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游炳灵寺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消息:《我国最早的卧佛将重现炳灵寺》,不禁想起前年冬天的炳灵寺之游。炳灵寺地处甘肃永靖县西南35公里的小积石山中,距兰州也有70多公里。天还没亮,就和几位朋友一起乘车从兰州出发,开始时路况尚好,进入山区后,公路也变得窄小、坎坷。西北地区常年缺水,山上植被稀疏,在这个季节更是只能看到一层薄薄的晨霜。一路颠簸,总算到了刘家峡水库。水库的游艇码头门可罗雀,一片冷清。打听之后,才知此时这里几乎无人游览,船大多数都不开了。同行的几位当地朋友,百般努力,软硬兼施,最后总算是租到了一条小游艇。 初见有名的刘家峡水库,觉得不怎么样,看起来面积也不是很大,四周山峰还算多姿。由于地处黄河上游,水质清澈,全无经过黄土高原之后的那种混浊。当游艇驶出一个山口,眼前豁然开朗,烟波浩渺的高原平湖扑面而来,乘船的人也为之精神一振,纷纷爬出舱外,饱览这湖光山色。激情过后,便感受到水面上朔风凛冽,寒气逼人。只得拱回舱内,透过船窗向外窥视。穿越五十多公里的湖面,阅过姊妹峰的风采,终于来到了炳灵寺。 炳灵寺始建于西秦,后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元、明、清历代扩建,至今已有约1600年的历史。炳灵寺最为典型的是石雕像、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画艺术,与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甘肃的三大石窟。当年众多工匠和艺人悬挂在绳索上,在60米高的悬崖上,利用悬崖的天然凹凸,修建了大量的佛教洞窟。现在因修建了刘家峡水库,水位上涨了不少,原来那种濒临黄河、居高俯视的气势所剩无己。 炳灵寺分布在大寺沟两侧的红砂岩上,登岸后,沿小路前行,再走就上了栈桥,只见洞窟层叠,栈道曲折。导游小姐顶着寒风,向我们介绍着炳灵寺的历史和一些著名的佛像。炳灵寺所在的积石山山岩的地质结构,虽然易于开凿雕造,但却不耐风化和潮湿。峭壁的高处,常有岩层伸出,形似屋檐,为一些佛窟遮挡了不少风雨和骄阳,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许多历经千年的窟龛造像,仍是满面沧桑,只能依稀看出当年的风采。因褪色、风化而显得暗淡的壁画,只能让人遥想昔日的辉煌。在这里,我们至今仍未看到有什么像样的保护,问导游小姐,回答是由于当地这种砂岩结构,很多其他地方的保护措施在这里不但无用,反而有害,故只能任这些千年老佛爷继续经风雨,见世面。泥塑的佛像则更是四肢不全,首级常无。除了自然因素对佛龛的毁损外,人为破坏也很严重,这当然少不了上世纪60年代的那场浩劫,还有就是历史上的战乱造成的破坏。当地的朋友告诉我,这些战乱,大多是当地回汉两族之间的纷争,因各自的宗教信仰不同,得势者往往要摧毁对方的宗教崇拜偶像。唉,凡人之争,佛亦遭难。172号窟的佛像高达27米,是炳灵寺石窟中最为高大的一座,如今虽已是遍体鳞伤,却仍默默地注视着沟对岸的那座寺庙——炳灵寺,在他们之间,有一座石桥相联。寺庙显然是经过重修了,如今可算是光彩照人,与这边的佛龛相比,真可谓是天上人间。 站在石桥上向下俯视,能看到一条不深的山沟蜿蜒伸向水面。如果没有刘家峡水库,水位会下去很多,站在此处,看到的则是黄河在山脚下流过。河上的行船人驶经此处,抬头仰望,应可见半山之上炳灵寺巍峨的身姿。晨钟暮鼓,悠悠扬扬,那是何等的气概。现在带着几分荒凉的小积石山,在隋代曾是一个繁荣的商船停泊之处,也是古“丝绸之路”南去吐蕃的必经之地,经济发展和不同文化的交溶造就了炳灵寺。随着古“丝绸之路”衰亡,炳灵寺也渐渐地失去光彩。贫困和战乱,更是几乎毁灭了这里。 1967年刘家峡水库开始蓄水时,对炳灵寺石窟构成了威胁,有些石窟只能长埋于水下,在栈桥上游览时,常看到石壁上刻有字样:此处往下××米,为××窟。现在估计也被泥砂淤积的差不多了,不知还有没有重见天日的一天。当时只将16号窟的一尊8.6米长的大卧佛大卸9块迁移保存,这一卸就是30多年,直至1999年,炳灵寺文保所腾出原来的办公室,在炳灵寺的一侧,修建卧佛寺,大卧佛的九块肢体总算可以九九归一了。水库的修建,虽然给炳灵寺带来了难以挽回的损失,但也为开发黄河,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众多长沉于水下的佛龛,是不是也可算做佛家的舍己普渡众生呢?
作者:ylxieyang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否
是否已聘请导游: 否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否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