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终归于尘土--敦煌游记(续)
出发地点:未关联 甘肃 敦煌 敦煌博物馆 游记 同行人数:0人
文章类型:游记 出游时间:未添加 人均费用:0元
出游类型:自助游 享受级别:体验生活,苦中带乐 爱自由旅游网自游人 (VIP) 提供
交通工具:火车为主 目的景点:甘肃 敦煌 敦煌博物馆 敦煌古城 敦煌民俗博物馆 莫高窟 三危山
文章地址:    复制网址    搜索游记攻略    收藏    打印
万物终归于尘土--敦煌游记(续)

我有几分沮丧,拖着步子走出站台,迈进候车室。

小小的候车室倒也热闹,一旅行团的成员可能早我一班车到埠,叽叽喳喳的打闹聊天,兴奋极了。我注意观察了一下周围的形势,再没有其他散客了;那同行的两个河南人已经有人迎上来,将他们接出车站,哎,没戏了,望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身影,不抱任何奢望;再瞅了两眼举小旗子的一个女孩子,估摸着是带队导游,正盘算着怎样说服她把我捎上旅行团大巴;如果实在没折,就在这小车站等到天亮再行动吧。。。

正想着出神,检票口外有人冲着我挥手,叫:“喂!小姑娘,小姑娘!”啊?叫我么?什么事?我跑上前去。哦,哦,车子还有一个位子,可以让我一块走。好好,当然好啦。分担车费,没问题,本来就该这样,好好,就这样。谢谢,谢谢啦。

一激动,鼻涕狂流。

满心欢喜上了车,两个河南人,一个地方接待人,司机加上我共5个人。河南人特别照顾我,让我挨着靠窗的位子坐。说是接待方的车,其实也就是一辆出租车,为了生计,已在车站外候了一宿。

打亮车灯,一踩油门,车子冲入茫茫夜色,向着150公里外的敦煌市连夜进发了。

这条戈壁滩上开出来的路,贯穿整个荒无人烟的戈壁险滩,连树木都不生,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没有任何参照物可以估计这戈壁究竟有多宽广,依稀能辨别车前灯照射下半米开外的距离,只听见窗外呼啸而过的唳唳风声,和路面沙石飞溅拍打挡风玻璃突然发出的啪嗒声。对面几乎没有会车,可以任司机狂飙,速度达到每小时90公里以上。

头30公里我始终睁着警惕的大眼睛,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不敢有一丝的松懈。可到后来,(现在想来有些后怕)也许太累了,听着他们关于这个戈壁滩有狼的踪迹的讨论,我没能坚持住,昏昏沉沉地靠着车门边睡熟了,全然不顾同车的是4名刚认识不过几小时的男子。万一有什么不轨的企图,再毁迹此等连手机信号也接收不到的荒郊野外,顶多也就当个人口失踪处理,哪找得着啊?再说啦,浪费警力。

多得贵人相助。我的独走总是有惊无险。

放心大胆地一路睡到敦煌市,相安无事,直至河南人推推我,说道,“到啦!下车吧!”我睡意惺忪地睁开眼,“哟,天快亮了。”

本着亲兄弟也要明算账的原则,接待人把我拉到一边,耳语几句,姑娘,你遇到好心人了,带上你玩可以,啥也不用操心,连你一并计划,但是。。。如此这般那般。我自是聪明人,一一点头称是,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出门在外,这点浅显的道理我还是晓得的。

还有独立的宾馆房间给我们小憩调整,我忙不迭给朋友打手机,告知我的位置。

8点来钟,占了河南人的裙带之宜,吃罢热乎乎丰富营养的早餐,见过接待方领导,有单位安排的专车前往莫高窟

河南人的门票自然不用他们操心,而我的理所当然要掏钱。领了手电筒,紧跟导游,按照开元建朝的顺序,一个一个洞窟参观。

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风格,而以北魏、唐、清为代表的风格分界最为明显。

为了保护文化遗产,洞窟并非向游人全面开放,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仅仅是莫高窟所有492个洞窟中的凤毛麟角。

上楼下阶,开门关锁,进进出出,参观的洞窟越凿越大,佛像越修越繁复,壁画越描越精湛,工艺越来越登峰造极。

真的什么都带不走。那些美仑美奂的壁画在我们这些个凡夫俗子心中不是别的,就是壁画,我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来传乘这千年文明。那一刻的痛惜、感慨、惊讶、唏嘘、赞叹、目瞪口呆。。。。。。已经将我们对千年历史文明的情愫完全表达无遗。穿梭在被壁画包围的空间里,象穿行于时光隧道,我只觉得自己渺小,自己的烦恼在这伟大工程面前只是肉眼无法辨别的微尘。

我好象有些顿悟,所谓千年也不过是一瞬;我有些混沌,究竟是我在这一瞬间轻轻瞥了一眼历史,还是千年以后的人正在看我的这一眼?我抬头,望佛祖,妄图寻找答案,佛祖一手拈花,一手祈福,眉角慈爱,对我柔柔地微笑,意味深长,千年不变。

这就是答案?

一群昏暗无光的手电筒跟随着导游的电筒光柱晃动,我们似懂非懂地看,残缺的色块,斑驳的图形,破碎的年代,我们似是而非的听,那些烂熟于心的解说词,又有几人真的能够在历史的浩海中沉浮徜徉,盛世不复,这几千年来,究竟承载了什么样的文明?

有一类人文是这样的。它们沉积太多厚重的历史,背负太多无端的孽缘,虽然有美好的初衷,中间有过辉煌,最终却因为人为的原因而没落。这些人文总是能在我心头重重一击,让我呼吸困难,让我不齿现代的生活。

莫高窟亦是。

空空如也的藏经洞,除了震撼,只有无力,一种数千年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无力感。王道士的圆寂塔仍然立在莫高窟外的一幅平地,与其它修筑洞窟的高僧的圆寂塔一道,默默守望莫高窟的每一个洞窟,可留给后人的是空洞、是空白、是空瞑。文化的行径,在大多数时候竟是这样的苍白无力,我呆呆地想,余秋雨先生想象中王道士在洞前转身的样子。。。藏经洞内已空无一物,出口堆积着无意塌陷散落的灰土砖头,据说叫莲花砖,稍微大力跺脚,尘土飞扬,突然冒出个很恶毒的想法,我欣慰地看到那些砖一点点地风化在空气中,而不是由于其他,佛像身首异处或者莲花坛上空荡荡的。

我也很高兴那些壁画会在我们这些游人一呼一吸的瞬间因氧化作用而变得再没有颜色一点点,墙体也脱落一点点,那些贴面的金箔被凿了就凿了,反正躲得了外国探险家的抢劫,也躲不了盗墓者的贪婪;躲得了文化人的噩梦,也躲不了蜂拥而至的国内游人;甚至也躲不了假义“英雄”的族类。唯一不同的是,少了一点点的民族情绪。

其实,民族情绪也有,莫高窟博物馆是日本前首相竹下登捐建的,敦煌研究院要从国外高价买文献来研究,捐资保护莫高窟最多的人是日本名流,每年来莫高窟朝圣最多的是日本人。我默然,还是一样的无力,一样的无奈,我们究竟应该感激还是感到耻辱。

出来透口气,传说三危山是龙脉所在,方引得乐樽和尚历尽艰辛化缘请来能工巧匠在此凿洞建窟发扬佛教。朝朝代代,祖祖辈辈,佛教在这里以这种浩瀚宏伟的方式沿袭,一直到近代。。。
今天。。。由于沙土本身疏松,难以直接加固,所以采用了结合灌浆的技术,除了从内部巩固外,当然也少不了外部修葺,可看看现在缝缝补补后的石窟,越发一个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样子,沙土与水泥互为镶嵌,方方正正,蹩脚而怪异。

漫天黄沙迷乱,一叶知秋而落,天边依旧残阳如血,物似人非,月已西往,问苍穹,再也回不去那盛世元年。。。

罢!罢!罢!

氧化、风化,文明理所当然地完成使命而自然而然消亡,好过在此苟延残喘遭受凌辱。

安乐死是一种选择的权力,不听任摆布。

佛说,来也是空,去也是空。

作者:shelphen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否
是否已聘请导游: 否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否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网友评论
 
目前,没有 网友评论 等信息,您可以成为第一个对它发表评论的人
更多文章列表
我的甘南行(一)
“萍踪浪迹”独行走西北(九): 刘家峡、炳灵寺石窟
“萍踪浪迹”独行走西北(八): 敦煌三日
“萍踪浪迹”独行走西北(六):嘉峪关小记
“萍踪浪迹”独行走西北(五):张掖
“萍踪浪迹”独行走西北(四):武威

目的地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