年末存栏2317万头(只),其中大牲畜575万头。1991年产铬铁矿石9.55万吨,发电量34.491万千瓦小时。原木21万立方米。独特的民族手工业产品有了长足进展,社会资金、财政收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均有较大增长。旅游业发展迅速。西藏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69万人,现有普通高等学校4所,分别是西藏大学、西藏农牧学院、西藏民族学院和西藏藏医学院。有中等专业学校15所。为了加速西藏人才培养,1985年起,在内地19个省市办西藏班,现有在校学生9000余人,并发展了电教事业。全区共有艺术团体25个,文化馆24个,图书馆18个,档案馆1个,全区广播电视台2座,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6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含差转台)119座。

名胜古迹

  西藏不仅有世界屋脊奇异的地质地貌和独特的自然风光,而且有别具一格的社会人文景观,仅寺庙在历史上最盛时就有2700多座,还有不少宫殿、园林、城堡、要塞、古墓、古碑等。

雅砻河风景名胜区。
  距拉萨150公里,位于号称“西藏粮仓”的山南地区南部,是藏民族公认的发祥地。区内主要名胜:雍布拉康,藏语意为“母子宫”,在山南地区乃东县东南,雅砻河东岸的山顶上。相传建于公元前1世纪,殿堂内保存有历代文物、典籍,是西藏最早的宫殿建筑遗址。桑耶寺,建于公元779年,藏语意为“无边寺”,“存想寺”。位于扎囊县雅鲁藏布江北岸。外形宏伟庄重,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藏王墓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南地区琼结县城对面的穆日山上,背山面水,为吐蕃时期藏王们的墓葬群。据史料记载有21座墓,现能见到墓有9座,方圆达3公里,尚未发掘,多数墓高达数十米,酷似山丘。

拉萨名胜区。
  区内主要名胜:布达拉宫,中国著名的古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汉藏建筑艺术合璧之作。大昭寺内壁画、浮雕、塑像等都与唐代内地的风格相似,寺内保存有唐代以来的大量历史文物。罗布林卡藏语意为“宝贝园林”,在拉萨市西郊,始建于16世纪,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夏宫,占地36公顷,分为宫内和宫前区、森林区三个主要部分,园内有宫殿佛堂,亭台水榭,湖池小径,曲折通幽,是拉萨著名的园林风景区。哲蚌寺,位于拉萨西北5公里的山坡上,建于1416年。历史上僧人定额为7700人,主要建筑为大经堂,可容8000僧人。历代达赖都以此寺为母寺。寺内收藏的历史文物、佛教经典及工艺美术品十分丰富。色拉寺,坐落于拉萨北部山上,建于1419年,僧人多时达5500人,规模宏大,环境优美,寺内佛像上万尊。还有许多来自内地的佛像、法器、供器等珍贵文物。甘丹寺,建于1409年,位于拉萨以东约20公里的达孜县境内,寺庙建于汪固尔山顶的山坳处,其主要殿堂可容纳3000多僧人在殿中诵经。寺内有黄教始祖宗喀巴灵塔殿,灵塔用白银建造,外包纯金,十分华美,寺中还拥有乾隆盔甲和“唐绣”等珍贵历史文物。此外还有小昭寺、楚布寺、龙王潭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西藏革命展览馆等名胜景点。
日喀则名胜风景区

  扎什伦布寺,扎什伦布藏语意为吉祥须弥之意。该寺位于日喀则市西,是西藏佛教格鲁派(黄教)四大寺院之一,又是后藏地区班禅四世以后历世班禅的驻锡祖庙。大佛殿内供奉的一尊镀金强巴铜佛(即弥勒佛)高达26.7米。全寺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保存着大量传世的珍贵文物及栩栩如生的壁画。萨迦寺,位于日喀则地区萨迦县城内,全寺藏书有4万卷,可称是第二敦煌。萨迦法王八思巴曾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国师。夏鲁寺,位于日喀则东南约10公里处,建于1087年,为藏汉混合的建筑结构,藏式殿堂,汉式殿顶,壁画丰富,精美,具有独特的风格。白居寺,位于日喀则江孜县城内,建于1414年,有闻名西藏的泥塑罗汉堂,寺内白科塔(意为吉祥轮)共9层,塔座底层广2200平方米,共有108个门,每层均有佛堂,供有佛像并绘满了壁画,据说加起来佛像有10万尊之多,故又号称十万尊佛塔。宗山炮台,为1904年西藏军民抗击英国侵略军遗址。宗山地势高峻,为抵御英军,在半山前崖曾构筑炮台和其他防御设施,遗址至今尚存。羊卓雍错,湖面海拔4441米,面积638平方公里,水深30~60米,蓄水量150多亿立方米,湖中盛产高原裸鲤,鱼类蕴藏量达2~3亿公斤。湖滨周围水草丰美,数万只天鹅、黄鸭、水鹰、沙鸥等长期集聚湖中。冈仁波齐峰和玛旁雍错,位于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为著名的千年佛教胜地,至今中外香客不断。古格王国遗址,系公元10世纪前后的一处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donna(上善若水) 2005年9月25日 23点45分 评分:0
要上路了吗?当你即将踏上准备多时的进藏旅程,内心充满着期待与喜悦时。行前一定要提醒你,对携带物品精打细算!最好列出一份合理的物品清单。这些东西将伴随你的长途之旅.

西藏的行程对背包客而言并不轻松,进藏途中所遇情况难以估计,如果计划独自一人,所带物品更要考虑周全。可是在遇到塌方路段,就必须背包途步走过,中转时也需要能够背包攀爬各种车辆,常常还要背包在小镇上搜寻即将出发的车辆,还会有预料之外的艰难状况,你所带齐全的大包可能太重而成为一路上的负担!因此出发时背包不要塞得太挤,顶袋侧袋只装到三份之一。塞太挤的包每次取放东西都困难,留有空间以便途中加入补充的食物或其他东西。背包不要有外挂,外挂物品不安全且容易丢失,增大的体积不方便放在拥挤的车内。

背包重量不能太接近你的背负极限,因为在高海拔地区,个人的体能会下降,要考虑海拔的差异。负重以平时轻松的重量为宜.

对背包客而言,一双已证实合适的鞋,和有良好背负系统且适合自己的背包是基本的装备。简单的药品也是任何的行程都需要的。其他的物品根据个人情况及不同行程计划会有差异。

送你一个背包锦囊.用三个标准去衡量计划带的每一件物品:功能.重量.体积.

A.功能方面:
1.必须品是首选,同一用途的东西比较性能之后带一件就可,比如抓绒衣根据季节一件 就够了,我带了厚薄两件证实是多余的。可带可不带的最好放弃,真要用到时一般 物品在沿途的城镇能买到替代品.

2.首选多用途的物品,比如带一双运动型的凉鞋,既可走路也可洗澡时当拖鞋用。

B.重量体积方面:同类的物品带重量轻,能压缩得较小的。比如打包后毛衣 就太占空 间远不如羽绒服压的小。

除了适应季节及行程计划的衣物药品之外,一些富有创意的小装备会带给你愉快而具个性的旅程。

贴身证件袋--现在已过了把钱藏在内衣裤的时代,一个可贴身的证件袋非常实用,腰带式或是胸前悬挂式都结实,从隐蔽性安全性首选腰带式的。最好有分层且有拉练,证件.文件.钱.信用卡可分开放置任何时候不要离身。

防潮袋--从加小到加加大,不同尺寸的防水袋很实用,便于物品分类整理,防水防尘保持清洁。进藏路上很多路段灰尘滚滚,必须为相机多备一个。50升以下的包不必用到大号以上的防潮袋。

防雨罩(编织袋)--防雨罩可为背包防水还可防盗,但是不能周全的保护背包,有时候大包不得不放上车顶的行李架上,经历风吹雨淋一路灰尘,最简单经济的方法是备个大编织袋,需要时把包整个放进袋里,行程结束时你的包不至于面目全非。

睡袋--正常情况进藏途中一路都可住店,如果没有露营的打算,一个薄的卫生睡袋已足够,对保暖性不必要求太高。

漱洗包--最好有钩可任意悬挂的。分类放置洗漱用品,在条件不好的旅店或行车途中都方便使用,包内的镜子选树脂的耐摔耐压,不易破碎的.

地图包--地图是最常用的且必须的,地图容易损坏,一个有透明袋的包可安全保存地图,同时可放入纸笔。还可存放打印的功略。

头灯(电筒)--当你住多人房间时,夜里整理物品不用开灯打搅他人,最重要的是一些小镇晚上没路灯甚至没电,夜里和早晨很多时候都需要用头灯照明。

铁锁(快挂)--在货车车箱里或是班车上大包很难固定,容易磨损甚至给甩出车外, 颠簸的路上用铁锁快挂是最方便固定的工具。新的成本太高.用旧的就可.

凉衣绳(扁带)--进藏的时间较长,途中需要洗衣服,凉衣绳很有用,很多旅店里没有绳可用,自己拉根绳就很方便.平时绳可以作打包带外挂带等多种用途。用旧的便带最好.

空胶卷盒--一切小东西都可分类放入,方便带少量的日用品比如针线一类,糖,盐,零钱,药品等等。

背上包,带上好的心情,展开一个属于你的知性旅程-西藏在等你!

 
→回复
xiaoxiaoqing(玫瑰花开) 2006年2月20日 08点03分 评分:10

藏传佛教

  中国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国家,世界的三大宗教(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在中国都有其信徒、组织和活动场所。其中,佛教分汉语系佛教(公元前2年传入)、藏语系佛教(公元7世纪传入)和巴利语系佛教(公元13世纪传入)三大支。西藏佛教,指的就是这三大支系中的藏语系佛教,通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

  藏传佛教对藏民族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7世纪它传入藏族社会后,逐渐渗入其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风俗习惯中,成为中国藏族广泛信仰的宗教,并且通过长期的民族文化交流,它又传入中国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珞巴族、门巴族、纳西族、普米族等民族中,在中国西藏、四川、云南、甘肃、青海、新疆、内蒙七省、自治区流传,并传入锡金、不丹、尼泊尔、蒙古人民共和国、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共和国等地。解放后,西藏维修、开放了寺庙和其它宗教活动场所1400多处。今天3.4万住寺僧尼在中国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支持下,在寺院自由地研习佛经教义,开展各种宗教活动,广大信教群众则在家里设置佛龛、佛堂、诵经祈祷,并前往各地进行朝拜。

藏传佛教形成的经过

  西藏佛教史籍对佛教如何传到西藏有一个神话记载。传说大约在公元5世纪,一天吐蕃王室的祖先拉托多聂赞在雍布拉康屋顶上休息,忽然天上掉下来几件佛教宝物,国王不懂它们的用途,只听见空中有声音说,在你五代以后将有一个懂得这些东西的赞普(吐蕃王朝的国王)出现。

  当然天上掉宝物只是神话。藏文史籍说,这些东西是印度人带来的,当时西藏人不知其涵义,印度人只好将它们藏起来,自己回印度了。不过,佛教确实是在7世纪吐蕃王朝著名国王松赞干布时开始传入西藏的。为了加强藏族与周边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吸收其它民族的先进文化,松赞干布积极发展与邻近地区的友好关系,先后与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联姻。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各自带了一尊佛像到西藏,修建起拉萨著名的大、小昭寺,随公主前来的工匠也陆续修建寺庙,随同前来的佛教僧人开始翻译佛经,佛教开始从尼泊尔和汉地传入西藏。

  松赞干布去世后,西藏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权力之争,到其曾孙赤德祖赞时,才又大力发展佛教。公元710年,赤德祖赞向唐朝请婚,求得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到吐蕃后,把文成公主带去的佛像迁到大昭寺供奉,安排随行僧人管理寺庙,主持宗教活动。金城公主还成功地劝说王室接纳从西域逃出的僧人,为他们修建了7座寺庙。这些措施促进了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引起本教大臣的不满。他们极力压制佛教,直到赤德祖赞的儿子赤松德赞掌权后,佛教发展趋势才得到改善。

  为巩固王权,赤松德赞以佛教为号召,打击借本教发展异己势力的大臣。他请来印度著名僧人寂护和莲花生,于公元799年修建起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一一桑耶寺,剃度7名贵族子弟出家,开创了西藏佛教史上自行剃度僧人的先河。

  在邀请印度高僧的同时,赤松德赞还派近臣前往内地请僧人到西藏讲经。根据其要求,公元781年唐朝开始轮流派僧人去西藏。受人尊敬的大乘和尚摩诃衍,就是汉族僧人在西藏的代表,他在西藏传教l1年,著述9部经论,讲经说法,使汉地佛教在西藏兴盛起来。

  以后,历任赞普都不遗余力地提倡佛教,兴寺建庙,翻译佛经,以王室收入供养僧人,以僧人参政削弱大臣权势。王室利用佛教巩固王权,激化了与本教大臣的矛盾。公元842年,他们趁国王赤祖德赞酒醉时将其谋害,拥戴其兄朗达玛为赞普,掀起一场大规模的灭佛运动。

  朗达玛灭佛不久后,遭佛教徒暗杀。吐蕃权臣,挟王子自重,互相征战。随后一场奴隶平民大起义又席卷吐蕃,西藏陷入各个势力割据一方的分裂状态,藏传佛教“前弘期”至此结束。

  公元10世纪初,藏区步入封建社会,原割据一方的吐蕃权臣,成了各地的封建势力,他们积极开展兴佛活动,佛教得以在西藏复兴。不过这时兴起的佛教无论在形式或内容上,与吐蕃佛教都有很大不同,它在与本教进行的300多年斗争中,又互相吸收、互相接近、互相融合,并随着封建因素的增长,完成其西藏化过程,形成既有深奥佛教哲学思想,又有独特西藏地方色彩的地方性佛教。至此,藏传佛教终于形成,步入其“后弘期”。

各个教派的出现及其特点

  到11世纪中叶以后,西藏佛教进入各个教派形成时期,相继出现宁玛、噶当、萨迎、噶举、格鲁、希解、觉宇、觉囊、郭扎、夏鲁等教派。后5个教派由于无政治势力作靠山,势小力弱,先后融于其它教派或被迫改宗其它教派,均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影响较大的有5个教派。

  宁玛派(红教),形成于公元11世纪,是藏传佛教中最早产生的一个教派。由于该教派吸收和保留了大量本教色彩,重视寻找和挖掘古代朗达玛灭佛时佛教徒藏匿的经典,并认为自己弘扬的佛教,是公元8世纪吐蕃时代传下来的,因而古旧,所以称宁玛(宁玛,藏语意为古、旧)。加上该教派僧人只戴红色僧帽,因而又称红教。红教以密宗修习为主,其思想受汉语系佛教影响,与内地掸宗“明心见性”说法相似。今天,红教不仅在中国藏区传播,在印度、不丹、尼泊尔、比利时、希腊、法国、美国也有其踪迹。

  噶当派,创建于1056年。藏语“噶”指佛语,“当”指教授。“噶当”意为用佛的教诲来指导凡人接受佛教道理的意思。该教派以修习显宗为主,主张先学显宗,后学密宗,其教法传播甚广,藏传佛教各教派均受其影响。15世纪格鲁派兴起,原噶当派僧人和寺院,都改宗格鲁派,噶当派从此在西藏社会上消失。

  萨迦派(花教),创始于1073年,因该教派主寺萨迦寺所在地呈灰白色,故得名萨迦(藏语意为白土)。由于该教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条,故又称花教。花教在形成教派体系、扩大宗教影响、伸展封建势力过程中,出现过历史上著名的“萨迦五祖”。其中,萨迦四祖萨班贡噶坚赞,l247年被元朝统治者召于凉州,商洽西藏的归属。之后,萨班联络西藏各个封建势力归顺蒙古。萨班去世后,萨迦五祖八思巴又成为元朝中央的高级官员,受到元朝皇帝极大的恩宠,被封为“国师”、“帝师”、“大宝法王”,萨迦派也由此成为元朝在西藏统治的代表。明朝,萨迦派高僧贡噶扎西前往南京朝见永乐皇帝,受封为明朝三大法王之一的“大乘法王”。

  噶举派(白教)创始于11世纪,重视密宗学习,而密宗学习又必须通过口耳相传,故名噶举(藏语口传之意)。因该教派创始人玛尔巴和米拉日巴在修法时都穿白色僧裙,故噶举派又称白教。白教最初分香巴噶举和塔布噶举。香巴噶举在14、15世纪衰落,现在谈到噶举派,一般就是塔布噶举。塔布噶举实力雄厚,支系最多,其中一些不是直接控制过西藏地方政权,就是独占一方的封建势力。

  格鲁派(黄教),创建于1409年,是15世纪西藏佛教史上的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在推行宗教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也是藏传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个教派。宗喀巴生在西藏帕竹政权取代萨迦政权之时,上层僧人不仅直接参与政治、经济权力的角逐,而且生活日趋腐朽,在社会上逐渐失去民心。针对这一情况,宗喀巴以重视戒律为号召,到处讲经说法,著书立说,抨击僧人不守戒律,积极推进西藏佛教改革。1409年藏历正月,他在拉萨大昭寺发起祈愿大法会,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传召大法会。法会后,宗喀巴建起著名的甘丹寺,创建起严守戒律的格鲁派(格鲁,藏语意为善律)。由于宗喀巴及其追随者戴黄色僧帽,故又俗称黄教。黄教创建后,相继又建立起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拉卜楞寺,它们与甘丹寺一起并称为格鲁派的六大寺院。此外,黄教还创建了达赖、班禅两个最大的活佛转世系统。

活佛转世制度的创立

  活佛转世制度是藏传佛教区别于其它佛教流派最明显的特征。它是如何出现的呢?

  活佛一词最早出现于元代。元朝皇帝忽必烈封萨迦教主八思巴为“西天佛子,化身佛陀”,此后,元代人就开始称西藏高僧为“活佛”,这时它指宗教修行中取得一定成就的僧人。到活佛转世制度创立后,它才成为寺庙领袖继承人的特称。

  1252年,忽必烈召见八思巴时,也邀请噶玛噶举高僧噶玛拔希。但噶玛拔希投向了当时的蒙古大汗蒙哥,被蒙哥封为国师,并赐给一顶金边黑帽及一颗金印。1283年,噶玛拔希圆寂。为将本教派既得利益保持下来,他便以佛教意识不灭、生死轮回、“化身再现,乘愿而来”为依据,临终前要求弟子寻找一小孩继承黑帽。弟子秉承师命,找来一小孩为噶玛拔希的转世灵童,黑帽系活佛转世制度就这样建立起来了。明朝,黑帽系活佛噶玛巴被明永乐皇帝封为明三大法王之首的“大宝法王”。今天,这一活佛转世系统仍在传承。1992年9月27日,拉萨堆隆德庆县楚布寺举行盛大的十六世噶玛巴活佛转世灵童坐床典礼,揭开噶玛噶举黑帽系活佛转世的又一页。

  活佛转世制度创立后,藏传佛教各教派为了自己的利益,纷起仿效,相继建立起大大小小数以千计的活佛转世系统。据统计,清朝乾隆年间在理藩院正式注册的大活佛就有148名,到清末增至160名。其中,随着本教派利益的膨胀而建立的两个最大的活佛转世系统是达赖转世系统和班禅转世系统。

  达赖活佛转世系统创建于16世纪。清初,五世达赖喇嘛不远千里到北京朝见顺治皇帝,被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咖恒喇达赖喇嘛”,达赖喇嘛的称呼从此正式确定下来,并传承至今。现世达赖喇嘛是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命“免予掣签,特准继任为第十四辈达赖喇嘛”后,于1940年2月22日由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吴忠信主持,在布达拉宫正式坐床的。

  班禅活佛转世系统出现于1713年,清朝中央政府正式册封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额尔德尼”,满语,为梵语ratna之变音,旧译“宝师”或“大宝”)。民国时期,九世班禅与十三世达赖失和,班禅出走内地,圆寂于青海,宫保慈丹经扎什伦布寺班禅行辕寻访到后,国民政府代总统李宗仁特令“免予掣签,特准继任为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1949年8月10日在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关吉玉主持下,十世班禅坐床大典在塔尔寺举行。

  17世纪格鲁派掌权后,这种活佛转世的办法成为西藏特权阶层争夺利益的手段。为杜绝大活佛转世中的族属传袭之流弊,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时,创建金瓶掣签制度,将其列入“善后章程”第一条;大皇帝为求黄教兴隆,特赐一金瓶,规定今后遇到寻找活佛灵童时,邀集四大护法,将灵童名字及出生年月,用满、汉、藏三种文字写于牙签牌上,放进瓶内,选派有学问的活佛,祈祷七日,然后由众呼图克图会同驻藏大臣在大昭寺释迦佛像前正式认定。

  金瓶掣签制度,完善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金瓶掣签后,驻藏大臣、寻访灵童负责人要将掣签所得灵童的情况报告中央政府,经中央政府批准后,才能举行坐床典礼。为此,清朝特制两个掣签金瓶,一个用于达赖、班禅转世灵童的认定,现存放于拉萨布达拉宫;另一个用于确认蒙藏大活佛、呼图克图的转世灵童,现存放于北京雍和宫。

西藏解放后佛教信仰得到尊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广大藏族人民和上层爱国人士积极要求赶出帝国主义在西藏的势力,解放西藏。1950年1月班禅堪布会议厅致电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西藏系中国领土,为全世界公认,全藏人民亦自认为中华民族之一。……谨代表西藏人民,恭请速发义师,解放西藏,肃清反动分子,驱逐在藏帝国主义势力,巩固西南国防,解放西藏人民。”。著名爱国人士益西楚臣也在西宁发表谈话,控诉帝国主义侵略西藏、唆使亲帝分子杀害爱国人士热振的罪行,要求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1950年8月,爱国宗教人士格达活佛为和平解放西藏,不顾个人安危前往拉萨,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人民政府和人民解放军是如何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但是格达活佛却遭到策划西藏独立的英帝国主义的暗害,其行径之卑劣,引起全国人民强烈的愤慨。

  达赖亲政不久,于1951年1月27日派人到新德里请中国驻印度大使转达他致中央人民政府的信件,报告他亲政情况,表示愿意进行和平谈判。2月28日达赖又派出以阿沛等5人为代表的谈判团,于5月23日在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正式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

  《十七条协议》签订后,达赖致电毛泽东主席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双方代表在友好基础上,已于1951年5月23日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地方政府及藏族僧俗人民一致拥护,并在毛主席及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巩固国防,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保护祖国领土主权的统一”。至此,西藏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帝国主义势力的侵扰后,任何使其脱离祖国的图谋都遭到了可耻的失败。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央政府就考虑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问题,通过了相当于临时宪法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中第六章民族政策第53条就规定“各少数民族均有发展其语言文字、保持和改革其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自由”。

  1951年5月23日签订的《十七条协议》第7条又明确规定,在西藏“实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喇嘛寺庙。寺庙的收入,中央不予变更。”协议签定的当天下午,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在听取谈判情况汇报后,对进藏工作人员说:你们在西藏考虑任何问题,首先要想到民族和宗教问题这两件事。

  根据《共同纲领》、《十七条协议》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进藏人民解放军和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和执行宗教政策,尊重和保护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尊重和保护藏传佛教各教派的信仰特点和宗教传统。1951年部队在进军西藏前颁布了《入藏守则》,其中就有保护西藏人民信仰自由,保护喇嘛寺庙,一切宗教设施不得因好奇而乱动,更不得在群众中宣传反迷信或对宗教不满的言论;未经同意不住寺庙,不住经堂;战时严禁借住寺庙或参观喇嘛寺庙,平时如欲参观,必须先行接洽,在参观时不得随意摸弄佛像,不得吐痰放屁,等等。部队在进藏过程中,要以实际行动严格贯彻《入藏守则》,不经允许再冷也不进住寺庙,在遇到玛尼堆时,还按当地习惯朝左走,不打“神鸟”,不动“神物”。一天,进藏部队在一座寺庙外的旷野上宿营,突然下起滂沱大雨,尽管人人湿透了也无人进寺庙躲雨。这件事感动了寺庙里的喇嘛,他们送来茶水,并要部队把病员抬进寺庙去避雨。部队进藏后,进藏部队领导张经武、张国华等带领随员先后到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大昭寺等寺庙同上层喇嘛谈心,并从1951年10月18日起,先后为三大寺、大昭寺、小昭寺、上下密院的喇嘛发放布施,1952年传召期间,又向参加传召大法会的喇嘛普遍发放布施。

  进藏人民解放军和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藏族人民风俗习惯的行为,得到了西藏僧俗群众的赞誉,他们称颂人民解放军和进藏工作人员是“菩萨兵”。

  1954年9月,达赖、班禅作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加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达赖在发言中说:“在敌人的各种挑拨离间中,主要的一项,就是造谣共产党、人民政府毁灭宗教。西藏人民具有很浓厚的宗教信仰,这些谣言曾使他们疑虑不安,但是现在共产党、人民政府毁灭宗教的挑拨离间的谣言,已经完全破产了,西藏人民已经切身体会到了我们在宗教信仰上是有自由的。”为此,达赖还向毛泽东主席敬献了几件礼物,其中有一精巧玲珑的千辐金轮,现在这件宗教装饰品仍珍藏在北京的民族文化宫。

  1959年西藏发生武装叛乱。原因是西藏上层统治集团中的一些人根本反对西藏的民主改革,试图永远保持野蛮残酷的农奴制,以维护其既得利益。他们撕毁《十七条协议》,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加紧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3月17日夜,噶伦索康、柳霞、夏苏等叛乱头目挟持达赖逃离拉萨。叛乱失败后,又逃往印度。此后达赖在国外反动势力和西藏分裂分子的包围下,完全背弃了自己曾经表示过的爱国立场,加紧从事分裂祖国的活动。他不再象自己声称的那样,仅仅是一个宗教领袖,而已成为在国外搞分裂的政治头领。中央政府对达赖的政策是一贯的,即西藏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中央政府一贯表示愿意同达赖进行接触,但他必须停止从事分裂祖国的活动,改变“西藏独立”的立场,除了“西藏独立”不能谈,其它问题都可以谈。

  中央政府平息叛乱后,继续执行尊重群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喇嘛寺庙、保护文物古迹的政策。1960年,十世班禅提出寺庙改革的五条办法:一是放弃剥削;二是民主管理;三是执行政府法令,宪法进寺庙;四是喇嘛要参与生产;五是老弱喇嘛和专门念经的喇嘛,生活由政府包起来。班禅的这一建议后来在工作中得到了执行。经过改革,西藏人民群众有当喇嘛的自由,喇嘛也有还俗的自由;各教派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寺庙僧人通过民主选举,建立民主管理委员会或民主管理小组,自行管理宗教事务,自行开展佛事活动。自此,西藏广大僧俗群众真正获得了宗教信仰自由,实现和保护了包括广大贫苦喇嘛在内的大多数人的基本人权。

  在平叛和民主改革的同时,西藏文物、古迹、寺庙都得到了妥善保护。国务院还将布达拉宫、拉萨三大寺、大昭寺、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等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1961年3月,初步整理文物11万多件、修缮古迹10余处。从1962年开始,每年由国家拨出巨款修缮布达拉宫,1963年11月又由国家全额拨款,完成了甘丹寺建寺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维修。

  1966至1976年期间,西藏与中国其它地区一样,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劫难。这场动乱过去后,中国政府纠正错误,重新全面落实包括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内的各项政策。

  为挽回“文化大革命”中造成的损失,自1980年以来,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先后拨款2亿多元(2400多万美元)用于西藏寺庙、灵塔祀殿等宗教场所的维修。著名的拉萨三大寺、扎什伦布寺、萨迎寺、大昭寺、桑耶寺、夏鲁寺和其它被破坏的、年久失修、自然腐损的中小寺庙均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复。1985年国家又拨专款670多万元(81万美元)、黄金108.85公斤、白银1000公斤、水银665公斤,修复五世至九世班禅灵塔。1988年12月,班禅东陵扎什南捷修复工程全部竣工,十世班禅亲自主持了1933平方米、高33.17米的灵塔祀殿落成开光典礼。十世班禅圆寂后,为最大限度地满足藏族群众的愿望,1990年6月国务院批准在扎什伦布寺修建十世班禅金质灵塔祀殿,并拨给6400多万元(771万美元)专款、600多公斤黄金、500多公斤白银以及其它各种材料。1993年,历经三年的十世班禅金质灵塔祀殿修建工程全部结束。9月4日扎什伦布寺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开光典礼,体现了国家对藏传佛教杰出领袖的崇高礼遇。此外,在维修工程中,投资最多,难度最大的是集藏族寺庙、古迹文物、古代宫殿于一身的布达拉宫。1988年10月,国务院决定拨专款维修布达拉宫,并专门成立维修领导小组,组织专家和民族、宗教人士,在尊重科学、尊重传统、尊重民族风格、尊重宗教的原则下,以“保持原貌”、“整旧如旧”为宗旨,开始了历时五年的紧张施工,整个修复工程投资5300万元(639万美元),是中国维修文物耗资最大的一项工程。现在,经过彻底修整后的布达拉宫醒目地耸立在世界屋脊之额。1994年,政府又决定拨出2000万元(241万美元)专款继续修复损失最大的甘丹寺。

  目前,西藏开放寺庙和其它宗教活动场所1400多处,住寺僧尼共约34000人。为使住寺僧尼能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自治区人民政府宗教部门和区佛协双设法多方寻找“文革”中寺庙散失的金银佛像、法器珠宝、唐嘎经书等宗教用品,现已送回各寺庙铜佛法器近3万件,重达370多吨,以及甘丹寺的金汁藏文《甘珠尔》等经卷526套,整理了布达拉宫大量的经书,其中珍贵的八宝《丹珠尔》现正在组织民间书法家,用金、银、铜、铁、玉、珊瑚、白螺、珍珠溶化液汁,在精质的纸上按原样重新誊抄。在政府宗教部门协助的同时,寺庙也全面恢复了佛像、唐卡的绘制和佛教经书的印刷。1984年,自治区政府拨出专款50万元,资助西藏佛协开办拉萨印经院。几年来,印经院已印出1000多部《甘珠尔》藏文大藏经,供区内外各藏语系佛教寺庙僧人学习使用。1990年,政府又资助50万元,在拉萨木如寺开始刻制十三世达赖喇嘛想要刻制而未能付诸实施的《丹珠尔》藏文大藏经拉萨版。1985年西藏佛教协会创办《西藏佛教》藏文刊物,专门登载佛学研究和寺庙历史的研究文章,并先后整理出版了《德吴宗教源流》、《显密经库正文及其要义》、《三律仪论说自注》、《因明学汇集》、《娘氏宗教源流》、《佛历年鉴及五明论略述》、《习修汇集》、《甘珠尔目录》、《土观宗派源流》等宗教著作。目前,国家又拨出巨款,组织著名专家学者和宗教大师,对《大藏经》进行全面、系统的校勘。

  现在各个教派著名的大寺庙设有学经班164个,学僧1900多名,他们在经师的指导下,每天都认真学习佛 经。各个学经班每年还要举行若干次较大规模的讲经和辩经活动,切磋佛学经典。为提高学经僧人的宗教学识,1983年自治区佛协创办西藏佛学院。1987年2月,十世班禅又亲自主持筹办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并担任院长。大师圆寂后,塔尔寺却西活佛和甘孜那仓活佛共同主持学院的教学事务,先后聘请了几十名不同教派的学识渊博的活佛、格西前来任教。同时,为开扩眼界,加强与国外其它佛教流派的宗教联系和交流,西藏佛教组织还组织宗教人士出国进行考察和学术交流,同时也接待了几十个国家前来西藏朝佛、参观、考察的团体和个人,积极开展与外国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之间的友好往来活动达一万多人次。

  除日常学习、研究佛教经典外,历史上寺院举办的各种宗教节日和宗教传统也得以恢复。西藏宗教节日名目繁多,数不胜数,如传统的马年转大雪山、羊年转纳木神湖、庆祝释迦牟尼诞生、得道、成佛的萨噶达瓦节,一些著名寺庙的晒佛节等。其中,桑耶寺的“神舞节”是西藏佛教史上最早的宗教节日。一千多年前为庆祝桑耶寺落成,寺庙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其主要内容就是跳神舞,在主要宗教仪式结束后,群众还举行唱歌、赛马等活动。现在它每年举行一次,不仅吸引着广大的信教群众,也吸引着前往西藏参观游览的国内外游客。由拉萨三大寺主办的传召大法会,是西藏各种宗教节日中规模最大、最隆重的一个。它是1409年宗喀巴改革西藏佛教时创办的,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1966年“文革”开始后一度停止。1986年,根据信教群众要求,传召大法会重新恢复。传召期间,政府曾多次发放布施并协助维持秩序。1988年十世班禅主持法会,一些分裂主义分子在法会临近结束时发起骚乱。此后,为保证宗教人士过好宗教生活,避免分裂主义分子借大型活动之机再度制造骚乱,使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传召大法会改由各个寺庙分别举行。

  活佛转世,这种藏传佛教寺庙主持人特有的传承方式,自十三世纪噶玛噶举派创建后,各个教派相继仿 效,成为藏传佛教的一个传统。“文革”后,这一传统得到恢复,一些寺庙开始办理寺庙圆寂活佛的转世并报请各级政府审批。1981年噶玛噶举派黑帽系十六世噶玛巴活佛在美国圆寂。1991年其在国外的弟子司徒、杰曹等活佛与历世噶玛巴的主寺西藏楚布寺联系,称已找到十六世噶玛巴的遗嘱,要求按宗教仪轨寻找其转世灵童,对此中央政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在楚布寺的主持和司徒、杰曹的配合下,1992年6月十六世噶玛巴转世灵童在西藏昌都找到。6月25日,中央政府批准伍金赤烈为第十六世噶玛巴活佛的转世灵童。1992年8月,四川惠远寺第四世阿绕仓活佛坐床典礼由阿嘉活佛主持在赛宗寺举行。1992年10月29日青海隆务寺第七世夏日仓活佛也正式坐床。

  十世班禅大师于1989年1月28日在西藏圆寂,国务院即于1989年1月30日作出了《关于第十世班禅大师治丧和转世问题的决定》。宣布参照历史定制,并按照藏传佛教仪轨办理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转世灵童的寻访、认定等事宜,报国务院批准。

  经过6年对灵童的寻访,1995年l1月29日,按照藏传佛教仪轨和历史定制,经金瓶掣签,诞生于藏北嘉黎县的6岁灵童坚赞诺布,被认定为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转世真身。中央人民政府特准坚赞诺布继任为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l2月8日,第十一世班禅坐床典礼在日喀则市扎什伦布寺举行,国务院向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颁授了金册、金印。

  除寺庙恢复各种正常的宗教活动外,广大信教群众在国家宪法和法律的保护下,也享有开展正常宗教活动的自由。他们或是在家里设置佛龛、佛堂,诵经祈祷,或是到寺庙去烧香、拜佛,磕长头、放布施,过宗教生活、如拉萨东郊农民次仁卓玛就是一位虔诚的藏传佛教信徒。每年藏历正月初三,她都要派儿子上山插经幡供山神,她和女儿则到河边烧香,供地神。4月“萨噶达瓦”节期间,前往拉萨转经10天至15天。10月25日,她又点起酥油灯,吃面疙瘩粥,怀念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此外,次仁卓玛每年还要请村里通晓佛事的人举行几次宗教活动,为家人祈求消灾避难。西藏山间、路旁,人们随处可见经幡、玛尼堆,那是次仁卓玛这样的西藏信教群众长年不断地悬挂和堆积起来的。

  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西藏交通运输的发展,信教群众又有了更充裕的经济条件和更方便的运输工具从事宗教活动。如色拉寺的差民次仁班宗一家4口解放前挤在一间阴暗矮小的房间里,每年为寺庙辛劳,却无能力为自己添一个象样的佛龛,现在她感慨地说:“我有充裕的经济条件参加宗教活动,可以凭借方便的交通工具到哲蚌、甘丹、色拉等寺庙去朝佛”。1988年,次仁班宗在普荣岗寺盖了两幢新房。后来,她把新房捐给了寺庙。对离拉萨较远的昌都人白嗄来说,前往拉萨转经、朝佛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他曾顺利地沿川藏公路前往拉萨各寺庙和山南桑耶、昌珠、以及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夏鲁、白居等寺庙了却朝佛的心愿。现在,在拉萨大昭寺、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等一些著名的寺院内,像白嗄这样来转经、朝佛、磕长头的信教群众接连不断,每年均达百万人次以上。为了满足这些朝佛群众的需要,自治区政府增加了城市的酥油、肉类供应,并划出专门的朝佛营地,提供交通工具,让他们顺利地到西藏各地进行朝佛进香活动。
 
→回复
xiaoxiaoqing(玫瑰花开) 2006年2月20日 08点03分 评分:10
  西藏历史
从公元前起,开始有先民居住在青藏高原。以后,经过漫长的岁月,西藏高原上分散的众多部落逐渐统一,成为现在的藏族。
吐蕃王朝
  公元七世纪初,唐朝建立起强大的统一政权。与此同时,藏族的民族英雄松赞干布兼并十余个部落和部族,在西藏高原实现统一。松赞干布在位期间,锐意修好唐廷,吸取唐朝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政治文化成果。他曾两次派遣大臣赴唐廷求婚,于公元641年迎娶了唐太宗的宗女文成公主。唐高宗封松赞干布为“附马都尉”、“西海郡王”,后又晋封为“宾王”。松赞干布奠定了吐蕃与唐朝200余年频繁往来的“甥舅亲谊”。

  公元821年,吐蕃王赤热巴巾三次派员到长安请求会盟。唐穆宗命宰相等官员与吐蕃会盟官员在长安西郊举行了隆重的会盟仪式。次年,唐朝与吐蕃结盟于拉萨东郊。此次会盟时在唐长庆元年(822年)和二年(823年),史称“长庆会盟”。会盟双方重申了历史上“和同为一家”的甥舅亲谊,商议今后“社稷如一”。记载这次会盟内容的石刻“唐蕃会盟碑”共有三块,其中一块立于拉萨大昭寺前。

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13世纪初,成吉思汗在中国北部建立蒙古汗国。
1271年,蒙古汗政权定国号为元,并于1279年统一全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西藏成为中国元朝中央政府直接治理下的一个行政区域。

  自13世纪中叶西藏地区正式归入元朝版图后,中国虽然经历了几代王朝的兴替,多次更换中央政权,但西藏一直处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1368年明朝建立后,采取了普遍封赐的政策,对具有政治实力的地方诸教派首领均赐加以“王”、“法王”、“灌顶国师”等名号;王位的继承必须经皇帝批准,遣使册封。明朝中央对西藏地方的治理,沿袭了元朝的办法,先后设置乌思藏、朵甘两个“卫指挥使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分别管理前后藏、昌都和阿里地区的军政事务。其间,帕竹地方政权在西藏部分地区建立了宗本制度,所任各宗的行政首脑,明朝皆授以官职,使其既为宗本(相当于县长)又为中央命官。

  1644年清朝取代明朝,对西藏的治理更加严密,使中央政府在西藏行使主权管辖的施政进一步制度化、法律化。
1652年,五世达赖进京入见。
1653年,顺治皇帝颁赐金册、金印,敕封五世达赖,正式确定了达赖喇嘛的封号。
  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为“班禅额尔德尼”,正式确定了班禅喇嘛的名号。自此,达赖喇嘛在拉萨统治西藏的大部分地区,班禅额尔德尼在日喀则统治西藏的另一部分地区。
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监督西藏地方行政;西藏与四川、云南、青海的区界,就是于此时派员正式勘定的。
  1750年,再次调整管理西藏的行政体制,废除郡王制度,建立西藏地方政府(即“噶厦”),规定了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共同掌握西藏事务的体制。
  1793年,清朝政府就驻藏大臣的职权、达赖与班禅及其他大活佛转世、边界军事防务、对外交涉、财政税收、货币铸造与管理,以及寺院的供养和管理等,颁布了著名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共29条。此后100余年,29条章程确定的基本原则一直是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的规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就西藏和平解放的一系列问题达成协议,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
“十七条协议”的主要内容是:
  一方面,中央政府要求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巩固国防,坚决驱逐帝国主义势力;西藏地区一切涉外事务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处理;藏军逐步改编为人民解放军。
  另一方面,中央人民政府对西藏现行制度及达赖喇嘛的固有地位及职权不予变更;尊重西藏人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保护,西藏的社会改革,采取与西藏领导人员协商解决,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等。
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分别致电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表示拥护“十七条协议”,决心维护祖国主权的统一;西藏各阶层僧俗人士和各地藏族领袖也表示坚决支持。从此,西藏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1954年,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联袂赴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达赖喇嘛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班禅额尔德尼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达赖喇嘛就任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

地理

位置与面积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它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毗邻,东连四川省,东南与云南省相连南边与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和尼泊尔等国接壤,形成了中国与上述国家边境线的全部或一部分,全长近4000公里。全区土地面积为122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2.8%。

地形与山脉
  西藏自治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 有“世界屋脊”之称。这里地形复杂,大体可分为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北部是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占全自治区面积的三分之二;在冈底斯山和喜玛拉雅山之间,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经的地方,是藏南谷地;藏东是高山峡谷区,为一系列由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系著名的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地貌基本上可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六种类型,还有冰缘地貌、岩溶地貌、风沙地貌、火山地貌等。
  蜿蜒于西藏高原南侧的喜马拉雅山,由许多近似东西向的平行山脉组成,其主要部分在中国与印度、尼泊尔的交界线上,全长2400公里, 宽约200─300 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海拔8848.1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一珠穆朗玛峰, 耸立在喜马拉雅山中段的中尼边界上;在其周围5200多平方公里内,有8000 米以上高峰4座,7000米以上高峰38座。

河流与湖泊
  在西藏自治区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多条,流域面积大于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0条以上.著名的河流有金沙江, 怒江、澜沧江和雅鲁藏布江。西藏还是国际河流分布最多的一个中国省区 , 亚 洲著名的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 、湄公河 、萨尔温江 、伊洛瓦底江等河流的上源都在这里。西藏河流的水源主要由雨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组成,流量丰富,含沙量小,水质好。
  雅鲁藏布江为西藏第一大河 , 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仲巴县境内的杰马央宗冰川,经珞瑜地区流入印度,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中国境内 )全长2057公里,流域面积24万多平方公里,流域平均海拔4520米左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深达5382米,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大峡谷谷底最窄处仅74米,最宽处约200米 , 全长为370公里。
  广袤的西藏高原上点缀着大小湖泊1520多个,其中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有纳木错、色林错和扎西南木错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47个。湖泊面积为24183平方公里 , 约占中国湖泊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西藏高原不仅是中国最大的湖泊密集区 ; 也是世界上湖面最高、范围最大、数量最多的高原湖区。这里的湖泊咸水湖多, 淡水湖少,湖面海拔超过5200米的有17个,它们的面积都在50平方公里以上。

气候
  西藏高原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除呈现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总趋向外,还有多种多样的区域气候和明显的垂直气候带。“十里不同天”、“一天有四季”等谚语,即反映了这些特点。与中国大部分地区相比,西藏的空气稀薄,日照充足,气温较低,降水较少。西藏高原这里每立方米空气中只含氧气约150─170克, 相当于平原地区的62%至65.4% 。西藏是中国太阳辐射能最多的地方 , 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多一倍或三分之一,日照时数也是全国的高值中心 , 拉萨市的年平均日照时数达3021小时。气温偏低,年温差小, 但昼夜温差大。拉萨、日喀则的年平均气温和最热月气温比相近纬度的重庆 、 武汉 、上海低10─15摄氏度。拉萨、昌都、日喀则等地的年温差为18─20摄氏度,阿里地区海拔5200米以上的地方,8月白天气温为10摄氏度以上, 而夜间气温降至摄氏零度以下。
  西藏自治区各地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干季和雨季的分界非常明显, 而且多夜雨。年降水量自东南低地的5200毫米 , 逐渐向西北递减到50毫米。每年10月至翌年4月,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0%至20%;从5月至9月 , 雨量非常集中,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90%左右。
西藏文化艺术
  中国西藏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藏传佛教文化艺术是西藏文化艺术的主体。
西藏文化艺术的发生、发展至今已有五千年之久,其形成与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七世纪前的史前文明、吐蕃时期的文化定型、元明时期的高度发展和清代的繁荣鼎盛四个历史阶段。
  史前文明包括公元七世纪吐蕃王朝统一前的古代文明,其主要特征是以原始宗教苯教为主体文化艺术的形成与发展,上限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和阿里地区旧石器末期至吐蕃时期以前系列岩画的发现,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文明成就,展示出史前艺术的萌芽。
  公元七世纪吐蕃王朝时期为西藏文化艺术的重要历史时期。此时期内杰出的文化艺术成就是藏文的创制和佛教文化艺术体系分别从印度和唐朝的传入。文化艺术的碰撞和相互吸收是此时期内的一大特色。大昭寺、小昭寺、昌珠寺和桑耶寺等寺院完美体现出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寺院集建筑、绘画和雕塑于一体,整个布局按佛教的世界模式修建,主体建筑则在藏式建筑的风格上融合了印度和唐朝中原之风,开始形成具有独特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体系。
  元朝时,以藏传佛教为主体的文化艺术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佛教经典系统化,编篡出了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目录,诞生了在西藏文化艺术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佛学大师萨迦班智达贡噶坚 、布顿仁钦朱和宗喀巴等一批著名人物。史学涌现出《布顿佛教史》、《青史》、《红史》、《新红史》、《西藏五经记》等一批力著。文学欣欣向荣,格言诗、道歌、寓言故事等文学体裁与形式得以大备,出现了《未拉日巴道歌》、《萨迦格言》等名噪一时的文学经典作品。天文历算也得到了发展,从1027年开始形成了以胜生周纪年的新纪元。医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南北两大流派。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日臻完美,产生了萨迦寺、古格遗址、托林寺、夏鲁寺、纳塘寺和白居寺等一大批古代艺术杰作,开始形成门塘、噶玛噶智画派和门塘新画派等具有鲜明特点和风格的艺术流派,并且开始影响到中原内地的佛教艺术创作,元明两代的北京和元代的杭州成为中原内地两大重要的藏传佛教艺术创作中心。元代时期的雕版印刷术的传入和运用,为方兴未艾的藏传佛教文化传播和艺术的创作注入了新的血液。
  由于相对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中央及地方政府对藏传佛教文化为主的各项文化事业的大力提倡,西藏文化艺术在清代走向了繁荣。人文、自然各个学科在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文学艺术的发展集中代表了此时期文化繁荣的轨迹及其光辉灿烂的成就。文学领域内诞生了抒情诗和小说两种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学体裁。此时期雕塑、绘画和建筑等艺术领域成就卓著,布达拉宫的扩建完美体现了雕塑、绘画和建筑领域中的巨大成就。宫殿、城堡和寺院建筑形式被有机地融为一体,光影、线条、色彩及时空的构架完美无缺,使建筑形式和内容天然浑成,表现出精湛的建筑技巧和独特的文化寓韵。而罗布林卡宫殿则在继承传统藏族建筑式样的基础上,吸收内地园林风格,开创了藏式园林宫殿建筑新风。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以来,中国政府实行继承和发展藏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政策,西藏文化艺术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珍贵文物受到保护,近十年来,国家拨款两亿多元人民币,维修了大昭寺、布达拉宫等大批寺庙,使这些古老的文化艺术重放异彩。民间文化得到抢救和整理,著名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一直作为口头说唱艺术流传民间,现在这部史诗的抢救、整理和研究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并成立了专门机构。藏族民间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曲艺四大集成工作正在紧张进行。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涌现了许多卓越的藏族艺术家和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近10年来,西藏出国演出的艺术团体达20多个,向世界展示了西藏传统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藏学研究成绩斐然。中国在西藏以及其他一些地方共建有 50 多个藏学研究机构,1986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出版了大量藏学研究著作,举行过多次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和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交流。藏医藏药研究所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西藏有1所藏医学院、10所藏医院、3家藏药厂,藏医藏药从业人员近万多人。西藏文化艺术这颗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明珠更加璀璨夺目。

  西藏文化艺术

  中国西藏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藏传佛教文化艺术是西藏文化艺术的主体。
西藏文化艺术的发生、发展至今已有五千年之久,其形成与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七世纪前的史前文明、吐蕃时期的文化定型、元明时期的高度发展和清代的繁荣鼎盛四个历史阶段。
史前文明包括公元七世纪吐蕃王朝统一前的古代文明,其主要特征是以原始宗教苯教为主体文化艺术的形成与发展,上限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和阿里地区旧石器末期至吐蕃时期以前系列岩画的发现,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文明成就,展示出史前艺术的萌芽。
  公元七世纪吐蕃王朝时期为西藏文化艺术的重要历史时期。此时期内杰出的文化艺术成就是藏文的创制和佛教文化艺术体系分别从印度和唐朝的传入。文化艺术的碰撞和相互吸收是此时期内的一大特色。大昭寺、小昭寺、昌珠寺和桑耶寺等寺院完美体现出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寺院集建筑、绘画和雕塑于一体,整个布局按佛教的世界模式修建,主体建筑则在藏式建筑的风格上融合了印度和唐朝中原之风,开始形成具有独特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体系。
  元朝时,以藏传佛教为主体的文化艺术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佛教经典系统化,编篡出了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目录,诞生了在西藏文化艺术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佛学大师萨迦班智达贡噶坚 、布顿仁钦朱和宗喀巴等一批著名人物。史学涌现出《布顿佛教史》、《青史》、《红史》、《新红史》、《西藏五经记》等一批力著。文学欣欣向荣,格言诗、道歌、寓言故事等文学体裁与形式得以大备,出现了《未拉日巴道歌》、《萨迦格言》等名噪一时的文学经典作品。天文历算也得到了发展,从1027年开始形成了以胜生周纪年的新纪元。医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南北两大流派。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日臻完美,产生了萨迦寺、古格遗址、托林寺、夏鲁寺、纳塘寺和白居寺等一大批古代艺术杰作,开始形成门塘、噶玛噶智画派和门塘新画派等具有鲜明特点和风格的艺术流派,并且开始影响到中原内地的佛教艺术创作,元明两代的北京和元代的杭州成为中原内地两大重要的藏传佛教艺术创作中心。元代时期的雕版印刷术的传入和运用,为方兴未艾的藏传佛教文化传播和艺术的创作注入了新的血液。
  由于相对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中央及地方政府对藏传佛教文化为主的各项文化事业的大力提倡,西藏文化艺术在清代走向了繁荣。人文、自然各个学科在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文学艺术的发展集中代表了此时期文化繁荣的轨迹及其光辉灿烂的成就。文学领域内诞生了抒情诗和小说两种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学体裁。此时期雕塑、绘画和建筑等艺术领域成就卓著,布达拉宫的扩建完美体现了雕塑、绘画和建筑领域中的巨大成就。宫殿、城堡和寺院建筑形式被有机地融为一体,光影、线条、色彩及时空的构架完美无缺,使建筑形式和内容天然浑成,表现出精湛的建筑技巧和独特的文化寓韵。而罗布林卡宫殿则在继承传统藏族建筑式样的基础上,吸收内地园林风格,开创了藏式园林宫殿建筑新风。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以来,中国政府实行继承和发展藏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政策,西藏文化艺术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珍贵文物受到保护,近十年来,国家拨款两亿多元人民币,维修了大昭寺、布达拉宫等大批寺庙,使这些古老的文化艺术重放异彩。民间文化得到抢救和整理,著名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一直作为口头说唱艺术流传民间,现在这部史诗的抢救、整理和研究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并成立了专门机构。藏族民间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曲艺四大集成工作正在紧张进行。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涌现了许多卓越的藏族艺术家和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近10年来,西藏出国演出的艺术团体达20多个,向世界展示了西藏传统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藏学研究成绩斐然。中国在西藏以及其他一些地方共建有 50 多个藏学研究机构,1986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出版了大量藏学研究著作,举行过多次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和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交流。藏医藏药研究所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西藏有1所藏医学院、10所藏医院、3家藏药厂,藏医藏药从业人员近万多人。西藏文化艺术这颗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明珠更加璀璨夺目。

 
→回复

邻近景点
珠穆朗玛峰
布达拉宫
甘丹寺
罗布林卡
大昭寺
聂拉木县
苯日神山
墨脱
纳木错
色拉寺
哲蚌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