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兰州(游记)
出发地点:浙江 宁波 |
甘肃 兰州 7日自助游 |
同行人数:0人 |
文章类型:游记 |
出游时间:2004年8月12日-8月19日 |
人均费用:0元 |
出游类型:自助游 |
享受级别:体验生活,苦中带乐 |
思源 提供 |
交通工具:火车为主 |
目的景点:甘肃 兰州 滨河路绿色长廊 兰州黄河铁桥
|
文章地址:
复制网址
搜索游记攻略
收藏
打印
|
走进兰州(游记)
去年八月的时候,我和同事参加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教师培训,培训地点在兰州,虽然已经回来都快一年了,我还是常常记起在兰州的那短暂的、快乐的几天。 出发前,就向到过甘肃的朋友打听,想要知道兰州究竟是个啥样儿的城市?兰州在我心里还有些许神秘——祖国大西北的一个工业城市、同时是军区所在地,加上是古丝绸之路交通和商埠重镇,是不是很繁华?或许很严肃和规整就象部队的营房一样?最最重要的是兰州在黄河边儿,我还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黄河呢。 我们到西安后就直接奔火车站去买下午最先发那趟车的票,可是那天不凑巧的是不知道怎么回事情我们要坐的火车没有发,只好等到快四点的时候坐了一趟临时发的火车。没有空调,在里面感觉象钻进了罐头,把人热的要化了。 火车慢吞吞的走,我舍不得浪费时间睡觉,坐在走廊的小座上看窗外的景色。从西安出来,就是一些零星的城镇,一排排各色的房子,高的矮的把视线挡得差不多,这样的房子在哪条铁路边儿都有,看过就看过了也没有什么印象。我没有带地图,对沿途的城镇也不熟悉,一路走一路和其他学校的同事交流对那个地方的了解。因为都是农村的老师,很少有人有这种出远门的经历,所以,走到哪个地方我们只能靠猜测,幸好每到一站都有站牌。我们只知道一些大一点地方的一些简单的情况,都是来自于书本的介绍,小的那些就无从知晓了。我们贪婪的观望窗外的一切景象,希望把看到的都深深的烙在记忆里,这会儿想起来,是不是也想刘姥姥进大观园呢。 走着走着,就很少看到绿色了,满眼都是黄土坡。我们在陕南,山清水秀素有陕西的小江南之称,夏季是看不到赤裸着的土地的,高山上是森林和灌木,矮坡上是果园,平地是庄稼。而眼前的这些土地,好象少了活力的皮肤,干涸着。一个又一个的黄土坡从我们眼前晃过,黄土之间偶尔会看到一条颜色暗黑似乎又是黄色浑浊的河流,我们不知道这条河流的名字,不禁感叹为什么河水会成了这个样子?在我们的家乡,只要不是汛期涨水,河流永远是碧绿清澈的,象一条闪亮的绸缎,柔顺地安静地绕在青山皱褶处。 黄色的山坡好象没有休止的出现,好象没有尽头了,终于知道,什么是黄土高原了。小时候,老师说黄土高原的时候我们想象不出来、看电视的时候感觉不出来,真正到了其中才知道,黄土原来可以这样厚重、可以这样绵延不绝。山上极少的树木,不知道这些没有树木的黄土,是如何抵挡风雨,大风怎么吹不走?大雨怎么淋不失?远处有牧羊人放了小小的一个羊群,白色的点儿缀在蓝天黄土之际。 夜色慢慢笼罩了天地,没有灯火,没有城市。我们在列车员的催促下回到鸽子笼似的铺位休息。 车里渐渐的安静下来,躺在床位上,听着火车哐当哐当的节奏,想到在杂志上读过的一首小诗: 去什么地方呢?这么晚了。 美丽的火车,孤独的火车, 凄苦是你汽笛的声音 令人记起了许多事情。 为什么我不该挥动手巾呢? 乘客多少都有亲。 去吧,但愿你一路平安 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 清早六点,我在小小的喧闹声中醒来,原来早醒的旅伴们都在洗漱了。我翻身爬在床位上眺望窗外,匆匆而过的还是满眼的黄色,走了整整十几个小时,真是走不出去了,我开始盼望快点到达目的地。 窗外飘起了小雨,头天还是闷热的让人汗都流干了的车厢,不知道什么时候也降低了温度,胳膊上冻得起了鸡皮疙瘩,我们在都笑称从烤箱变成了冰箱。 看到庄稼地里种的都是麦子和苞谷(或是高粱?)。奇怪的是这里的庄稼种法和我们也不一样,家乡的麦子都是一垅垅一行行整齐的种植,而这里的麦子象是撒了一把种子似的密密地种了一地,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种的太密,麦子的茎杆纤细,叶子颜色不是翠绿而是有点泛黄。我们从陕南出发的时候,苞谷都长了一人多高了,过不几天,就要收获,而这里的苞谷却还只有一半那么高,低低矮矮还没有起穗儿,估计是因为气温偏低的原因吧。 沿途发现很多山上都有草种成的一个个格子,连起来象一张网。网里也有矮矮的树,树梢发了黄,象火烧了尖儿。 我上中专是农业学校,可我走了一路,都没有想起来这里没有高大苍翠树木的原因和泥土的质地有关。同事们说起黄土高原每年的飞播种林,说起黄河治理,说起黄土地上他们所知道的种植的艰难。我忍不住感叹,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里的人们对山水的付出如此之多,却要忍受这样淡漠的回报。 临座的几个小朋友忙碌起来,从他们的言谈中我知道离兰州不远了,我以为会看到繁华的城市轮廓,直到列车广播提醒旅客到站了,才知道,原来已经踏进了兰州。 从列车上下来的人们迅速的消失在雨幕中,我们询问找着了出站口,站在大厅门口四处打量接站的工作人员。一个瘦瘦穿了白衬衣的年轻人笑着走向我们,领队和他接上了头,地下商场的旁边,停着几辆神气的军用客车。我们兴奋的跳上车,兰州,终于来了。 接站的工作人员热情的向我们介绍兰州的概况,大家一路谈笑的来到了住地。原来这次学习安排在一个部队的招待所,一进大门,宽阔的场地、高大整齐的房屋、精致的草坪和花圃,让我们立刻喜欢上了这个地方。 去报道处领了学员证和学习资料,顾不得吃饭,就冒雨出来打算上街上去看看。我们要看的地方太多了,我们又对这个城市了解的太少,出来后却不知道从哪里可以深入到这个城市的心脏。随便上了辆打门口经过的车,问售票员,她告诉我们到西关什字比较繁华一点,但我们坐的16路公交不能到那儿,要在天水路下车再坐环城的公交。我们买票,一人一块(后来才知道,其实从教导队到天水路只要五毛钱的)。 转车到了西关后,我和几个女同事一头扎进商场,我们出来都没有带厚点的衣服,穿着短袖在街上招摇,实在冷的厉害。那里好几个商场很多店铺都在打折,价钱实惠的让人不买都不行。男同事倒是有雅兴,冒着雨跑到中山桥去照相还到儿童公园去转悠了一圈。我们还在商场拥挤人群中的空隙中欣赏廉价衣服的时候,他们就结束游玩打电话催我们了。我们在三番五次的催促中才不舍得钻出来,和他们在报亭会面。 回到宿地,晚饭都已经开过了,领队等了我们半天,实在等不住了,就要了几个饭盒给我们把饭带回宿舍了,真是幸福啊。在家吃饭是自己顾自己,出门了大家就真象亲人一般互相照顾了。 早上六点,还在睡梦中,被一阵起床号惊醒。 原来我们住的地方整个是一个军事区,周围有政治学院呀什么的,都是部队系统,早上都要出操的。 我从床上翻身起来,胡乱穿好衣服就趴在大大的窗台上往外面看,从窗口看出去正好是一个练兵场,士兵们排整齐的队列行进。发现对面高楼上的卫星接收装备,它特别的标志让我激动不已——这是部队心脏楼吧?我们住的地方真好!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做一名英姿飒爽的女军人,初中还偷偷跑去武装部恳求人家招女兵收下我,梦想一直没能实现,现在却突然置身于其中,这是这次兰州之行带给我的意外喜悦。 吃完早餐就赶紧到多功能厅去学习了。以后的这几天里,每天早上从8点到12点,下午2点到6点,都是学习时间。给我们讲课的是西北大学、东北师范学院的教授专家,都是国家级的学科带头人,讲述了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和课改理念方面的很多知识,还展示了他们一线调查研究的许多资料图片,这几天的课我们听的如诒甘露。 去的第二天正好碰上八一建军节,由于学习任务紧,没能上街看看到底热闹成啥样子,但是晚上在电视里看到新闻报道算是补了课。 考虑到我们是来自其它各省的代表,培训会组织的日程里,还安排了参观黄河四十里风景线。 我们从天水路到滨河路,第一站,是中山桥。中山桥是一座古老的桥,最初是一座浮桥,后来几经翻修加固,在外国专家的技术指导下,被改建成为黄河上的第一座铁桥,至今遗存重10吨,长5.8米的铸铁桥柱“将军柱”三根,中山桥有“天下黄河第一桥”的美称。 我们站在宽阔的桥面上,看见黄河北面,依山有一座次第而上的建筑群,不断的有缆车从索道上下,看看地图,知道那是白塔山公园,据说白塔寺有“镇山三宝:象皮鼓,青铜钟,紫荆树。我们没去白塔山看白塔寺,只在站桥上远望。 滨河公园沿黄河修建,高大的塔松站在草坪中央,紫色低矮的小灌木在草坪上勾勒线条、组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在草坪的四周有铁艺栅栏,上面依依斜斜攀附着白色、粉色的蔷薇,大块的草间会有一整片一整片的蝴蝶花,各色各样的花,开出一片绚烂。我在中山桥附近滨河公园的路上走了几个来回,由衷佩服园林工人的精心修葺,啧啧赞叹这些美丽的植物,在黄山黄水岸边如此的多情妖冶。 虽然早在报纸的图片上见过“黄河母亲”这座雕塑的的样子,但是从车上下来,绕过人群,我看到黄河边上的她,我还是怔了一下。母亲秀美温润的身体、孩子天真可爱的笑脸,在匆匆逝去的黄河水岸边、在落日余辉的背景中,真实的让人感动,仿佛她们从来就在黄河边儿上,已经这样满眼满心的爱,呆了好多好多年,他们甚至顾不得看天地世间任何一景一物。天色渐暗,虽然这样不道德,可我还是忍不住在夜色的掩映下,象其它游客一样爬到雕象上,照了一张相。轻手轻脚的下来,走的时候不免回头看,心里对悄悄说sorry。 从南岸到北岸,经银滩大桥。夜色阑珊,灯火一片,我们从车上下来,步行过桥,桥面象公路一样宽阔平坦,车流如织。远远就看见“银滩大桥”几个字高高的悬在桥的上空,跟天空闪烁的星星一起璀璨成一片,亮的耀眼。栏杆的两侧有粗大的管道,象首尾不知处的大龙,横亘在河面上。绕过管道,看不清下面究竟是河滩还是湍急流水,只看到巨大的桥墩,一个一个伸长了脚,立着。车子停在桥中部等我们,这桥太长了,走了半天还走不完。和我们同车的正好有其它省的老师,路上,内蒙的几个年轻同行不停的选景摁快门,还有藏族老师,他们用民族语言交谈着,我们什么也听不懂,但从他们的神情看,每个人,都是非常高兴和快乐的。 时间比较仓促,司机老兵,把车开的一溜烟,我们匆匆的从一个景点赶到另一个景点。走马观花的看,回到宿舍看地图,才知道,游览过的还有: 平沙落雁、仿古水车、绿色希望、兰清花园…… 那天参观回来的路上,发现有个广场热闹非凡,从气球拉起升到半空的条幅上看到,原来兰州正在举办啤酒节,我和同事都猜测,这啤酒节肯定有免费啤酒喝,虽然不喜欢喝啤酒,还是约定第二天要来感受一下经济节日的狂热和啤酒夏日的清凉,安然坐在城市夜晚如炬的灯火中畅饮啤酒也是一种享受。 房间里服务员已经摆上了切好水果,是兰州特产黄河密(就是哈密瓜)还有大大的水蜜桃,我贪婪的拿了两样水果,一个咬上一口,汁水甜香,坐在圈椅中满足的唱“左手哈密瓜、右手一只桃”,逗得同事丽娜在洗手间哈哈大笑。 睡前特地去借了领队的望远镜,我要看官兵们出操。 早上接到内线电话,服务员提醒我们早餐已经备好。我起床,拿起望远镜,把政治学院那边,美美地看了个够。吃早餐的时候又因为磨蹭了点,居然更有幸和兵GG兵DD们共同进餐(他们的早餐安排在我们之后)我心情舒爽的喝了两碗稀饭,还破例吃了一个不喜欢吃的鸡蛋。 第三天的课,在开幕式上没有出现的联合国官员悄悄坐在我们后面听课,中途休息,教授、中央电教管官员、儿基会官员叽里咕噜的用英语讨论、交谈,我看到,那个随行秘书长的真漂亮,忍不住对她笑了一下,她的脸居然红了。 忍痛没有去吃晚饭(晚饭是部队大师傅做的,菜多又好),和丽娜去赶最后一班公交进市中心逛。在天水路看到路边小摊,各种各样的东西卖,有藏饰、香烛、绣了仕女的鞋垫、珠子串的手镯、玉石挂件……琳琅满目,都极有民族特色。碰到三个有着小麦肤色的男孩子,脖子上挂了好多葫芦,一看,呀原来是葫芦丝!他们从遥远的云南过来卖自制的葫芦丝,跟我们一样是异乡人呢,恳请他们给我们表演了一段优美动听的“凤尾竹”,我们才美孜孜的一人买了一个葫芦丝,挂在脖子上,一路引来路人的回首打量。回到宿舍吹,只吹出了汽车鸣笛一般的声响,吹到半夜,不敢再造次了,才舍得放在枕边睡去。 结业酒会,我们打破了按民族分餐的规定,各省人随意就餐,我们那一桌是个大杂烩,有陕西的、甘肃的、宁夏的,还有两个驻地老兵(这几天负责开车接送我们的司机),大家喝完了啤酒饮料,兴致高涨,拧开了“陇上行”,轮流对酒。 联合国儿基会中国项目官员、中央电教馆官员在各省负责人的陪同下为各桌的学员敬酒,走到我们这桌,我拿蹩脚的英语与那两个褐头发、白皮肤的老外掰了两句,引来一片赞叹的目光,她们特地跟我碰杯,兰州的酒可真甜呀。 一个星期的学习很快就结束了,我们又要踏上回家的旅程。临行前,到教室和招待所四周转了一圈,照了几张照片留念,利用等车的空段跑去第一天去的西关,坐在34路公交上,看路边闪过的建筑和路牌“和政路兰州大学、金城宾馆、省画院……”一站一站的坐下去,这是环城公交,我们一直从起点坐到终点,又回到了上车的地方。地图拿在手里,很多地方还没有去,但那些名字已经记在心里了“酒泉路、张掖路、平凉路、金昌路……”,哦,对了还有我们参观过的七里河小学、还有给我指路的白发老人、还有偶遇的陕南老乡、还有跟我们热切交谈的出租车司机、还有门口站岗的哨兵……还有很多很多片刻,都已经记在心里了。 在兰州吃的最后一顿饭,是兰州拉面,走到哪里都叫的响的兰州拉面,就在火车站那个最大的拉面馆。一个大海碗,几碟小菜,几片牛肉,新鲜葱绿的香菜,滚烫的面汤,应该算是正宗了吧? 上了火车,再对窗外,想到此行的快乐与短暂,隐忍的惆怅一点点泛上心头,居然好象在这里住了很久很久,不想走了,舍不得离开了…… 回来冲了胶卷,躺在床上看照片。 兰州的天好蓝,教导队的国旗在湛蓝的天空下招展,耳旁仿佛听到它在空中猎猎作响,步伐坚定整齐的列兵从国旗下走过,敬礼、交岗。 我和丽娜在教授房间里照的合影,教授那天说“别叫我教授,叫我彭老师”。老师和学生都是老师,三个人开心的笑。 我站在“黄河第一桥”那块石碑前,背后是苍劲的钢铁大桥,还有缤纷如花的路人。 我在黄河母亲的怀抱里,暮晚的和风吹动我的长发飘飘,和那个小孩子一起,安静恬然的微笑。 口渴,泡了茶边喝边看。 一杯淡茶,里面放了两朵玫瑰,清香沁人。原来陕南清冽甘甜的水泡了这兰州的玫瑰,是这样醇香呵…… 作者:秦南烟雨 摘自:http://www.zyhwkj.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5187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否
是否已聘请导游: 否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否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
网友评论
目前,没有 网友评论 等信息,您可以成为第一个对它发表评论的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