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游记
7月29日 湟中 晴 过了九点,太阳升起来,从西宁奔向湟中鲁沙尔镇的汽车欢快起来。到了塔尔寺,更是阳光灿烂。洁白的云,蓝蓝的天,真是个不错的拍摄时机! 我们请了一位藏族姑娘当导游,她有一半汉族血统,高鼻子,大眼睛,肤色黝黑。说话音调怪怪的——藏语才是她的母语。 她迫不可待地向我们介绍这佛教圣地塔尔寺。塔尔寺是藏传佛教一支——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其余五寺在藏、甘)。塔尔寺由一座纪念黄教始祖宗喀巴大师的莲聚宝塔逐步扩建而成,先有塔而后有寺,故称“塔尔寺”。 藏族姑娘又把宗喀巴大师的一生娓娓道来。宗喀巴出生在元朝时代。传说宗喀巴出生时,剪脐带流下的血滴在土地上,奇迹地长出一株菩提树。这注定了他非凡的一生!他七岁出家,十六岁赴西藏深造。二十二岁时,母亲给他去信盼望见他一面,宗喀巴为求学而决意不返,给母亲寄去自己的画像,并说在他的出生地建一佛塔,“则如同亲晤几面”。母亲照他嘱托,在菩提树旁建起大灵塔。此后宗喀巴潜心学习,对显密教经论造指渐深,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他把原来戴的“红教”帽子翻过来戴,众弟子跟随他,帽子皆成黄色,始创“黄教”。以后宗喀巴大师发起一场西藏佛教改革运动,大大推动了西藏佛教文化发展。黄教也成为藏传佛教中最大的教派。青海僧人们为纪念大师,在大灵塔左侧建了一座弥勒佛殿,以后历代僧人多次扩建,形成了今天的塔尔寺。 看看地图,塔尔寺建筑群沿河而建,周围环山,寺院恰如座落在莲花中央。入口在北面,游人沿河自北向南参观。建筑布局充分利用地势,不像汉族建筑群那样,拘泥于严谨的中轴对称原则。我们进入一个金刚宝座塔门楼后,远近依山而筑的整个寺院建筑尽显眼底。 如来八塔就在入口的旁边。藏族姑娘介绍,这八个塔是赞颂释迦牟尼一生八大功德的,清代建筑。台基约一人高;上有须弥座,上刻彩色浮雕;座上水平线脚数条,八个塔各不相同,或圆平面,或方平面,或有梯状的竖线条,用以表达不同功德的不同含义;上面是白色肥短的塔身,倒圆台体,有佛龛;再上去是“十三天”:十三个环越叠越小,最上端由金色宝盖收束。这就是书本上称的塔喇嘛塔。八个塔并排在一起,蔚为壮观。 小金瓦殿基本上座北朝南,在入口只能看见它背面围墙和金瓦顶。我们兜转到殿门口。正要进入,姑娘提醒我们,过门槛时脚千万别碰着门槛了。我们不敢怠慢,把脚抬得高高的。进入院子,抬头只见小金瓦殿两层单檐歇山,屋顶琉璃瓦全部镏金,闪闪发光。按照藏俗是不能拍照的,不过这闪闪金光深深留在了我脑中。 小金瓦殿前面(南)的时轮塔,也是喇嘛塔,1942年建,比如来八塔要高大雄伟多了。一个喇嘛在塔旁手摇转轮,口中念念有词。我们都对这转轮很感兴趣。后来发现每间建筑的大门都竖着两根竹竿,上面也有转轮,层层布幔飘垂下来,煞是好看。我想,大概这转轮跟喇嘛塔顶的宝盖一样,意味着法轮常转吧。 祈寿殿位于时轮塔西南,它和另外两间建筑作为一个系列。此列建筑只有祈寿殿向游人开放。祈寿殿也是一个院子,院内有几株盛开的菩提树,浓荫蔽日,当地人称此院为“花寺”。在坛上竖一涂酥油的怪石,传说只有很虔诚的人才能把硬币粘上去。我们不敢贴硬币,生怕被测出不虔诚!祈寿殿两层单檐歇山,绿色琉璃瓦屋顶,翠绿色跟合院围墙的橘红色并不冲突,反而觉得和谐。我们发现,正脊的脊饰不太丰富,吻兽跟我们(汉式建筑)的也不同,正脊中央必有一个塔尖转轮状的装饰。这是藏族特有的吗? 接下来一组朝东的密集建筑群,是塔尔寺建筑序列的高潮所在:以显宗经院为中心,后面(西)分别布置医明经院、金刚殿、释迦殿、大金瓦殿、弥勒佛殿以及文殊菩萨殿、三世达赖灵塔殿。 显宗经院是僧侣诵经集合场所,有点像学校。方形平顶藏式建筑,因内部空间很大,故柱梁林立。但因没有固定的讲坛(也可能临时讲坛安排在中心),所以柱子并不影响视线,反而装饰了空间——柱梁披垂着布幔,藏族姑娘说这是“塔尔寺三绝”的堆绣。中心屋顶向上抬起从而形成一圈高侧窗。我们惊喜地看到太阳光从高侧窗射入,恰好照射在某世班禅画像上,我看看表,10∶30am。不知是画像有意摆在阳光下,还是当初设计大殿就考虑阳光能射到佛像,反正这是藏族建筑师的精妙之作。殿内点了许多酥油灯,无烟而且芳香扑鼻。但空气毕竟浓浊,阳光入射有明显的丁达尔现象,形成一条光柱,令人惊叹这宗教的神秘气氛!宗教场所大都设计得昏暗森然,从而反衬出天窗的光明神圣。佛教义认为僧人应安心诵经,摆除外界影响。因而大殿四面围闭,墙上的窗洞全由一种枣红色“边麻”草密实地封堵,密实程度几乎可以承重!这种结构可以换气,不能采光,最大的缺点是防火性能差。但外观色彩上非常质朴素雅。 显宗经院右侧(北)的小巷正对着歇山顶的金刚殿,副阶周匝,仔细看,回廊内竟是两间!这种偶数间我还是头一回见。屋顶的歇山正对东西。哦,难道它是南北向?!它的西面正对着东西向的二层歇山释迦殿,其左边(显宗经院的正后方)是大金瓦殿。这几座建筑相互紧拥,屋顶出檐深远,且形式多样,叫人琳琅满目,眼花瞭乱。我还没来得及辩明金刚殿的朝向,已被藏族姑娘领进万人朝拜的三层歇山大金瓦殿。 纪念宗喀巴大师的佛塔就在大金瓦殿里面!金瓦顶是由信徒捐资覆盖的镏金铜瓦。不是传说佛塔旁边有一棵菩提树吗?信徒都相信菩提树还活着,因为花寺里的树跟它连枝同气。那边菩提树长势旺盛,就说明这棵仍存活着。大金瓦殿是朝圣之地,信徒在殿内外五体投地顶礼膜拜,挤在这弹丸之地,好不热闹!他们心中怀着一个信念。他们要给佛祖磕十万个头……姑娘教我们简便的祈祷行礼方法,说来到这里千载难逢啊!为家人祈求幸福吧!…… 大金瓦殿左边(南)是弥勒佛殿,重檐歇山,此二殿历史最悠久,因而其他殿的型制规格都不超过它们。弥勒佛殿的脊饰、斗拱、歇山墙石刻比大金瓦殿还丰富,实在是全寺最壮观美丽的殿堂。 向南走,眼前忽然开朗:小方场——社火院,由文殊菩萨殿和三世达赖灵塔殿、显宗经院围合而成。文殊菩萨殿又称?九间殿?,中间又有两堵墙分隔为三大间,分别供奉三尊菩萨像。九间殿是汉式宫殿,脊上有吻鲁,色彩和细部较之旁边几座汉藏合璧的殿堂稍欠丰富。至于三世达赖殿,二层歇山五间殿,绿色琉璃瓦顶。北向,以围合社火院。两旁有四角攒尖的重檐大嘛呢轮亭。 塔尔寺建筑群的尾声部分由时轮经院,却西活佛院,酥油花展馆、密宗经院组成,各自朝东并排在小河西面。我们在酥油花展馆参观了精美绝伦的“三绝”——酥油花,还和姑娘合了影。 姑娘告诉我们,藏传佛教很讲求学习科学,有资历的喇嘛从显宗经院、密宗经院,医明经院、时轮经院学习,分别取得显教博士。密宗经院,医明经院、时轮经院学习,分别取得显教博士。密乘博士、医学博士、历算博士学位。以前听说伊斯兰教是最讲求科学的宗教,原来藏传佛教也不出其右啊。 塔尔寺,藏汉两族人民团结和智慧的见证者! 塔尔寺,你是藏族人民的骄傲!北禅寺在北山山腰上。北山很陡,且岩质不适合生长植物,所以在市区看过去光秃秃一片。政府现在绿化北山,星星点点的开始绿了起来。 北山好些地方几近垂直,北禅寺恰好就挑这些地方修筑,把山凿开一部分,屋檐只盖一半就插到山岩里去,地基有的还出挑,靠柱子在下面撑住。北禅寺其实是道观,大概道士都喜欢在这些险要之地修行,如华山栈道。建筑之间通过栈道连接,走过栈道,整个西宁市貌尽收眼底。不得不佩服修建此观的古人。山岩有人工开凿造形的痕迹,远看隐约像尊坐佛。到底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是古人的智慧杰作?不过现在已经受到很大破坏,“佛像”非常模糊。 道观建筑布局化较混乱,没有建筑群的整体感和序列感。毕竟这是建在峭壁的建筑啊,布置上不能要求太高了。但建筑形式循规蹈矩,屋檐、斗拱毫不含糊,有些细部还相当丰富。只是有些年代并不久远的壁画,画工差劣,色彩突兀,内容三教九流,粗俗不甚。壁画和建筑很不相称。真叫人吃惊。 东关清真大寺在我们住处不远。远远的我们看到清真大寺居然是现代材料做成的柱廊式立面,吃了一惊。原来古迹在里头。 鹅黄色五拱大门才是旧寺的开端。中间拱门比两旁的拱要大得多,却高出不多,感觉似乎过于肥大。正立面并不好看,而斜视则产生修长的视错觉,比正视好多了。大门左右耸立了两个高大的喧礼塔。塔顶并非伊斯兰式的穹顶,而是汉式的六角攒尖。三段式构图,第二段和底段比例过于接近,而且第三段亭子采用汉式,似有生搬硬套之嫌。总体上比大门高很多,比例失调。我对这个鹅黄色大门印象不怎么样。回民门或许不会这样认为,毕竟这个集合和礼拜的标志物,早已成为建筑形象深深印在他们头脑之中。 大门进去是一方场,左右由两间歇山双层房围合,正前方为礼拜大殿。礼拜大殿坐西向东——典型的清真寺特征:穆斯林要向西方的麦迦朝拜。当时是下午,太阳迎面射来,给拍照造成很大困难。 回民们正在沐浴,准备礼拜,我们不得前进半步,我猜想里面还有金壁辉煌的合院建筑群。远处可以看到礼拜大殿的屋顶,明显的歇山木构宫殿,在汉式宫殿的正脊上加上藏式标志——如塔尔寺所见的镏金宝瓶。这座回民的清真寺,居然隔合了伊斯兰、藏、汉三族特色,实在罕见! 7月30日 湟源 晴 带我们去青海湖的导游是个小伙子。他看我穿得少,告诉我,青海湖湖面海拔3200米,风一吹,冷飕飕的。我们听说3200米,觉得不可思议,我们登的华山才2000多啊!其实在西宁、塔尔寺已经有2700米了,华山早在脚下。而等会儿要爬的日月山比青海湖面还要高许多呢。 大约两个小时,到了湟源峡。导游说这个峡谷是青藏高原中少见的地形,它由古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撞击而成。峡谷有大片森林,年均有两个月雨季。茫茫大西北,难得有一溪流水、一片森林。溪水汇聚成湟水流经西宁,看来湟水是西宁的母亲河啊。沿着峡谷大约走了一个小时,溪水声逐渐消失,我们到达湟水源头了。 现在要翻过日月山。日月山是唐朝和吐蕃的国界。当年文成公主进藏,从长安坐矫子,到了日月山,换乘吐蕃派来的马。唐朝在日月山上修建了两个碑亭以示纪念。导游还告诉我们,日月山在地理学上非常重要:它是内流、外流河的分界;是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分界;是农业、牧业区的分界。 欣赏了一路高原山色,牦牛和羊群渐渐多了,我们知道正在接近牧业区。果然,远处出现了两个山头,上面两个塔傲视四方。日月山到了! 碑塔建在三层台基上,八角攒尖,塔内立石碑。日月山上真冷,估计只有十来度,风一吹,人直打哆嗦。不远处有一藏族的煨桑台,布幔迎风飘摆。周围延绵不断的山脉,山上长着低矮的小草,像铺了一张浅绿色的毯子。一棵树也没有,令人感到一阵孤独。只有这两个碑塔和煨桑台,为文成公主轻轻泣诉愁戚——公主即将离开所有亲人,嫁与素未谋面的西藏首领。 过于热情的藏民打破了我们这种心绪。他们邀你骑牦牛、穿藏袍、抱羊羔,小孩子还给你献哈达,争着跟你拍照!(当然要收钱的!)不如我们想象般纯朴憨厚。有一个羞答答的姑娘看着我们。戴明一认就知道她是真正的藏族姑娘,拉她合个影。姑娘脸上泛起一丝不好意思的表情。 日月山上的风吹得我们不敢多待。我们向前出发了。果然如导游所言,过了日月山就是牧业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啊!公路直直的消失到前方的地平线上,而地平线毫无起伏地向两边无限延伸,浅蓝的天色向地平线退晕。大地铺了一层浅绿色毛毯,远处几个小黑点是牦牛,小白点是绵羊,它们在编织着这张大毛毯。偶尔有一条溪水蜿蜒穿过几个游牧民族的帐篷。公路边一排排峰箱,养蜂人向汽车招手卖蜂蜜。 这就是大草原!一切是多么伟大,而一切又变得多么渺小! 终于,我们沸腾了:看到远处青海湖的湖面了!导游说,别得意太早,鸟岛在湖的西北角,起码还得走两三个小时!可以想象它有多大了吧!接着导游又给我们介绍,青海湖远不止这么大,乾隆年代它是现在的四五倍!史前这是古海洋,和古印度洋相接。随着地壳运动,世界屋脊上升,就像双手捧起了一抔水。由于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青海湖正在以年均1cm的速度干涸!较浅的地方已经露出地面,甚至把湖面隔断。以前要乘船去鸟岛,现在汽车就可以直接到达!导游绘声绘色地说,“文成公主在日月山看到的景色肯定比现在美多了,因为青海湖就在她眼底下!” 中午,我们到达“倒淌河”。故名思义,倒淌河不向东流,而是流向青海湖。我们在河边一家餐馆尝了一条湟鱼。听说湟鱼是在这个内陆咸水湖里唯一能生长的鱼。它长得很慢,每年只长1cm,无鳞。本来它是鸟岛上鸟类的食物,后来一次饥荒,它救了青海人的命,从此成了人类的食物。现在捕鱼者众,湟鱼数量急剧下降。以前小孩子在小“倒淌河”边随手扔一块石头,就能砸中一条湟鱼,现在就难了……。其实,罪魁祸首是我们——旅游者!要是我们不吃,谁会冒险偷鱼?其实动一下脑筋就明白,它原本并非人类的食物,有什么好吃?!我们尝了尝,确实很一般。不过旅游者喜欢新鲜,反正一辈子吃湟鱼的机会不多啊!不吃白不吃! 过了倒淌河,鸟岛也快到了。我们挨着青海湖的边上奔驰了两三小时,才跑了青海湖的四分之一。难怪称为“青海”:湖水青蓝如夺目宝石,一望无际,谁知道是内陆湖还是海!只有每年4-7月飞来避暑的候鸟才知道! 由于食物渐少,又已接近秋季,现在看不到数万只鸟聚集在小岛上翶翔嬉戏的壮观景象了。只待一个巨浪翻过来,惊起几只鸟,拍拍翅膀,稀稀落落的啼叫几声。我们不禁失望。 鸬鹚岛上的鸬鹚总算多一些,大概几百只吧,停在与岸上相隔数十米的巨石上,光秃秃的巨石布满了黑乎乎的鸬,算是壮观的一幕了。 真正壮观的是“海”。我们走到海边,感受大自然的浩瀚之美,享受着轻拂在面上的海风和扑向脚边的浪花,心灵开阔了许多,胸怀要广博起来。孙蕾禁不住“海水”的引诱,早已跳进湖里,湖水很浅,往里“游”了一百米,湖水还是齐腰,我们哈哈的笑起来。导游告诉我们,青海湖最深处只有17米(书上写30米,显然过时)。想想,也不难理解,大草原地势起伏这么平缓,草原里的青海湖自然也不会太深了。17米!也许百几年后就干了,到时候青海湖恐怕要变成大草原的一部分!想着想着不禁有一丝伤感。可是,大自然安排的事情,谁可以阻止?! 导游给我们讲藏民的故事。 他指向青海湖中心很远很远的一个岛,那个岛在青海湖的中央,叫海心山。每年冬季冰封时,一些喇嘛徒步走向海心山,在那个无人的绝境中潜心修行,第二年再出来补给。我们想,虽然青海湖波澜壮阔,景色无限美,但要修行一年,真的受不了!真感叹藏民的毅力。 值得惊叹的还在后头!导游接着讲,藏民心中有一个心愿,正如穆斯林盼望今生今世去一次麦迦朝圣一样,藏民要到拉萨的布达拉宫。他们把一辈子的积蓄带上,徒步走去拉萨!一路上向沿路(定居)的藏民讨些糌粑维生。积蓄是绝不动用的。他们要翻雪山,跋涉广阔的高原。要不是体质好,这么艰辛路程早已不能忍受。虔诚的喇嘛每走一步还要作一个五体投地的鞠躬,直至到达拉萨!这就是传说中的“一步一叩首”。他们把所有积蓄都捐给布达拉宫,许下的心愿就能实现了!这样的一步一叩首,何年何月才到拉萨?开始我们表示怀疑,后来下山时,在湟源路段真的看到一个叩首的喇嘛,我们惊呆了!! 真是一个神秘的民族啊!
作者:yeah1994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否
是否已聘请导游: 否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否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