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贵州旅游 → 概况 |
|
贵州省与江南的秀丽玲珑,塞北的豪气冲天,青藏的舒展圣洁等相比,另有一种独特韵味。 贵州的山,层峦叠嶂,秀峰林立,各具风姿。贵州的水蜿蜒于崇山峻岭,奔腾穿泻于深峡幽谷。 湖泊给这个山区省份增添了几分妩媚。贵州西部的草海,绿如碧玉,风景优美,被誉为“高原上的明珠”。 石灰石溶积岩是贵州省地貌的主要特点,喀斯特溶洞遍布全省各地,可谓“无山不洞,无洞不奇”。风化的石灰岩和白云岩,挺拔林立,千姿万态。 贵州的民族风情也是多姿多彩,堪称一绝。这里世居着汉族及苗、侗、布依、彝、水、仡佬等17个少数民族,古朴的习俗和灿烂的文化蔚为大观。 侗家鼓楼和风雨桥、苗族吊脚楼、布依石头寨,精湛的银饰花带、绮丽的挑花蜡染、多彩的民族服装,无论是侗族大歌、傩戏歌舞、芦笙铜鼓,无论是壮观的斗牛大赛,惊险的上刀梯、下火海,都令人啧啧称赞,心仪不已。 概况: 贵州省重要数据和景观 面积:17万平方公里 位置:地处中国西南腹地,东邻湖南丘陵,西部和西北部与云贵高原连成一片。 省会:贵阳 推荐景点:中国最大的瀑布“黄果树大瀑布”、天下第一洞“织金洞”、高原明珠之称的“草海”、美丽迷人的“梵净山”。
贵州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大部分地区年均温为14~16℃,最冷月1月均温多不低于5℃,最热月7月多在25℃以下。降水丰富,年降水量一般1100~1400毫米,热量较充足,10℃以上活动积温约4000~5500℃,无霜期长达270天以上,且雨热同季,利于植物生长。因地形和纬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省内气候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低到高的明显变化,形成了多种气候类型,为农业综合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优越的气候条件。但因雨日多达160天,相对湿度常达80%,日照仅1200~1500小时,日照率不足25~30%,故有“天无三日晴”之谚,对喜光作物不利。又因雨量月变率大,也会出现干旱。此外,还有春夏的冰雹、“秋风”低温等不利于农业的灾害性天气。 贵州人口3556万,其中少数民族约占31.48%,主要有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壮、瑶、满、白、土家等族。全省辖4地区,3自治州,2地级市,9县级市,57县,11自治县,3特区。 贵州是江南输出商品煤最多的省份,电力工业水火兼备,除满足本省需要 外,已经开始向广东及邻近省区输电。 原材料工业以有色金属、冶金、化工、 建材为主,是全国电解铝、汞、钛、 铁合金、生铁、钎钢、精锑、磷矿石等原材料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机械电子工业拥有航天、航空、电子三大军工基地和汽车、汽车零部件、磨料磨具、程机械、内燃机、工业轴承、低压电器、精密光学仪器、工业仪器仪表、专用精密机床等一批企业集团和骨干企业,门类齐全,设备精良,技术雄厚,许多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轻纺工业包括以名酒、名烟、矿泉水为重点的食品工业,以棉、麻、毛纺和丝织、化织、制革为特色的纺织工业以及造纸等其他轻工业,其中卷烟、醇酒在国内占有重要位置。矿泉水质优、量大,开发前景非常可观。 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粮食、 烤烟、油菜、蔬菜、生猪、牛、羊、林木等商品基地逐步建立。农业生 产正向商品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回复
自然概况 贵州位于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属贵州高原的主体部分,系高起于四川盆地、广西丘陵间的亚热带喀斯特化高原。贵州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大部分地区年均温为14~16℃,最冷月1月均温多不低于5℃,最热月7月多在25℃以下。降水丰富,年降水量一般1100~1400毫米,热量较充足,10℃以上活动积温约4000~5500℃,无霜期长达270天以上,且雨热同季,利于植物生长。因地形和纬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省内气候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低到高的明显变化,形成了多种气候类型,为农业综合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优越的气候条件。但因雨日多达160天,相对湿度常达80%,日照仅1200~1500小时,日照率不足25~30%,故有“天无三日晴”之谚,对喜光作物不利。又因雨量月变率大,也会出现干旱。此外,还有春夏的冰雹、“秋风”低温等不利于农业的灾害性天气。 经济概况 贵州土地广阔,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潜力大。但由于开发较晚,交通闭塞,20世纪50年代以前全省以农业为主,基本无现代工业,生产落后。50年代以来,现代工业有相当发展,尤以煤炭、电力、有色冶金、机械和卷烟等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油菜、烤烟和茶叶的产区。 →回复
贵阳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昔日,这里虽有山明水秀的自然风光,但市区 街道狭窄,交通拥挤,市容陈旧。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特别是1992年贵阳市被确 定为内陆开放城市以来,贵阳市不断加大城市建设力度,注重环境保护和城市绿 化及综合治理工作,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均衡发展.....如今,贵阳城市风貌焕 然一新,道路宽敞,交通便捷,高楼林立、街境亮丽、空气清新、水质清澈, 市民素质不断提高, 初展中国西南文明大都市的雄姿。 中国古代以山北为阴,山南为阳。 “贵阳”因城区位于境内贵山之南而 得名。古代贵阳盛产竹子,许多地方 以竹命名,因“竹”与“筑”谐音, 故贵阳简称“筑”。 贵阳市位于中国西南云贵高 原东部,是贵 州省省会,全省 政治,经济和文 化中心。 地处 东经106度07分 ——107度17分, 北纬26度11分—— 27度22分。全市 总面积8032平方 公里,最高海拔为 1762米,最低海拔为506米,市 中心平均海拔为1000米。低纬度 ,高海拔,地形多样是贵阳地理 的显著特征。 贵阳作为行政区域名称,始自明隆庆三年(1569年),当时将设在现今 贵阳的程番府改为贵阳府。自此,贵阳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已有400多年历 史。1913年,贵阳被定为贵州省省会。1941年贵阳正式设市。 贵阳市现辖云岩区,南明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清镇市,开阳县, 修文县,息烽县。 1997年末,全市总人口311.4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8.48万人,占总人 口44.5%。 贵阳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城市,据1997年统计,汉族人口占总 人口的86.6%,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3.4%。 贵阳属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阳光充足,雨水充沛。 空气不干燥,四季无风沙,年平均气温在15.3摄氏度左右。其中,最热的七月下旬 ,平均气温为24摄氏度;最冷的一月上旬,平均气温是4.6摄氏度。 宜人的气候是贵阳的骄傲,博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宜人数贵阳”之誉。 →回复
一、气候资源: 县内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2℃,无霜期约289天,海拔高差2297.5米(最高海拔2572.5米,最低海拔275米),年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水热同期,光热共季。受梵净山的影响,小气候特点突出。 二、土地资源: 全县以低山、丘陵为主、河谷坝子居多,有耕地面积1.13万公顷,林地面积7469公顷,草地面积12.5万公顷。土壤以黄、褐壤为主,山地面积、丘陵面积、平坝面积、其他面积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62.9%、26.1%、3.5%、1.2%。目前,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只占总资源的20%左右,发展农、林、牧业和多种经营前景广阔。 三、旅游资源: 我县是贵州岂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之一、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国知名的梵净山主要座落的在我县境内、在其567平方公里总面积中,我县占三分之二的面积,且囊括了差不多全部保存完好的森林植被地带和自然景观区域。由于喀斯特地貌的地质结构,使得梵净山体变得极为复杂,县境内各风景区也各具特色,从而形成了鬼斧神工般的奇丽风光,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我县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的区域主次划分为A、 B、C三类,即:以梵净山景区为主体的A类区——金顶风景区、九龙池风光、烂茶顶杜鹃林、凤凰山风光、寺庙、沿线亭阁、碑林摩崖、黑湾河漂流、凤凰山寨、豆腐干一条街、黄家坝水上乐园等。以县城及其他景区为辅助的B类区——原始森林风光、太平河沿岸风光、干溪沟峡谷、黄枯山风光、鱼良溪峡谷、三星拜月、桑木沟水上乐园、金楠桥攀岩等。C类区——棉絮岭风景线,槐丰、岑忙犀牛洞穴群、梵净山博物馆、马槽河民族村寨景点等。 梵净山整个风景区的特点可用“雄伟、险峻、神奇”六个字概括。正应了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先生对梵净山的评价“集五岳之奇险、幽秀而大气磅薄,则雄视天下。”这块在地球同纬度幸存的一块绿洲,在自然环境日渐恶化的今天,正是人们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最佳选择。因此,梵净山旅游资源的挖掘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它必将成为新世纪生态旅游胜地。 四、水资源: 发源于梵净山的太平河、闵孝河、桃映河、车坝河等十几条大小河流贯穿全县,于县城处汇成锦江,形成长江上游沅江水系的主要支流。县内年平均自然降水20亿立方米,年经流量15.63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18.41万千瓦。县内已发现泉眼283处,可供开发利用的有253处,多为国家水原标准一、二级。出自梵净山麓多处泉水被国家卫生部、轻工部、矿产部鉴定为国家级优质饮用天然矿泉水,极具开发潜力。县内所有河流,水质优良异常澄洁,为发展特种水产的养殖业提供了优良的养殖环境。 五、生物资源 县内森林覆盖率45.5%,被联合国接纳为“人与生物保护圈”区网成员的梵净山在县境内。全县有1200多种植物,名贵中药材有天麻、黄莲、杜仲、银杏、当归等。动物300多种,珍稀动物有黔金丝猴、华南虎、大既等。珍稀树种有珙桐、贵州紫薇,还有大片的冷杉林、黄杨林、水青冈林。生长有灵芝、猴头菇等数十种真菌。堪称全国著名的规模宏大的“自然基因库”。 六、矿产资源 县内矿藏种类多,跟部相对集中。有金、铜、硫铁、磷、重晶石、玉带石等30余种。其中硫铁、磷、粘土、重晶石储量丰富,可供大规模开采。目前,黄金、玉带石的开采加工已初具规模。 →回复
贵州是西南地区联结华南的前沿,是大西南南下出海的重要通道和陆路交通枢纽。境内有川黔、湘黔、贵昆、黔桂和南昆五条铁路干线,也有西南地区最大的货运编组站-贵阳南站。上海-瑞丽、重庆-湛江国道主干线穿越全省,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把贵州与外面的世界紧紧相连。 贵州土地类型多样。全省国土总面积17.6万平方米,其中92.5%为山地和丘陵,约61.9%为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贵州气候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是中外游客天然的避暑胜地。发育充分且分布广泛,喀斯特岩溶景观融山、水、洞、林、石于一体,令人心驰神往。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织金洞、马岭河峡谷等8个国家级风景区和铜仁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赤水桫椤、威宁草海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40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和200多个已开发的旅游景区(点),这一颗颗璀灿的高原明珠和贵州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风情更是交相辉映、珠联璧合。在世界"回归自然"的潮流中,有"公园省"美誉的贵州将成为旅游资源与民族文化完美结合的旅游大省,成为人们旅游和休闲渡假的人间胜景。 多山特色以及众多河流,还赋予了贵州丰富的矿产、能源和生物资源优势。资源种类多、藏量富、分布广、开发条件好。建国以来,贵州工业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才技术优势不断发展,尤其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加速发展,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改善,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了以轻工业、能源、原材料、机械电子为主体的结构体系。1999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741.89亿元比1978年增长8.3倍,工业增加值达到273.16亿元。 →回复
贵州建省虽然只有500多年,但是从文献资料提供的情况来看,贵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得更远。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当时在今贵州境内有牂牁(音zang ke)古国,并与中原有交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后),贵州分属巴郡、蜀郡、黔中郡和象郡管辖。 “贵州”名称,始于宋朝(公元960—1127年)。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这是以贵州之名称此地区的最早记载。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史,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 贵州简称“黔”。今贵州的部分版图,战国时(公元前475—前221年)就属于楚国的黔中地方,地域面积在今贵州沿河到榕江以东,包括铜仁地区和黔东南部分县。秦王朝在此设立黔中郡。唐王朝(公元618—907年),在今贵州设黔中道,建黔州郡,设黔州都督府。贵州的历史总离不开一个“黔”字,代代相因,直至贵州建省。这就是贵州简称“黔”的由来。 贵州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全省各族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转战贵州高原,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于贵州遵义召开了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