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江苏 → 镇江旅游 → 美食 |
|
镇江菜属淮扬菜系,主要特点:在火候上以烂为著,在烹调上擅长炖、焖、烧、烤;在风格上重用原汁原味,讲究汤的鲜味;在调味上咸淡适中,适应性大;在选料和制作上,主料突出,选料精细,烹制考究,主要代表菜点有水晶肴蹄、清炖蟹肉狮子头、清蒸鲥鱼、拆烩鲢鱼头、百花酒焖肉、白汁鲴鱼、蟹黄汤包、白汤大面等。另外还有酱油面,路边摊上最常见,如今大小饭店里已无此菜,只有肉丝面,就是酱油面上放了点肉丝, 4块钱一碗。 在镇江,最多不过30-40元/天,就可吃的很好了(上酒家除外)。镇江最有名的美食街是大市口京口美食街。
镇江比较出名的是其醋、肴肉和锅盖面。锅盖面,要数在梦溪广场旁边的观海楼下的美食广场的最好吃了。但是此店只有早餐卖锅盖面,三块钱一大碗,又便宜又实惠。如果你到镇江来旅游,一定要尝一下呀! →回复
镇江有“三怪”:一曰肴肉不当菜,二曰香醋摆不坏,三曰面锅里面煮锅盖。 肴肉的特点是香酥鲜嫩,肥而不腻。话说古时候镇江城外有爿夫妻店,男的做菜上酒,女的管账收钱。这天,夫妻俩分头上街置办物品。丈夫买了四只猪前蹄,准备做盐水猪蹄给老丈人下酒,妻子则给母亲买了点京果粉之类糕点,顺便又给专做爆竹的父亲捎了一包硝。 第二天,女人起床收拾东西回娘家,可怎么也找不到那包硝。丈夫连喊不好,说是让他当盐腌了猪蹄子。夫妻俩懊恼不已,扔又舍不得扔,索性洗洗干净放进锅里煨起来准备自己吃。刚刚煨熟,开早市的辰光也到了。谁知今天生意特别好,原来茶客们都被煮肉的香味吸引了过来。这当口,从门外走进一个白胡子老者,点名就要吃锅里的肉。 男人说:老人家,那是硝过的肉,不能当菜的。 老者十分固执,男人见拗不过他,只得切了一盘端上来,怕有腥味,还特意配了一碟香醋和一碟姜丝。老者眉开眼笑,边喝茶边蘸醋就着姜丝不一会就把一盘肉啖个精光。吃罢出门,心满意足地倒骑着毛驴赶路去了。传说,这老人便是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在去瑶池参加蟠桃大会途中经过镇江,被一阵肉香所吸引,故翩然降下云头一尝为快。从此,便有了硝肉的加工方法,也有了喝早茶吃硝肉的习俗。后来,念着传着传着念着,“硝”字便念成了“肴”。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制作肴肉已不再用硝。但人们品尝到的肴肉则仍然保持着传统工艺带来的享受。 当年,杜康发明了酿酒术后举家来到镇江,在城外开了爿前店后作的小糟坊,儿子黑塔则帮助父亲酿酒,还养了匹黑马。 一天,黑塔做完了活计,一口气喝了好几斤米酒,醉醺醺地回到马房睡起觉来。夜半时分黑塔被雷声惊醒,迷糊中只见一白发老翁站在面前,笑眯眯地指着屋内的一口缸对他说:“黑塔,你酿的调味琼浆已经21天了,酉时便可食用。切记。”黑塔正待发问,却已不见了老者影踪。 这大缸中明明是喂马用的酒糟,只不过加了几桶水而已,哪会有调味琼浆?将信将疑的黑塔此时正觉得口干舌燥,不管三七二十一舀上一瓢就喝了起来。果如其然,香喷喷、酸溜溜、甜滋滋,顿时满口生津。 杜康闻讯也觉得神奇,琢磨了许久豁然贯通道:“二十一日酉时,加起来就是个‘醋’字,这琼浆莫不就是醋吧!”于是,杜康父子按照老翁的指点,在酒糟里加水发酵,从此,便有了调味品醋。“杜康造酒儿造醋”也在民间流传开来。 后来,镇江人发现,醋不但不易变质,而且越存越香,“香醋摆不坏”便成了镇江的又一“怪”。 镇江人早餐喜欢吃面条,街头巷尾面店比比皆是。传统的镇江锅盖面是“跳面”,面条不是揉出来而是“跳”出来的,费工且费时。其制作方法在电视片《话说运河》中有过完整介绍,主要是把揉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用粗竹杠反复挤压成薄薄的面皮,再用刀切成面条。挤压时,竹杠一端坐着一位身体魁梧的大汉,上下颠跳,似舞蹈、似杂技,又似一种体育运动。做出来的面条吃在嘴里耐嚼有劲,味道独具。面锅里煮锅盖,就是在煮面条时,将一只锅盖撂在锅里,让他漂荡在水上,汤溢不出来,还透气,用这方法煮出来的面条口感极好。 话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慕名寻至镇江城外名气最大的张嫂子面店,也许是来得太早,一切准备工作尚未就绪。 乾隆等不急,多次遣太监来催。张嫂子手忙脚乱之中竟误将灶头上汤罐的小盖子撂进了面锅里。不一会水开了,张嫂子按部就班地加进两瓢冷水养一养面,水再次滚沸起来后张嫂子把面条捞进碗里。 吃惯山珍海味的乾隆对今儿这碗面赞不绝口,意犹未尽地踱进厨房看个究竟。突然间,只听乾隆惊奇地叫道:“咦,你怎么把锅盖放进面锅里煮起来?难怪这面条这么好吃哩!” 是美食家乾隆造就了镇江“面锅里面煮锅盖”的独特美食。 →回复
水晶肴蹄、清炖蟹粉狮子头、拆烩鲢鱼头、清蒸刀鱼、红烧刀鱼、清蒸鲥鱼、红烧鲥鱼、白汁鮰鱼、白烩鮰鱼肚、三鲜脱骨鱼、鸡汁干丝、百花酒焖肉、蟹粉豆腐羹、熘鹅皮(素)、烩油巾(素)、东乡羊肉、东乡长鱼汤、宝堰红烧甲鱼、界牌豆腐、扬中秧草河豚、句容烧老鹅、什锦豆腐羹、罗汉斋 维扬菜 维扬菜系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著名菜系,以镇江、扬州风味为代表,其特点是:选料严谨、因材施艺;制作精细、风格雅丽;追求本味、清鲜平和;四季有别、适应面广。维扬菜在选料上讲究鲜活、鲜嫩,有“醉蟹不看灯、风鸡不过灯、刀(鱼)不过清明、鲟不过端午”之说;在做工上注重刀功,切片薄如纸、切丝细如发、脱骨不破皮;在烹饪上善用火功,擅长炖、焖、煨、焐、蒸、烧、炒,菜肴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此外,维扬菜还十分重视调汤,讲究原汁原味,风味清新,浓而不腻、淡而不薄,讲求“一物各献一性、一碗各成一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当天,周恩来总理就以维扬风味菜肴举办了第一次国宴。 长江三鲜及河豚:三鲜指的是产自长江的三种鱼,而这三种鱼又基本只产于镇江附近的长江水域,即刀鱼、鲥鱼、鮰鱼。 刀鱼:又称鲚鱼,学名刀鲚。全身银白色,体型狭长而薄,颇似尖刀,故称刀鱼。每年3月中旬春暖花开的时候,刀鱼便从大海溯江而上到淡水中来产卵,这就是农谚所说“刀鱼来踏青”。 宋代名士刘宰在为友人饯行的刀鱼宴上不无得意地即兴赋诗道:“肩耸乍惊雷,腮红新出水。佐以姜桂椒,未熟香扑鼻。河豚愧有毒,江鲈渐寡味。”美食家认为,吃刀鱼主要吃的是一个“味”字。清明前的刀鱼刺软、肉细,甚至可以连鱼刺一起咀嚼下肚。刀鱼的烹制大致有两种方法,一是红烧,二是清蒸。无论红烧还是清蒸,若能加入些许新鲜的竹笋,味道则更胜一筹。 鲥鱼:每年5、6月份从海里洄游淡水产卵繁殖。除长江外,珠江、钱塘江下游均有出产。但以长江下游的江阴、镇江、南京数量最多,镇江鲥鱼尤以肥美、鲜嫩而拔得头筹。据说鲥鱼十分爱惜自己的鳞片,一触鱼网便不再动弹,故苏东坡称其为“惜鳞鱼”。鲥鱼性情暴躁,离水即死,所以市场上看不到活的鲥鱼。烹制方法一般也是清蒸和红烧两种,但切记不可去鳞,因为鲥鱼鳞片含有丰富的脂肪,加热后会自行溶化,从而味道更其鲜美。 烹食鲥鱼可以追溯到千余年前,而到了清代鲥鱼则更成了皇室贡品。史载康熙二十二年(1683)鲥鱼上市之际,从镇江到北京每隔30里设一驿站,高大的旗杆上白天旌旗高悬,夜间则灯笼耀眼,3000匹骏马、数千名驿卒日夜待命,如同传送十万火急的军情般飞递鲥鱼入京。关山迢递,限时仅二十二个时辰。充分说明了鲥鱼的身份,同时也表明了镇江鲥鱼的地位。 郭沫若先生来镇江考察,停杯投箸后仍回味无穷,赞道:“鲥鱼时已过,齿颊有余香”。 鮰鱼:是一种珍贵的鱼类,头呈锥形,尾长、嘴小、肚大、少刺无鳞,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所含脂肪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易于人体吸收。历来被视为席上珍品。 民间有“三月菜花鮰,十月菊花鮰”之说。意思是春秋两季的鮰鱼最为肥美鲜嫩,而以入秋时最佳。鮰鱼制作方法多样:有肥嫩香酥汤汁稠浓的红烧鮰鱼,有洁白如乳胶质粘口的白汁鮰鱼,有皮脆肉香色泽金黄的叉烧鮰鱼,有口味鲜美色彩调和的春笋烧鮰鱼等等,鮰鱼的鱼肚还可制成白烩鮰鱼肚、奶油鱼肚、炖银肚等名菜佳肴,令人不忍离席。 苏东坡先生诗曰:“芽姜紫醋灸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 河豚鱼:历史上一直将河豚鱼作为名鱼,苏东坡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说明清明前为品尝河豚鱼的最佳时期。俗话说“河豚来看灯,刀鱼来踏青”,把河豚鱼的上市时间提到了农历正月。 人们对河豚鱼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河豚鱼虽然味美,但有剧毒,稍一不慎会置人于死地,应该“禁食”;一种认为河豚鱼虽然有毒,但只要加工、烹调得法,食之未为不可,不必“因噎废食”。目前市区餐饮业不供应河豚鱼菜肴,但地处长江之中的扬中市民间食用河豚鱼之习俗却一直保留至今。河豚鱼的毒性存在于血液、内脏、眼球内,中毒后的症状是“血质、籽胀、眼发花”。加工时,只要彻底去除血、籽和眼睛,反复漂洗干净,烹调时注意烧熟煮透,食用可保安全,俗话说“拼死吃河豚”,此话反映出河豚鱼的味美,对人们的吸引力之大,如改成“拼洗吃河豚”,则说明只要加工得法,清洗干净,河豚鱼照样可食。河豚鱼营养丰富,低脂肪,高蛋白,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抗癌、抗衰老作用的硒、锌等元素的含量高于甲鱼和河鲜。河豚鱼也是不可多得的美食,“河豚鱼烧秧草”、“河豚鱼烧苔菜”、“河豚鱼烧猪肉”、“奶汤河豚”、“炒河豚鱼片”等都是“打嘴巴子不丢筷”的美味佳肴。此外河豚还有健胃作用,一般的胃病患者若每年吃一两次河豚,不乏神奇而愈的先例。 东乡长鱼汤和东乡羊肉 东乡是一种泛称,指的是镇江以东的丘陵山区,如大港、大路、姚桥、儒里一带。提到东乡的风味小吃,首推春夏两季的长鱼汤和寒冬腊月的羊肉。 东乡长鱼汤:长鱼即鳝鱼,又名黄鳝,俗称长鱼。东乡长鱼汤绿里带青,芬香扑鼻。早春食之祛寒暖身,炎夏食之则消暑降温。 长鱼汤的原料很简单:长鱼(无名指粗细)、鸭蛋和干粉。佐料有葱、姜汁、黄酒、胡椒粉、虾籽、素油、猪油、食盐、酱油。 长鱼汤的制作工艺却很复杂,甚至称得上一丝不苟。看似普通的一碗长鱼汤,至少要经过如下八道工序:汆鱼、划丝、煮汤、炸丝、提浮、合汤、烩丝、配汤。而且每道工序都有一定的要求,丝毫马虎不得,否则成品就不是东乡长鱼汤了。譬如汆鱼,也就是把鱼烫死,但不能烫得太老,一俟嘴张体弯就要立即捞入盛器。又如煮汤,定以汤色绿中带青为准。再如合汤,水温需在75—80°C左右才可将事先搅匀的鸭蛋滴入汤中,使蛋花成蝇脚丝状浮云般向四周分散游去,“云花”呈桃花片或麦芒形的皆为次汤,如成块状则是废品了。 东乡长鱼汤历史悠久,清滑爽口,因其味道独特被誉为“云飏汤”而誉满江南。 东乡羊肉:每到立冬至春节左右,东乡羊肉最是令人垂涎。肥嫩可口,油而不腻,风味独具,老少咸宜,是冬令进补的佳品。 东乡羊肉之所以令老饕们趋之若鹜,绝就绝在工艺的考究。以红烧羊肉为例,取料以山羊为主,先是将羊肉煮烂剔骨冷冻后制成“干板”,再切成块状下锅,佐料的种类、投入的时间和多寡均有讲究,尤其是火候的把握,何时猛火、何时文火,全凭功夫是否老到,经验是否丰富。 除此之外,东乡羊肉还有多种烧法,其名称其来历令人忍俊不禁。 “朕家风味”(红烧羊肉):相传宋太祖连年征战体力不济,入冬均以羊肉进补。“杯酒释兵权”时曾以这道菜为诱饵。 “功臣莫贪”(鱼烧羊肉):以鲫鱼或黑鱼熬出的汤代替羊肉汤烧出的菜,取“鱼”和“羊”合为“鲜”的意思。说到“鲜”字,这道菜还派生出另外两种做法。一是整鱼烧羊肉,二是鱼片烧羊肉。须得说明的是,无论是整鱼还是鱼片,都必须放在羊肉上面烧,切不可混拌。 “和气生财”(黄鳝羊肉):传说韩世忠与金兵激战,火伕烧了只整羊没来得及吃便上阵杀敌了。羊肉的香气吸引了盘在老槐树上的一条千年巨蟒,它本想美食一顿却不慎掉入羊肉锅里。打完仗回营,韩世忠觉得今日羊肉味道迥异往常,细瞧才发现锅中尚未烧化的蛇皮、蛇骨。于是羊肉的烧法便多了以羊为“虎”以蛇为“龙”,象征龙虎和气生财这道菜。演变至今,便用黄鳝取代蛇烧羊肉了。 “仙家掉眉毛”(河蚌羊肉):这道菜讲究河蚌的选料和火候的把握,其鲜味令神仙都得掉眉毛。相传是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为救一位渔夫而烹制的食疗菜,据说有滋阴、补阳、扶正固本的功效。 此外,用羊羔或羊杂烩成的白汤,也不失为大饱口福的上品。 蟹粉狮子头:蟹粉狮子头是镇江名菜。中日合拍的电影《天平之甍》曾用此菜上银幕。 蟹粉狮子头的主要原料是蟹肉和用猪肉斩成细末做成的肉丸,(镇江人俗称“斩肉”)。斩肉的做法很多,有清炖,有水氽的,有先油煎后红烧的,有先油炸后与其他食物烩制的,有用糯米滚蒸的。所谓狮子头则是菜肴造型——大而圆,夸张比方为狮子头。 镇江斩肉,配料因季节而异。初春,河蚌上市,有河蚌斩肉;清明前后,春笋、芽笋上市,做笋焖斩肉;夏天,有漂巾斩肉;秋天蟹肥了做清炖(或红烧) 蟹粉狮子头;冬天用冬笋、风鸡做笋焖狮子头或风鸡炖斩肉。冬天的小青菜、豌豆苗甚好,亦可做配衬。春、秋两季,还可以做鮰鱼烧斩肉。斩肉如不加蟹,可多放些虾籽。做斩肉讲究刀功,要细切粗斩。必须选用猪硬肋五花肉,精肥搭配,以达到鲜嫩、肉香的效果。 清炖蟹粉狮子头宜用砂锅炖制,成熟后,趁热上桌,还未取盖,醇香便已经散满席间。取开钵盖,仅见菜叶覆盖钵内,揭去菜叶,就见只只大肉圆如同玉嵌珊瑚,腾腾热气中散发出阵阵肉香、蟹香、菜香。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