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大峡谷
出发地点:西藏 林芝 |
西藏 林芝 2日自助游 |
同行人数:0人 |
文章类型:游记 |
出游时间:2003年4月5日-4月7日 |
人均费用:0元 |
出游类型:自助游 |
享受级别:体验生活,苦中带乐 |
旅游爱好者 提供 |
交通工具:汽车为主 |
目的景点:西藏 林芝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
文章地址:
复制网址
搜索游记攻略
收藏
打印
|
走入大峡谷
在雅鲁藏布江的下游,有一处神秘的处女地,她就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这个由雅江围绕南迦瓦峰作马蹄形大拐弯所形成的峡谷,是我二十几年来一直魂牵梦萦的地方。自1973年开始我多次考察了大峡谷,并于98年实现徒步穿越,亲自揭开了这神秘女神的面纱。
四月的大峡谷,桃花盛开的地方
正是阳春三月,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峡谷地区还处在雨季来临前的旱季,探险队整装出发。
翻过冰峰雪岭的米拉山口和布拉达山口,我们分别进入了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江的中下游,在这里我们体会到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犹如进入两个世界。由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天然地切开了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东南斜面的地形屏障,使这里成为南来印度洋季风进入高原的最大水汽通道,造就了藏东南以绿色为基底的世界最高“绿洲”-。放眼望去,碧水绿山在蓝天白云下戴着皎洁的雪帽;自峥嵘山岭上挂下的条条冰川,伸入到葱郁的原始森林之中。山麓野生的桃花,白的、粉红的,一簇簇一团团;山坡各色的大叶杜鹊争芳吐艳,正似锦团花簇,温暖湿润的空气沁入心肺,探险队员们一扫浑身的疲惫,队伍中又充满了欢声笑语。 在高山峡谷之中、冰川雪山之下、林海湖泊之旁,瀑布飞腾、百鸟婉鸣、水流潺潺;薄雾笼罩,依稀可见小桥流水人家,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亦不过如此-。 独特的环境造就了这里独特的垂直生态系统,针叶林、阔叶林、桦木林,还有姹紫嫣红的各色杜鹊从高山上一层层直铺下来,与2000米上下低河谷地带的鲜嫩翠绿的芭蕉、香蕉林,婆娑潇洒的修竹,片片金黄的油菜花、紫红带白的豌豆花、蔓稼、绿浪滚动的青裸地共同组成一幅最雄伟壮观、险峻、秀美的壮丽山水画卷。侧耳倾听,水涛声、林涛声、鸟鸣声又在寂静中演奏着一首首最纯净的大自然交响曲。大峡谷特殊和谐的交响乐,让人陶醉。
美丽的巴松错
错,藏语为湖泊之意。巴松错位于巴河中上游,是一个极为美丽的高山湖泊。进巴河,在离河口10公里的地方河床突然收缩,就如两扇大门一般构成一处峡口绝景,吸引着游人翘颈赞叹。 入峡后河谷宽狭相间, 在丛丛桃花映衬下,看到几处石碉堡,有的保存十分完好-,据说这是清朝年间赵尔丰进藏抗击外国侵略者时的遗存-。 巴松错湖面海拔2960米,在雪山映照下,一个长条形的高山河谷湖泊被一望无际的茫茫林海保卫着。湖水清澈碧蓝,最深处可达60米。湖中有湖心岛屹立, 岛上长有高大的冷杉、桃树,甚至有修竹丛立。岛顶建有公元2世纪的黄教寺庙, 香火旺盛。美丽的巴松错已建成了西藏高原上第一处旅游度假村。 乘船在湖中作环湖游,更能领略巴松错那蓝天、碧水、雪山、林海的美景。据说往上游几十公里可看到冰川, 景色更壮美。风光与阿尔卑斯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类同巴松错这种高山湖泊,在大峡谷地区尚有易贡湖、帕隆藏布上游的然乌湖和南迦巴瓦峰西南侧的那木拉错等等, 它们都以美丽著称。其中易贡湖因湖盆的逆温层作用,能形成变幻无穷的云雾,常如海市蜃楼一般;湖畔的茶园更是西藏第一必游之处。那里所产的珠峰牌云雾茶更是一绝,享誉高原。 波密的雪崩
我们一路可说是在桃花锦簇中来到波密。考察路线设定在此南行翻过海拔4000米的嘎隆拉山口进入墨脱的大峡谷下段。嘎隆拉山口两侧以现代冰雪地貌著称,是大峡谷地区现代冰川发育的典型观光地点。在这里多条季风型温性冰川,由雪山上奔来,构成“菜花金黄映雪山,葱笼林海舞银蛇”的自然奇观。我们正在山谷中行进,忽见一条巨大的雪崩“龙”把道路和谷地堵得严严实实。这条雪崩“龙”宽有近百米,厚不可测,中间夹着黑色的石块、杂质、粗大的倒木等,它们随着巨大的崩雪沿“槽”疯狂地由高处扫荡而下,齐斩斩地拦腰砍断包括森林、大树在内的一切植物,所向披靡,不用多看也可想象出雪崩发生时可怕的情景。据资料记载1996年4月16日,就在波密、然乌间的川|藏公路上突发雪崩,山头一块长300米、厚3米的雪团从天突降,当时正路过的车队中有500余人被崩雪淹埋和围困。
挺进大峡谷腹地
我们设计进入大峡谷最重要的一条路线,是从林芝县的排龙乡沿帕隆藏布下游直接进入到大峡谷拐弯的顶端。这也是大家最向往的一条路线-,它能带领大家深入到大峡谷腹地,见到峡谷大拐弯的奇景。一路此行要在沿江的陡壁上行走2~3天,要渡过帕隆藏布峡谷急流上的六座吊索桥---对于我们而言,是最艰辛、最危险但同时也是收获最多的线路。 我们以排龙门巴族乡作为起点,雇上50多个民工,背着东西浩浩荡荡向大峡谷进发。简陋不堪的吊索桥在这里竟已算是比较现代化的交通设施了。十几年前我来到此地时,过江的主要交通设施还是手指粗的一根钢绳溜索,耳边是波涛的汹涌,眼前是涛天的白浪,那才实在是令人惊心动魄而难以忘怀的景象呢! 现在的索桥实际就是上下四根二二平行的钢绳,两端固定在岩石、巨树或铁桩上,下面两根钢绳横铺上木板;桥一般长有150米左右,宽1米多,高高悬挂在峡谷急流上。大峡谷地区的铁索桥极简陋,纯系铁绳支撑,铺上的木板也多年久失修,通行时会急剧跳动颠簸和摇晃。有的铺板已腐朽,但表面看不出来,因此极易踩空失足。这里门巴族老乡的宗教意识很重,往往在索桥上挂满白色为主的各种经幡,在河谷风的吹动中猎猎作响,平添一股惊险的氛围。
在以涛声为伴的进谷过程中,除了索桥,几乎每时每刻都有危险与我们擦身而过。连接索桥之间的山崖小路起起伏伏,似乎没有尽头。这里的山崖小径多是在基岩陡崖上开凿出来的,宽不及米许,抬头是陡壁直插蓝天,低头是悬崖急流,惊心动魄。这里是不允许失足的,一失足就是万丈深渊,绝不会有什么生路-。陡壁悬崖上凿出的小径多是“老虎嘴”形式。顶上不稳定的飞石崩落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真可以说是危机四伏--,通行时既要小心脚下,还要耳听八方,眼观六路,来不得半点麻痹大意。 我们这次运气很好,一路是大好晴天。据说一旦碰上下雨天,这类悬崖小路是最危险不过的。因为天晴的缘故,我们在一路的悬崖陡壁上竟能见到不少蛤蚧(状如四脚蛇或蛰蜥样)爬在石壁上晒太阳,这给我们危险而单调的旅途带来不少情趣。蛤阶泡酒,据说是专治风湿等病的一种良好中草药呢!
除了行走艰险,我们还遇到一种叫“活麻”的植物,它与旱蚂蟥同时对我们构成威胁,我们因吃足其苦头而恨之入骨。“活麻”在路边背阴处高高低低的长得特别多,防不胜防。阔叶毛乎乎的和南瓜叶那样,边缘带着大小的白刺。你只要碰上它,其刺大概能通过毛孔扎到肉里去,立即酸、痒、刺痛,甚至肿胀难受,几天不得安宁。 旱蚂蟥更是这种潮湿多雨地区的丛林特产。它们布满丛林树上、草上。当人经过时,它们立刻进攻。据说这种旱蚂蝗专找动脉血管叮咬,叮咬时它会分泌一种血管扩张剂和麻醉药。因此被叮咬时,你绝不会感到痛痒。叮完后,吸饱血的蚂蝗就会自动脱落,而伤口血流不止,愈后常会留下淤血斑痕。为防蚂蟥,我们不得不特制一种长统的白色布袜穿上。处置蚂蟥最好的土办法是用鼻烟或香烟去熏它、烫它。我们中间,第一位亲历蚂蟥滋味的是细皮白肉的北京青年报副总编何平平。当时他正忙着拍摄一处大塌方,旁边林芝科委的小李首先发现在他的颈动脉上叮着一条黑色的大蚂蝗,已吸血半饱。帮他拿下来后,咬孔竟汩汩冒血不止,一下惊动了在场的其他人。当我们一行到达大拐弯顶端的扎曲营地以后,中央电视台的老陈坐下来想放松一下。宽松鞋子之后,他因发现脚踝脖竟一片血斑而惊叫起来,赶紧脱下长统布袜,只见血还在汩汩流着。旁边的关志华伸手在袜中一摸,竟摸出小球一般的一条黑蚂蝗来---已经吃得大半饱了;而老陈,则是一脸无奈。 我还注意了一下当地的牛马牲口,发现它们一天下来,腿上、肚上竟也挂满了鸡蛋般大小的肉乎乎、软溜溜的蚂蟥。它们吃足吸饱后,2~3cm长的蚂蟥吸饱了血竟会膨胀大成蛋状,其伸缩能力之大真难以想象。牲口不会说话,一天下来,民工几乎总要花老半天为它们清除蚂蟥。
从排龙乡出来的第一天长途旅程,一路观察、记录、拍摄,随时面对危险,因此我们的心情处于长时的紧张状态之中,到傍晚真是精疲力尽。终于到达地名叫玉美的帕隆藏布对岸一片开阔的沙质河滩地上,开阔平坦、临水、沙质是理想的宿营地方,而且在这里我们竟意外地发现河岸旁的巨砾上都裹着一层铁锈褐黄色---原来从河岸石缝中流出两股泉水,一股为冷泉,一股为热泉。热泉温度合适,于是大家分头尽情入浴。经历了一天极度疲劳,竟有福分尽情享受这天然温泉浴,夫复何求!为此我们毫不犹豫地认定把这里作为宿营地。 在大峡谷拐弯顶端
第二天,又是近一天的行军。当下午我们顶着灼人的太阳,爬上一个长坡到达大拐弯顶端的扎曲平台时,许多人累得都要倒下去了。这里的丛丛芭蕉林已长得郁郁葱葱,显示大拐弯顶端已具备亚热带的生态环境。站在扎曲平台,环看四周风景,整个人陶醉在林海与雪峰之间,心情无比激动。我们心慕已久的大峡谷,日夜向往的大峡谷,我们历尽千难万险,今天终于来到了大拐弯的顶端---世界最大峡谷的腹心部位,没有到过这里的人是无法体会这份心情的。
天气是这样的晴朗,蓝天飘着不断变幻的白云,用万千气象来形容再恰当不过。大拐弯峡谷深深地镶嵌在基岩绿林中,翻滚着的急流,显示它无比雄伟和壮观;西南侧远处南迦巴瓦峰的三角形雪峰露出一点点顶尖,西侧近处的加拉白垒峰那鞍形的双峰山是如此的清晰,仿佛触手可及。我曾到这里好几次了,像今天这样俯瞰峡谷急流,仰看雪山冰川,如此贴切清晰,实在还是第一次。心情激动之余,竟忘却一切疲劳和饥饿,在扎曲平梁上奔走,寻找合适的部位和角度,尽情地抢先拍摄大拐弯峡谷的全景和加拉白垒峰的雪峰银岭。摄像机、照相机在这里拍个不停,每个人都各显神通。我们要抓紧天气好的时机,把大峡谷最美好的片段和最秀美壮观的真貌记录下来,让它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世人所共享。它就是中国人首先发现的世界最大峡谷,它在中国的西藏,在藏东南,它是实实在在的!
站在扎曲条状平台上,远眺西面雅鲁藏布江峡谷北侧,以加拉白垒峰为首的一列雪山,如屏风般矗立,峻险陡峭,下面就是幽深的大峡谷。最让人心旷神怡的是从加拉白垒下来,以植物景观为主的垂直自然带,在雪峰的映照下特别清楚。在片片金黄色的油菜花田和白紫花的豌豆田夹杂在穗浪翻滚的绿油油的青裸地中,点缀着扎曲村零散分布的木式藏房。宗教的幡旗高高飘扬,房中袅袅升起缕缕炊烟,甚至飘来阵阵酥油茶香,一丛丛房前屋后的粉色、白色的老桃树,花团锦簇。我们身临其境,享受着田园诗般的大自然之美的融洽与和谐。难怪探险队中的年轻朋友看到这里漂亮淳朴的门巴姑娘,竟要冲着这大峡谷、冲着这扎曲好地方的人、物、景,就不想回去了,要在这里扎根落户了。
桃花园里看到“南峰”真面目
经过两天的急行军,我们从大拐弯峡谷顶端返回来,乘上等待的越野车翻过色季拉,经八一镇直奔大峡谷上口而去。公路在雅鲁藏布江南岸沿江下行,几乎平行的南侧是白雪皑皑却又林木葱郁的东喜马拉雅山脉。由山上下来的一条条支沟汇入雅鲁藏布江,支沟注人雅鲁藏布的沟口,形成一个个大型的扇形地。扇形地上光裸的巨砾垒垒,水道错综复杂,呈不规律性分布,因此构成通行最艰难的地段。这些支沟夏季常爆发泥石流,因此洪水季节通行更是困难。
经过几天的行程,我们到达派区(现称派乡)转运站,住在军队转运站的空房里,席地打铺。从转运站往东有一段简易公路,经大渡卡、宜淀、格嘎一直到直白为止,可直接来到南迦巴瓦峰的西山麓。雅鲁藏布江到这里受阻于南峰山体,也似乎到了它中游的尽头,水流由平缓变得湍急起来,河谷由宽阔变得狭窄,并在这里作一大的转折流人峡谷而去。这就是世界最大峡谷的进口处。
到达转运站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三点多钟了。大家饥肠辘辘,十分疲劳,但情绪却十分高涨。在等待吃午饭的间隙,大家不约而同地来到门口的雅鲁藏布江边。我们运气不错,又赶上一个好天气。向东南看,对面是多雄拉雪山。由于这列近山的阻挡,虽已近在咫尺的南峰竟难以直接看到。而往东北方向隔江一列山梁背后,竟清晰地露出江北与南峰对峙的加拉白垒峰---我们非常熟悉的那白皑皑的双峰型马鞍状山峰尽现眼前。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不少从雅鲁藏布江里捕上来的鱼,都是尺把长的细鳞裸裂鱼。江边停着的独木舟是这里渡江的主要交通工具,令人颇有“独钓寒江雪”的境味。
匆匆吃过午饭,由开车的藏族师傅们载着我们驱车直奔南峰而去。汽车爬上山岭的一个长坡,转过山梁,眼前突然开阔起来---我们已经到达大渡卡平台。
大渡卡平台相对高出江面有120~150米左右,平台表面平坦,已被辟为阶状的农耕地。在翻滚着绿浪的青稞地中夹杂着一块块金黄色的油菜花地,青黄相间,煞是好看。这里居民多系藏族,一幢幢的藏房坐落其间,经幡飘飘。野生桃花已盛开,黑黝黝的老核桃树正在返青吐芽,让人感到勃勃的生机。不过这里与在大拐弯顶端扎曲时不同,那里是和门巴人在一起看着大峡谷拐弯;这里是和藏族人民一起,看的是大峡谷如何进口、南峰的真面目以及雅鲁藏布江是如何围绕南峰作奇特的大拐弯流去的。 天气很好,南迦巴瓦峰虽说还有云雾缭绕,但云过峰现,在晴朗的天幕下,南峰真貌,包括整个喜马拉雅东端山系。被我们一览无遗。能这样清晰地看到山峰几乎可以说是千百年难得一遇的好机会了。此说虽有些言过其实,但我已来过多次,能遇上这样的好天气尽情打量南峰的机会也是寥寥可数。而一些临时来观光的旅游者或外国朋友,据说来到这里几天甚或一个月想等南峰露面拍上一张珍贵的照片,也往往没有机遇而败兴而归。这次在格嘎村我居然碰到一个日本人,搭了一个小帐篷小住这里。据说是个画家,他要把世界有数的名山画下来,南峰就是其中之一!(完) 来源:互联网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否
是否已聘请导游: 否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否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
网友评论
目前,没有 网友评论 等信息,您可以成为第一个对它发表评论的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