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贵州旅游 → 购物 |
|
去贵州旅游,不妨购买一些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工艺品或土特产品,馈赠亲友、或留作纪念。其中最为出名的莫过于贵州茅台酒,迄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它是用高梁和小麦作原料,再加上当地的优质矿泉水,运用传统独特的工艺酿制而成,整套工艺长达8个月这久。中国举行国宴或驻外使馆举行盛大招待会时,茅台酒是不可少的佳酿。 到过贵州的游客,对贵州蜡染一定不会陌生,这是当地传统工艺美术品,所谓蜡染就是蜡画和染色两种工艺的简称。其中以贵州安顺的蜡染最著名,安顺蜡染花纹细致,色彩浓郁。
吴茱萸,来源于芸香科吴茱萸属的落叶乔木植物,药用其干燥果实。 吴茱萸,药用别名吴芋、左为、纯幽子、气辣子等。在商品经营和药用处方上,常用其别名吴芋。 吴芋多以栽培为主。据我国明代著名医药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引证;"五行志云:合东种自杨、茱萸,增年除害"。贵州栽培吴芋具有悠久的历史,主要分布于铜仁、遵义等地,所产吴芋,量大质佳,居全国之首位。 吴芋味辛苦,性烈;有小毒。为常用的温里药。主要功能是温中散寒,疏肝止痛。善长治疗皖腹冷痛,呃逆吞酸,呕吐,腹泻,疝痛,病经等症;外治目疮也较理想。 吴芋是贵州省著名的地道药材品种之一,行销国内,也是传统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居重要地位,主要出口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各国。 →回复
安顺三刀 安顺三刀——菜刀、剪刀、皮刀,以其锋利耐用,轻便舒适,造型美观闻名于世,是贵州省传统名牌产品之一,已有100多年的生产历史。 安顺三刀中,特别是“安顺牌”菜刀,刀身端正,刃口锋利,前切后砍,使用方便,备受各地用户欢迎和称赞。 相传,清朝咸丰年间,安顺有家姓余的匠人,兄弟三人,以打铁为生。其中一个兄弟,天资聪敏,好学肯钻,不仅打铁技艺精湛,读书也颇上进。乡试时,他得中举人。中举之后又进京赴试。他背着自家打的菜刀、剪刀,沿途变卖,充作盘缠,历尽千辛万苦,到了京城。谁知因出身“低贱”,又无引荐,名落孙山。回到安顺,他便断了入仕的念头,自撰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这副对联的上联是“铁人磨穿铁链”,下联为“匠人煞费匠心”,横披“百炼生精”。他抱着百炼生精的信念,苦钻苦练,不断虚心向别人请教,不断总结经验,终于自成一家。100多年来,他的子孙后代,都严格按照余举人在世时的技艺,把住钢火关,使钢加得恰在刀刃上。由于钢加得好,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安顺三刀避免了夹灰、偏钢等缺陷,一直保持了声誉。 现在出产的“古钱牌”菜刀,刀口锋利、平直、端正,夹钢无裂痕,刀把牢固圆整;安顺剪刀兼有杭州张小泉、北京王麻子两家名剪的特点:剪把宽,使用省力,锋口镶钢均匀,里外口合缝平直,使用几年后,仍然尖齐口对,轴心灵活。皮刀经久耐用,是生产皮鞋必不过少的工具。 安顺明清之际手工业发达,刀剪一行亦颇兴盛。清咸丰年间,安顺刀剪传入北京,受到各方用户的赞赏,从此声名大躁。至清末安顺已生产剪刀、菜刀3万余把,远销各地。 →回复
波波糖 波波糖是我国著名风景区黄果树大瀑布所在地——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颇具特色的一种民族传统食品。始于清朝咸丰年间,早为朝延贡品,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波波糖是近年来在总结独特的民族传统食品工艺的基础上,改进食品配方,选用优质原料精工制作,并采用现代真空包装技术,为开拓市场而研制的传统新产品。由于使用糯米、芝麻(脱壳)、麦牙、花生、葵仁等天然原料,未加任何添加剂,严格控制低糖量,因此口感怡人,酥脆香甜,甜而不腻,老少皆宜,有润肺、化痰、增进食欲、助消化、营养保健之功效。产品质量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是目前低糖量食品中一种具有民族特产、旅游特色的馈赠美食佳品。为宏扬民族文化,振兴贵州经济,开拓特产市场,走出贵州,面向全国。 →回复
蜡染: 蜡染是我国少数民族古老而独特的手工绘染艺术,是蜡画和染色的合称,与绞染、扎染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纺染技术。西秀区在蜡染工艺方面卓然而立、独领风骚,已从单一的蓝白世界走向五彩缤纷的画廊,形成色调典雅,格调高贵,粗犷豪放,细腻严密的风格,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区内有数十家蜡染厂、工艺作坊,涌现一批工艺美术家,各系列产品以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迅速打进国内国际市场。“贵州蜡染文化博物馆”目前设于府文庙内。这幅为蜡染精品《金陵十二钗》 平坝白酒系列 1、平安酒系列精品平安醇36°平安酒43°平安醇28°平安酒是贵州省名牌产品。精品平安龟酒瓶采用龟形造型的夜郎陶,取龟寿延年之意,外盒用安顺著名的民族蜡染包装,显得华贵又古色古香。平安酒被誉为“吉祥物”,具有清澈透明、香气悠久、酒体醇丰、入口甘美、入喉净爽、诸味谐调、恰到好处的独特风格,该酒属小曲浓香,为首家独创。 2、平坝窖酒五星级十年陈酿500ml酒度50°本品以优质高梁、小麦、糯谷、大米为原料,具有清澈透明、香浓味醇、入口舒适、回味绵长等特点。蝉联五届贵州名酒称号,获商业部优质产品金奖、全国酒类质量大赛金奖以及全国轻工出口产品金奖。 3、平坝粮液:五星:彩盒500ml酒度46°、39° 三星:彩盒500ml酒度46°、38° 本系列产品采用优质高梁、小麦为原料,经陈年老窖发酵,用土陶器贮存多年,精心勾兑而成。具有无色透明,芳香浓郁,绵甜醇和等特点。 4、平坝大曲:彩盒:450ml酒度38° 精品瓶装:500 ml酒度46° 三星彩盒:500 ml酒度46° 本系列产品采用优质矿泉水、高梁、小麦、大米精酿而成。风格独树一帜,色泽透明,酒体醇和,回味悠长。 5、平坝纯粮液:彩盒:500 ml酒度42° 瓶装:250 ml酒度42° 该酒系纯粮食酿造而成,无色透明,芳香浓郁,味净香长,具有浓香型的典型风格。 6、《春神牌》灵芝补酒:春神灵芝补酒是在中国白酒协会理事、微生物学教授秦京的亲自参与和指导下,集众家技术配方之精华,以优质白酒为基酒,选用贵州药材灵芝为主,辅以枸杞,绞股兰等十余种中药,经科学方法提炼而成。具有健脑、保肝、滋阴、降脂、补肾、壮阳、增强人体机能、提高性功能等多种特点,被誉为“保脑之王”,曾荣获95年全国新产品新技术金奖。 布依族银饰 织金竹荪 是世界上最珍贵的食用茵之一,被誉为"真茵皇后",其质地脆嫩疏松,能够饱的鲜汤汁,使味道愈见鲜美爽口,宜于烧,炒,扒,酿,烩,涮等各种烹饪方法。对防治高血压,降低胆固醇,抗癌等方面效果显著。 花江狗肉:花江狗肉源产于关岭县花江镇,其制作烹饪技术要求高。宰杀,烫洗拨毛,去骨,将皮烧烤呈嫩黄色,用特制的砂锅鼎罐,药草清炖,汤清爽而鲜美,肉细嫩而纯香,加特制的蘸水(蘸水的调料就有几十种),实乃味珍,独树一帜。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花江狗肉具是一种食品,也是一种文化,源于三国,流传至今,终登上大雅之堂,成为闻名全国的小吃,在花江镇也形成了“花江狗肉一条街”。 花江狗肉,其性温,温补,滋阴,壮阳,有驱寒除湿,通脾止痛之功效,可养颜;其含嘌呤类,肌肽,肌酸,钾,钠,氯,利安五脏,暖腰膝,防痛风,担气益力。冬食暖,夏食凉。俗话说“十月有个小阳春,花江狗肉胜人生”,花江狗肉实属西部一绝。 还有清明粑 烙锅洋芋 荷叶糍粑 红油米皮红油米皮..... →回复
土特产 玉屏箫笛 产于被誉为"箫笛之乡"的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它是侗乡民传统的手工艺品和民族乐器,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箫笛在清朝被列为贡品,故又名贡箫。玉屏箫笛用当地产小水竹制作,竹节长而均匀,管壁肉厚持坚,不易破裂,不易虫蛀。箫笛音质纯正,音色圆润,尤其是椭圆形扁箫,音色更佳,为萧中上乘。玉屏箫笛的传统雕刻颇具特色。凤翥龙翔,栩栩如生;山水花鸟,清新迷人;草纂隶楷,流畅古雅。 贵州蜡染 蜡染是贵州著名的民间手工艺品,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印染方法之一。贵州蜡染的图案造型以行云、流水、花草、鱼、虫、禽、鸟、几何图纹为主,。取材十分广泛,加之造型不拘一格,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蜡染艺术风格亦多姿多彩,并因当地民族、地域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比如有的工整严谨,突出对称;有的以几何图形为主题结构,显得清新秀丽;也有的蜡染加红黄两色,使其色调深厚,层次更加丰富;还有的大蓝底白花上再用彩色丝线刺绣,就更加五彩斑斓,别具韵味。 茅台酒 驰名中外的贵州茅台酒,是我国酒中之冠,有“国酒”之称,也是世界三大名酒之一,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茅台酒产于贵州怀县茅台镇。名酒产地必有佳泉,茅台镇面临赤水河,赤水河水质纯洁清甜,含有少量的矿物质,正好酿酒。茅台酒以当地高梁为原料,以小麦制曲,采用传统的工艺精酿而成,成酒后,入库存储3年,方才出厂。茅台酒酒液晶莹透明,含酒精53%。它的风格特点是酱香突出,香气丰满细腻,香而不艳,幽雅宜人,酒体醇厚,软绵浓郁;酒度低而不淡,饮后余香,回味悠长。 董酒 我国十八大名酒之一,因为出产在遵义市北郊的董公寺,故叫董酒。据典籍记载,董酒已有200多年历史。董酒的主要原料是高梁,生产工艺独特。酿酒时使用串香法,兼用大曲、小曲、并配有中草药,加上当地山泉甘美,用来造酒的的糯高梁品种优良。这样造出的董酒就既有大酒的浓郁芬香,又有小曲酒的醇和回甜,还略带药材香味。董酒的香型,介于浓香型和清香型之间,浓香、清香兼而有之,别有风味。董酒含酒精60%,酒色清澈透明,香气幽雅舒适,入口醇和浓郁,饮后甘爽味长。 都匀毛尖茶 产于贵州南部的都匀市。它以优美的外形,独特的风格列为中国名茶珍品之一。都匀毛尖茶生产历史悠久,迄今已有500多年。据史料记载:早在明代,都匀毛尖茶已是向朝廷进贡的佳品,深受明崇祯皇帝的喜爱,因其形状像鱼钩,曾赐名为“鱼钩茶”。 贵州地处高原,都匀毛尖茶产区更是峰峰迭落,崖崖高矗,雾锁云,云缠雾。土壤深厚、疏松而潮湿,加上降雨量。常年温度以及日照等自然条件适宜茶树生长,所以都匀毛尖茶独树一帜。 独山盐酸菜 独山盐酸菜是闻名全国的八大腌菜之一。它以其酸、辣、甜、咸俱全的独特风味,受到普遍欢迎,在国际享有盛誉。 独山盐酸菜的重要原料之一是用贵州“三名椒”之首的独山辣椒加工成粉,辅以上等青菜、糯米甜酒、冰糖、白酒,加上少量的纯碱制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C。独山盐酸菜既可当下饭小菜,也可作筵席上的压桌菜,以解酒荤,又可作烹调的辅料。如用于烹制鲜鱼、盐菜肉、炒肉末等,其独具的风味还可引发食欲。 思州石砚 思州石砚,简称思砚或思州砚,又名金星石砚,是岑巩县的特产,古时即驰名神州。 思州石砚已有上千年的生产历史,其石质细腻,内含金星,经磨耐用,有文人赞曰:“水石殊质,云滋露液,浑金璞玉,惜墨惜笔”。当今的思砚保持了精湛的传统工艺,揉和当代艺术,造型奇巧而精细,结构复杂而严谨。雕刻有“双龙抢宝”、“单龙戏珠”、“双凤朝阳”、“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犀牛望月”、“喜鹊闹梅”、“青松白鹤”、“松鼠偷葡萄”、“鲤鱼跃龙门”、“龟砚”、“蛙砚”、“金鱼砚”等60余种图案,优美而古朴。尤其是图案中的动物眼睛,植物花蕊,珍宝奇珠以及日月星辰等都是用天然金星石制成。成品通体漆亮,光可鉴人,金星闪烁其间,如哈气砚塘,则其云滋露液久久不收,令人爱不释手。 思州石砚自古以来被文人墨客视为珍奇,备受青睐。是我国“八大名砚”之一。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誉之为“珙璧”,清康熙皇帝作为御砚,是当地历代官府进奉朝廷的珍贵贡品。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当年访问我国时,曾向周总理索取思砚。近年来,“思砚”被外贸、轻工部门列为旅游上品,由于价廉物美,工艺精湛,大方实用,不但在国内畅销,而且远销日本,东南亚各国。 安顺地戏脸谱 安顺地戏历史悠久,据有关文字记载,早在明代初期,地戏就传入贵州。 地戏演出时,演员头顶脸子(即脸谱,又叫面具,系用彩绘木雕面具),手执兵器,身着袍服,在铿锵的锣鼓声中出场。 地戏脸子是贵州安顺地区的一种彩绘木雕面具,它是我国古代富于浪漫主义巫体文化体系流传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地戏脸谱是地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采用高度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刻划出古代各类英雄人物的典型特征。地戏脸谱在人物眼、耳、嘴、鼻的刻法上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安顺地戏脸谱题材多取于《说唐》、《水浒》等。民间艺人把地戏脸谱分为文将、武将、少将、老将、女将五种色相。每种色相在表现手法上都各具不同性格特征。例如,武将额头饱满,眉弓突出,双眼饱实,鼻翼怒张,眼球大、圆、鼓,显得勇猛漂悍。女将则要求“丹凤眼、眯眼睛,要美不要媚”。在表现手法上,夸张、删繁就简、粗犷、含蓄、变化多端,每具脸谱性格特征明显,使观众一目了然。 安顺地戏脸谱不同于一般的木雕艺术,它不受任何形式的限制。如脸部肌肉的刻划,将武将面部肌肉刻成两个肉疙瘩。这完全是民间艺人凭想象随意刻划出来的,形成了安顺地戏脸谱独特的风格。对于一些人物的眼白、嘴角等部位,地戏面具采用了镂空透雕的独特手法。 头盔的装饰是安顺地戏脸谱的精华。男帅头盔均用云龙盘绕,女帅均用凤冠。装饰纹样常喜爱对称龙纹、凤纹、蝴蝶、蜜蜂等。地戏脸谱装饰得精致、花哨。然而,脸谱的面部则简单明了,几刀刻出块面。这种以繁衬简的艺术手法,也是安顺地戏脸谱的独到之处。 安顺彩绘面具,多采用鲜明强烈的对比色。面部常以红、黄、蓝、黑、绿、粉几种颜色为主,头盔常刷上金粉,并嵌以明镜亮片。 安顺地戏脸谱由于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较高的欣赏价值,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喜爱。 通草堆画 通草是一种亚热带草本植物,为贵州特产。截断其干,从中取出白质纤维体并制成片,便成为通草堆画的原料——通草片。 通草片洁白如玉,结构细密。遵义市工艺美术厂的艺术家们,借鉴了中国画的传统技法,综合了民间剪纸和牙雕等艺术形式的特点,运用堆、雕、贴、画、衬等造型手段,创造了以通草本身色白质细为特点,具有强烈立体感的高浮雕型的通草堆画。 牙舟陶器 牙舟位于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境。这里泥土黄而粘,上釉烧制后,色泽和谐、古朴典雅。 牙舟陶器造型自然,多取材于当地少数民族的服饰和器皿,因此民族特色浓厚,实用价值高,既是生活用品又有工艺价值。色调已有白、翠绿、酱红、天蓝、古铜、鸭黄等,并加强了工艺设计能力。现在它的产品既保留了我国古代陶瓷造型的优点,又从少数民族的日用品上吸取了营养,所产双鱼罐、孔雀插屏以及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实用价值的瓶、碗、笔筒、台灯、壶、盘等,多次出国参加展出,为我国争得了荣誉。 芦笙 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歌舞之乡”的称誉。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采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 芦笙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远在唐代时期,贵州少数民族人民就开始制作芦笙,并涌现了不少的优秀芦笙吹奏家。古代进京朝贡者,就曾带着芦笙到宫廷演奏过,得到朝廷官员的高度赞赏。到了清代,文人陆次云在其所撰的《峒溪纤志》一书中写到:“(男)执芦笙。笙六管,长二尺。……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初则欲接还离,少则酣飞畅舞,交驰迅逐矣。”这一段记载,可以看到清代时,贵州少数民族的芦笙吹奏技巧和芦笙舞蹈动作精彩极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芦笙的形状和演奏技巧,除保持了原有的风格外,有了新的改进。如今的芦笙有六管、十管及十二管的,其长度有二尺、五尺及一丈多的;其芦笙曲调,除保持原来的古朴、悠扬之外,曲调多变,节奏明快,特别是伴之深沉、雄浑的芒筒声;使芦笙的声响和音量加重,格外委婉动人。其跳和舞姿的变化更大,不但跳步踢腿刚健有力,而且舞姿潇洒自如,动作优美。早在五十年代,贵州少数民族优秀芦笙选手们就先后到苏联、波兰等国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风靡了国外。现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芦笙会更是规模空前,少则几千人,多则几万人;十几万人。十里外,便能听到嗡嗡悠扬的芦笙吹奏的声音。 大方漆器 大方漆器,是贵州富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大方县素有“国漆之乡”的美称,栽培漆树的历史,距今已有1000多年。大方生漆以产量较多、品质优良而名扬海内外。 由于境内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宜于漆树生长,县内各地均有漆树分布,尤以海拔1500——1800米地段所产生漆质量最佳。百纳、长石、沙厂、瓢井是主要产区。其品种有肤姻皮、白杨皮、青棡皮、粉皮大木、灯台大木、黄豆、椒叶、厚叶、柿花叶等。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大方境内虽遍布漆树,但人们并不认识它的用途。一次,大理段皇爷微服出游,途经大方,山道崎岖、狭窄,竟被漆树与棕榈挂住了衣袍,于是引得龙颜大怒,骂那漆树与棕榈是“千刀万剐”的东西。皇帝金口玉牙,后来果然漆树必遭千刀,棕榈定挨万剐。 传说虽不足信,但生漆确须用刀割破树身,方可取得,然而割树取漆得讲究方法。《大定县志》有言曰:“漆树生山间,其汁可以髹物,其实可以作蜡,最切于人生日用之需,惟实则每岁皆结,而汁则必间岁而始割,否则,不惟无汁,反于树有损。其臭气甚烈,骤触之令人痛肿,故卫生家宜远避之。” 大方生漆质量佳,漆酚含量达70%以上。具有燥性强、漆膜光洁、耐磨、耐温、耐腐等特点。人称“方漆清如油,照见美人头,荡起虎斑色,提起钓鱼钩”。与茅台酒、玉屏萧笛并称贵州“三宝”的大方漆器,皆因得天独厚,采用大方生漆为主要原料制作成型而名扬中外。 大方漆器开始生产于明朝洪武年间,随贵州省宣慰使奢香夫人进京入贡而名扬国内,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大方自明代为水西安氏的中心治所,明初为贵州宣慰司领地。在宣慰境内的手工业中就有漆器工作坊,当时彝族同胞即用漆涂皮胄、马鞍等,逐渐纹饰图案,制作一些造型简单、粗犷的杯、碗之类的用具,以大方六龙乡马匙街生产的朱漆木碗最为著名,用料及漆髹方法为后来皮胎漆器的制作打下基础。 明末清初,大方漆器生产已相当发达。清康熙工部郎中田雯所著《黔书·革器说》中,就记载有许多漆制器皿:有皮胎“细合”镶嵌工艺技术;有胎胚、灰地、漆地等装饰工艺流程;更有“雕虫镂卉,运斤成风”的绘事文采。当时大方漆器工艺水平,较明朝更胜一筹。《乾隆通志》载“黔之革器以大定为最佳”。大方的皮胎金漆器以其独特的地方色彩而与北京的雕漆、山西的云雕、四川的推光雕填、甘肃的填彩等漆器齐名而载于史册。清道光年间,大方漆器盛极一时,生产作坊遍及大街小巷,从业者千人左右,故有“漆城”之称。当时漆器生产不仅品种繁多,而且做工细致精巧。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前后官府向民间征集精品,大方县髹漆界特制的朝珠盒、朝帽盒、凤冠霞帔盒、满汉席全堂餐具等都列为贡品。贡品皮胎描金葫芦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葫芦朱地描金,其设计、制作十分巧妙。外型呈葫芦,中间竖直线开启为两半,内装有杯、盘、碟、碗、筷等餐具,可供十人进餐之用。朱启铃《漆书》对此极为称道:“举杯盈斤,存列满席,凡荐馔具者无不备,旅行取便焉。”当时比较著名的工艺有描金、镂嵌、填漆、嵌片。著名的品种有镶划、隐纹。镶划有镶金、镶银、镶彩之分。大方漆器镶彩多,镶金银少,镶彩大都施于精致的漆木家具的装饰。隐纹为大方独有的品种。以其淡雅含蓄、古朴别致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光绪年间有冉银崇、唐天益、陈大贵等漆货业作坊。陈大贵在大定龙王庙处举办“大顺栈”漆器工场,有学徒10余人,到清末停业。 民国时期先后有徐耀先、邹彦臣等集资合办的“万寿宫”漆工作坊、彭巨元的“义森公”、张伯卿的“宝光斋”、张孝先的“荣顺和”、杨仲一的“民生漆货社”等漆货铺。无牌号的作坊有肖建安、汪汉生、汪登富、杜华轩、潘玉明、朱世海、张俊明、柳从如、杜挑业等10余家。生产的品种花色,因人因销路而异,无固定法式。“宝光斋”生产的漆器主要有盘、盒、箱、茶船、帽筒等。所请客师,手艺娴熟,尤以造型、整型技艺高,质量以型准、缝口密合、做工细致而驰名。 抗日战争时期,贵州是大后方,前线向后方转移迁徙,人口骤增。明花品种如皮盘、木箱、漆木碗和推光隐花烟盒等本省销售量大,且流向四川、广西、湖南、云南。1947年大方漆器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银质奖章”。1945年为兴旺时期,产皮箱1760对,皮烟盒15.12万个,有“宝光斋”的“都盛盘”、“民生漆货社”的皮烟盒、杜挑业的皮盘在大定社会服务处和县总工会举办的产品展览会上获政府奖状。但帽筒、漆奁、七巧盒等高档产品则销量甚微。到解放前夕,连低档产品也很少有销路。生产作坊也仅剩“宝光斋”、“民生漆货社”两家,从业者不足50人。 解放后,经过手工业合作化运动,大方传统漆器得到新生。1956年3月漆器社生产的挂屏、茶点瓜盒、脱胎饭碗等15种产品在县召开的新产品展览会上得到县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赠送锦旗,给予鼓励。展览结束后,产品送省参展。为开发新品种,发展新工艺,1958年组建国营大方漆器厂,并连续两次派人到福州取经,学习布胎、制漆、髹漆等先进工艺,引进了台花、印锦、赤宝砂、薄涂彩绘、嵌蛋壳、台花着色等品种,工艺水平很快得到提高。除传统隐花、描金产品外,新增产品达200多种,许多产品实用而又美观大方,不仅行销国内市场,而且开始外销。同年,贵州省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成立美术社时,还从大方漆器厂抽调部分技术力量,到贵阳组建漆器生产车间。1959年,大方漆器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受到各方面的赞誉。这年为人民大会堂贵州厅制作的一对特大花瓶,是采用“嵌隐”技法装饰的。纹样采用了我省少数民族图案,更增添了“大方漆器”的地方民族特色。在建国10周年的《全国工艺美术创作总结》一文中写道:“大方漆器在设计上吸收了本省各少数民族中的蜡染、刺绣等方面的优秀图案,并结合漆器的特点,加以适当变化,丰富了漆器的装饰,形成了贵州自己的风格。”轻工部工艺美术总公司通报了“大方漆器独树一帜的创新精神”。 1982年后,部分产品采用新材料增加了光洁度,质量有所提高。在此期间,绘制了直径为32米的五彩嵌花“遵义会址镜盘”、“台花茶几”、“赤宝砂沙发”等,陈列在人民大会堂贵州厅,受到有关部门的好评。 大方漆器生产发展道路中虽有曲折,但在保持大方漆器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仍不断有所创新,产品发展到各种杯、盘、碗、罐、瓶、壶、漆画等400多个品种。1979年10月,大方漆器曾获“省优产品”称号。1981年10月,“赤宝砂蚌壳盒”在全国旅游工艺纪念品评比中,获“大会表扬”。1983年8月,“赤宝砂蚌壳盒”符合“科学、经济、牢固、美观、适销”等要求,评为“全省优秀包装产品”。1984年被评为省优旅游产品的有:“嵌蛋壳鹤盒”、“黑推光台花(描纹)三套盒”、“描纹五套盒”、“黑推光嵌花(蜡染纹)圆糖盒”、“薄涂彩绘明光公鸡盒”、“薄涂彩绘明光荷叶盘”。1986年5月在全国漆画展评会上,“乡间小路”、“石头寨”获工艺制作奖。漆器厂参与制作的“新娘”列为珍品,由中国美术馆收藏。9月在贵州省旅游品、工艺品、民族用品评比展销会上,漆画“夜”、“杜鹃绣球”、“龙宫奇观”获“创作设计奖”。“大方脱胎漆器”被评为“优秀旅游产品”,获“黄果树杯”奖。同月,大方漆器在昆明召开的四省(区)五市第二届商品交流会上与云南签订了13份合同,成交额达12.71万元。 大方漆器具有质地坚实、造型古朴雅致、涂漆光亮、漆色润泽生辉的特色。装饰多以写实与大胆夸张相结合,形成鲜明的地方色彩。现在产品除了保留隐花、明花、退光等传统手法外,还发展了明光、印漆、台花、金花、银刻、五彩嵌花等品种。 大方漆器的另一个特色是:采用牛、马、羊等家禽皮革,以棉、麻、绸、缎、木等做胎,以当地的优质生漆作原料,漆中的漆酶、漆酚含量较高,具有燥性好,色泽鲜,耐潮、耐酸、耐碱和抗高温等特点。 隐花是大方漆器的独特技艺。艺人巧妙地把各种花纹隐衬在漆质与胎胚之间,若隐若现,其状,如深巷若虚静影沉壁;其态,线条装饰自然,挥洒自如,似行云流水、独树一帜。在颜色上现在也由原来的隐石红木色改为珊瑚色等,更加丰富了彩面。 大方漆器的嵌花,细腻纤巧,清幽雅致。它不刻意雕凿。也不饰以金银,只设淡淡润色,所嵌景物生动盎然。图案有青山、秀水、古木、瑞雪、春花秋实、飞禽走兽、风土人情等,再现了贵州的自然景物,可谓“初写黄庭,恰到好处”。五彩,是大方漆器又一特色,色彩调配趋于鲜艳夺目,更富民族气息,突破了沿袭已久的单一黑红相衬的传统手法,以协调地运用嫣红、翠绿、天蓝、浅灰、乳白、深黄、姹紫为一体,形成了色彩缤纷的工艺品。 大方漆器既是日用品,又是工艺品,也是理想的旅游纪念品。以其欣赏与实用价值而闻名国内外,外销花色品种120多种。从50年代起,就远销日本、美国、意大利、比利时、新加坡、香港……在23届洛杉矶奥运会期间,美国一家公司订购了蟠桃盒、梅花盒、蚌壳盒、猴子壶4个品种850件,作为珍贵礼物赠送奥运会工作人员。1991年大方漆器厂被列为“贵州省旅游产品定点生产企业”。 玉屏箫笛 贵州玉屏县箫笛厂生产的玉屏箫笛,不仅是一种极好的民族乐器,同时也是一件高雅的工艺品,其历史悠久,驰名中外。 玉屏箫笛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相传三百年前,玉屏有一个姓郑的人,在一次赶场时候认识了一个自称“鹿皮大仙”的道人,他们两人一见如故,情趣也十分相投,遂结成为知己。道人时常在山上徘徊低吟,诉说他对当朝的不满。有一天他从山上采来一根竹子,将它制成箫吹奏起来,引起知交的共鸣。不久道人要远游他乡,便把制作箫笛的技艺传给了这位姓郑的朋友。从那以后,郑家就开始自制自销箫笛。可能这就是诗句“仙到玉屏留古调”的出处了。 玉屏箫笛从选料到制作十分讲究。它是用当地一种特有的长在阴山溪旁少见阳光的水竹制作的。这种竹节长、肉厚,通根基本一致,只有人的拇指粗细。砍竹的时间很讲究,一般是立冬后两个月为好。因为这时的竹含水和糖分少,做出的箫笛不易开裂和霉变。 制作要求更是严格,从伐竹到制成有几十道工序。最后在箫笛表面刻以诗画。管身的古铜色彩刻上各种图案、诗词更显得古朴典雅。玉屏箫笛中尤以“龙凤屏箫”最受欢迎。它是雌雄成对的箫管。雄的略粗,雌的稍细。吹奏起来雄箫声音浑厚洪亮;雌箫又音色圆润含蓄而隽永。雌雄合奏,好似一对情侣在合唱,是那样的协调和谐,娓娓动听。 玉屏箫笛历史上曾作为向朝廷进贡的“贡箫”。在一九一三年伦敦举行的国际工艺品展览会上获得银质奖。一九二三年,又在巴拿马获得金质奖。 蜡染 贵州民间少数民族妇女常用的服装面料——蜡染,是用特制的铜腊刀沾腊液按图案花纹绘于白布上,待腊凝固后,将织物在土靛染液中浸染。然后晾干,再用沸水煮去蜡质。这样,有腊处因有腊防染而未着色,便形成各种美丽的蓝底白花纹样。大块的腊质防染处,由于靛蓝浸入腊的裂痕中而形成冰裂纹。 贵州蜡染,以安顺、镇宁、黄平、丹寨所产独具特色,被誉为“正宗”,这些地区也被称为“蜡染之乡”。近年来,由于专业工作者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收集、整理、研究提高,使之成为商品,大量制成各种款式的服装和日用品,畅销于国内外市场。 安顺三刀 安顺三刀——菜刀、剪刀、皮刀,是贵州省传统名牌产品之一,已有一百多年的生产历史。 安顺三刀中,特别是“安顺牌”菜刀,刀身端正,刃口锋利,前切后砍,使用方便,备受各地用户欢迎和称赞。 相传,清朝咸丰年间;安顺有家姓余的匠人,兄弟三人,以打铁为生。其中一个兄弟;天资聪敏,好学肯钻,不仅打铁技艺精湛,读书也颇上进。省试时,他得中举人。中举之后又进京赴试。他背着自家打的菜刀、剪刀,沿途变卖,充作盘缠,历尽千辛万苦,到了京城。谁知因出身“低贱”,又无引荐,名落孙山。回到安顺,他便断了入仕的念头,自撰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这副对联的上联是“铁人磨穿铁链”,下联为“匠人煞费匠心”,横披“百炼生精”。他抱着百炼生精的信念,苦钻苦练,不断虚心向别人请教,不断总结经验,终于自成一家。一百多年来,他的子孙后代,都严格按照余举人在世时的技艺,把住钢火关,使钢加得恰在刀刃上。由于钢加得好,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安顺三刀避免了夹灰、偏钢等缺陷,一直保持了声誉。 解放后,直到成立了刀具社,工人们坚持传统工艺,精心制作,三刀质量、产量不断提高。现在出产的“古钱牌”菜刀,刀口锋利、平直、端正,夹钢无裂痕,刀把牢固圆整;安顺剪刀则兼有杭州张小泉、北京王麻子两家名剪的特点:剪把宽,使用省力,锋口镶钢均匀,里外口合缝平直,使用几年后,仍然尖齐口对,轴心灵活。皮刀经久耐用,是生产皮鞋必不过少的工具。 苗族银饰 苗族男女都喜佩戴银饰,尤以青年妇女为最。现在仍是青年妇女的主要装饰品,而男子已普遍不用了。 银饰品都是本民族男工匠打制。其用途有银冠、银衣、银项圈、银手镯、银耳环等几类。论工艺,有粗件和细件之别:精件主要是项圈、手镯,细件主要是银铃、银花、银雀、银蝴蝶、银针、银泡、银索、银链、耳坠等。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如空心、泡花的项圈、手镯,也是精工制成的作品。银饰可分成三大类型:第一类,以黔东南为代表,工艺水平很高,佩戴的数量也最多。一个妇女最高的佩戴量可达三四十两、五六十两以上,少数达二三百两。主要特点是喜爱穿戴银冠和银衣。银冠上焊接的各种配件,多达数十件至百余件,件件都是精工之作,其中最显著的牲是镶有二尺多高的宽大银角。银衣是因衣服上载的银饰很多而得名。第二类是松桃、铜仁地区,主要特点是在头巾上插上许多银花,肩上披银披肩,胸前围腰上绽着许多大块银花,耳坠很纤巧。工艺水平也很高。银饰数量过去也多,现已逐渐简化了。第三类是贵阳以西地区,银饰数量较少,仅在头上发髻插少许银簪、银梳、银花。这三类地区也有共同特点,即都戴银质的耳环、项圈、手镯。 织金沙器 贵州织金砂器历史久远,清朝初年,砂器生产就已非常盛行,产品除在本地销售外,还远销云南、四川等地。 织金县城东门,有一条长约四百米的小街,俗称“砂锅街”。该县从事砂锅生产的专业户大都集中于此。他们之中有的是祖辈即从事砂锅生产,代代相传至今;有的是受街坊影响,拜师学艺学会的。由于织金砂器大部分出自“砂锅街”,因此“砂锅街”也名传四方。 目前织金砂器的种类有砂缸、砂灶、砂勺、鼎罐、茶罐、火锅、茶锅、烘饼平底锅、圆底锅、香炉等三十多个品种及美术砂器,几乎囊括了人们日常所需生活器皿。 砂器容器具有几个优点:一是盛食物不易变味、不易变色;二是保温性能好;三是炖鸡、肉等食物其味鲜美,作甜酒酿容具效果极佳。织金砂器成型后自然干燥或烘干,然后在地炉上用大砂缸盖住锻烧,烧成时间极短,小器皿仅需十分钟,大的也只需二十分钟左右,成品收缩性不大,很少变形。一经出窑,用柴火烟熏,呈灰黑色,古朴浑厚。它不同于陶器,作为釉料的白泥,烧成后与砂器本色融为一体,略带呈亮铅白色金属光泽,显得饱满含蓄。最早的砂器是不上釉的。据说六七十年前,有个叫陈春心的师傅在院中晒砂锅坯,锅上方拉有晒衣绳,挂有洗好后用白泥浆过的衣服,因此有带白泥的水滴在锅上,此锅烧成后,有白泥的地方发出光泽。从此砂锅始有独具特色的釉色装饰。砂器美术品作为案头欣赏品、旅游纪念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以独特的面貌而受到中外人士的欢迎。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