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05年10月,我和麟(我先生)踏上了向往已久的旅途,同行的还有麟的同学叶子和刘源小两口。说来也挺有缘,我们这次去甘南本没想到会有另外的人同行,毕竟那里的条件挺艰苦,当我们半开玩笑地向他们提议去甘南、若尔盖藏区旅游,他们却好像没怎么考虑就要和我们一起去,令我们感到特别意外,不过有同行的旅伴当然是好事,何况他们是我们的好朋友。麟为了这次旅行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而且找了很多资料,后来这一切在旅途中都用到了,更重要的是这一路上很多淳朴可爱的藏族朋友的帮助,为我们的旅途增添了无限欢乐。
我们的旅游线路是这样的:重庆——兰州——夏河拉卜楞寺——合作——郎木寺——花湖、若尔盖——黄河第一湾——返回若尔盖——松潘——成都——重庆。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东南与黄土高原相接,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位于甘肃省西南部,与四川、青海相接,有夏河、碌曲、玛曲、临潭、迭部、舟曲7个县,主要生活着藏、汉、回等民族,合作市是州府所在地。甘南藏族至今仍保留着浓郁的近乎原始的游牧生活,民风也很淳朴,许多传统习俗令人感觉久远而神秘。拉卜楞寺可谓是甘南藏族的荣耀,郎木寺则是甘南田园牧歌般生活的缩写。
若尔盖位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若尔盖草原分为热当坝草原、松潘草原、红源草原,原始生态尤其是若尔盖湿地保存完好,若尔盖湿地是我国三大湿地之一,聚集了黑颈鹤、白天鹅、梅花鹿等野生动物。
9月30日-10月1日 重庆-兰州的火车上
坐火车旅行,对我来说,最舒服的事就是伴着轰轰的列车声进入梦乡,虽有这样的噪音,但列车一摇一晃极有节奏地行进,使躺在车上的我仿佛置身母亲的摇篮中,一夜的睡眠甜美深沉。可是我下铺的那位同伴却是另一番感受,被折磨的一晚没有睡着,这就叫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10月1日下午2点钟,我们到达了第一目的地甘肃省会兰州市,5月份的时候我和麟才来过,美食和好友让我们对这座城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瑞晚上带我们去马中华餐馆吃饭,那顿美餐让每个人大块朵颐。手抓羊肉、黄焖羊肉、乳黄瓜、凉皮、西芹百合,样样都让我们称心如意,我们的吃相也够呛,用秋风扫落叶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王瑞非常得意地说,今晚听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好吃”。我已经觉得很满足了,可当摸着圆滚滚的肚皮,扭头看到邻桌还有咱没尝过的糖醋***和金黄色的不知名的甜点,再来兰州品尝美味佳肴的念头一闪而过,自己都被吓了一跳,可再一想,又有何不可呢!
忘了介绍了,王瑞是麟在兰州的同事、好朋友。他搞笑的发音、温和的性格、豁达的心胸,平添了我们对兰州和兰州人的好感。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明天我们一早就要离开兰州前往夏河拉卜楞寺,期待着愉快的重逢、新鲜的空气、神圣的殿阁,我要好好睡一觉,养足精神细细品味。
10月2日 星期天 阴 夏河 海拔2900米
我们起了一个大早,乘7:30的长途汽车直奔夏河。五一节那次,我们是先包桑塔纳到临夏,然后再转乘长途汽车到夏河的,加上有王瑞这个好脾气的同伴,一路上总是有说有笑,所以这段路程显得并不那么辛苦。可这次就不一样,10月的天气老是阴雨淅沥,气温低了很多,坐在潮湿的长途汽车里,人的情绪都有点惆怅。临夏到夏河那段路在翻修,我们被颠簸得胸闷气短腿抽筋,骨头都快散架了。经过近8个小时的煎熬,我们终于到达了夏河拉卜楞寺。糟糕的是,我们的行李是放在汽车行李箱底层的,连日的阴雨天气,路面积水,加上道路坑坑洼洼,泥水浸进了行李箱,我们的背包可倒了大霉,如同到泥潭里滚了一圈,把麟心疼得要命。
不过,我们一下车,智华达吉就来接我们,一进他那小院,美好的回忆立刻浮现在我脑海里,再跨入小屋子,阵阵暖流驱走了所有的寒意,桌上两碟香喷喷的菜肴更让我们喜出望外,感动不已,这可是智华亲手做的!智华的质朴和善良让我惊叹,他的笑脸如孩子般天真,他的眼神清澈见底,他对朋友真诚热情,真希望象他说过的那样,愿我们的缘分长流。吃过饭后,城来坚措也从青海塔尔寺回到了夏河,我们见到了另一个老朋友,心里高兴极了。
智华和城来都是我和麟上次5月份来拉卜楞寺认识的,他们是在拉卜楞寺闻思学院学习佛教哲学的喇嘛,同我们汉族大学比照的话,他们相当于大学毕业生了。他们已在拉卜楞寺学习了10年,不过他们还要继续学习,对佛的崇敬和对佛学的钻研是没有止境的。
10月3日 星期一 晴 夏河 海拔2900米
今天我们天不亮就起来了,走在夏河的街上,行人稀稀落落,麟兴致勃勃地开始了他的摄影之旅。虽然已来过一次,那些院落和佛殿依然让我们欣喜流连。
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有名的高等学府,甚至遥远的欧洲都有慕名而来学佛的朋友。拉卜楞寺有六个学院,包括闻思学院、上续部学院、下续部学院、喜金刚学院、时轮学院和藏医学院。这几大学院教授的知识涵盖了佛教经典、哲学、天文历算、佛教显宗密宗、绘画、医学等等。僧人的学习很有规律,每天有早课、午课,有时如果传授一部重要的经典,甚至一连好几天都在学院学习,只是在吃饭的时候歇息一下。他们还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大家比较熟悉的辨经就是其中的一种考试形式。
拉卜楞寺自1709年(清康熙四十九年)建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庙之一,由于格鲁派的僧人都带黄色的僧帽,所以又称“黄教”。拉卜楞寺占地1000余亩,在二百八十余年间,先后建有经堂六座,大小佛殿四十八座,还有活佛住宅、僧舍,以及外围的转经廊,他们各具特色,又相互映衬,构成统一的建筑群体。全寺从山坡到河边,顺势而下,主要建筑如巍峨壮丽的闻思学院、弥勒佛殿和活佛嘉木样府邸,全都集中在依山的高处,周围簇拥着大片低矮的僧房。寺中主要建筑使用红、黄、深棕色,再配以发光的金顶和屋檐上的鎏金饰品,显得宏大辉煌,大片的僧房外墙一律刷成白色,衬着大门两侧红色边框,显得朴素定静,更加深了中心建筑的威严和肃穆,而寺院外围的转经廊把全寺中心浓郁绚丽、边缘清淡素洁的色彩统一起来。转经廊每隔一段就有一个入口,从任何入口都可进入寺庙,每一栋佛殿、经堂看似独立,但又不完全分割,走在寺庙蜿蜒曲折的小路上,就已经置身于精神的家园和佛国的天堂,仿佛与佛殿、菩萨、僧侣共同生活、共同呼吸、共同礼佛。从佛殿里传出的诵经声是那么有穿透力,那么空灵,难怪人们把它称为“梵音”,它是人和佛交流的声音,是传递世间美好愿望的声音,也是人们苦恼、忧愁的表达。愿善良的菩萨能听到、感受到,让尘世间少一点苦难,多一点希望。
看着虔诚的藏民围着拉卜楞寺外墙的转经廊一路磕着长头,我心中涌起无限的敬佩和感慨,看得出来他们中很多人都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满身的泥土,满脸的风尘,他们用自己的身体丈量着圣地,以此来表达对佛的 敬仰。
我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像个跟屁虫一样,扛着三脚架背着相机包紧紧地跟在麟的后面,看他将拉卜楞寺的每一个细节定格在永久的画面中,与他一起享受在拉卜楞寺的一分一秒。也许照片照的好不好并不那么重要,在拉卜楞寺再一次留下我们的足迹和回忆,才让我们满足和感动。
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只在这里待一天,明天就将离开,心里充满了不舍和依恋。是什么让我们舍不得走,是佛殿的雄伟壮丽吗?是“梵音”的玄妙古朴吗?是智华、城来的纯朴真诚吗?是藏民的虔诚信仰吗?是心灵在这里找到了安宁与平和吗?我不知道,但我想可能都是。
10月4日 星期二 阴雨 郎木寺 海拔3350米
我真的体会到了“披星戴月”的含意,当我们凌晨5点扛着背包从旅馆大门走出时,头顶上漆黑一片,刺骨的寒风吹来,冷得我浑身哆嗦,整个人都僵了,我真担心露在外面的手指再过一会儿就“咯嘣”一声断掉。搭上去长途车站的三轮车,抬头一望满天的繁星,我从来没看到过那么多、那么亮、那么大、离我那么近的星星,它们在墨黑的天空中闪闪发光,格外耀眼,这大概是藏区特有的景致吧。
去郎木寺的道路很好走,公路的两旁尽是一片片的草甸,如果在夏天7、8月份来的话,肯定是满眼郁郁葱葱,充满生机的景象,还有一群群牛羊,剽悍肥壮,悠闲的在山坡上啃着草,让我不由自主羡慕他们的“丰衣足食”和怡然自得。下午一点多钟我们到达了郎木寺,简直是人满为患,如果不是城来托他的好友希让在这里帮我们订了房间,我们可真要傻眼。
也许真的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希让和城来、智华一样浑身上下透着真诚善良的气质。当我们到达郎木寺后,城来在电话里告诉我们,希让帮我们订好了阳光宾馆的房间,我们于是朝着那个显眼的招牌走去。麟走在最前面,他一眼看见蹲在地上的两个人,一个喇嘛和一个着便装的藏民,他上前打招呼,发现正是我们要找的人,那个喇嘛正是希让。我走近一看,哈哈,又是帅哥一个,希让汉话不是很好,憨憨的朝我们笑着。跟他一起的那个人叫嘎让,是他的亲戚,也是一位出家人,不过在当地一所寺庙办的小学里当老师,所以常常不着袈裟,这个人可比希让世故多了,说着说着,他倒成了主角。希让始终保持着他憨厚的笑容,让我们每个人都觉得非常喜欢,当我们得知他从几十里外的康沙寺赶到这里来,就为了招待我们这群陌生的汉人,我们再一次感到融融的暖意,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以表达,只好一直在嘴里说着感谢的话。
下午我们和希让一起去了格尔底寺和纳摩峡谷,峡谷口有一个溶洞,藏民在洞口插了很多经幡,围了很多哈达,从山顶上流下的清泉在洞口形成了水帘,希让上前很虔诚的用水洗了洗自己的脸,告诉我们当地的藏民视这清泉为圣水,溶洞里有一个天然形成的佛像,常常有藏民来这里敬佛。然后他猫着腰,从低矮的洞口往里走,蹲在那里等我们进去,而我们却迟疑着,害怕冰冷的水弄湿衣服或者不小心在泥泞的小道上摔个跟头。希让于是又猫着腰出来了,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劝我们进去看看,我和麟终于被他的诚意打动,跟着他蹲下身子像螃蟹一样爬了进去。说实话里面黢黑一片,几乎看不见什么东西,过了一会儿,我们逐渐适应了洞里的光线,随着希让的指点,才模模糊糊看见一根点酥油灯的大石柱,一个在洞底部形成的类似佛像的石堆,石碓周围铺满了藏民献上的哈达。走进藏区,随时随地都可感受到藏民对佛的敬仰和虔诚,这巴掌大的石洞就是一个例证,藏族同胞把一切能同佛联系起来的东西都赋予了美好的愿望和传说。
我们又继续往峡谷里前行。谷里的景致别有一番风味,一条潺潺的小溪从峡谷深处缓缓流出,水是那样的清澈澄明,这小溪水可是真正的矿泉水,来自峡谷最深处的一口泉眼。小溪两旁绿油油的草地软软的,踩上去很舒服,峡谷两边是陡峭突兀的山坡,山坡上长满黄的红的灌木丛和挺拔的青松,嶙峋的岩石则显出峡谷的幽深和冷峻。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天空也渐渐下起了沥沥小雨,我们没有再继续往里走,大伙今天都有点累了,我们在一个开阔的草滩上停了下来。麟抑制不住好奇和兴奋,独自一个人又前进了一小段路,想一探究竟。希让扭头一看,生怕他出危险,三步并作两步跟了上去。
走出峡谷,雨越下越大,我们沿路又去看了格尔底寺,希让引领着我们行走在羊肠小道上,耐心的为我们解释和指点。我们都穿着雨衣和防水外套,希让一直在雨里淋着,我们很担心他会感冒,他却解释说他们都是这样,习惯了,一边说着,他从我手里拖过三脚架背在肩上,拉过袈裟遮住,一会儿,他的袈裟就湿了一大片。我们被大雨淋得狼狈极了,希让又带我们到他姨妈家烤火,喝着清香的茶水,围坐在火炉周围,我们与希让热情好客的姨父姨妈攀谈着,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衣服烤干了,寒意早已被驱散,再望望窗外,乌云散去,湛蓝的天空中晚霞缕缕,美极了。
希让告诉我们他明天一早就要回康沙寺,真奇怪,短短几个小时的相处已让我们对希让依依不舍了。
10月5日 星期三 晴 郎木寺 海拔3350米
清早起来一看,天哪,好大的雾,我虽生长在号称“雾都”的重庆,但记忆中这种遮天蔽日满山遍野的浓雾,似乎已经很久不见了,也许重来就不曾见过,更何况,这雾气还透着刺骨的寒意。
我们四个人合住在一个屋子里,虽然招牌写着“阳光宾馆”四字,住宿条件可不敢恭维,被套看起来白白净净的,却冒着一股臭脚味,恶心极了。最好笑的是叶子一早起来后实在憋不住了,问道:“你们晚上睡在被套里没什么感觉吗?”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臭脚味!”她好像找到点安慰似的说了一句:“我还以为就只有我的被套是臭的,原来你们的也一样。”搞得我们哈哈大笑,旅途的尴尬好像也变成了开心的调料。虽然住宿条件不怎么样,而且叶子因为感冒有点轻微的高原反应,但我们仍然满怀兴奋和愉悦,利落的收拾好行李,又出发开始了新的快乐旅行。
郎木寺小镇与丽江古城有些相似,低矮的平房和院子,一条小河穿城而过,一切都那么古朴和原始,只是游牧民族的粗犷使得郎木寺没有纳西人居所的秀美玲珑,更少些那令人生厌的商业气息,相较之下,我当然更喜欢这里。此时的郎木寺小镇笼罩在浓雾中,又添了几分缥缈和神秘。沿着满是牲畜粪便的小路前行,我没有厌恶与格格不入,相反,深深呼吸着没有杂质的新鲜空气,我觉得放松极了。
我们爬上格尔底寺对面的山坡,一群又黑又壮的牦牛低头自顾吃着草,每次我端详着这种高原动物,都会闪显出一个念头,瞧它高大的身躯,弯弯的两角,又大又鼓的双眼,最重要的是那一身长得快拖到地上的毛,还有那一尾齐刷刷、光亮亮的尾巴,我越看越觉得像《月光宝盒》里的牛魔王,小说和电视里的牛魔王该是取自于这种高原牦牛而不是常见的黄牛或水牛吧。
慢慢地周围变亮了,太阳出来了,蓝天露出了她光洁的脸,我觉得自己的内心随着这天气的变化也越发亮堂了。麟端着相机咔嚓咔嚓不停的拍着,并在这里拍下了最为得意的一张相片,双脚后弯腾空,两手向上伸展,嘴巴张大到不能再大了,千万别以为他在做广播体操的伸展运动,他是兴奋得发狂,跃到空中拥抱大自然,而这一瞬间的动作被相机永远的抓拍了下来。
下午,他可得意不起来了。
简单地吃了饭后,我和麟、叶子出发去重游昨天没有游完的峡谷,昨天只是看了看,今天要一览无余。刘源却脱离大部队,准备午休后去逛逛小镇的银器店。
走进峡谷的深处,阳光好极了,听着叮咚的溪水声,我们走走停停,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杰作。迎面走来一位中年游客,我们向她点头打招呼,她告诉我们峡谷里面有一处开阔的绿草滩,很漂亮,我们高兴极了,加快了脚步。这时浅浅的溪水在这里形成了一汪小水潭,几块大石铺在水潭里,我踩着石头,小心翼翼连蹦带跳过了岸,叶子也紧接着过来了,麟手里端着相机,肩上扛着三角架和相机包,开始涉水过“溪”了,意外就在一瞬间发生了,英勇一世的麟被这个不起眼的小水坑拉下了马。由于身上东西太多,掌握不好平衡,脚下的石头摇摇晃晃,麟一滑,全身扑到了小水潭里。我一声“糟了”赶忙上前“美人救英雄”伸手拉他,自己也一脚踩到了水里,鞋子里灌满了冰凉刺骨的水。叶子箭步冲上前一把捞起掉在水里的相机,此女子不仅聪慧,且身手敏捷。麟可惨了,全身湿透,抬手抬脚一看,水里的石头蹭掉了他好几块皮,还渗出不少血,他是又冷又气又疼。我连忙拿出纸尽力擦干相机上的水,要是相机被损坏了,麟该呼天抢地心疼死了。没办法我们只好原路返回,峡谷行就这么匆匆结束了,绿草滩和山泉洞成了此行唯一的遗憾。
10月6日 星期四 晴 郎木寺 海拔3350米
郎木寺天天给我们惊喜。昨天是浓得抹不开的大雾,今天是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早早醒来我急切地望向窗外,红石崖脚下的草甸披上了银妆,还有远处的几个山头都已是白雪皑皑,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今天我们要去塞赤寺,塞赤寺与格尔底寺隔水相望,近在咫尺,风景却大不同。
当我们爬上寺庙前的一个山坡,向下望去,眼前的景色让人痴迷。那是一块开阔绵长的草甸,由于相对海拔较低,虽然已是10月寒秋,这块草甸里的草还是一片浓重的绿色,几处牧民的院落星星点点散落在草甸上,那红的瓦,白的墙,五彩的经幡,还有院落前蜿蜒的溪水,构成了一幅人间仙境的美妙画卷。稍稍抬头,依着山势向上,草渐渐的枯黄,再向上排排青松迎风站立,它的头顶上就是高傲挺拔的雪峰。我们呆呆地看着这一切,希望时空会在这里凝固。同伴说这里像阿尔卑斯山,我不知道如何准确的将他比喻成什么,或者将之与另一处风景名胜作比,但它确实让我沉醉。麟依然拍个不停,这是留下美好画面的最好办法。但我知道,相片只是一个个片段,相机所能拍下的也远不如我的目力所及,那浑然天成的美景,以及他透出的坦荡开阔、雄伟挺拔的气质与性格,还是只能靠我们自己永远铭刻于心。
塞赤寺与格尔底寺差不多大,在那么小的一块地方竟有两座规模挺大的寺院,真有点让人不太理解,不过这种重复一点都没让人感觉烦,不知为何,看了那么多藏传佛教的寺庙后,我还是那样钟情于这些华丽、庄严、古朴又透着神秘气息的建筑。鲜艳夺目的色彩,惟妙惟肖的绘画,精工细琢的雕刻,都让人目眩神迷,心存敬畏,要知道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幅绘画都是藏民心血的凝结,都是藏民精神的寄托,他们承载着藏民族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积淀。
下午我们去了红石崖。这个红石崖是麟的最爱,他不喜欢吴侬软语般的婀娜柔美,却对辽阔的草原、雄伟的山峰倾心不已。说来也怪,郎木寺大多数地方都覆盖着草甸,就连红石崖的脚下也是连绵起伏的草坡,独这几块红色的石头高耸云端,就像是天上突然掉下来的,从不同的角度,或者随着天色的变化,他都会呈现出不同的景象,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兴趣和爱好真的可以激发出人无穷的动力,麟喜欢自助旅游,喜欢领略藏区的一切人文风光,到了这里,他简直就像换了一个人,似乎不知道疲倦,不晓得停歇,没有我们吃得多,却比我们跑得快、登得高。我本打算和叶子他们两口子就在半山腰上歇下来了,他却独自兴致勃勃要登上山顶。他去了很久,半天不见他的人影,我坐不住了,也就寻着他的脚印前行,就当是在高原地区锻炼自己的肺活量吧。远远看见山顶上的他向我挥手,想象得出来他肯定是一脸得意而满足的笑容。胜利会师后,我不停地劝他赶紧下山,别让同伴等久了,他却总是回答我,等一下,我好不容易来一次,以后可能再也不来了,让我好好欣赏欣赏。是啊,每一次出行都是那么值得珍惜,平时工作和生活的种种烦恼不快,都可以在这时抛诸脑后,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在明媚的阳光、湛蓝的天空下尽情欢笑,这种简单纯粹的自由和快乐是什么也换不来的。
我要特别提一下那顿令人回味无穷的午餐。郎木寺有一个地球人都知道的小餐馆——丽莎餐厅,我们早就在书上网上知道他的大名了。这是家回民开的餐馆,主要服务外国的游客,听嘎让说他们本地藏民、回民都不去那里吃饭,吃不惯。在今天之前我们其实已经去过了,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对他并没有十分的好感,同伴却颇为欣赏,于是今天中午我们又去了。当坐在那已经十分陈旧的黑色皮沙发上时,我已是饿得前胸贴后背了。乘着等饭菜的空隙,我四处打望一番,除了满眼的金发碧眼大个子,餐厅的前后两面墙最吸引眼球,那上面贴满了光顾过这里的游客的留言,还有花花绿绿各国的钞票(当然是小面额的),很有意思。麟也随性刷刷几笔狂草写下了自己的感言:“带着向往已久的期盼,我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来到了这远离尘世的美丽地方,郎木寺我喜欢,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感受,就用一句话吧‘真爱,才有真感觉’”。
不知是餐厅老板真能干,还是因为太饿,我觉得东西好吃的不得了,而且我的食量大得把他们三个人都吓呆了,我吃了汉堡、蛋饼、苹果派(这道菜在很多游客的旅行日记上都提到过)、薯条,每一样都有滋有味,居然还觉得不怎么饱,又要了一盘意大利面条,与那两口子一起,三下五除二消灭个干净,终于感到心满意足,心想,这餐馆总算盛名之下,其实也相符。
晚上,麟、刘源和嘎让在房间里商量明天一早包车离开去若尔盖的事,郎木寺就要与我们告别了。
10月7日 星期四 晴 若尔盖 海拔3471米
早上7:30我们坐上长安面包车开始向我们的另一个目的地若尔盖进发,不过这段旅程的景色都在路上。
车行进了大约一个小时,我们看到依山建筑的一座寺庙,我们都在猜测那是不是希让的康沙寺,司机那摩师傅说就是,大家兴奋极了,眼前仿佛又浮现出希让憨憨的笑容,心想他生活学习的地方真美,有机会我们一定要来看看康沙寺,看看憨厚可爱的希让。这段路可真不好走,一路颠簸,走走停停,有一次几乎是所有人都下车,好几个藏民又是推又是抬,才让车开过去了,坐在前排的叶子说,她的心一直悬着,看着车轮子就在悬崖边上溜过,太惊险了。
9:00多的时候太阳穿过层层云雾露出了他的光亮,窗外的高山渐渐远去,一片开阔的草原呈现在我们眼前,那摩师傅说这就是热当坝大草原,用无边无际来形容他一点都不过分,我们极目远望却看不到他的尽头。瞧那白色的羊群、黑色的牛群散落在金黄的草原上,它们的头顶是点缀着丝丝云彩的湛蓝天空,远处座座雪山骄傲地向世人展现着熠熠光辉。偶尔一只雄鹰在我们头顶盘旋,他英姿矫健,时而一个俯冲滑出一道优美的弧线,我虽然看不见,但能感受到他正用锐利的目光扫视着大地上的一切。太美了,我们下车驻足凝望,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金黄的草甸、洁白的雪峰、静静的牛羊、悠闲的牧人,无数次在歌里听到、画面上看到的草原就在我眼前,就在我脚下。茫茫草原,浩浩苍穹,我无法言语,除了欣赏还是欣赏,除了惊叹还是惊叹!
惊喜可不只这一刻!
花湖也是一个美不胜收的地方,我们的面包车开到花湖景区门口停了下来。我们徒步沿着一条弯弯曲曲伸向花湖深处的小路行进,这里东南西北天上地下处处都是好风光,我真恨不得后脑勺再长上两只眼睛。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草甸,可细一瞧这里的草甸上几乎每隔几步就有一个土堆,像一个个小碉堡,再定睛一看在那些土堆之间跑跑藏藏好几只黄色的小东西,是旱獭吧,他们靠吃草为生,并在草甸下打洞安家。这些小东西极机警敏捷,人说“狡兔三窟”,他们的洞穴和通道在草甸下几乎全部是相通的,看那好好的草甸被他们啃噬、毁坏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快看,顺着同伴手指的方向,我看见远处水天相接的地平线上有四支黑颈鹤,他们昂着头,挥动着飘逸的翅膀,优雅地迈着纤细的长腿在湿地上散步。一会儿,它们好像知道有人在关注它们,于是几步轻快的小跑后,展翅飞向空中,比起鹰的王者风范和雄姿,黑颈鹤在这美丽的天空中就是一群技艺高超的舞者,尽情在属于它们的舞台上翱翔。我们渐渐地进入了湿地,原先铺设的水泥路现在变成了木板栈道,栈道多了几分质朴,少了些水泥路的现代气息,与周围的景色更加和谐,使得本已摄人心魄的美景几近完美。看那群河边低头饮水的牦牛,一个十来岁的小牧民“嘘”的一声,甩手扬鞭,牦牛群便被惊得撒腿就跑,让我一睹“牛魔王”短跑健将的身姿。远处本和牦牛群一起吃草的四匹马排着一列,一路小跑向我们的方向靠近,领头的是一匹黑马,第二匹是白马,第三匹是白底黑斑的花马,紧跟着后面是一匹棕色的大马。他们好像一队训练有素的小分队,排列有序,纹丝不乱。在藏区除了藏獒外,就数它们是牧民们得力的好帮手。我目不转睛的看着它们,想看看它们到底要干什么,只见这四匹马越过栈道,进入另一片没有牛羊的草地啃起草来了,哦,原来它们是寻独食来着。
那片美仑美奂的湖,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在杂志上看过它的面貌,不过那是夏天的景致,现在已是秋天,远远看见湖水里那片片的水草变成了金灿灿的黄色,在风中摇曳生姿,又仿佛在向我们招手,欢迎我们的到来。木板栈道弯弯曲曲向前延伸,栈道两旁的沼泽地渐渐向后退去,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来到了湖面上,那窄窄的木板负载着我们,木板紧贴着水面,甚至有些地方水已经与栈道齐平,我真担心一踏上去栈道就会下陷。站在栈道上极目远眺,用“秋水共长天一色”来形容眼前的景色再恰当不过了。那水波微漾的湖面仿佛一面与天齐的大镜子,完完全全倒影着蓝天白云,阳光洒在湖面上,浮光耀金。湖边不时有几只野鸭在嬉戏游水,他们一会儿钻进水里,一会儿又突然冒出水面,像是捉迷藏的可爱孩童。湖里除了一望无尽的水,还有一簇簇、一团团、一片片金色的水草。人们说秋天的金色象征着丰收的喜悦,这里的金色就纯粹是爱美的大自然在不同的季节为自己换上的华丽新妆,没有什么颜色比金黄更富丽堂皇,耀眼夺目了,花湖在金色水草的装扮下,像一位成熟妩媚的妇人般风姿绰约。刘源连声感叹,我实在受不了,这里的风景太美了!他一半故意搞笑一半抒情的话可是千真万确。
一连在花湖上行走了5公里,耗时2个半小时,美景让我们快忘掉一切,但时间不等人,当我们回到车上已11:00。
终于到达了若尔盖县城,疲饿交加的我们选择了当地最好的酒店—若尔盖大酒店,本以为下午可以好好休息一下,没想到一顿心满意足的火锅后,麟又把我们拉向了另一个地方—黄河第一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麟背上了“丧心病狂”的恶名,可过后,谁又会觉得此行毫无意义呢。
黄河第一弯距离若尔盖县城还有一个半小时的路程。想象中,那里也就是一个弯弯的河道吧,可到了一看,哪里只有一个弯,黄河的九曲十八弯在这里都齐了,而那平静得没有一丝波纹涟漪的河面让人看不出河水的流向,搅得我们有些恍恍惚惚稀里糊涂。沿途的劳累丝毫没有影响麟的兴致,他又噌噌噌地向山顶上爬去。刘源在后面喘着粗气抱怨道,他是要搞垮一个算一个,我和叶子被逗得哈哈大笑。到了半山坡他们两口子怎么也不肯再往上爬了,坐在一边休息。我却牵挂着山顶上的麟,咬咬牙继续向上走去。山顶上的风大得吓人,呼呼作响,我戴上了帽子,把所有的扣子都扣得紧紧的,却还是挡不住这刺骨的寒风。6:30左右太阳渐渐下山,黄河第一弯笼罩在绚烂的晚霞中。年复一年,日出日落,这弯河水永远都那么静静的流淌着,从容、淡定如一位老者,他告诉世人:“逝者如斯夫”。
10月8日 星期五 雨加雪 松潘 海拔2800米
今天我们又天不亮就起床了,因为要赶早上6:30到松潘的长途汽车,车票是前一天已经买好了的。今天的天气可真是糟透了,出了酒店大门我们看见天上下着小雨并夹着片片雪花,路上没有什么行人,恰在这时有两辆三轮车路过,我们赶紧叫上,省去了徒步去车站的辛苦。坐在三轮车上刺骨的寒风带着雨雪直往领口灌,好在这段路不太长,我们才没有变成冰雕。
车站已经有很多藏民在候车,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小集市。我们找到车后,把行李安顿好就等着发车了,这时我们又与几天前在拉卜楞寺认识的曲扎师傅重逢。曲扎是城来的表弟,在城来去拉卜楞寺学习以前,他们都在松潘的扎日寺修行,当我们到拉卜楞寺的时候,他们表兄弟刚从青海塔尔寺朝拜回来,于是我们结识了新朋友曲扎。我们从拉卜楞寺离开后,曲扎多停留了几天,然后直接从拉卜楞寺到若尔盖,再从若尔盖回松潘,说来真是很有缘,这不,一路上我们有了一个热情的朋友向导。
6:30汽车准时出发了,真没想到在这么偏远的地方司机的时间观念还很强。接下来我们进入了漫长的颠簸的行程。车窗外是一片白茫茫的天空接着一片白茫茫的草原,星星点点的黑牦牛在厚厚的雪堆下寻找草根,生怕错过了任何可以填饱肚子的食物。一瞬间,我从蓝天白云金黄草原的美妙景致中回过神来,一下子明白了在雪域高原生存的不易和艰辛。最让人郁闷的是车子在路上坏了两次,旅客们又冷又饿,可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着急也没用,于是纷纷下车,在路边捡了好些柳条、牛粪点燃篝火取暖,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侃起了大山,一下就熟悉起来,到也苦中有乐、其乐融融。曲扎一路上给我们讲了许多当地藏族的风土人情,告诉我们怎么辨别纯种的藏獒,还把他的藏族朋友拉过来,让我们好好研究了一番藏袍和佩饰,有意思极了。几番折腾后疲惫不堪的我们好不容易在下午4点钟到达了松潘。
10月9日 星期六 晴 扎嘎瀑布、扎日寺 海拔2800米
今天不用赶路,我们一觉睡到10:00。刘源因为工作的关系,要提前离开松潘搭乘九寨沟到重庆的飞机回家,早上叶子去送他,而我和麟趁这段时间好好的在松潘古城逛了一番。
松潘古称“松州”,公元638年8月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向唐王朝求婚未允,逐发兵20万攻打唐朝边防重镇松州,便是历史著名的“松州之战”。公元641年,唐太宗许嫁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公主入吐蕃途中,辗转来到硝烟未尽的松潘草地,凝视昔日的战场感慨万千,呼曰“兴师相战罪也,余将和睦唐蕃”。文成公主入吐蕃和亲永载史册,也给松州留下了千古传诵的佳话。进入松州也就进入了藏区,历史上松潘不仅是一个军事要塞,更重要的它还是“茶马互市”的重要集散地。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用牛羊马匹换取汉民族的茶叶布料等生活用品。现在松潘的古城墙已经修缮一新,古城内也重新修建了街道店面,我就在曲扎师傅家人开的旅游纪念品小店买了一条特别喜爱的手工羊毛披肩,图案是典型的藏式风格,又好看又暖和。松潘盛产药材,最有名的当属贝母,俗称“川贝”,而川贝尤以松潘产的最好,故而把好的川贝叫“松贝”,我们在曲扎妹妹的帮助下也买了一些上好的“松贝”带回家。
下午我们和曲扎兄妹包车去了扎嘎瀑布,还去了曲扎师傅的扎日寺。扎嘎瀑布是九寨沟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我们去的时候国庆黄金周已经过了,游人都踏上了回家的路途,所以扎嘎瀑布显得很清静。扎嘎瀑布最大的特点是瀑布的水含钙量很高,掉在瀑布中的树木和落叶不久就被包裹上一层钙,使他们与空气断绝了接触,从而不会腐烂。不知道是不是看惯了重庆的山山水水,我对扎嘎瀑布一点都没有惊奇和兴奋的感觉,唯一打动我的是沁人心脾的清新湿润的空气。
离开扎嘎瀑布后我们去了扎日寺,我急切地想看看城来和曲扎从小学佛念经的寺庙。扎日寺非常小,寺里的喇嘛总共不过二十几个,和拉卜楞寺相比,它简直就是一个微缩景观。但这里的风景好极了,环顾四周,寺庙背靠大山,脚下是扎嘎瀑布的水形成的小河,对面又是一片葱葱郁郁的山林,几个身着红色袈裟的小喇嘛在山林间采摘蘑菇。听曲扎说如果是夏天来的话,寺庙背后的山上会开满各式各样鲜艳的野花,特别好看。我努力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试想在蓝天白云开满野花的山坡下,一座清幽宁静的小寺庙里,喇嘛们伴着潺潺的流水声诵经,悠扬的诵经声久久在山谷间回荡,该有多么美妙。我真羡慕城来和曲扎他们生活的地方,有时间我真想在这里多呆上两天。城来和曲扎在寺庙前的空地上都建了自己的房子,那是典型的两层楼藏式民居,屋檐的翘角弧线优美,木制窗棂上的镂空雕花做工精巧,石块堆砌的墙散发着质朴美,楼下是日常活动和学习的地方,楼上一部分是经堂、一部分用来睡觉休息,院子里种了很多野花,到这个季节还有一些花儿灿烂地朝人们展开笑脸,怎么看怎么可爱。在扎日寺里呆了两个多小时,由于包车司机的催促,我们才一步两回头地离开了。在车上曲扎热情而真诚的邀请我们明年夏天山坡上开满野花的时候再来玩,我们都答应着说有时间一定来,但却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能再来?
后记
终于走完了这美妙的旅程,感觉意犹未尽,那一点一滴、一草一木还久久弥留在思绪中,常常不经意间就打开了记忆的门。现实生活中充满了烦恼和无奈,但走过这些美丽宁静让人莫名其妙生出敬仰和爱恋的地方后,我又重新感受到生活的乐趣,甚至在脑海中闪现出放浪一生的想法,但这确实是不能够实现的,也许如果真的启程流浪就再也找不到那种期待与向往。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人喜欢行走在旅途中,用心灵用眼睛去感受和体会生活的意义。
作者:圈圈
甘南旱獭
2005年11月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