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西藏掠过身体-5
出发地点:未关联 |
西藏 拉萨 西藏博物馆 游记 |
同行人数:0人 |
文章类型:游记 |
出游时间:未添加 |
人均费用:0元 |
出游类型:自助游 |
享受级别:体验生活,苦中带乐 |
爱自由旅游网自游人 (VIP) 提供 |
交通工具:火车为主 |
目的景点:西藏 拉萨 日喀则 西藏博物馆 萨迦寺 扎什伦布寺 江孜县 萨迦县
|
文章地址:
复制网址
搜索游记攻略
收藏
打印
|
让西藏掠过身体-5
让西藏掠过身体-5
2002,08,29 扎什伦布寺
早上起来,日喀则依旧下雨。
如果将日喀则放在内地,只能算是具备了一个小县城的规模。城市印象主要有两个:其一是无数的小门面争先恐后地在大街上冒出自己的一席之地;其二是小门面里面有太多的美发厅、按摩室、舞厅、卡拉ok厅。 这让我马上想起两年前的稻城。那个时候的稻城没有出租车,没有高级宾馆,甚至还不具备一个旅游城市的基本雏形,但是,整个稻城已经有八家色情场所抢滩登陆了。 稻城被誉为"最后的香格里拉"--人类的最后一片净土。那个时候我就知道了,所谓净土在这个世界上已经不复存在了,如果有,也许仅存于我们的心中。
中午,雨后的阳光明亮而暴烈;我们去扎什伦布寺。 扎什伦布寺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弟子根敦珠巴所创建的,到现在已经555年了;根敦珠巴被尊为一世班禅;做为自四世班禅之后的历任班禅的驻锡之地,扎什伦布寺的历史脉络与宗教地位自不需多言。
扎什伦布寺前正在兴建一座文化广场。在中国,有太多的事情都是一窝蜂地涌出来,扑腾上一阵子,然后再回归入一片死寂--例如前几年的人造景观。 内地有很多所谓的文化广场,其设计内旨和创意理念毫不文化。环游新疆的时候就更加明显了:一个个弹丸之地的小城,却也在进城的显要路段兴建了一个个超出城市需要的大面积的所谓文化广场。似乎只要在里面放上几个拙劣的雕塑,就可以堂而皇之觉得自己十分文化。 但愿扎什伦布寺的文化广场不会"文化"到让人大倒胃口的地步。我实在是担心"画蛇添足"。--如果建不好的话,还不如不建,不如就保留从前的前广场,即使那曾经里卧着上百条的野狗。
我们决定沿着寺庙的围墙顺时针走一圈之后再行进寺。 围墙一周全是转经筒,原来的野狗全部跑到这里,无比慵懒地趴在转经道上。偶尔有转经的藏民同我打一个简单的招呼,那种透彻而淳朴的微笑会让人觉得有一种直截了当的温暖穿过身体。
(走过太多的寺庙,以至于现在写游记已经不再记述寺庙的格局与空间了。) 在去往强巴佛殿的路上,听见喇嘛的辨经声从一侧的围墙里面清晰地传出来,不时夹杂着击掌之声。绕过去想看看,无奈和善的主管微笑着关上了院门。--只好踮起脚尖"偷窥":喇嘛们三三两两地围坐成半圆,站立着的喇嘛要同时和几个人争辩,自然动作最为精彩。为了加强声势他要不时地侧过身体伸展两条胳膊,一高一底地做出一副黄飞鸿开打的架势,然后后面的手掌"啪"的一声重重地击在前面的手掌之上...... 估计只有擅长博闻强记的有悟性的喇嘛才可以在此等辨经中做到游刃有余。
强巴佛殿里面的强巴佛像,是世界上最大的铜佛坐像。单纯从雕塑艺术的角度而言,强巴佛造型十分生动,再加上鎏金、钻石、珍珠、琥珀、松耳石等装饰,堪称藏族大型造像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走出强巴佛殿的koko,开始和措钦大殿台阶上的喇嘛们交流起来。 这是我所欣赏的旅游细节之一:就是积极地同当地人交流。我之所以绝不参加旅行团,就是因为我认为太多跟随旅行团行走的游客,每到一个地方,都是急匆匆地听导游耍耍嘴皮子,然后一窝蜂地在导游指定的"最佳摄影点"摆个"扑死"摁个快门即告结束;然后急急地上车赶赴下一站...... koko坐在台阶上向一个做灯芯的喇嘛讨教制作要领,这点小活自然难不到大愚若智的koko小姐,三下五去二,一个歪歪扭扭的koko牌灯芯大功告成。 征得其他喇嘛的同意,koko跑到他们中间让我拍照。我摁下快门之后,一个身材魁梧的喇嘛微笑着冲我招手,示意我到他身边坐下来。
他抓住我的手比划了半天我终于明白了:天啦,他要和我掰手腕! 很显然这不公平:该喇嘛的胳膊十分粗壮,我两条胳膊加一块估计才可以同它的"口径"相匹敌。不过,红旗飘,战鼓催,这个世界上谁怕谁! 非一郎将帽檐调转180度,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伸出了自己的小胳膊。 没有人没见过蜻蜓吧?就在措钦大殿的台阶上,非一郎龇牙咧嘴,大暴青筋,使出吃奶的力气,上演了一出不堪回首的蜻蜓撼石柱的场景。
粗胳膊喇嘛笑了笑,却没有笑出任何不屑的味道,坦然的就象是不曾和我比过什么腕力一样。非一郎始终是脱不开市井小人的味道的:马上从人群中挑出来一个细胳膊喇嘛,再行比过。 和细胳膊喇嘛的腕力势均力敌,抖动着僵持了好久。最后,细胳膊喇嘛力有不继,这次我赢了。但是我也没有笑出其它的味道,因为我明显发现细胳膊喇嘛的菩萨心肠:他最后肯定放水给我了。
台阶上放着一双色彩浓烈的喇嘛僧靴,我建议koko穿上试试。 koko脱掉自己的鞋子,换上喇嘛僧靴,不伦不类的模样十分滑稽;喇嘛们呵呵地笑起来。
沿着经学院的山墙准备出寺,忽然听见头顶上有人招呼我们:Hello!hello! 是两个小喇嘛,从头顶上的一个窄小的窗口挤着探出头来,冲我们微笑挥手。
我们比划着可不可以去他们的卧室坐坐;两个小喇嘛仅会一点点汉语单词,弄懂我们的意思之后,年纪大一点的小喇嘛拍了拍小小喇嘛,那个小小喇嘛就奔出门,很有礼貌地把我们迎进他们的卧室。 卧室整洁漂亮,狭小二别致。两张藏式卧具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平时可以取坐姿修习经书,晚上可以躺下睡觉;墙上书龛里面,密密麻麻地摆放着佛经;两张放大照片占据着整个空间的主导地位--一张是圆寂不久的十世班禅额尔德尼,一张是经金瓶掣签确定的转世灵童,十一世班禅。
两个小喇嘛很开心地和我们聊天,合影;然后给我们留下地址。 koko同大一点的小喇嘛合影的时候异常可笑:小喇嘛正襟危坐,表情端庄严肃,腰板挺直,双手放在膝盖上,就象是我们司空见惯的那种领导人大合影时候的姿态;koko小姐则浅笑盈盈,还微微地把头凑过去。 一郎曰:寇狐妖千姿百态,小喇嘛坐怀不乱。
晚上一致通过吃藏餐,那家藏餐餐馆的主人家非常热情客气......
2002,08,30 萨迦古寺
从日喀则出发去萨迦县看萨迦寺。
日喀则到拉孜的道路并不十分南走,但是绕进萨迦的路就一直是杨师傅十分担心的了。 果然,要走便道,要走河床。富康车的底盘一次又一次被刮蹭地盘,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需要下车步行。——下车步行我们倒是无所谓,如果车子万一趴火就麻烦了。 富康车的输油管被刮破了,底盘开始漏油。
前面全是泥浆路面,一辆运货的大卡车陷在路上,泥浆淹没了半个车轮。富康车是肯定过不去了。 走过泥浆路面,想要看看堵在对面的是否有可以返回萨迦的车。 有一辆桑塔纳轿车,可是这位四川车主漫天要价,一脸得意地明目张胆地在我们面前挥舞着大砍刀。
几近绝望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公路道班开来了大铲车。在高原的云天之下,黄澄澄的大铲车闪烁着夺目的光彩,简直漂亮的一塌糊涂! 大铲车挥舞着铲子铲平路面,推出大卡车;在没有轧路机的情况下,大铲车高举大铲砸向路面......
富康车开足马力,从柔软的泥土路面上挣命般冲了过去。
在公路上就可以看见仲曲河北岸残存的一点点寺院建筑。萨迦寺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南北两寺分布于仲曲河的南北两岸——可惜北寺在文革时期被彻底摧毁了。 这让我想到了佛教所宣扬的轮回观念。
熟悉西藏教派历史的人都知道,萨迦教派曾经统治西藏七十余年。(后来被宗喀巴大师创建的黄教取代统治地位,直到今天。)在萨迦王朝时期,噶举派也是一个力量庞大的教派;噶举派的直贡梯寺——就是拥有世界上最著名的天葬台的直贡梯寺——与萨迦寺不和,双方在各自的寺庙里面大做法事,互相攻击。最后的结果是:萨迦寺举寺奔袭直贡梯寺,一场肉搏战把直贡梯寺杀了个片甲不留;直贡梯寺也遭遇到没顶之灾。 翻翻地图你才会惊讶不已:从萨迦县到墨竹工卡县,萨迦寺的僧侣需要奔袭千里! 而萨迦寺的北寺(其规模远远大于南寺),也在文革时候遭到没顶之灾。
萨迦南寺的味道极其浓郁,其一是因为修缮的痕迹很少,古旧的气氛依旧占据着整个寺院;其二大概是因为萨迦派最为接近平民生活——仅从服饰就可以看出来,萨迦派的服饰、雕塑都是异常花哨,难怪萨迦派又被俗称为“花教”。 还有一点大概是其它教派寺院所难以看见的,就是你会在某个萨迦派寺庙的门楣上看见悬挂着的野兽标本,狼、狐、飞鹰应有尽有,各谓独具特色。
萨迦寺大殿的喇嘛告诉我们:格鲁派的宗教领袖是达赖(前藏)和班禅(后藏);萨迦派的宗教领袖是法王。法王是可以结婚的(可见花教最为世俗化),萨迦派的喇嘛则不可以成婚。 大殿的墙体足足有一米多厚,从刷上红漆的窗口透出暖暖的光,斜照在大殿的柱子上,形成了一块十分独特的空间气氛,让我实在克制不住想要拍摄的念头。 好在大殿的喇嘛最终应允了我的要求,还整好僧袍让我拍摄。
大殿的喇嘛指着大殿中间的一根巨大的柱子告诉我说:萨迦派在八思巴时期走向鼎盛,八思巴被忽必烈封做“国师”;八思巴创造了蒙古文字。这根柱子就是忽必烈赐给返回西藏统领西域大权的八思巴的一根巨大的檀香木。
萨迦县只有两三条街道,杨师傅找不到修车的地方;最后只好用胶布草草地粘了粘输油管。
午夜十二点,我们经日喀则赶到了江孜。
非一郎 2002,09,08于拉萨
作者:fylfeimi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否
是否已聘请导游: 否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否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
网友评论
目前,没有 网友评论 等信息,您可以成为第一个对它发表评论的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